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蛇是乌梢蛇吗
乌蛇是乌梢蛇。乌梢蛇又名长溜,乌蛇、青蛇、乌风蛇、乌梢鞭、乌药蛇、黑乌蛇、黑花蛇、水律蛇、剑脊蛇、一溜黑等,为游蛇科动物。其体形较大,无毒,蛇体全长2.5m以上,一般雌蛇较短,眼睛较大,鼻孔大而椭圆,位于两鼻鳞之间。
乌梢蛇对场地湿度及其环境的变化比其他蛇类更敏感,喜暖厌寒、喜静厌乱,养殖乌梢蛇时一定要最大限度的予以满足。乌梢蛇同其他蛇类一样,亦有冬眠习性。每年的秋末冬初,当外界气温降至15℃左右时,该蛇便本能地入洞蜷曲成团、蛰伏冬眠了。整个冬眠期长达6个月之久,期间不食、不动、不排泄、不蜕皮,主要靠体内储存的脂肪来维持生存的最低水准。该蛇的耐饥力很强,可以几个月甚至1年不吃也不会死亡。
乌梢蛇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拉丁名 5 英文名 6 乌梢蛇的别名 7 乌梢蛇的处方用名 8 来源 9 原动物形态 10 产地 11 采收与初加工 12 生药性状 13 理化鉴别 14 乌梢蛇的炮制 14.1 乌梢蛇的炮制方法 14.1.1 乌梢蛇 14.1.2 乌梢蛇肉 14.1.3 酒乌梢蛇 14.2 成品性状 14.3 炮制作用 14.4 炮制研究 14.5 贮存方法 15 性味归经 16 功能主治 17 化学成分 18 乌梢蛇的药理作用 19 乌梢蛇组方精选 19.1 治大麻风 19.2 治紫白癜风 19.3 治婴儿撮口,不能吸乳 19.4 治破伤中风(项强,身直) 19.5 治木舌胀塞 20 乌梢蛇的药典标准 20.1 品名 20.2 来源 20.3 性状 20.4 鉴别 20.5 浸出物 20.6 乌梢蛇饮片 20.6.1 炮制 20.6.1.1 乌梢蛇 20.6.1.2 乌梢蛇肉 20.6.1.3 酒乌梢蛇 20.6.2 鉴别 20.6.2.1 模板DNA提取 20.6.2.2 PCR反应 20.6.2.3 电泳检测 20.6.3 性味与归经 20.6.4 功能与主治 20.6.5 用法与用量 20.6.6 贮藏 20.7 出处 21 参考资料 附: 1 用到中药乌梢蛇的方剂 2 用到中药乌梢蛇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乌梢蛇 1 拼音 wū shāo shé 2 英文参考 black snake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zaocys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Zaocys(拉)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blacktail snake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乌梢蛇为中药名,出自《本草纲目》[1]。为游蛇科动物乌梢蛇Zaocys dhumnades (Cantor) 的干燥体[2]。乌梢蛇呈圆盘状,盘径约16cm。表面黑褐色或绿黑色,密被菱形鳞片;背鳞行数成双,背中央2~4行鳞片强烈起棱,形成两条纵贯全体的黑线。头盘在中间,扁圆形,眼大而下凹陷,有光泽。上唇鳞8枚,第4、5枚入眶,颊鳞1枚,眼前下鳞1枚,较小,眼后鳞2枚。