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的意思是什么?
一、“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意思是:诚,是上天的准则;追求诚,是为人的准则。二、出处出自战国中期孟子的《孟子·离娄上》。三、赏析《孟子·离娄上》中举出两个能工巧匠的例子来谈为政的道理,公输子就是鲁班,中国术工的祖师。像他那佯挂艺超群的,没有规和矩也做不出艺术精品。强调做任何事都要有一定的规矩、规则、做法,否则无法成功。扩展资料创作背景《孟子·离娄上》创作于战国中期,是战国时期孟子的言论汇编,记录了孟子与其他各家思想的争辩,对弟子的言传身教,游说诸侯等内容,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撰而成。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策略和政治行动,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主张德治。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轲,字不详(子舆、子居等字表皆出自伪书,或后人杜撰),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邹城市)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孔子的学生。韩愈《原道》将孟子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孟子为“亚圣公·树宸”,尊称为“亚圣”,《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完成,倡导“以仁为本”。代表作有《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寡人之于国也》编入高中语文教科书中。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是什么意思?
简单点说就是:老天只善待或是帮助诚实的人。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此语出自《孟子·离娄上》。诚,真实无妄的意思。天指自然,天之道就是自然之道,或自然的规律。自然界的一切,宇宙万物都是实实在在的,真实的,没有虚假;真实是宇宙万物存在的基础;虚假就没有一切。所以说诚是天之道。人之道,是指做人的道理或法则。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人道与天道一致,人道本于天道.《中庸》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教”;《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周易》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都反映了这种思维方式。讲到诚也是这样,既然诚是天之道。人之道就应该思诚;思诚就是追求诚.思诚者。人之道。就是说追求诚是做人的根本要求。这段话是从宇宙万物存在的现实和规律上说明了诚是宇宙万物存在的基础。因此也是为人的根本。这就从根本上论证了诚的意义。作为人道的根本要求,诚渗透在一切方面。做人要诚实,不讲假话,不欺骗,不作弊,不掩盖错误缺点;与人交往要讲诚信,言必有信,说到做到,不折不扣地履行合同承诺;对国家、对事业、对工作,要忠诚,尽心竭力,不弄虚作假,欺上瞒下;对友情、爱情,也要忠诚,要全心全意,不三心二意,虚情假意。集中到一点,最高的要求是《大学》所说的“诚意”。所谓诚意,是说要能慎独,在个人独处,无人知晓的情况下,也能实实在在、不折不扣按照道义要求规范自己的思想和言行。无论在人前还是人后,都能做到言行一致、内外一致,没有丝毫的虚假不实。现在我们是处在市场经济条件之下。市场经济的运行以契约、合同为纽带,讲诚信、守信用是市场经济的要求,是市场经济的自然之道,或者也可以说是市场经济下的天之道。因此诚信也就有更重要的意义。思诚,追求诚信更应该成为做人的根本。但现实的状况却是诚信缺失,虚假泛滥,作弊成风。这已经是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个严重问题。而在对诚信的认识上,又还存在一些模糊认识。前些日子看到一篇讲诚信的文章,题为“诚信的妙用”。文章从教师、学生、企业家、商人等各个角度列举诚信的“妙用”。诚信可以带来好处,当然是对的;认识到诚信的这种“妙用”,可以促使人们愿意诚信,做到诚信,也是对的。但是如果只从“妙用”上认识诚信,那么一旦有机会放弃诚信会带来更大的好处,欺诈显示出更大的“妙用”,他就会毫不犹豫地抛弃诚信,选择欺诈了。对于作弊,有人说现在这种情况下不作弊是傻瓜,正证明了只看“妙用”也可以通向欺骗。还有人说作弊是“被逼无奈”,也是只从个人得失上衡量,而没有从根本的为人之道上来认识诚信的意义。很明显,有这样的认识就不可能坚持诚信.所以,重新认识“诚者,天之道;思诚者,人之道”的道理也就有了十分重要的意义。只有真正认识到“诚者,天之道;思诚者,人之道”的道理,把诚信当作做人的根本要求,树立起追求诚信的自觉,才能奠定重建诚信的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