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王扫北

时间:2024-10-09 05:31:10编辑:流行君

燕王扫北的详细历史

燕王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四子,名棣,领重兵镇守北平(即今北京)。朱元璋长子朱标早死,朱元璋死后,根据传长不传嫡的传统,朱标的大儿子朱允炆继皇帝位,年号建文。建文帝听从齐泰、黄子澄等大臣建议,大力削藩,剥夺分封全国各地的叔父们的兵权。燕王以讨齐、黄为名,起兵反抗,号称“靖难”。建文帝派兵平叛。于是在河北和山东一带进行了长达三、四年之久的大战。史称“靖难之战”,即民间流传的“燕王扫北”。扩展资料为什么不说扫南而说扫北?史书没有任何评说。但可以推理,关于南北方位问题,应该先确定要点,如果要点在北平,就应该扫北平以北,如果要点定在南京,这就对了,燕王扫的是南京以北。为什么要点是南京呢?因为南京是当时的首都。站在首都说话,燕王扫的是南京以北。若按地理位置说,河北山东一带本来就是北方,燕王扫的就是大明天下的北部,因此只能说是“燕王扫北”。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燕王扫北

燕王扫北的详细历史是什么?

燕王扫的就是大明天下的北部,因此只能说是“燕王扫北”。《中国历史年表》载,“明洪武14年、元天光3年(1381),蒙古全部退出中原,明王朝统一全国。其后十余年间,元朝残余势力多次侵入河北地区”。元、明两军展开拉锯战,时有祸及宁晋。据《隆庆赵州志》载。“鞑子兵从真定府(今正定县)直下赵州奔宁晋一带,一路杀人越货,祸害百姓,所过之处鸡犬不留”。洪武24年(1391),明太祖朱元璋命燕王(朱元璋第四子朱棣)摔一万人马挂帅北征。燕军自南京出发。一路征战五年。(传说路过宁晋,燕王与徐妃夜宿汶河南岸,双双梦见孙公献鲤,使用孙公计策消灭了宁晋的鞑子兵)。燕王凶猛善战,于洪武29年彻底打败元军,将鞑子兵赶回蒙古东北部彻彻儿山及兀良哈秃。此后,燕王朱棣驻扎北京,招兵买马,扩充实力,割据北方。两年后,明王朝内讧,华北平原又陷入更大的战乱。洪武31年(1398)朱元璋去世,皇太孙朱允文继位称惠帝,立年号建文,并着手削藩。对此,燕王不服,暗怀夺位之心。首先上书为其父扫墓,未允。进而提出“清君侧”并打出“靖难诛奸”的旗号,组织数十万强悍军队,称“靖难军”,于建文元年(1399)7月,自北京起兵向南京建文帝发难。8月,建文帝命长兴侯耿炳文摔30万大军,征讨平叛,设大本营于真定(今正定)。时宁晋隶属真定府处燕王敌对方。自称叔侄开战四年,大战役七次,其中四次激战于河北地区。史载,燕军战斗力极强且凶狠残暴。攻破大本营后,“在真定斩首3万级,一路向南,不论军民官吏,见人就杀,至使千万黎民生灵涂炭。”山东临清市某村《李氏族谱》载“或杀、或剐、或逃,东西六七百里,南北近千里几为丘墟燕焉”。宁晋县正在其范围内。四年内战的结果,以建文帝战败失踪,燕王朱棣继皇帝位告终,时永乐元年(1403)年。史称“靖难之役”。至此,自元末农民起义到“靖难之役”结束,中原战乱已历52年。半个世纪拉锯战火洗劫。宁晋县邑无一幸免。由此看来,“燕王扫北幸存七姓”确实是有依据的历史故事,故事虽带传奇色彩,但于史实不会有太大的出入。明永乐元年(1403),皇帝朱棣出于维护新政权的需要,继其父朱元璋之法。下令山西各地官府设立迁民局,强制移民屯田,历时10年之久。此后,明朝各代以及清朝都有小规模的移民活动,到民国时期,全县移民建立村庄193个。同时,也有移民插村定居和落户城内的。

上一篇:北京东城区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