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商勾结

时间:2024-10-21 09:48:53编辑:流行君

宋朝商业发达的表现有什么?

  宋代时期的商业发展的表现:
  1.城市繁荣,彻底打破“市”“坊”界限,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
  2.商品交换品种增加,许多农副产品和手工业品开始转向市场。
  3.出现了纸币。
  4.海外贸易发达。
  明清时期的商业发展的表现:
  1.商业市镇兴起。
  2.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
  3.经济作物棉花、茶叶、甘蔗、染料等普遍种植,作为农产品加工的副业产品,也都成为商品化的组成部分。
  4.区域性的商人群体实力雄厚,形成徽商、晋商等大商帮。
  两宋时期商业繁荣首先表现为城市商业的繁荣。繁荣的大都会首推北宋的都城开封和南宋的都城临安(杭州)。开封自五代开始日益繁华兴盛,到北宋时已发展成为当时世界上超过百万人口的特大城市,商业也空前繁荣。城内既有繁华的商业街区,又有专业交易场所。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形象地反映了开封城内商业的繁华景象。南宋定都临安,全盛时期临安的人口也达百万,取代开封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都市。城内店铺林立,贸易兴隆,早市、夜市昼夜相连,酒楼、茶馆、瓦子等错落有致。商品种类增多,各种类型的集市出现。许多农副产品和手工业品开始转向市场,成为重要的商品。如苏湖地区农民剩余的粮食,南方篾匠所做的竹木器都变成了商品。北宋时商品种类增多,商家注重商品的包装,还注意为自己的商品作广告。南宋时流行的谚语“苏湖熟,天下足”说明苏湖地区农民剩余粮食成为重要的商品。城市中还出现了定期和不定期、专业性和节令性的各种不同类型的集市。商税收入,越来越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
  明清时期,小农经济与市场的联系日益密切,农产品商品化得到了发展;城镇经济空前地繁荣和发展,许多大城市和农村市场都很繁华。其中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汇集了四面八方的特产。在全国各地,涌现出许多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叫做商帮,其中人数最多、实力最强的是徽商和晋商。


宋朝时期经济发达,宋代的商人是什么样的地位呢?

在宋朝(公元960-1279年),商人在经济和社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宋朝的经济高度发达,商人是这一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宋朝早期,商人被认为地位低于学者和农民。他们被认为是必要的,但不值得尊敬。然而,随着经济的增长和商业化程度的提高,商人的地位开始上升。北宋时期(公元960年-1127年),商人开始获得更大的社会和经济力量。他们在地方和地区政治中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许多人能够积累大量财富。他们也开始在帝国政府中扮演更积极的角色,担任官员和顾问。南宋时期(公元1127-1279年),经济持续增长,商人变得更加强大。他们在货币经济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许多人成为富有和有影响力的社会成员。他们还开始投资于大型商业企业,如与外国的海上贸易,这是王朝的重要收入来源。总体而言,宋代商人的地位随着经济的发展而提高。他们成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王朝的经济增长和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是社会中受人尊敬和重视的成员,他们的财富和影响力使他们能够参与帝国的政治和治理。

