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蠡和西施的故事
范蠡,字少伯,又名陶朱公。春秋时期楚国人。早年不受楚王重用,便邀请文种一起进入越国。在越国范蠡和文种很快受到勾践的赏识。公元前494年,越王勾践与吴国交战,吴国在会稽山重创越国。生死存亡之际,勾践欲举国兵力与吴国拼死一战。这时范蠡劝阻勾践说再打下去越国必败无疑,倒不如保全性命从长计议。勾践接纳了范蠡的劝谏,无条件投降吴国。
按照约定,勾践要带着妻儿到吴国当奴仆,范蠡自愿请命跟随勾践到吴国做人质。
在吴国每天过着“人下人”的生活身为君王的勾践也是够呛的,想必范蠡也是非常不好受。
归国后勾践卧薪尝胆一心想要一洗前耻,范蠡受到勾践的重用,被提拔为相。在复国过程中范蠡为勾践出了很多主意,大多是发展农业,经济,增加人口,以提高国力。这还不是难的,难的是这些计划都要在吴国不能察觉的情况下实施。范蠡觉得要打败吴国仅仅依靠这些计划是不够的,在当人质的这些年,范蠡深知夫差的弱点那就是好色。为了消磨夫差的意志,范蠡向勾践进献了美人计。勾践立马答应了,为了让计划顺利实施寻找美人的任务就落到了范蠡手里。
越国有一个姓施的樵夫以砍柴为生,他的女儿因为拥有着天仙般的美貌,而远近闻名,传说不仅男人爱慕,甚至是池塘里的鱼儿见到了都被惊艳到不知道逃窜了。人们便用“沉鱼之姿”来形容她的美貌,因为家住村的西头,所以邻里都管她叫西施。西施从小家境贫寒,所以经常到河里浣纱。
范蠡奉命在全国勘察美女。一日范蠡骑马途经苎萝村,在河边见到了一位宛若仙子的少女在浣纱,便下马上前打探,范蠡被少女的美貌与纯真打动了。那女子就是西施。而西施也对这位英俊潇洒,气度不凡的少年将军一见倾心了。范蠡动了真情,向西施吐露心迹,西施也爰上了范蠡,两人纷纷坠入爱河。
在家国大义面前,范蠡决定舍小家,他告诉西施他前来的使命,以及他身负国家兴亡的重任。西施被心爱之人的这份爱国情怀感动,表明自己愿意投身到“美人计”里面,迷惑夫差。范蠡表示待吴国灭亡便接回西施,从此隐居山林共度余生。
当西施训练有素之后,送西施至吴国的任务又交到了范蠡手里。亲手把自己最心爱的女人送到敌国手里,范蠡非常的于心不忍。途中范蠡有意拖延,短短几百里路竟送了长达一年。等送到最后一站,范蠡和西施的儿子都能呀呀学语了。
吴国夫差非常喜欢西施,每日伴在美人左右,不理朝政。三年光阴后终是亡了国。
西施在两国斗争中终究是个工具,吴国灭亡了,西施就失去了她的价值。至于她后来何去何从,当时的史学家们已不屑于记录。这个为国家奉献自己的女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西施后来的去向民间流传两种说法,一种是越国王后担心勾践被她迷倒,祸害越国,命人将西施沉入湖里。
另一种说法是,吴灭后,范蠡冲进吴宫把西施带走了。范蠡清楚的知道勾践只能共苦不能共富贵,庆功宴过后,连夜带着西施泛舟而去。范蠡为了隐藏身份对外称为陶朱公,从此范蠡周游各地去经商,做到商甲天下,三次散尽家产救济穷人后又东山再起,而陪着他的那位夫人就是西施,他那个“富二代”小儿子就是范蠡和西施所生。
范蠡与西施是怎样认识的?发生过哪些故事?
范蠡与西施是怎样认识的?发生过哪些故事?西施本是一民间普通女子。当时范蠡给勾践出计向吴王献美女,以此来麻痹吴王。遂勾践安排范蠡进行全国上下的美人挑选。这时范蠡和西施相遇了,后来用了三年时间,西施学习了各种歌舞、步履、礼仪。可谓是美人才女!两个人约定大业完成后,退身而出,五湖至老。勾践灭了吴国,在摆庆功酒的那天夜里,范蠡悄悄带着西施,偷偷出门,坐上早就等在那里的小木船,穿过护城河,直向太湖而去。隐姓埋名住了下来。传说中西施和范蠡最终荡舟彭蠡湖畔幸福的生活,而相传范蠡就是后来富甲天下的陶朱公。至于故事的真假没有史料记载,已经无法考证,多是后人的传说。但是这不重要,我宁愿相信这是这是真的,如果西施是为了爱情去帮助范蠡去做他想完成的大事,这不只是单纯冰冷的战争,历史才是有温度的历史。理论上说这个故事的真实性很难考证,毕竟当事人离我们太久远。部分史料也不足以证实它的真实性。但是我认为,这个故事就像梁山伯和祝英台的故事一样,都是我们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与歌颂,这些故事早已经深埋人心。无论真实与否,都是特别美好的。虽然我们总是幻想才子佳人能够有个美好故事和结局,然而真实的历史可能是更加残酷的。首先抛开对于西施真实性的争议。范蠡是越王勾践倚重的大臣,也是复国、复仇的大功臣,而西施只是越国为了打败吴国所派出的一个间谍,整个宏达计划中一个棋子。对于拥有更大志向的范蠡来说,西施只是他用来麻痹吴王的一个工具人,不说二人是否有过接触,接触又有多少。儿女私情对于范蠡这样的人来说,意义不大。范蠡是非常理性和懂得人心的人,对于这么一个能够在大功告成之际做到放弃眼前一时荣华富贵全身而退的人来说,内心深处范蠡也许从来没有在意过西施这个人,她的美貌和能力,只是他为了实现计划的武器。泛舟五湖,终究只是我们后人对于西施这样一个悲剧人物的美好期望。
有关范蠡和西施的故事有哪些
范蠡与西施的故事:
公元前494年,越国攻打吴国,越国战败,被迫向吴国求和请降,为表示臣服,越王勾践在范蠡陪同下到吴国为奴,在吴国,勾践老老实实干苦力活,逐渐赢得了夫差信任。三年后,夫差赦免勾践、范蠡回国。回国后,勾践下定决心打败吴国,报仇雪耻。范蠡、文种等人出了不少主意,其中有发展经济、训练军队、增强国力等,还有一个计谋是送给夫差美女,以消磨他的意志。范蠡到民间物色美女,民女西施和郑旦被选中送到吴国。夫差见到这两个绝色女子,非常高兴,说:“越国贡献的这两个女子是勾践尽忠我吴国的证明呀!”
