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鉴易知录》记载:“民有疾,未知药石,炎帝始草木之滋,察其寒、温、平、热之性等等的翻译
百姓有了疾病,不知道怎么治疗。炎帝就是神农从百草的滋味入手。知道了百草的寒热温凉。这句话出自清代学者吴乘权编辑的《纲鉴易知录》。原文:民有疾,未知药石,炎帝始草木之滋,察其寒、温、平、热之性,辨其君、臣、佐、使之义,尝一日而遇七十毒,神而化之,遂作文书上以疗民族,而医道自此始矣。译文:(上古)先民有病,但还没有发明医药。神农氏开始尝遍百草的滋味,体察百草寒、温、平、热的药性,辨别百草之间像君、臣、佐、使般的相互关系。曾经一天就遇到了七十种剧毒,他神奇地化解了这些剧毒。于是就用文字记下药性用来治疗百姓的疾病,我国的药医事业从此诞生了。扩展资料:出处:《纲鉴易知录》不是原创作品,是以他人著作为基础改编而成。全书共107卷,180多万字。上起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时代,下迄明王朝灭亡,其间重大的历史事件,重要的历史人物,都有简略的记载。由于纪事简明,头绪清楚,使人一看了然,所以叫做《易知录》。《纲鉴易知录》由于通俗易懂,从前流传较广。解放后由中华书局重印,受到读者欢迎。可是,此书只写到明末,到了民国初年,许国英为之续编,仍用纲鉴的体裁,记载清代二百六十多年的历史,所以叫做《清鉴易知录》,上接《纲鉴易知录》,一直延续到清末,独立别行,又可以成为一本简明的清代编年体史书。
再说《纲鉴易知录》
《纲鉴易知录》是我最近总看的一本书。
收藏家马未都老先生特别喜欢提的两位老前辈,一是王世襄,一是朱家溍。王朱二人是好友。王世襄爱做菜,年轻的时候在梁思成身边学习工作。朱家溍爱收藏,教了马未都不少东西。
朱家溍先生在故宫工作的时候,据说带徒弟,就送人一套《纲鉴易知录》,他是希望新人们都能尽快且扎实的了解中国历史的脉络。
这书可以说是《资治通鉴》的升级浓缩版。《资治通鉴》起于战国,写到五代结束。而《纲鉴易知录》起自三皇五帝,写到明朝灭亡,可以说是当年到清朝时候的通史。时间比《资治通鉴》多了四百多年,但体量上,却大概是后者的二分之一。所以我说《纲》是《资》的升级浓缩版。
我前两天书包发大水,被淹的,就是《纲鉴易知录》八册中的一本。是其中的第五册,写的是安史之乱后到五代结束这一段时间。什么白居易,柳宗元,刘禹锡,韩愈,元稹,柳公权,杨炎,李泌,牛僧孺……等等一大批牛人都在这本书里出现了,实在是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被淹的时候我差点给自己一巴掌,因为这书现在不太好买,把我心疼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