清朝中期,两淮盐引案

  清代历史上有名“两淮盐引案”主角乾隆、纪晓岚、卢见曾,还有配角刘统勋、尤拔世,最重要的角色卢见曾。
  卢见曾(1690-1768)因历任官职都有建树,受到当朝好评,尤其治水受到雍正、乾隆的赏识。乾隆二年(1737)官至两淮盐运使。盐运使是官场一大肥缺,他刚上任七个月,有人上折朝廷,两淮盐运历年所积亏空白银一万零六十万两。乾隆派人追查,实有其事,将卢见曾遣回老家扬州。无事可做的卢见曾便游山玩水,到了金山寺,问其历史,方丈说:“金山寺历史虽长,但没有系统的记载,明代正德年间修过史,仅一碑,千字左右。至今没有人修。”卢见曾说:“如此实是一大损失,如不嫌弃,我愿为金山寺修志。”于是卢见曾在金山寺修《金山志》,同时修《焦山志》。
  乾隆五年(1740),乾隆问起卢见曾,有人说:“卢见曾整天无事,在江南游山玩水。”乾隆勃然大怒:“不思悔过,发配新疆。”卢见曾便发配到新疆。此时《金山志》已基本脱稿,《焦山志》还没有完稿,便带着腹稿去了新疆。
  乾隆九年(1744),近京城一带发大水,百官束手无策,乾隆下旨:“召卢见曾上任治水。”卢见曾上任,很快治好了水患,被重新任命为两淮盐运使。
  乾隆为什么重新任命卢见曾为两淮盐运使?这与金山寺有关。乾隆南巡到金山寺,方丈对乾隆说:“金山寺感谢卢见曾帮金山寺修志,又帮焦山修志,断断续续长达九年。”乾隆一听心头一惊:“不是说他整天游山玩水吗?原来在做善事呀!那些不实之词分明在诬陷。”所以重新任命卢见曾为两淮盐运使。
  清代高官70岁退休,而卢见曾73岁还在任上,便打报告给乾隆要求退休,乾隆同意。就在卸任前一年,完成了《金山志》《焦山志》。卢氏《金山志》记载:《金山志》于乾隆壬午(乾隆二十七年,公元1762年)完稿。此时卢见曾73岁。
  卢见曾于乾隆二十八年(1763)卸任。卸任后由尤拔世接替。尤拔世上任发现历年盐政严重亏空。乾隆三十三年(1768),江苏巡抚彰宝上奏朝廷查两淮盐运亏空。经查,乾隆十一年至三十二年共预提过淮南、淮北纲盐、食盐等引四百九十六万余道,各商共提引余银一千零九十二万两,历任盐政对此项巨款如何派引办公及缴价备用,并不奏定章程,其“居心实不可问”。乾隆大怒下旨按律治罪,野史记载:由东阁大学士兼军机大臣刘统勋审案,刘将此案告诉刑部右侍郎王昶,目的与其同审,王昶将此事告诉了纪晓岚。纪晓岚得知万分着急,因为卢见曾与纪晓岚有亲戚关系,纪晓岚心想:“一旦卢见曾被查出必殃及儿女,弄不好自己也受连累,怎样让卢见曾早知这消息呢?”于是想出一点子,寄去一封信,信封里有一包盐、一包茶,信封上没有一字。东西到了卢见曾手,卢见曾不解:我曾是盐运使,难道还缺盐、茶不成?嘴里便说着:盐、茶,盐、茶。突然醒悟。于是卢见曾立即将家产全部转移,等到朝廷来查家产,查不出财宝。结果上奏朝廷,乾隆心想:“定有人走漏风声。”便查。纪晓岚讲出了实情,被降罪革职发配新疆长达三年。
  相传,卢见曾“先被拟斩,后被保留(尸)”。乾隆念及卢见曾修《金山志》《焦山志》数年,就保留其全尸。卢见曾于行刑前九月以古稀之年死在狱中,终年七十八岁。
  这就是清代历史上著名“两淮盐引案”。后人将其编成故事与和珅瓜葛一起,什么和珅借“盐引案”整纪晓岚……泄露之谜就有几种版本。试想,纪晓岚发配乌鲁木齐时和珅才完婚,怎么与纪晓岚、卢见曾有瓜葛呢?后人将其编成故事,不以史为据,以趣引人,成了戏说。
  卢见曾在任期间出手大方,来人去客馈赠颇丰。虽为一官,非常重文,他以文会友,与很多文人有往来。相传任两淮盐运使,好排场应酬,有次在虹桥与文友吟诗唱和,他作四首七言诗,要文友们依韵和诗,和诗者竟有七千多,他将其编成一部三百多卷的诗集。卢见曾铺张浪费,挥霍无度,一掷千金,极一时之盛。后来渐渐财力不济,加之理财不善,致使盐税在以往的基础上加大了亏空。
  有史书记载:卢见曾非常热心教育,他曾为天津没有书院而感叹,于是捐款赞助。对家境贫寒的文人解囊相助,在清代有口皆碑。作为学者,卢见曾著《国朝山左诗抄》等十一种一百二十八卷,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
  卢见曾死后三年,大学士刘统勋上书乾隆,详陈卢见曾整修西湖水利的业绩,指出扬州一些贪官和盐商奏折中的某些不实之词,可以说是对卢见曾的平反。当时盐政虽有亏空,这是历任盐运使“积弊所至”,卢见曾有责任,不至于死罪。


乾隆年两淮特大盐引案(上)

大清国乾隆三十三年,发生了一起贪污两准盐引的特大案件。案发之后,朝延派出江苏巡抚彰宝,新任盐政尤拔世详细审查。经过四个多月的清 查审理,查出贪污应缴国库息银一千万两,时间长达二十多年。因贪赃枉法受到惩处的官员十余人。二十年来,历任盐政吉庆、普福、高恒,运使卢见曾除抄没全部家产外,全被处以死刑。历任运司七人受到革职、降级处分。这一案件的发生,揭露了“康熙盛世”掩藏下的官场丑态,从一个侧面揭示乾隆晚年吏治败坏和官场的黑暗。

什么叫盐引?历时二十年之久的两淮盐引贪污案是如何被揭露出来的?这先要从乾十年两淮盐政吉庆上任后在盐引问题上做的文章说起。

吉庆为满洲旗人,雍正十二年进士,曾任过黄冈知县、武昌知府、湖北布政使等职。此人虽为满人,却精读儒家经典,且写得一手好字。为人工于心计,极其贪财,谋得两淮盐政差使,处心积虑想捞一笔银两

清王朝自开国以来,即仿照明制,对食盐实行“官督商销”的朝廷专卖制,对商人实行承包经营。经过批准允许经营食盐的商人先从管理盐务的盐政衙门领取引票(每引四百斤),然后凭引票到指定的产盐地购置食盐,运回按朝廷垄断的价格销售,缴纳盐税。这种凭引票领盐的凭据,简称盐引。




这天,吉庆正在花厅与几个心腹幕僚商量,如何向那些盐商敲一笔财,忽然门丁禀报:“有几位总商求见。”




