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海楼为什么能挡住台风
其实是对居住环境的一种热爱,对镇海楼历史文化的认可和信任,以及依赖大自然的社会心理。 “玛莉亚”登陆的前夜,镇海楼上的灯再次全部亮起。不少福州人说,“心里莫名多了一份安定。” 据了解,现在的镇海楼于2006年11月18日开工重建,2008年4月28日竣工,历时两年多。重建后的镇海楼楼体由基座层、台基层及二层楼阁组成,总高为32.56米,其中,台基高10.26米,楼高22.3米。基座层内设地下宫,台基层、楼阁一层作为展厅,二层作为观景休闲厅。 据史料记载,从明洪武四年建成到1970年最后一次拆毁,约600年的时间里,这座楼大修建九次、毁了九次,三次遭雷击、两次失火、一次被大风吹倒、两次原因不明倒塌,可谓饱经风雨。直至2005年“龙王”台风后,重建镇海楼又被提上了日程。 曾参与镇海楼重建工作、福建博物院考古研究队的高建斌告诉记者,2006年,镇海楼筹备重建,考古队先期在镇海楼遗址做了勘探工作,目的是想要找出镇海楼的台基尺寸,最后,是按照光绪年间的古制来重建的,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加高。不管风云如何变幻,镇海楼岿然不动 镇海楼与“防台风”究竟有何关系? 高建斌告诉记者,明朝初年,朱元璋派女婿王恭主持重建福州府城时,在屏山之巅修的楼,叫样楼,其功用是作为福州各城门门楼的样本,当时,没有任何“镇海”的考虑。不过,“镇海楼”这一称呼自古就有,但具体从哪个年代流传至今却不可考。 据史料记载,王恭修建福州的七座城门时,把这座谯楼作为样楼,相当于现在的“样板房”,而屏山也被称为“样楼山”。建样楼时,王恭还参考了福州威武军门(唐元和十年建的鼓楼)以及当时比较先进的一批门楼,借鉴了各地城楼的优点。随后,福州东西南北的井楼门、水部门等7座门楼便依照样楼修筑完成。 不过,随后“样楼”的作用渐渐淡化,逐渐成为文人名流的一处登高景致。 对该楼“镇海”的传说,有学者认为或源于清代谢章铤的《重建镇海楼记》,“且夫楼以镇海名,意在楼,实在海。嗟呼,海风叫啸,海水飞扬,登斯楼也,其忍负中流砥柱之心哉。” 据史料记载,以前,驶来福州的船只,开至鼓山脚下时,可以看见镇海楼,因此镇海楼成为进出闽江口航船的重要标志,每当潮水上涨,大船进出闽江口均以镇海楼为“准望”,即航行标志物。挺过“玛莉亚”后,昨晚的镇海楼美如琼台玉宇 传播学专家:寄托避灾的美好愿望 文史专家、福建师大传播学院教授林焱告诉记者,他家三代住在屏山脚下的三角井,对镇海楼有着深厚的感情。 “记忆中,我小时候福州并未有过大的灾难,我们常跑到镇海楼附近玩。”林焱教授说,清末时,镇海楼比较破落,民国时期曾有修缮,设“林森纪念堂”,新中国成立后,镇海楼再次修缮,规模比现在略小。 “大约是在1969年或1970年的时候,因为战备需要,镇海楼被拆毁,拆镇海楼时,频频发生人员伤亡的事故。因古建筑屋顶斜度与民房不同,当时的施工队并不了解,导致工人摔下。”林焱说,这些往事附近的居民都知道。 2008年,镇海楼又重新伫立于屏山之上,此后几个来势汹汹的台风,本来直扑福州,后又拐道或是折返。“正是一些巧合,网友们对镇海楼这一神奇的‘功能’津津乐道,其实这也是寄托了一种避灾的美好愿望。”林焱教授认为,在防台风时,福州人对镇海楼的这种情感,其实是对居住环境的一种热爱,对镇海楼历史文化的认可和信任,以及依赖大自然的社会心理。
镇海楼真的可以防台风吗
镇海楼的出现是有其历史原因的。早在明清时期,镇海地区频繁遭受台风的袭击,当地居民为了避免灾害,开始了解和研究防台风的建筑形式。经过不断的尝试和实践,终于设计出了一种既能便于人们生活,又具备防止台风的功能的建筑形式——镇海楼。
镇海楼最显著的特点是坚固耐用,而这也是防止台风袭击最重要的特点。镇海楼的建筑结构采用了榫卯结构,屋顶结构也采用了石头和木材的结合。在台风来袭时,镇海楼的坚固结构可以提供足够的支撑,从而避免被风雨摧毁。