脊部高耸成屋脊状。腹部剖开边缘向内卷曲,脊肌肉厚,黄白色或淡棕色,可见排列整齐的肋骨。尾部渐细而长,尾下鳞双行。剥皮者仅留头尾之皮鳞,中段较光滑。气腥,味淡。乌梢蛇饮片呈段状,表皮乌黑色或黑褐色,无光泽,切面黄白色或灰棕色,质坚硬,气腥,味淡[3]。乌梢蛇肉,呈段片状,无皮骨,肉厚柔软,黄白色或灰黑色,质韧,气腥,略有酒气[3]。酒乌梢蛇色泽加深,略有酒气[3]。 乌梢蛇味甘,性平,归肝经,具有祛风,通络,止痉的功效。用于风湿顽痹,麻木拘挛,中风口眼㖞斜,半身不遂,抽搐痉挛,破伤风,麻风,疥癣。乌梢蛇饮片具有祛风止痒的功能[3]。酒乌梢蛇增强了祛风通络止痉作用,多用于风湿痹痛,肢体麻木,筋脉拘急,中风,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痉挛抽搐,惊厥,皮肤顽癣,麻风[3]。 4 拉丁名 Zaocys(拉)(《中医药学名词(2004)》) 5 英文名 blacktail snake(《中医药学名词(2004)》) 6 乌梢蛇的别名 乌蛇(《药性论》) 黑风蛇[1]。 黑梢蛇(《开宝本草》) 剑乌梢(《本草衍义》) 黑花蛇(《本草纲目》) 乌峰蛇(陈义《动物学》) 乌花蛇、剑脊蛇、剑脊乌梢蛇 7 乌梢蛇的处方用名 乌梢蛇、乌蛇、乌梢蛇肉、制乌梢蛇[3]。 8 来源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乌梢蛇为游蛇科动物乌梢蛇Zaocys dhumnades(Cantor)的干燥体。多于夏、秋二季捕捉,剖开腹部或先剥皮留头尾,除去内脏,盘成圆盘状,干燥。 《中医大辞典》:乌梢蛇为游蛇科动物乌梢蛇Zaocys dhumnades(Cantor)除去内脏的干燥全体[1]。 9 原动物形态 乌梢蛇全长可达2米以上。头扁圆;头部和颈部分界不明显。吻鳞从背面可以看到。鼻间鳞宽大于长,其与吻鳞的缝合线远较与鼻鳞的缝合线为短。前额鳞大,两鳞间的缝合线等于从其前缘至吻端的距离,宽大于长,外缘包至头侧。额鳞前大后小,长与鼻间鳞和前额鳞的和相等。眼上鳞宽大,长与其额鳞前缘至吻端的距离相等。鼻孔椭圆形,位于2鼻鳞中间。颊鳞1片,与第2、3片上唇鳞相接。眼前鳞2片,上缘包至头背。眼大,眼后鳞2片。颞鳞前后列各2片,前列的狭而长。上唇鳞8片,第4、5两片入眼;第6片最大。前颏鳞比后颏鳞短,与前5片下唇鳞相接。后颊鳞与第1腹鳞间有小鳞1对。下唇鳞11片,第6片最大。体鳞16~14行,背中央2~6行起棱.腹鳞186~205片,肛鳞2裂,尾下鳞101~128对。尾部渐细。体呈青灰褐色,各鳞片的边缘黑褐色。背中央的2行鳞片呈黄色或黄褐色,其外侧的2行鳞片则成黑色纵线。上唇及喉部淡黄色。腹面灰白色。其后半部呈青灰色。(《中药大辞典》) 10 产地 《中医大辞典》:乌梢蛇主产浙江、江苏、贵州、湖北等地[1]。 11 采收与初加工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多于夏、秋二季捕捉,剖开腹部或先剥皮留头尾,除去内脏,盘成圆盘状,干燥。 12 生药性状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乌梢蛇呈圆盘状,盘径约16cm。表面黑褐色或绿黑色,密被菱形鳞片;背鳞行数成双,背中央2~4行鳞片强烈起棱,形成两条纵贯全体的黑线。头盘在中间,扁圆形,眼大而下凹陷,有光泽。