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屣相迎的故事和含义简短 关于倒屣相迎的故事和含义介绍
1、故事:
东汉时的大文学家、书法家蔡邕,家里时常宾客盈门。有一天,家人报告说来了一个叫王粲的客人。蔡邕一听此名,慌忙跑出去迎接,急得把鞋都穿倒了。
王粲进入客厅后,大家几乎惊呆了,原来王粲是个少年,身材瘦小。大家不解,为何蔡邕这个大官对个小孩也如此敬重。蔡邕看到大家惊愕的神色,介绍说:“王粲智力超群,才能出众,我不如他呀。”
2、古人家居脱鞋席地而坐,争于迎客,将鞋穿倒。形容热情欢迎宾客。
倒屣相迎成语典故
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承担主语、宾语、定语等成分。下面为大家带来了倒屣相迎成语典故,欢迎大家参考! 典源出处 《太平御览》卷四○七引《后汉书》曰:“肃宗始修古礼,巡狩方岳。崔骃上《四巡颂》,帝叹之。谓侍中窦宪曰:‘知崔骃乎?’对曰:‘班固数为臣说之,然未见。’帝曰:‘公爱班固而忽崔骃,叶公之好龙也。可试见。’骃侯宪,宪倒屣迎,笑谓骃曰:‘吾受诏交公,何得薄我哉!’遂揖入也。”《后汉书·崔骃列传》“倒屣”作“屣履”。《三国志·魏书·王粲传》:“献帝西迁,粲徙长安,左中郎将蔡邕见而奇之。时邕才学显著,贵重朝廷,常车骑填巷,宾客盈坐。闻粲在门,倒屣迎之。粲至,年既幼弱,容状短小,一坐尽惊。邕曰:‘此王公孙也,有异才,吾不如也。吾家书籍文章,尽当与之。’” 释义用法 后汉时崔骃才高,去访问当时大臣窦宪,窦宪倒拖鞋子赶快去迎接。三国时王粲少有异才,受到当时大文学家蔡邕的赏识,他听说王粲来访,赶快出门迎接,慌忙中鞋子都穿倒了。后用此典形容主人热情迎客,宾主相知投洽。 用典形式 【倒屐】宋·陆游:“野客款门聊倒屐,溪潭照影一轩眉。” 【倒屟】唐·皮日休:“多君方闭户,顾我能倒屟。” 【倒屣】北周·庾信:“倒屣迎悬榻,停琴听解嘲。”唐·王维:“披衣倒屣且相见,相欢语笑衡门前。”宋·王安石:“抠衣最出诸生后,倒屣常倾广坐中。”清·黄遵宪:“识公十数年,相见辄倒屣。” 【倒凫舄】宋·苏轼:“里人下道避鸠杖,刺史迎门倒凫舄。” 【倒屣迎】唐·张南史:“俗赖褰帷问,人欢倒屣迎。”宋·苏轼:“卧闻客至倒屣迎,两眼蒙笼余睡色。” 【迎君倒屣】唐·白居易:“迎君常倒屣,访我辄携衾。” 【倒迎门屣】宋·黄庭坚:“归时定倒迎门屣,问雁安能学度辽。” 【倒屣相迎】清·顾炎武:“门前有客跨青牛,倒屣相迎入便留。” 【登门倒屣】唐·吴融:“贱子曾尘国士知,登门倒屣忆当时。”
倒屣相迎是什么意思
便是蔡邕当时的一个动作,叫做“倒屣迎之”,后来变成了一句成语,叫做“倒履相迎”,原本是指鞋子穿反了,后来比喻热情待客。献帝刘协西迁,王粲也移居到了长安。右中郎将蔡邕一见到王粲,便觉得他非同寻常。当时蔡邕的才学名满天下,受到满朝敬重,他家门前经常是车骑填巷,客厅里也是宾客满堂。一天,蔡邕听说王粲在门口求见,急忙出迎,连鞋子穿反了也顾不上。王粲一进门,众人一看他年纪不大,身材又矮,满屋子人都非常吃惊。蔡邕却表示:“这位就是司空王畅的孙子王粲,才华奇异,我比不上他。我家里的藏书,应当全部送给他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