吉庆上任前早已对盐政有所研究,知道来的总商都是盐商们凭各人籍贯结成帮会推举出来的,担任总商的必须是资金雄厚,社交广泛才有资格入选。他向幕僚使了个眼色,笑着吩咐:“有请。”

不多时,进来几个衣着华丽的商人。吉庆奉客上座,仆人奉过茶,宾主略事寒喧后,一胖商首先发言:“久闻大人实心为民办事,今日主持盐政,定将有所作为。”




“不敢当,一切还望贵商支持。”吉庆客气地回答。

“有件事想向大人禀报。”胖商说。

“何事?先生请直言。”




“江南一带,经济繁荣,人口猛增,食盐量需求更多,但每年朝廷发下的引票没有增多,近来各地纷纷反映,每年食盐供不应求,造成盐枭走私,黑市獗。民有怨言,还请大人将此事奏报朝廷,增发引票。”

吉庆听了心中一动,知道发财的机会已到,慨然许诺:“好,让下官先派员下去调查,然后再奏明皇上,只是盐政衙门经费拮据……这项开支……”

胖商见盐政大臣这样爽快,忙说:“些许小事,何用大人费心。




一个瘦商凑过去悄声说:“大人,如果引票能够增加,给衙门的回敬也自然会水涨船高。”




几个总商走后的下午,便命人送来一封信。封面上写着:面呈盐政大臣吉庆大人亲启。吉庆拆开信封一看,心中一阵狂喜,原来信封里别无它物,只有一张五万两的银票。




第二天,吉庆即派员分赴两准盐政门供应食盐的辖区一江苏、安徽、江西、湖南、湖北、河南六省调查。一月以后,派去的人陆续返回察报:各省对食盐供应的反映,果如总商们所说供不应求。于是吉庆草拟奏章说:“臣上任后,盐商纷纷反映,各省食盐畅销,按照原定每年盐引票供应,不足民食,派员分赴各省,调查属实,建议每年预先提出下一年一部分盐引票,发给盐商领盐销售。这样不仅可促使产盐区增加产量,增加民用食盐供给,还可为朝廷增加税收,一举三得。”乾隆是个非常精明的皇帝,看了吉庆的奏章,心中盘算了一会,又找来户部尚书商议,批准两准盐政的建议。但是规定一条:预先提出来年的盐引票,每一张引票除交纳国家正供的盐税外,还要另交三两银子,名日“预提盐引息银”。理由是预提来年引票,实际上是增加每年的盐引票数额。就是说盐商今年赚了明年的钱,这些赚来的钱或存钱庄,可得利息,或扩大经营,可赚更多利润。唯利是图、精于计算的盐商们听此消息,又喜又心痛。喜的是可增加巨额利润;心痛的是在这笔巨额利润朝廷要提走一笔息银。于是大家又聚集在胖子总商府上花厅,商讨对策。胖商名江春,是两准盐商中的巨富。府宅仿照苏州园林修建,有亭阁、假山、荷花池,树木葱郁,小桥流水,幽雅别致。家中养有戏班,妻妾成群。江春见人已到齐,便说:“我们本想请朝廷多发引票,为的是解决民食,大家也能多赚几个钱,谁知户部那些官员也精,竟提出缴纳息银问题。此事怎么办理?瘦商名叫江启源,人虽瘦,却智谋多,被盐商们称为“智多星”,此时毫不介意地说:“江兄,你忘记了一个字。”“什么字?”在座的盐商不约而同地问。




“钱!除了钱还是钱。”江启源一连说了三个钱字。




一侏儒商名叫黄源得,也是盐商中的巨富。他做生意很精明,但对官场上的事却一窍不通。此时,他问:“老兄,有了钱还得商量好如何用?

“是呀!”在座的盐商都附和着说。




江启源眨了眨眼,做了个送礼手势:“明天去拜见盐政大人,自有办法。”

大家个个醒悟,于是又凑足了五万两银票,用一个信袋装好,第二天去盐政门拜见吉庆。吉庆早知盐商听了增加引票,交纳息银的消息,一定要来找他,事先命仆人将客厅和书房的用具搬走一些。盐商来后,一眼撇见空荡的客厅,甚感诧异,只有江启源窥知盐政大人的用意,便向江春使了个眼色,故意说:“吉大人,这花厅甚是空荡、寒酸,还得要气派一些才是。”




吉庆见盐商首先提出,便趁机叫苦说:“衙门开销很多,一 时尚 无法添置,且待以后吧。”

江春也趁机提出息银问题:“只要大人在朝廷规定的盐引息上为商人说点话,家什小事,全由我们筹办。”

吉庆毫不推让,爽快地说:“只要大家能体察衙门的困难,那盐引的息银每年先缴一部分,其余款项以后再说。”

盐商见吉庆如此豪爽大方,就顺便将红包递上,笑着说:“这点小意思,供大人备赏。”

吉庆慨然收下了这点“小意思”,第二天一整套檀木家具送到了盐政衙门。从此,这笔应交的“预提盐引息银”上交了一部分。这上交的部分流入了盐政老爷的腰包,还有一部分却长期拖着。


上一篇:文昌地图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