上唇鳞8枚,第4、5枚入眶,颊鳞1枚,眼前下鳞1枚,较小,眼后鳞2枚。脊部高耸成屋脊状。腹部剖开边缘向内卷曲,脊肌肉厚,黄白色或淡棕色,可见排列整齐的肋骨。尾部渐细而长,尾下鳞双行。剥皮者仅留头尾之皮鳞,中段较光滑。气腥,味淡。 13 理化鉴别 乌梢蛇粉末萤色或淡棕色。角质鳞片近无色或淡黄色,表面具纵向条纹。表皮表面观密布棕色或棕黑 *** 素颗粒,常连成网状、分枝状或聚集成团。横纹肌纤维淡黄色或近无色。有明暗相间的细密横纹。骨碎片近无色或淡灰色,呈不规则碎块,骨陷窝长梭形,大多同方向排列,骨小管密而较粗。 14 乌梢蛇的炮制 唐代有炙去头尾,取肉炙过(《外台秘要》)的方法[3]。 宋代增加了酒炙制、醋制、焙制(《太平圣惠方》)、酒焙制(《小儿药证直诀》)、酒煨制、酥制、药汁制(《圣济总录》)、酒煮制(《扁鹊心书》)、烧制(《重修政和经使证类备用本草》)等法[3]。 清代又增加了酒蒸制(《本草述》)、清蒸制(《握灵本草》)法[3]。 现在主要的炮制方法有酒浸、酒炙等[3]。 14.1 乌梢蛇的炮制方法 14.1.1 乌梢蛇 取原药材,除去头、鳞片及灰屑,切段,筛去碎屑[3]。 14.1.2 乌梢蛇肉 取乌梢蛇,除去头、鳞片及灰屑,用定量黄酒闷透后,取出趁湿除去皮骨,切段,干燥,筛去碎屑[3]。 每100kg乌梢蛇,用黄酒20kg[3]。 14.1.3 酒乌梢蛇 取净乌梢蛇段,加入定量黄酒拌匀,稍闷润,待酒被吸尽后,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加热,炒至微黄色,取出晾凉,筛去碎屑[3]。 每100kg乌梢蛇段,用黄酒20kg[3]。 14.2 成品性状 乌梢蛇呈段状,表皮乌黑色或黑褐色,无光泽,切面黄白色或灰棕色[3]。质坚硬[3]。气腥,味淡[3]。 乌梢蛇肉,呈段片状,无皮骨,肉厚柔软,黄白色或灰黑色[3]。质韧[3]。气腥,略有酒气[3]。 酒乌梢蛇色泽加深,略有酒气[3]。 14.3 炮制作用 乌梢蛇具有祛风止痒的功能[3]。如治风瘙瘾疹的乌蛇膏(《太平圣惠方》);治湿疹、瘙痒的止敏片(《中医杂志》1980年第3期)[3]。 酒炙能增强祛风通络止痉作用,并能矫臭、防腐,利于服用和贮存[3]。多用于风湿痹痛,肢体麻木,筋脉拘急,中风,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痉挛抽搐,惊厥,皮肤顽癣,麻风[3]。如治风湿痹痛,手足缓弱不能伸举的乌蛇丸(《太平圣惠方》);治破伤风,颈项紧硬,身体强直的定命散(《圣济总录》);治麻风的乌蛇丸(《秘传大麻风丸》);治一切干湿癣的三味乌蛇散(《圣济总录》)[3]。 14.4 炮制研究 乌梢蛇全体含赖氨酸、亮氨酸、天门冬氨酸等17种氨基酸成分[3]。蛇蜕中含骨角原,肌肉中含果糖1,6二磷酸酶,原肌球蛋白(TM)[3]。蛇胆中含胆酸、胰岛素[3]。 乌梢蛇水煎剂或醇提液有显著的抗炎、镇痛和抗惊厥作用,醇提取液尚能对抗小鼠戊四氮惊厥的发生,其抗惊厥作用强度相当于25mg/kg的苯巴比妥钠[3]。 乌梢蛇酒制可使不溶于水的脂类成分容易煎出,提高其抗惊厥作用[3]。同时,可防止乌梢蛇霉烂、变质、虫蛀[3]。 乌梢蛇的头与皮是品种鉴别的主要依据,产地加工时应该保留,以供鉴别[3]。另有认为乌梢蛇是无毒蛇,头部无毒腺,为节约药材,炮制时可考虑不去头部[3]。 