《牧神的午后前奏曲》描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1894年12月22日,《牧神的午后前奏曲》在巴黎首次公演,所有的观众都沉醉在德彪西如梦似幻的曲境里,为这种朦胧的音乐效果而深深着迷。这首曲子是根据马拉美(Stephane Mallarme)的诗作改编的,故事描述一位半人半羊的牧神,刚从夏日午睡的梦中醒来,他缓缓吹起笛音,忽然看见水边草丛间的精灵,他分不清这是梦还是真实,他幻想将精灵拥在怀中亲吻,但精灵却在他的追逐下如水波般消失了。最后牧神倒在沙上,在阳光的照耀下再次进入晦暗迷蒙的梦乡。德彪西勾勒出牧神游走于意识与潜意识之间的情境,试图描绘一种稍纵即逝的印象,音乐中含糊的调性、无穷延伸的意境成功地树立了印象派音乐的格调。
牧神午后前奏曲的描绘内容
这首乐曲带有些神秘和虚幻的气氛,内容是:烈日当空,半神半兽的牧神躺在树荫下休息。他似睡非睡,胡思乱想,感到自己模模糊糊地进入了埃特纳山仙境。在那里,他见到仙女在舞蹈,并且和爱神维纳斯度过了魂消魄散的时刻。正当他因为亵渎神明要受到惩罚的时候,他又昏昏沉沉睡着了。德彪西解释这个作品时说:“我不是用音乐来作为马拉美这首诗的姊妹篇,它可能只是这首诗的背景,为了把人们带到和诗相似的意境之中”。马拉美听到德彪西的这首音乐之后说:“德彪西的音乐,大大地丰富了和超过了我的诗意”。
法国诗人马拉美主要有哪些创作?
马拉美(1842—1898),法国象征主义诗人和理论家。1861年因读波德莱尔的《恶之花》而产生了写诗的冲动。1862年开始发表作品。1866年,马拉美在《现代巴那斯诗派》上发表了《窗》等11首诗,并在诗坛上引起关注。19世纪70年代他把爱伦·坡的诗翻译介绍到法国。19世纪80年代,成为法国象征主义运动的领袖。他的《海洛狄亚德》、《一个牧神的午后》和《骰子一掷永远取消不了偶然》都是象征主义诗歌的杰作。在对诗性语言本质的认识上,马拉美认为诗与散文的区别不是性质和形式上的,而是运用上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