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校训是什么?
清华大学校训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1914年11月5日,著名思想家、社会活动家梁启超先生到清华作了以“君子”为题的演讲,以《周易》的象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激励学子。梁启超慷慨激昂的演讲深深激励了清华学子,后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就成为清华校训,1918年4月25日出版的《清华周刊》总138期封面上出现内含“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八个字的圆形图标,1926年11月25日,由校评议会议决正式确定为清华学校校徽。1928年,清华学校正式命名为清华大学,校徽依然沿用以上八字校训。 意义:“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是清华精神的集中体现,是清华精神文化的支柱与灵魂,它不仅深刻影响了一代代清华学子,而且当毕业生走向社会后,仍然会成为他们激励自我、影响社会的精神标志。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清华大学
清华大学校训是什么?
清华16字校训内容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独立精神,自由思想。”“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自是不凡,语出《易经》,因梁启超先生在清华之演讲而名扬天下,遂成校训。“独立精神,自由思想。”则出自清华大学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为王国维纪念碑所写的碑文“…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耳。……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周诒春校长将这16个字定位清华大学的校训,也算是他一贯的主张体现。扩展资料:清华大学创建之初,曾由外籍教师创作了一首英文歌词的校歌,但词和曲都不令人满意。贺麟先生1925年在《清华周刊》上撰文指出:“我根本认为清华的英文校歌不能代表清华的精神,更不能代表中国文化的精神。我仔细一想,原来此歌是一位美国女士做的,才恍然觉悟此歌原来是代表很幼稚的美国化。……而此种美国化,又不是我们所需要的。”正是在这种背景下,1923年前后,学校公开征集校歌,汪鸾翔先生应征的歌词,经校内外名人评审入选。汪先生当时是清华大学教授国文和哲学的教师,为使校歌词旨隽永,他用文言文写成。三段歌词,气势宏伟,涵义深刻。贺麟先生认为,这首校歌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可以表示中国文化之精神。而同时又能符合校训,达出清华教育的宗旨。且校歌措词亦颇得体,……而大家均觉欣赏此歌。”他正式提议取消当时的英文校歌,用汪先生的中文校歌取而代之。
中国十大名校校训?
中国十大名校校训1、北京大学:爱国、进步、科学、民主。2、清华大学::自强不息,厚德载物。3、浙江大学:求是创新。4、复旦大学:博学而笃志 切问而近思。5、武汉大学:自强 弘毅 求是 拓新。6、中国人民大学:实事求是。7、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红专并进理实交融。8、上海交通大学:饮水思源爱国荣校。9、南开大学:允公允能 日新月异。10、南京大学:诚朴雄伟 励学敦行。校训偏好虽然高校校训同质化较高,但不同类型高校的校训遣词用字在偏好上仍有一些有趣差别。如相比公立大学,私立大学校训更注重“自强”;相比1949年之后创办的大学,1949年以前创办的大学校训更容易提及“诚”“人”“毅”等字眼。从学科特色来看,医药类高校校训提及“德”的比例比其他高校高出1倍左右,如首都医科大学的“扶伤济世敬德修业”等。师范类院校提及“学”的情形比其他高校高一半,校训中还比其他类型高校更多地重视“人”,典型代表是北师大校训“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还有,校训中强调“诚信”的,多为财经类院校。
学校校训有哪些呢?
学校校训有:1、北京大学:爱国进步民主科学。2、清华大学:自强不息,厚德载物。3、中山大学: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4、浙江大学:求是创新。5、武汉大学:自强弘毅,求是拓新。6、南京大学:诚朴雄伟,励学敦行。7、北京师范大学:学为人师,行为世范。8、山东大学:气有浩然,学无止境。9、复旦大学: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10、南开大学:允公允能,日新月异。校训的意义和作用:校训对师生的行为规范有指导意义,它向所有师生指明了努力的方向。校训往往设置在学校最为醒目的地方,使每一个师生经常性的看到它,受其潜移默化的心理脉冲。久而久之,逐渐受其感染,慢慢化为自己的内在价值尺度,并以此来自觉地衡量自己的行为,直至最终依据这一价值尺度来及时调整和校正自己的行为。校训,作为一个标尺,激励和劝勉在校的教师和学子们,即使是离开学校多年的人也会将校训时刻铭记在心。校训也能体现学校的办学原则与目标。同时它也是一种文化,是一种面向社会的精神标志,能为学校起到一定的宣传作用。有些校训还对其本校的创建历史或文化背景有所反映,包含着较多的信息。大学不是单纯适应社会的产物,而是开启智慧、追求真理、传播知识、弘扬文化的重要场所,担当起引领社会发展方向的神圣使命。校训则是引领大学前进的方向标,良好的校训的确立,成为办好一所大学的先决条件。古今中外世界著名大学都各自拥有其独特的校训,鲜明的体现出他们不同的办学理念和治学特点。而由此形成的校训文化则成为大学教育中一道靓丽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