除了坚固耐用的特点,镇海楼还有其他的防台风功能。比如,它的屋檐通常很宽,可以在下雨时把雨水很好地挡住,同时也可以把台风的狂风挡住。此外,镇海楼的门窗位置都是经过严格设计的,可以有效地抵御台风的力量。这样的设计方案,一方面可以增强建筑物的安全性,另一方面也可以为人们提供更多的安全保障。
总的来说,根据镇海楼的设计方案以及历史实践,我们可以认为镇海楼确实具备一定的防台风功能。当然,镇海楼也不是万能的,因为台风的力量还是非常巨大的,它可能会影响到镇海楼的安全。但是,在任何情况下,镇海楼都可以为人们提供一定的安全保障,防止台风带来的灾害。
镇海楼是什么意思
镇海楼的意思是临江控海。镇海楼,原名望海楼,俗称五层楼,是一座位于中国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越秀山小蟠龙冈上的古建筑。在古代伫立于此,便可以看到闽江的人入海口,因此这个位置十分的重要,也成为了海船进出福州港的重要标志。故此,“望海楼”因有“临江控海”这么一层意思,于是它被改了名,名为“镇海楼”。2009年的一个故事,让镇海楼声名鹊起。那时有一位学者提出了“镇海楼可以镇住台风”的说法,而且拿出了佐证,也列举了在镇海楼修缮完的几年时间里,台风都不曾登陆。由此,镇海楼这个故事并流传了下来,不管是茶余饭后,还是休闲娱乐,都少不了它可以镇住台风的传奇故事。镇海楼的建筑格局镇海楼楼高28米,呈长方形,宽31米、深16米,下两层围墙用红石砌筑,以上为青砖墙;底层墙厚3.86米,以上逐层递减;有复檐5层,绿琉璃瓦盖,饰有石湾鳌鱼花脊;建筑逐步向上收减宽度和深度,令到镇海楼形似塔又似楼。楼顶正面悬挂“镇海楼”横匾,两旁悬挂一副对联:“千万劫,危楼尚存,问谁摘斗摩霄,目空今古;五百年,故侯安在,使我倚栏看剑,泪洒英雄”;楼内常设《广州历史陈列》展览,展示广州五、六千年来的文化、风俗和城市发展等历程;楼前碑廊有历代碑刻,右侧陈列有12门古炮。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镇海楼
镇海楼是什么意思
关于镇海楼是什么意思介绍如下:1、镇海楼,又名望海楼,地处于中国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山(越秀公园)小蟠龙冈上,为广州市标志性建筑之一,广东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全楼高25米,呈长方形,阔31米,深16米。下面两层围墙用红砂岩条石砌造。2、三层以上为砖墙,外墙逐层收减,有复檐5层,绿琉璃瓦覆盖,饰有石湾彩釉鳌鱼花脊,朱红墙绿瓦砌成,巍峨壮观,被誉为"岭南第一胜览"。镇海楼坐落在越秀山小蟠龙冈上。该楼又名"望海楼",因当时珠海河道甚宽,故将"望江"变为"望海"。3、又因楼高5层,故又俗称"五层楼"。楼前碑廊有历代碑刻,右侧陈列有12门古炮。明朝洪武十三年(1380年),永嘉侯朱亮祖扩建广州城时,把北城墙扩展到越秀山上,同时在山上修筑了一座五层楼以壮观瞻。4、镇海楼历史上曾五毁五建,现建筑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是1928年重修时由木构架改建成。1929年成为广州市市立博物馆。镇海楼,又名望海楼,座落在越秀山小蟠龙岗上。1380年(明朝洪武十三年)永嘉侯朱亮祖扩建广州城。5、把城墙扩展到越秀山上,并在山顶建楼五层,俗称五层楼。因当时珠江水面宽阔,登楼而望,水波荡漾,蔚为壮观,故称"望海楼"。后取其雄镇海疆之意,又称镇海楼。镇海楼自十四世纪后期至今六百多年间曾被多数火毁和人为破坏,其中在明朝嘉靖年间所立的《重修镇海楼碑》可作为证。6、此后在1928年再度重修镇海楼时,将原来木建筑楼层改为钢筋水泥结构,并引入当地石湾彩釉陶烧作为瓦脊和檐角的鳌鱼装饰。楼顶正面悬挂"镇海楼"横匾,两旁悬挂一副对联:"千万劫,危楼尚存,问谁摘斗摩霄,目空今古;五百年,故侯安在,使我倚栏看剑,泪洒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