夫差手下的大臣伍子胥却不以为然,说:“勾践送美女,另有目的,大王接受,以后必有后患。”夫差听不进去,执意收下了这两个美女。郑旦后来生病而死。
在这一过程中,范蠡与西施产生了感情,并私订终身。越国于公元前473年打败吴国,实现了复仇的目的。范蠡立有大功,被封为上将军,但是他却急流勇退,毅然离开越国,带着恋人西施泛舟江湖。据《越绝书》记载:“吴亡后,西施复归范蠡,同泛五湖而去。”这是说范蠡与西施,离开了越国,来到了理想的乐土,过上了美满的生活。
范蠡与西施这样的结局,使喜欢大团圆结局的中国老百姓津津乐道,回味无穷。古往今来,范蠡和西施的故事已经成为中国人理想生活的代名词和文化符号,广为流传。在文学、戏剧中,关于西施题材的作品不可胜数。
范蠡与西施的故事虽然优美动人,却无历史依据。《史记》清楚记载,范蠡离开越国后,带领全家人来到齐地,“耕于海畔,苦身戮力,父子治产,居无几何,治产数十万。”在这里,根本没有西施的影子。后来,范蠡到陶经商,也没有西施。
历史上范蠡真的爱西施吗?
范蠡不爱西施。历史没有任何记载说范蠡和西施之间有感情,历史上的范蠡并不爱西施,两人之间的美好爱情故事是后来的诗人和作家杜撰出来的。虽然历史上两人生活的是同一个时代,也确实是范蠡献美女给吴王,这个美女也是西施。但是依据真实历史来看,当时范蠡应该有四五十岁了,而西施不过是二十多岁的豆蔻年纪。此外范蠡之所以寻找西施,将西施献给吴王,正是因为越国处于国难当头的时机,这种情况下范蠡不可能恋爱,两人还有年龄差。最重要的是,范蠡最终还是将西施献给吴王了,如果真心相爱,怎么会将心爱之人拱手让人,所以范蠡其实还是以家国事为重,他并不爱西施。西施了成就自己的国家西施的命运从她遇见范蠡的时候就已经定好了。范蠡将西施献给夫差,本就好色的夫差在得到西施之后就不理国事,只是一味的和西施玩乐。也因此越国得到缓冲,不断积蓄国力兵力,最终发兵一举将日渐羸弱的吴国打败。可以说西施完美的完成了任务,破坏敌国,成就自己的国家。 所以西施的命运本来就是悲情的,后世人也因此对于西施充满了怜惜同情的心理,在这种心理之下,人们杜撰了一个美好的结局,将西施的后半生托付给了范蠡,这个越国最好的谋臣,也是将西施推入火坑的人。
历史上范蠡真的爱西施吗?
历史上范蠡不爱西施。历史上范蠡与西施的爱情虽然优美感人,可是却无历史依据,在《史记》上清楚记载着,范蠡离开了越国后,带领全家人来到齐地。他“耕于海畔,苦身戮力,父子治产,居无几何,治产数十万”,成为当地赫赫有名的大富豪,但《史记》中根本没有提到范蠡跟西施在一起,后来范蠡到陶地经商,也没有西施的影子,因此范蠡并不爱西施。范蠡的一生范蠡出身贫贱,但博学多才、文武双全,与楚宛令文种相识、相交甚深。因不满当时楚国政治黑暗、非贵族不得入仕而一起投奔越国,之后被拜为上大夫、相国,辅佐越国勾践。他帮助勾践兴越国,灭吴国,一雪会稽之耻,成就霸业,又被封为上将军。功成名就之后急流勇退,化名姓为鸱夷子皮,遨游于七十二峰之间。期间三次经商成巨富,三散家财,后定居于宋国陶丘(今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南),自号“陶朱公”,公元前448年,范蠡卒,时年88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