对酒炙乌梢蛇炮制工艺研究,有报道取洁净乌梢蛇段块,黄酒拌匀,放容器内加盖后送进烘箱30C烘闷30分钟,取出充分凉透,再敞开送进烘箱60℃低温干燥15分钟,取出,在通风干燥处放凉[3]。另有麸炒酒炙法和蒸后切段砂炒喷酒晾干的经验方法[3]。 14.5 贮存方法 贮放于石灰缸内,或与花椒共贮,或喷酒精少许,密闭,置通风干燥处[3]。防潮,防蛀[3]。 15 性味归经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乌梢蛇味甘,性平。归肝经。 《中医大辞典》:乌梢蛇味甘,性平[1]。入肝、肺经[1]。 16 功能主治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乌梢蛇具有祛风,通络,止痉的功效。用于风湿顽痹,麻木拘挛,中风口眼㖞斜,半身不遂,抽搐痉挛,破伤风,麻风,疥癣。 《中医大辞典》:乌梢蛇祛风湿,通经络,攻毒的功效[1]。治风湿痹痛,中风半身不遂,肌肤麻木,骨、关节结核,小儿麻痹症,破伤风,麻风,皮疹瘙痒,疥癣[1]。 《中药炮制学》: 乌梢蛇具有祛风止痒的功能[3]。如治风瘙瘾疹的乌蛇膏(《太平圣惠方》);治湿疹、瘙痒的止敏片(《中医杂志》1980年第3期)[3]。 酒乌梢蛇增强了祛风通络止痉作用,多用于风湿痹痛,肢体麻木,筋脉拘急,中风,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痉挛抽搐,惊厥,皮肤顽癣,麻风[3]。如治风湿痹痛,手足缓弱不能伸举的乌蛇丸(《太平圣惠方》);治破伤风,颈项紧硬,身体强直的定命散(《圣济总录》);治麻风的乌蛇丸(《秘传大麻风丸》);治一切干湿癣的三味乌蛇散(《圣济总录》)[3]。 17 化学成分 乌梢蛇全体含有蛋白质及脂肪[1]。 乌梢蛇全体含赖氨酸、亮氨酸、天门冬氨酸等17种氨基酸成分[3]。蛇蜕中含骨角原,肌肉中含果糖1,6二磷酸酶,原肌球蛋白(TM)[3]。蛇胆中含胆酸、胰岛素[3]。 18 乌梢蛇的药理作用 乌梢蛇具有抗炎、镇痛、抗惊厥、抗蛇毒作用[1]。 乌梢蛇水煎剂或醇提液有显著的抗炎、镇痛和抗惊厥作用,醇提取液尚能对抗小鼠戊四氮惊厥的发生,其抗惊厥作用强度相当于25mg/kg的苯巴比妥钠[3]。 乌梢蛇酒制可使不溶于水的脂类成分容易煎出,提高其抗惊厥作用[3]。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6~12g。 《中医大辞典》:内服:煎汤,4.5~12g;研粉吞服,每次0.9~1.5g[1]。亦可浸酒服[1]。 19 乌梢蛇组方精选 19.1 治大麻风 用乌蛇三条蒸熟。取肉焙干,研末,加蒸饼做成丸子,如米粒大。以此喂乌鸡,待食尽即杀鸡烹熟。取鸡肉焙干,研为末。每服一钱,酒送下。或加蒸饼用丸服亦可。吃过三、五只乌鸡,妈即愈。又方:捕大乌蛇一条,打死,待烂后,加水二碗浸泡七天,去掉坡、骨,倒入糙米一升浸泡一天。取米晒干,喂白鸡一只(令鸡先饿一日)。等到羽毛脱落,即杀鸡煮吃,册时适量饮酒,鸡吃尽后,再用热水一盆,洗浴大半天,其病自愈。(《中医大辞典》) 19.2 治紫白癜风 用乌蛇肉(酒炙)六两,枳壳(麸炒)、牛膝、天麻各二两,熟地典四两、白蒺藜(炒)、五加皮、防风、桂心各二两,各锉在细片,装袋中,用酒二斗浸泡,密封七天。每次温服一小确定。忌鸡鹅鲼从及发物。(《中医大辞典》) 19.3 治婴儿撮口,不能吸乳 用乌蛇(酒浸过,去皮、骨,炙干)半两、麝香一分,共研为末。每用半分,以荆芥汤灌下。