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脑里有两个白色石头?
这是正常的。
黄花鱼脑部有两颗坚实洁白的“石头”(耳石),叫鱼脑石。所以黄花鱼又叫“石首鱼”。
关于耳石的作用。
某些鱼类内耳中,具有由石灰质形成的石状物,称为耳石。鱼在游动时,耳石能影响听神经起感觉作用,也可起着平衡鱼体的作用。其形状、大小因鱼的种类而异。依据耳石上疏密相间的轮纹,可推断鱼的年龄。耳石又称听石。最大的耳石可见于石首鱼科的鱼类,如大黄鱼、小黄鱼。
为什么有些鱼的头里面会有石头
你吃的是黄花鱼吧?
黄花鱼鱼脑确实有两块“石头”,但其作用已经被民间大大夸大了。据李时珍的著作记载,黄花鱼“生东海中,形如白鱼,扁身,弱骨,细鳞,黄色如金,头中有白石两枚,莹洁如玉,故名石首鱼。”
医生说,民间认为,野生黄花鱼鱼脑的石子能下石淋(尿路结石),治疗小便淋沥不通等,民间的做法是把鱼脑石2块焙燥研成极细末,以温水送服。但事实上,这对于治疗结石效果并不明显,野生黄花鱼主要是对产后催乳汁、开胃益气起到一定作用,但现在过度把黄花鱼药效作用夸大,加上野生黄花鱼近年来极少,所以就出现了天价黄花鱼或者哄抢购买的情况。
什么是是石头鱼
石头鱼石头鱼是自然界中毒性很强的一种鱼,它的“致命一刺”被描述为给予人类最疼的刺痛。石头鱼貌不惊人,身长只有30厘米左右,喜欢躲在海底或岩礁下,将自己伪装成一块不起眼的石头。如果有人不留意踩着了它,它就会毫不客气地立刻反击,向外发射出致命剧毒,它的脊背上那12至14根像针一样锐利的背刺会轻而易举地穿透鞋底刺入脚掌,使人很快中毒并一直处于剧烈的疼痛中,直到死亡。
中文学名: 瑰玫毒鲉
拉丁学名: Synanceia verrucosa
别称: 老虎鱼、石头鱼
界: 动物界
门: 脊索动物门
亚门: 脊椎动物亚门
科: 鲉科
亚科: 囊头鲉亚科
分布区域: 石头鱼适宜生长在18摄氏度~25摄氏度杂藻丛生的大海岩礁底层。
鱼头里有小白石头叫什么?
鱼脑石。鱼脑石又叫石首鱼头石、石首鱼脑中枕、石首鱼魫、石首骨、黄鱼脑石、鱼首石等等。为大黄鱼或小黄鱼头骨中的耳石。鱼脑石其味甘、咸,性寒。归膀胱经。有利尿通淋,清热解毒的功效。主治石淋,小便淋沥不畅,鼻炎,化脓性中耳炎。如治疗肾结石,膀胱结石:鱼脑石研末,以甘草、车前子煎汤送服。治疗鼻炎取鱼脑石、冰片、辛夷、鹅不食草研末,吹鼻中。需要注意的是阳虚体寒者、脾胃虚寒、大便溏泻、食纳不佳者慎用。孕妇忌用。儿童慎用。鱼脑石传说:关于鱼脑石还有一段故事呢,相传南宋末年,元兵大举入侵,小皇帝赵昺在陆秀夫、张世杰等文武大臣的保护下,逃到南方海边。前有大海,后有追兵,沿岸找不到一条船,情况十分危急。忽然,海面上出现一座“浮桥”,君臣喜出望外,急忙走上去,平安到达了南澳岛。元兵大为恼火,也涌上“浮桥”,继续追赶。可转眼间,“浮桥”消失,元兵纷纷沉入大海,葬身鱼腹。原来是海里无数的虾蛄和青蟹,密密麻麻,重重叠叠地拥挤在一起,搭起了那座海面浮桥。小皇帝知道了这件事,很高兴,就带着几位大臣来到海边,把一顶皇冠和一件绿袍放进大海,说道:“虾蛄、青蟹,你等保驾有功,快来领赏!”虾蛄接了皇冠,戴在头上,青蟹接了绿袍,披在身上。它们点头谢恩,欢欢喜喜地游走了。黄花鱼听到这个消息,急急忙忙地游来,对小皇帝说:“臣救驾有功,请陛下赏赐!”小皇帝问:“臣何功之有?”黄花鱼说:“元兵落水,臣咬他们,使他们不能上来追赶陛下,臣的功劳不在虾蛄、青蟹之下。”小皇帝想,这怎么算救驾,怎么算有功呢?就不理睬它们。黄花鱼在海面咕噜咕噜地乱叫,扑通扑通地乱跳,缠着小皇帝要赏赐。小皇帝生气了,弯身捧起一把粗沙子,对着黄花鱼用力撒去,说:“你有功,就把这些东西赏给你吧!”黄花鱼高抬着头,刚好中了二粒粗沙子。从此,黄花鱼的头颅中便有了两颗鱼脑石。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鱼脑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