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胸鹀

时间:2024-10-14 21:24:14编辑:流行君

丽水云和发现极危物种黄胸鹀,它的生活习性是怎样的?

丽水云和发现极危物种黄胸鹀,这种鸟类的地位毫不夸张的说,堪比大熊猫!黄胸鹀还有另外一个名字禾花雀,这是一种明黄色的小鸟,色彩鲜亮,头部是黑色。平时叫声并不高亢,有些低弱,就像‘ti-ti’或‘di、di’一样。当成熟期的黄胸鹀,为了吸引自己的另一半,会站在幼树、灌木顶枝上高声鸣叫,此时的鸣声才会多变而悦耳。黄胸鹀平时喜欢成群出现,胆子并不大,见人就会飞走。主要分布于西伯利亚至中国东北,每年会在中国东南沿海和东南亚等地越冬,迁徙期均为春秋两季,都会经过我国大部地区。特别是迁徙期间,我们会看到集结成千上百的大群。白天在它们会在地上或者草上活动和觅食,晚上就会藏匿与草丛或者林间。那些低山丘陵和开阔平原地带的灌丛、草甸、草地和林缘地带都是它们喜欢的地方。当我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调整后,厦门有九种鸟类晋升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其中就包括黄胸鹀。在2015年欧洲成年黄胸鹀数量据统计,仅剩120-600只,仔细算下来,十年间种群数量足足减少了99%。因为这个原因,其濒危等级也由2004年前的“无危”然后到4次升级,最后达到了现如今的“极危”物种,升级到现在,距离下一级野外灭绝其实近在咫尺了。所以,在今天黄胸鹀这种鸟比易危级别的大熊猫还要高两级。对于极度濒危的黄胸鹀,我们要做到保护濒危动物,人人有责。黄胸鹀就是一个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珍稀动物的例子,而且候鸟保护需要更多志愿者一起踊跃加入。让候鸟飞,一起守护鸟儿自由飞翔~

丽水云和发现极危物种黄胸鹀,这是一种什么生物?

近日,黄河湿地河南孟津管理中心科研监测人员在保护区日常监测过程中,发现80余只世界“极危”物种黄胸鹀,数量如此多的黄胸鹀出现在孟津黄河湿地,十分罕见。黄胸鹀俗称“禾花雀”,属雀形目,鹀科,小型鸣禽。额、头顶、头侧、颏及上喉均黑,中覆羽白色,形成非常明显的白斑。颈胸部横贯栗褐色带,下体余部鲜黄色。据了解,在2004年以前,黄胸鹀还被列为“无危”物种,种群数量巨大,主要由于人类食用黄胸鹀而进行的过度捕猎,该物种濒危等级经历了“近危”、“易危”、“濒危”,直到2017年上升到“极危”物种。黄胸鹀(拉丁学名:Emberiza aureola,别名:禾花雀),鹀科鹀属小型鸣禽。它分布于芬兰、俄罗斯、中国、蒙古、朝鲜、日本等地。 其体长14~15厘米,额、头顶、头侧、颏及上喉均黑,翕及尾上覆羽栗褐,上体余部栗色,中覆羽白色,形成非常明显的白斑,颈胸部横贯栗褐色带,尾下覆羽几纯白,下体余部鲜黄色。它栖息于低山丘陵和开阔平原地带的灌丛、草甸、草地和林缘地带。生活特点迁徙:繁殖于中国东北和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越冬于中国东南沿海、南亚和东南亚地区,每年春秋两季迁徙期间都经过我国大部地区习性:繁殖期间常单独或成对活动,非繁殖期则喜成群,特别是迁徙期间和冬季,集成数百至数千只的大群,最多达3500-7000只。白天在地上、也在草茎或灌木枝上活动和觅食,晚上栖于草丛中。性胆怯,见人即飞走。叫声:叫声低弱,似‘ti-ti’或‘di、di’。繁殖期间雄鸟站在幼树、灌木顶枝或草茎上高声鸣叫,鸣声多变而悦耳。食性:随季节而不同,繁殖季节主要以昆虫和昆虫幼虫为食,也吃部分小型无脊椎动物和草子、种子和果实等植物性食物。所吃昆虫主要有甲虫、蚂蚁、鞘翅目、鳞翅目、直翅目、双翅目、同翅目和螟蛾科等昆虫和昆虫幼虫。迁徙期间主要以谷子、稻谷、高粱、麦粒等农作物为食,也吃部分草子和植物果实与种子。栖息环境栖息于低山丘陵和开阔平原地带的灌丛、草甸、草地和林缘地带,尤其喜欢溪流、湖泊和沼泽附近的灌丛、草地,也栖息于有稀疏柳树、桦树、杨树的灌丛草地和田间、地头,不喜欢茂密的森林,是典型的河谷草甸灌丛草地鸟类。[近年来,随着孟津县多措并举持续强化湿地保护和恢复,黄河湿地生态环境明显改善,鸟类种类和数量显著增加,草原雕、火烈鸟、疣鼻天鹅等新物种首次被发现,黑鹳、灰鹤、鸳鸯、白琵鹭等珍稀鸟类均以较大种群出现。月初的时候,黄胸鹀Emberiza aureola上调成为极危物种。一时间,基于科学分析的,谴责食用的,指责“西方阴谋”的,各种文章层出不穷。作为重型拖拉机的鸟类民科,我也就没去凑这个热闹。不过也有人问了我一个有趣的问题,很想拿出来说说,就是“黄胸鹀还有多少只?”黄胸鹀还有多少只?这个问题并不好回答。因为雀形目很难准确计数,(为什么?怎么数?请看这里,因此只有估计值。具体到黄胸鹀,2015年BIRDLIFE(国际鸟盟,之前有媒体将其翻译为“鸟的生活组织”,什么鬼,正确翻译是“国际鸟盟”)估计黄胸鹀约有12万只。看到这里,也许有人就会跳起来了,还有这么多,怎么就极危了?怎么就快灭绝了?这也反应了大众通常的一个认识:数目多就没危险,数目少,就危险了。

上一篇:一起去旅行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