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双轨制的背景是什么?
第一,中国是一个资源约束型的国家,不仅总量短缺,而且结构短缺更为严重,全面放开价格是不可能的。同时,也不可能寄希望于实行某些政策,就能在短期内解决长期积累起来的总量和结构矛盾,创造出一个全面放开价格的条件。而在价格扭曲的条件下,市场配置资源不可能是最佳,甚至产生逆调节。正是这种放统两难的局面,决定了中国只能实行双轨制价格,寄希望于通过两种价格撞击反射,交叉推进,最后达到理顺价格关系。
第二,双轨价格产生还同经济体制改革的战略选择有关。中国从扩大企业自主权开始,继之实行利改税以及财政分灶吃饭,从而形成了既定的利益格局,这在客观上强化了价格机制的功能,扭曲的价格信号造成错误的资源导向。但是,要大面积的调整生产资料价格,又受到由于强化利益刺激所形成的既定利益关系的牵制,因而实行双轨制则是比较切合实际的选择。
什么是货币价格双轨制
价格双轨制是指同种商品国家统一定价和市场调节价并存的价格管理制度。因同时实行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两种运行机制而形成。主要涉及粮食价格及生产资料价格。粮食收购制度改为合同定购后,国家规定“倒三七”比例价格收购,属于国家定价,合同定购以外的粮食,由农民和粮食部门协商制定价格,属于市场调节价。扩展资料双轨制存在很多弊端,一方面,双轨制类似于同一条道路上同时实施可以靠左行驶和靠右行驶的双重规则,这必然会导致撞车和混乱。另一方面,双轨价格的并存必然会助长计划内外的倒买倒卖和权力寻租现象,造成腐败蔓延。但是双轨制的实施是当时中国经济形势下所产生的一个必然结果,它的存在有一定合理性。虽然在其实施过程中付出了不小的代价,但这种代价是转型过程所必需的,制度的变革往往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价格双轨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