(《中医大辞典》) 19.4 治破伤中风(项强,身直) 用白花蛇、乌蛇,各取后端二寸,酒洗润,刮出肉,加全蜈蚣一条,共炙为末。每服在钱,温酒调下。此方名“定命散”。(《中医大辞典》) 19.5 治木舌胀塞 用蛇胆一枚,焙干,研为末,敷舌上。有涎即叶去。(《中医大辞典》) 20 乌梢蛇的药典标准 20.1 品名 乌梢蛇 Wushaoshe ZAOCYS 20.2 来源 本品为游蛇科动物乌梢蛇Zaocys dhumnades(Cantor)的干燥体。多于夏、秋二季捕捉,剖开腹部或先剥皮留头尾,除去内脏,盘成圆盘状,干燥。 20.3 性状 本品呈圆盘状,盘径约16cm。表面黑褐色或绿黑色,密被菱形鳞片;背鳞行数成双,背中央2~4行鳞片强烈起棱,形成两条纵贯全体的黑线。头盘在中间,扁圆形,眼大而下凹陷,有光泽。上唇鳞8枚,第4、5枚入眶,颊鳞1枚,眼前下鳞1枚,较小,眼后鳞2枚。脊部高耸成屋脊状。腹部剖开边缘向内卷曲,脊肌肉厚,黄白色或淡棕色,可见排列整齐的肋骨。尾部渐细而长,尾下鳞双行。剥皮者仅留头尾之皮鳞,中段较光滑。气腥,味淡。 20.4 鉴别 本品粉末萤色或淡棕色。角质鳞片近无色或淡黄色,表面具纵向条纹。表皮表面观密布棕色或棕黑 *** 素颗粒,常连成网状、分枝状或聚集成团。横纹肌纤维淡黄色或近无色。有明暗相间的细密横纹。骨碎片近无色或淡灰色,呈不规则碎块,骨陷窝长梭形,大多同方向排列,骨小管密而较粗。 20.5 浸出物 照醇溶性浸出物测定法(附录X A)项下的热浸法测定,用稀乙醇作溶剂,不得少于12.0%。 20.6 乌梢蛇饮片 20.6.1 炮制 20.6.1.1 乌梢蛇 去头及鳞片,切寸段。 20.6.1.2 乌梢蛇肉 去头及鳞片后,用黄酒闷透,除去皮骨,干燥。 20.6.1.3 酒乌梢蛇 取净乌梢蛇段,照酒炙法(附录ⅡD)炒干。 每100kg乌梢蛇,用黄酒20kg。 本品为段状。棕褐色或黑色,略有酒气。 20.6.2 鉴别 聚合酶链式反应法。 20.6.2.1 模板DNA提取 取本品0.5g,置乳钵中,加液氮适量,充分研磨使成粉末,取0.g置1.5ml离心管中,加入消化液275μl[细胞核裂解液200μl,0.5mol/L乙二胺四醋酸二钠溶液50μl,蛋白酶K(20mg/m1)20μl,RNA酶溶液5μl],在55℃水浴保温1小时,加入裂解缓冲液250μl,混匀,加到DNA纯化柱中,离心(转速为每分钟10000转)3分钟;弃去过滤液,加入洗脱液800μ1[5mol/L醋酸钾溶液26μl,1mo1/L Tris盐酸溶液(pH值7.5)18μl,0.5mol/L乙二胺四醋酸二钠溶液(pH值8.0)3μl,无水乙醇480μl,灭菌双蒸水273μl],离心(转速为每分钟10000转)1分钟;弃去过滤液,用上述洗脱液反复洗脱3次,每次离心(转速为每分钟10000转)1分钟;弃去过滤液,再离心2分钟,将DNA纯化柱转移入另一离心管中,加入无菌双蒸水100μ1,室温放置2分钟后,离心(转速为每分钟10000转)2分钟,取上清液,作为供试品溶液,置零下20℃保存备用。另取乌梢蛇对照药材0.5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模板DNA溶液。 20.6.2.2 PCR反应 鉴别引物:5'GCGAAAGCTCGACCTAGCAAGGGGACCACA3'和5'CAGGCTCCTCTAGGTTGTTATGGGGTACCG3’。