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平则鸣

时间:2024-10-13 15:56:33编辑:流行君

不平则鸣是谁提出的?

韩愈。韩愈在《送孟东野序》中写到“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文中第一段论述了“物不平则鸣”的道理。以草、木、水受外力发出声,人的言论、歌、哭,都因有所不平的缘故;第二段,列举自然多种现象论证“不平则鸣”的观点。以乐器善发声,鸟鸣、雷鸣、虫鸣等论述“自然界的不鸣”;第三段,论证人也如此,不平则鸣。从各个朝代列举众多历史人物的事迹,论证“物不得其平则鸣”;第四段,以陈子昂、李白、杜甫、孟郊等诗人,都是善于用诗文来抒发情怀(鸣不平)的人。韩愈的这篇立论把“不平则鸣”写的卓异不凡,寓意深刻。人物简介: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中期官员,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后人将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散文的写作理论,对后人很有指导意义。有《韩昌黎集》传世。

不平则鸣是谁提出的?

不平则鸣是韩愈提出的。韩愈《送孟东野序》中有一段著名的论断:“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草木之无声,风挠之鸣。水之无声,风荡之鸣。其跃也,或激之;其趋也,或梗之;其沸也,或炙之。金石之无声,或击之鸣。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凡出乎口而为声者,其皆有弗平者乎!”简介这就是韩愈的“不平则鸣”说。其实韩愈的这一学说与先秦时期的“诗言志”说和汉代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有着密切的一脉承传关系,不同之处在于,“诗言志”强调文学起于人的心灵外化的冲动,这类似于黑格尔所说的小孩子往湖时扔石头的论断,小孩子往湖里扔了一块小石头,看着原本平静的湖水泛起一圈圈的涟漪,他在这种“心灵外化的冲动”中获得了一种满足感。而“发愤著书”说和“不平则鸣”说则首先强调文学与社会的关系,强调作家受社会外在环境的冲击而产生文学创作的动力。“乐也者,郁于中而泄于外者也,择其善鸣者而假之鸣。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者,物之善鸣者也。维天之于时也亦然,择其善鸣者而假之鸣。是故以鸟鸣春,以雷鸣夏,以虫鸣秋,以风鸣冬。四时之相推,其必有不得其平者乎?其于人也亦然。人声之精者为言,文辞之于言,又其精也,尤择其善鸣者而假之鸣。”韩愈这里是从自然的物色变迁与万物的应时而感为切入点,进而讨论作家心志和创作与外在世界的关系。

上一篇:初次分配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