诤言是什么意思
诤言意思是指直言告诫规劝的话。诤言(zhèngyán),直率地规劝人改正过错的话。 清吴伟业 《下相怀古》诗:“ 亚父无诤言,奇计非所望。”近义词有诤引、诤诉、诤臣、诤谏、诤讼、诤懕、诤戒、诤竞、诤心、诤士、诤辞、诤訮、诤恹、诤人、诤论。诤言造句1、晓阳此时身在海上,但有句诤言不得不说与大将军,现天下已有大乱之状,大元朝气息奄奄,君当自寻出路,你我携手,自保有余,巨富可求。2、商道取巧之术,妄图不劳而获,祸国殃民,若任其发展,必使大乱,我姐见先生为祸国之术诤言,方出言阻止,还望先生莫怪。3、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唐太宗李世民之所以能够登上帝位,并取得贞观之治的佳绩,与他善纳诤言不无关系。4、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一个人从另一个人的诤言中所得来的光明,比从他自己的理解力、判断力所得出的光明更是干净纯粹。5、最最可恶的是刘尚骗走了自己的一百万两黄金,暴怒的袁术那还听得进麾下谋士的诤言,当即就号令三军,准备跟刘尚大干一场。6、因此,在朋友所给的诤言与自己所作的主张之间,其差别有如良友的净言与谄佞的建议之间的差别一样。
谏诤是什么意思?
谏诤(jiàn zhèng),汉语词语,意思是指直言规劝以使人改正过错。释义[criticize sb.’s faults frankly] 直言规劝,使人改正过错 谏诤即见听。——《汉书》出处《礼记•曲礼下》中部:“为人臣之礼不显谏。三谏而不听,则逃之。子之事亲也,三谏而不听,则号泣而随之。” 《孝经注疏·卷七谏诤章第十五》第4段是《孝经》经文: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昔者天子有诤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诤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诤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诤友,则身不离于令名;父有诤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诤于父,臣不可以不诤于君;故当不义,则诤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 例句西汉《韩诗外传》卷十:“言 文王 咨嗟,痛 殷商 无辅弼谏诤之臣而亡天下矣。”《三国志·卷一四·魏书·刘放传》:然时因群臣谏诤,扶赞其义,并时密陈损益,不专导谀言。 《魏书˙卷七十七˙高崇传》:谏诤极言,无所顾惮。 宋 苏轼 《上神宗皇帝书》:“历观 秦 汉 以及 五代 ,谏诤而死,盖数百人。”宋 秦观 《任臣下》:“谏诤之臣,其功在于正纲纪、立风宪,通上下之情,使乱臣贼子顾惮而不敢发,如此而已。”叶君健 《自由》十四:“ 吴春茂 说这番话的态度,正如一个忠臣在对皇帝进行谏诤一样,语调非常诚恳。”自此谏诤路绝,贤豪解体。——《东周列国志》词语故事唐孔颖达(孔颖达,孔子後裔,秦王李世民之十八学士之一)疏云:案:庄二十四年(春秋经鲁庄公二十四年),曹羁出奔陈,公羊传云:戎将侵曹,曹羁谏曰:戎众以无义,君请勿自敌也,曹伯曰:不可。三谏不从,遂去之。何休云:谏有五,一曰讽谏者,案:定十二年公羊传云:孔子以季氏之强,谓季孙曰:家不藏甲,邑无百雉之城,季孙闻之,堕费邑,是讽谏也。何休又云:二曰顺谏,曹羁是也,即上谏曹君,无以戎敌,三谏不从,遂出奔陈,所谓以道事君,不可则止,此是顺谏也。何休又云:三曰直谏,子家驹是也,案:昭二十五年公羊传云:昭公将弑季氏,子家驹谏曰:诸侯僣於天子,大夫僣於诸侯,久矣,是不辟(音避)君僣而言之,是直谏也。何休又云:四曰争谏,子反请归是也,案:宣十五年公羊云:楚庄王围宋,子反华元乘堙相对语,华元谓子反云:易子而食之,析骸而炊之。子反谓华元:吾军有七日之粮。子反劝楚王赦宋而归,楚王不可,子反频谏,不听,乃引师去,楚王亦归,是争谏也。何休又云:五曰赣谏(赣音戇,戇音杠,戇谏,鲁莽、冒失、愚蠢),百里子蹇叔子是也,案:僖三十三年公羊云:秦穆公将袭郑,百里子与蹇叔子谏穆公,不从,百里子蹇叔子从其子而哭之,是赣谏也。凡谏,讽谏为上,赣谏为下。事君虽主谏争,亦当依微纳进善言耳,不得显然明言君恶,以夺君之美也。三谏不听则逃之者,听犹从也。逃犹去也。君臣有离合之义,有义则合,无义则离。若三谏不听,则待放而去也。【经文】子之事亲也,三谏而不听,则号泣而随之。郑玄注云:至亲,无去志,在感动之。孔颖达疏云:父子天然,理不可逃,虽不从,则当号泣而随之,冀有悟而改之。然论语云:事父母几谏。此不云者,以其略耳。檀弓云:事亲无犯。相互耳。又云:事君有犯。故此论其微,檀弓言事亲无犯,此论其犯,亦互言耳,故注云至亲无去志在感动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