PCR反应体系:在200μl离心管中进行,反应总体积为25μl,反应体系包括10×PCR缓冲液2.5μl,dNTP(2.5mmol/L)2μl,鉴别引物(10μmol/L)各0.5正,高保真TaqDNA聚合酶(5U/μl)0.2μl,模板0.5μl,无菌双蒸水18.8μl。将离心管置PCR仪,PCR反应参数:95℃预变性5分钟,循环反应30次(95℃30秒,63℃45秒),延伸(72℃)5分钟。 20.6.2.3 电泳检测 照琼脂糖凝胶电泳法(三部附录ⅥB),胶浓度为1%,胶中加入核酸凝胶染色剂GelRed;供试品与对照药材PCR反应溶液的上样量分别为8μl,DNA分子量标记上样量为2μl(0.5μg/μl)。电泳结束后,取凝胶片在凝胶成像仪上或紫外透射仪上检视。供试品凝胶电泳图谱中,在与对照药材凝胶电泳图谱相应的位置上,在300~400bp应有单一DNA条带。 20.6.3 性味与归经 甘,平。归肝经。 20.6.4 功能与主治 祛风,通络,止痉。用于风湿顽痹,麻木拘挛,中风口眼㖞斜,半身不遂,抽搐痉挛,破伤风,麻风,疥癣。 20.6.5 用法与用量 6~12g。 20.6.6 贮藏 置于燥处,防霉,防蛀。 20.7 出处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 21
怎样才能分辨出普通蛇和毒蛇??”
首先看头形
圆头的无毒 三角形的有毒
看花纹 无毒的颜色较单一
有毒的有彩色花纹
看蛇皮的颜色,一般颜色艳丽的就是有毒的,平淡的就是无毒的。和看它们的牙齿,一般有毒的蛇牙齿都很尖。
从外表看,无毒蛇的头部呈椭圆形,尾部细长,体表花纹多不明显,如火赤练蛇、乌风蛇等,毒蛇的头部呈三角形,一般头大颈细,尾短而突然变细,表皮花纹比较鲜艳,如五步蛇、蝮蛇、竹叶青、眼镜蛇、金环蛇、银环蛇等(但眼镜蛇、银环蛇的头部不呈三角形);从伤口看,由于毒蛇都有毒牙,伤口上会留有两颗毒牙的大牙印,而无毒蛇留下的伤口是一排整齐的牙印;从时间看,如果咬伤后15分钟内出现红肿并疼痛,则有可能是被毒蛇咬了。②被毒蛇咬伤后的急救。咬伤后不要剧烈奔跑,以减慢人体对蛇毒的吸收和蛇毒在人体内的传播速度,减轻全身反应;记住伤口的形态,详细告知急救的医务人员,如果把蛇打死,则带上死蛇,以便医务人员及时、正确地给以治疗;被毒蛇咬伤后,应立即用柔软的绳或带结扎在伤口上方,以阻断静脉血和淋巴液的回流,减少毒液吸收,防止毒素扩散;应急排毒。立即用冷茶、冷开水或泉水冲洗伤口,有条件的话可用生理盐水、肥皂水、双氧水、千分之一的过锰酸钾溶液、四千分之一的呋喃西林溶液冲洗。施行刀刺排毒,用清洁的小苗刀、痧刀、三棱针或其它干净的利器挑破伤口,不要太深,以划破两个毒牙痕间的皮肤为原则,或在伤口周围的皮肤上,用小苗刀挑数孔,刀口如米粒大小,这样就可防止伤口闭塞,使毒液外流,刀刺后应马上清洗伤口,从上而下向伤口不断挤压15分钟左右,挤出毒液。如果伤口里的毒液不能畅通外流,可用吸吮排毒法,采用拔火罐、针筒前端套一条橡皮管来抽吸毒液,无工具时可直接用嘴吸吮,但必须注意安全,边吸边吐,每次都用清水漱口。内服、外敷药物,具体用什么蛇药,应根据当时当地能立即采到为原则,灵活运用。③避免被蛇咬,在山野中行走时,不要随便将手插入树洞或岩石空隙等蛇在白天的休息之处,手中持一小棍或树枝,行走时“打草惊蛇”也是一个行之有效的避免被蛇咬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