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绅简介

时间:2024-10-13 03:42:41编辑:流行君

李绅是哪个朝代的诗人 李绅的简介

1、李绅是唐朝诗人。

2、李绅(772年—846年),字公垂,祖籍亳州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后迁居无锡(今属江苏省)。唐朝宰相、诗人,中书令李敬玄曾孙。生平卷入牛李党争,为李党重要人物。

3、出身赵郡李氏南祖。六岁丧父,随母迁无锡(今江苏无锡)。唐元和元年(806年),进士及第,补国子助教,历任江、滁、寿、汴等州刺史及宣武军节度使、宋亳汴颖观察使,入朝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擢尚书右仆射,改门下侍郎,封赵国公,为相四年。出为淮南节度使。唐会昌六年(846年),病逝于扬州,追赠太尉,谥号“文肃”。

4、李绅与元稹、白居易交游甚密,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和参与者。有《乐府新题》二十首,已佚。青年时目睹农民终日劳作而不得温饱,以同情和愤慨的心情,写出《悯农二首》,流传甚广,千古传诵,被誉为悯农诗人。《全唐诗》录其《追昔游诗》三卷、《杂诗》一卷,今编为四卷。另有《莺莺歌》,保存在《西厢记诸宫调》中。


李绅的生平

李绅(722-846)
字公垂
生于唐大历七年(772年)
祖籍安徽毫州. 父李晤
历任金坛、乌程(今浙江吴兴)、晋陵(今常州)等县令
携家来无锡
定居梅里抵陀里(今无锡县东亭长大厦村). 李绅幼年丧父
由母教以经义. 15岁时读书于惠山. 青年时目睹农民终日劳作而不得温饱
以同情和愤慨的心情
写出了千古传诵的《悯农》诗2首
内有四海无闲田
农夫犹饿死、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的名句
被誉为悯农诗人. 贞元二十年(804年)李绅再次赴京应试
未中
寓居元稹处. 曾为元稹《莺莺传》命题
作《莺莺歌》
相得益彰
流传后世. 元和元年(806年)中进士
补国子监助教. 后离京至金陵
入节度使李掎幕府. 因不满李掎谋叛而下狱. 李掎被杀后获释
回无锡惠山寺读书. 元和四年赴长安任校书郎
与元稹、白居易共倡新乐府诗体(史称新乐府运动)
作有《乐府新题》20首. 元和十四年升为右拾遗. 元和十五年任翰林学士
卷入朋党之争
为李(德裕)党重要人物
任御史中丞、户部侍郎等要职. 与李德裕、元稹被誉为三俊. 长庆四年(824年)
李党失势
李绅被贬为端州(今广东肇庆)司马. 放逐期间
李绅写了不少描绘路途艰险、发泄心中怨气的诗文. 自宝历元年(825 年)至太和四年(830年)
李绅历任江州刺史、滁州刺史、寿州刺史
处境有所改善. 太和七年
李德裕为相
起用李绅任浙东观察使. 开成元年(836年)任河南尹(管理东都洛阳的长官)
旋又任汴州刺史、宣武军节度使、宋毫汴颖观察使. 开成三年八月
编《追昔游诗》3卷
并作序. 诗序历述从少年起至入汴止的经历. 开成五年任淮南节度使
后入京拜相
任中书情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继又晋升为尚书右仆射门下侍郎
封赵国公. 居相位4年. 会昌四年(844年)因中风辞位. 后又出任淮南节度使. 会昌六年病逝扬州
终年74岁
归葬于故乡无锡. 赠太尉
溢文肃. 作品流传至今的有《追昔游诗》3卷、《杂诗》1卷
收录于《全唐诗》. 另有《莺莺歌》
保存在《西厢记诸宫调》中. 早发 沙洲月落宿禽惊
潮起风微晓雾生. 黄鹤浪明知上信
黑龙山暗避前程. 火旗似辨吴门戍
水驿遥迷楚塞城. 萧索更看江叶下
两乡俱是宦游情. 长门怨 李绅宫殿沉沉晓欲分
昭阳更漏不堪闻. 珊瑚枕上千行泪
不是思君是恨君. 悯农 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
参考: chengzi/Big5/poems/zuozhe/lishen
李绅,字公垂,生于唐大历七年(772年),祖籍安徽毫州。父李晤,历任金坛、乌程(今浙江吴兴)、晋陵(今常州)等县令,携家来无锡,定居梅里抵陀里(今无锡县东亭长大厦村)。 李绅幼年丧父,由母教以经义。15岁时读书于惠山。青年时目睹农民终日劳作而不得温饱,以同情和愤慨的心情,写出了千古传诵的《悯农》诗2首,内有“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名句,被誉为“悯农诗人”   贞元二十年(804年)李绅再次赴京应试,未中,寓居元稹处。曾为元稹《莺莺传》命题,作《莺莺歌》,相得益彰,流传后世。元和元年(806年)中进士,补国子监助教。后离京至金陵,入节度使李掎幕府。因不满李掎谋叛而下狱。李掎被杀后获释,回无锡惠山寺读书。元和四年赴长安任校书郎,与元稹、白居易共倡“新乐府”诗体(史称新乐府运动)
作有《乐府新题》20首。元和十四年升为右拾遗。元和十五年任翰林学士,卷入“朋党之争”,为李(德裕)党重要人物,任御史中丞、户部侍郎等要职。与李德裕、元稹被誉为“三俊”。长庆四年(824年),李党失势,李绅被贬为端州(今广东肇庆)司马。放逐期间,李绅写了不少描绘路途艰险、发泄心中怨气的诗文。自宝历元年(825 年)至太和四年(830年),李绅历任江州刺史、滁州刺史、寿州刺史,处境有所改善。 太和七年,李德裕为相,起用李绅任浙东观察使。开成元年(836年)任河南尹(管理东都洛阳的长官),旋又任汴州刺史、宣武军节度使、宋毫汴颖观察使。开成三年八月,编《追昔游诗》3卷,并作序。诗序历述从少年起至入汴止的经历。开成五年任淮南节度使,后入京拜相,任中书情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继又晋升为尚书右仆射门下侍郎,封赵国公。居相位4年。会昌四年(844年)因中风辞位。后又出任淮南节度使。会昌六年病逝扬州,终年74岁,归葬于故乡无锡。赠太尉,溢文肃。作品流传至今的有《追昔游诗》3卷、《杂诗》1卷,收录于《全唐诗》。另有《莺莺歌》,保存在《西厢记诸宫调》中。 悯农 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飧,粒粒皆辛苦。 中午的太阳正在头顶上,天气这么炎热,农夫仍然拿着锄头在田里工作。 流出的汗,滴滴落稻田的泥土里。有谁会知道,我们碗中的白米饭。 每一粒都是农夫辛辛苦苦工作所得来的! 「忆春日太液池亭候对(长庆三年)」 宫莺报晓瑞烟开,三岛灵禽拂水回。 桥转彩虹当绮殿,舰浮花鹢近蓬莱。 草承香辇王孙长,桃艳仙颜阿母栽。 簪笔此时方侍从,却思金马笑邹枚。 「忆夜直金銮殿承旨」 月当银汉玉绳低,深听箫韶碧落齐。 门压紫垣高绮树,阁连青琐近丹梯。 墨宣外渥催飞诏,草布深恩促换题。 明日独归花路远,可怜人世隔云霓。 「忆春日曲江宴后许至芙蓉园」 春风上苑开桃李,诏许看花入御园。 香径草中回玉勒,凤凰池畔泛金樽。 绿丝垂柳遮风暗,红药低丛拂砌繁。 归绕曲江烟景晚,未央明月锁千门。
参考: qfxl/wenxue/author_L/lishen/1


