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关于对联的基本知识?
对联的基础知识:1、字数相等,断句一致。就是说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同。2、平仄相合,音调和谐。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每句之内词与词之间,平仄尽量交替。3、词性相对,位置相同。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也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另外,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相同位置上的词平仄应尽量相反。4、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复。扩展资料:对联的由来:相传桃木有辟邪的作用,所以周朝时期,人们便把写有"神荼"、"郁垒"名字的桃符悬挂在门上,以去除厉鬼。到了五代,桃符上开始出现联语,后蜀主孟旭也亲自写下了“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的句子。明代时期,民间对对子的习俗开始流行,对联的名字便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出现。到了今天,在春节这天贴春联也就成为了必不可少的传统习俗。
对联知识大全
对联,也称“楹联”,“对子”,是一种由字数相同的两句话组成的对仗工整,韵律协调,语义完整的文学形式。 它发源于我国古诗的对偶句,始创于五代时期,盛于明清,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 对联的形式工整,平仄协调的特点是一字一音,音形义统一的汉字特色的体现,所以,对联是汉语语言特有的文学形式,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在我国民间,对联有着广泛的应用。 比如,过年时家门上贴春联,商店开业时门上挂对联,以及娱乐时的对对联游戏。 对联的长度不定,短的可以只有一两个字;长的则可达几百个字。 悬挂的时候通常是上联在右,下联在左。 对联的特点 对联既要用诗一般精练的语言表达完整统一的语义,又要以工整巧妙的形式和优美和谐的韵律来体现。 形式工整和韵律优美是对联最突出的特点。 具体来讲,一副好的对联应满足以下几个要求: 一、 字数相等。 这是对联的基本要求,也是对联形式工整的前提。 二、 断句一致,词性相对。 即上联的一个字对应下联的一个字,上联的一个词对应下联的一个词,上联的一个短语对应下联的一个短语。 同时对应位置上的字词应具有相同的词性。 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等等。 三、 语义相关。 上下联所表达的含义要相互关联,上下联内容合起来表达一个完整的语义。 四、 仄起平落,平仄相合。 即上联的最后一个字用仄声,下联的最后一个字用平声。 除此以外,上下联对应位置上的字要尽可能平仄相反,使得对联读起来抑扬顿挫,优美动听。 对联的分类 按使用目的分: 春联:通常在春节时粘贴在门外,用以庆祝新年的对联,被人们称为春联。 比如: 新年纳余庆 嘉节号长春 寿联:通常指用以祝寿的对联。 比如: 福如东海深 寿比南山高 婚联: 通常指用以祝贺结婚的对联。 比如: 百年恩爱双心结 千里姻缘一线牵 挽联:通常指为了悼念已经过世的人的对联 七十二健儿,酣战春云湛碧血 四百兆国子,愁看秋雨湿黄花 乔迁联: 用于祝贺乔迁之喜用的对联。 门迎春夏秋冬福 户纳东西南北财 开业庆联:用于祝贺开业之喜用的对联。 如: 生意兴隆通四海 财源茂盛达三江 按艺术特点分: 复字联:对联中包含同一个字重复出现的情况。 其中,重复的字若连续出现也可称为叠字联。 绿绿红红处处莺莺燕燕 花花草草年年暮暮朝朝 顶针联:上下联中各个分句,其前一分句的句尾字和后一个分句的句头字相同,这样的对联称为顶针联。 开口便笑 笑古笑今凡事付之一笑 大肚能容 容天容地与己何所不容 嵌名联:对联中包含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药名等。 当归方寸地 独活世人间 拆字联:对联中某一个字可以由该对联中另外几个字拼合得到。 冻雨洒窗,东二点西三点 分瓜切片,竖八刀横七刀 音韵联:对联中包括了异字同音或者同字异音的情况 同音异字 童子打桐子,桐子不落,童子不乐 麻姑吃蘑菇,蘑菇真鲜,麻姑真仙 同字异音 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 潮长长长长长长长长消 双关联:对联中的某些字词有多重含义。 二猿断木深山中,小猴子也敢对锯 一马陷足污泥内,老畜生怎能出蹄 回文联:将对联的上联或者下联前后颠倒,得到的句子和原来的一模一样。 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 僧游云隐寺,寺隐云游僧 无情对:上下联对仗工整,但语义相差甚远。 细羽家禽砖后死 粗毛野兽石先生 对联规则 (一)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等,不能用重复的字。 (二)上联的末一句必须是仄声,下一联的末一字必须是平声。 (三)上下联的句式必须一致(词类相当,结构相应)。 (四)上下联的平仄要相对立,上联要用平声字的地方,下联就得用仄声字,反过来也一样(平:平声字;仄,仄声字,包括上、去、入三声的字)。 (五)上下联意思可以相近或相反,可以只说一事,也不妨分说两事。 对联和律诗中间的对仗有继承演进的关系,律诗的平仄格律和“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原则,也适用于对联。 至于每副对联的字数,并无限制,由四字、五字、六字、七字、八字、九字到几十字、几百字,只要有话可说,能成对偶就行。 下面举例以见一斑: 祖国山河壮;人民岁月新。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 上联的“祖国”、“山河”和下联的“人民”、“岁月”都是名词,上联的末字“壮”和下联的末字“新”,都是形容词,上下相对,平仄协调,内容与形式都与上述的五条规律符合。 总之,作对联要音韵和谐。 语言精炼,合于规律,而又有一定的内容。 文字不相对,平仄不协调或把标语口号式的句子分写两行,全不能算是对联。 中华书局《文史知识》编辑部--《怎样作对联》 同时,上下联内容要有一定的联系,但不能雷同或重复,雷同的对句俗称为“合掌对”,如“新年迎五福,春节接三多”,其中的“新年”和“春节”、““迎”和“接”都同意,传统上认为这样的楹联犯制作楹联的大忌。 如果满意请采纳噢, 就是不满意赞我一下, 鼓励我一下也可以哈
对联的基本知识
对联的基本知识如下:对联,也叫楹联、对子、门对等,是一种源远流长、雅俗共赏的应用文体,是汉语特有的文学瑰宝。它要求字数相等、言简意赅,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独特文学艺术表现形式。对联,由横批、上联、下联等三部分组成,被广泛使用于过年、名山盛景、居家、婚庆和生意开张等罩帆。一般情况下,谈论对联知识、规则等,主要是针对上下联。发展由来:对联,起源于桃符,始于五代,盛于明清,迄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早在秦汉以前,中国的中原地区,就有过年时悬挂桃符的习俗。桃符,是在两块纳闷弯桃木片上分别刻着“神荼”、“郁垒”二神的名字,悬挂于门两边,有驱邪护宅之意。现在的春联,就是由桃符演变发展而来。最早的一副春联,为后蜀主孟昶所做,他把过去桃符刻两个神的名字,换成了“洞闷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也是最早的对联。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有历史记载的最早对联,出现在三国时期。 2005年,国务院将对联这一习俗列为了中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