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为什么能取得巨鹿之战的胜利?
如果单以这篇文章来论,那么原因是军事实力和威势。首先,军事实力:诸侯军救巨鹿下者十馀壁,莫敢纵兵。这说明诸侯军全部对秦军抱有畏惧之情。当然我们不排除各怀鬼胎,持观望态度的因素,但是对秦军强大军事实力的忌惮是根本原因。而楚军凭借一己之力完胜秦军,所谓“楚兵冠诸侯”。任何情况下,军事实力都是第一先决条件,而这一点在乱世又表现得尤为突出。其次,威势:威势这点其实是可以分开来说的。威,究其根本仍来自于强大的军事实力,然而楚军获胜的过程无疑将这种威推到了极致,令诸侯慑服,同时,先前项羽杀卿子冠军而自立也已立下了威名。再者,势。所谓势,就是客观环境所造成的一种必然态势,一种压力,一种氛围。在当时,战胜后的项羽成为诸侯首领已经是一种必然而然的趋势,即使有人心中不服,在这种走势之中,反对者也无法获得提出反对意见的“机”,强行提出只会自取灭亡,这就是人不可以,也没有能力逆势而动。如果不单就这篇短文而论,那么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原来在诸起义军中,项羽的叔父项梁具有极高的地位。楚国是起义诸国的领头,楚国的实权人物是项梁,这种政治资本在项梁死后过渡到了项羽身上。如果要问项羽取得战争胜利的原因,个人认为有二条。第一,在当时来说,项羽是正义的一方。秦无道,自取灭亡,天命所致,历史潮流所趋。项羽站在这个潮流的最前沿,占据大义的名分。有人认为这一点根本不重要,无益于胜负之数,但是事实上,这一点才是根本原因。第二,项羽的魄力与正确决策。战争,比拼的是主帅的意志,在这一点上,项羽的气盖一世,无人能及。夫战,勇气也。项羽以破釜沉舟来激励士气,再胜敌军。兵书有言,置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项羽的做法是有理论依据的。没有必胜的战争,在战争中,除了自信,就再无取胜之道。
项羽和巨鹿之战
项羽和巨鹿之战。章邯杀败项梁后,认为楚兵不足为虑,于是引军北渡黄河,大破赵国。赵王以陈余为将,张耳为相,败走巨鹿,章邯率领王离、涉间共四十万围攻巨鹿。楚怀王听闻项梁战死,非常害怕,从盱台赶到彭城,收编项羽、吕臣的军队由自己统领,并任命吕臣为司徒,吕臣的父亲吕青为令尹,封刘邦为砀郡长、武安侯,仍旧统领砀郡的军队。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7年),楚怀王以宋义为上将军,封项羽为鲁公,为次将,范增为末将,以宋义为主帅率兵五万前往救赵。宋义军行至安阳,逗留四十六日,不再进军。项羽向宋义建议说:“秦军围赵于巨鹿,我们快速引兵渡河,和赵兵内外夹攻,必然可以击破秦军。”但宋义不肯发兵,还在军中饮酒作乐。时天气寒冷,又下大雨,士卒又冷又饿。项羽见此状况,于早晨去见宋义,将其斩杀。项羽提着宋义的头告诉将士:“宋义想要和齐联合谋反,楚怀王暗令我将其杀死。”诸将因为畏惧而屈服,不敢抗拒,于是推项羽暂为上将军。桓楚将此事报告给楚怀王,楚怀王就任命项羽为上将军。项羽杀了宋义之后,威震楚国,名闻诸侯,于是派遣当阳君、蒲将军率领两万士卒渡河,多次进攻章邯给王离军输送粮食的甬道,但收获不大,赵将陈余派人请项羽再次发兵。项羽率领全部兵马渡河,与秦军大战九次,章邯破走,项羽率军继续北上进攻王离。楚兵以一当十,呼声动天,打退章邯后,诸侯军受到了极大的鼓舞,与项羽一起进攻王离,斩杀苏角,并生擒王离,秦将涉间不愿投降而自杀。大破秦军后,项羽于辕门召见诸侯将领,诸将无不跪着前来,不敢仰视项羽。于是项羽为诸侯上将军,诸侯都归附于他。章邯率军驻扎在棘原,项羽驻军于漳水南,两军相持不战。秦军多次被项羽打败,秦二世派人责备章邯,章邯害怕,于是派长史司马欣去请示,司马欣到了咸阳,被赵高留在司马门三天,不予接见,有不信任的意思。司马欣非常害怕,急忙逃到章邯营中,劝章邯早做打算,赵军陈余也写信给章邯,劝其反秦。章邯暗中派始成前往项羽营谈和约,但没有谈妥。项羽让蒲将军领兵,日夜兼行渡过三户津与秦军交战,将其击败。而后项羽率领全军又于污水上大破秦军。章邯再次派人来见项羽,想要订立和约,项羽召军吏来商量说:“现在军粮越来越少,想答应他们。”军吏说可以。于是,项羽和章邯约在洹水南殷虚上相见,并订立盟约。章邯见到项羽后,哭着向项羽倾诉赵高的种种行为。于是,项羽立章邯为雍王,司马欣为上将军,率领秦军为前部,行至新安。汉元年(公元前206年)十一月,诸侯的士卒原来都曾在秦服过徭役,受尽秦兵的鞭挞,而今秦兵投降诸侯,诸侯兵都把秦兵当作奴隶来驱使,引起秦兵的不满,暗地里作打算。诸侯听闻到秦兵的计策,将其告诉项羽,项羽召集黥布、蒲将军等人商议,认为秦兵很多,入关中后如果不听令,会引起非常大的祸患。于是,项羽将秦降卒二十余万全部在新安城南连夜坑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