悯农一和悯农二这两首诗描绘了什么样的意象构成了什么样的意境?

悯农二首
李绅 〔唐代〕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第一首一开头,就以“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具体而形象的描绘了丰收,用“种”和“收”赞美了农民的劳动。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诗的后两句是说,普天之下,没有荒废不种的土地,劳苦农民,仍然要饿死。
  第三句推而广之,描述四海之内,荒地变良田。这和前两句联系起来,便构成了到处硕果累累,遍地丰收的景象。“引满”是为了更有力的“发”。前三句诗人用层层递进的笔法,表现出劳动人民巨大的贡献和无穷的创造力,就使下文的反结变得更为凝重,更为沉痛。丰收了又怎样呢?“农夫犹饿死”,它不仅使前后内容连贯起来了,也把问题突出出来了。勤劳的农民以他们的双手获得了丰收,而他们自己呢,还是两手空空,惨遭饿死。诗迫使人们不得不带着沉重的心情去思索:是谁制造了人间悲剧?答案是很清楚的。诗人把这一切放在幕后,让读者去寻找。这就把矛头直指不合理的社会财富分配制度。
  第二首诗,第一句“锄禾日当午”,概括的写出农民从事的活动、时间和天气情况。日当午,是指到了中午,太阳当头照着,是一天最热的时候,诗人没有一般地写农民锄禾如何劳累,而是集中写他与第一句“日当午”紧相呼应。这两句的意思是:夏天的中午,农民顶着火辣辣的太阳,在田里给禾苗锄草松土。由于天气炎热,劳动紧张,次民累得满头大汗,汗水一滴滴落到禾苗下的泥土里。
  第三、四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是诗人在抒发感慨。盘,盘子,这里指碗。餐,指饭食。皆,都。意思说:有谁知道碗里的饭,一粒一粒都是农民辛苦劳动得来的呀!言外之意,世上的人们,难道不应该珍借每一粒粮食、尊重农民的劳动吗?


悯农二首其一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

《悯农二首·其一》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全文描绘了粮食丰收、硕果累累的景象,表现出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然而在辛苦背后,农民却两手空空,惨遭饿死,由此表现出劳动人民受剥削的现实以及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悯农二首·其一》的作者
  《悯农二首·其一》的作者是唐朝诗人李绅。李绅最著名的诗是《悯农》,其中“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为千古传诵的诗篇。李绅的主要作品有《追昔游诗》3卷、《杂诗》1卷,收录于《全唐诗》。

  《悯农二首·其一》的原文
  唐代:李绅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悯农二首·其一》的译文
  春天播种下一粒种子,到了秋天就可以收获很多的粮食。
  天下没有一块不被耕作的田,可仍然有种田的农夫饿死。


上一篇:宝马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