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仪为何要斩杀魏延?
马岱斩杀魏延后历史没有详细记载去哪了。在《三国志 马超传》中记载,马超临死向刘备上疏,说他家两百多口都被曹操杀了,只有一个从弟马岱,希望刘备能关照关照。马超死后,马岱因为战功,被封为平北将军。《三国志 马超传》记载:岱位至平北将军,进爵陈仓侯。平北将军属于四平将军,位在四征将军和四镇将军之下,官职并不是很高但也不是很低,平北将军下面还有长史、司马、从事中郎、主簿、功曹等属吏。马岱在杨仪的派遣下追斩了魏延,后来就不见史书记载。《三国志 魏延传》记载:延独与其子数人逃亡奔汉中,仪遣马岱追斩之致首于仪。马岱斩杀魏延的过程诸葛亮临死前,感觉时日无多,便开始交待后事,诸葛亮依次叫了三个人,先是姜维,将自已所记兵书、阵法、兵器都传给姜维;接着找来马岱,授以密计,并嘱付死后按计行事,魏延发动兵变要杀与他有宿怨的杨仪,结果在将军王平的怒斥下,魏延的部下觉得自己老大这么做实在是没道理,又担心被连累,于是全都投降了。杨仪派马岱去追杀魏延,这时候马岱应该是带着不少人马,威风凛凛,魏延父子就几个人,自然毫无反抗之力,所以丢掉了脑袋。刘备遣使者企图通好阴平氐人,时阴平氐人雷定响应马超,而阴平氐王强端却亲曹魏,刘备部将吴兰在沮水被曹洪打败,逃至阴平时被强端所斩杀,并将其首级送交曹军。
杨仪奉命除掉魏延后,为什么会落得自杀身亡的下场?
面对朝廷的抓捕,杨仪选择了自杀,可以理解为杨仪是被迫自杀,不想受牢狱之灾。对于杨仪的结局,宋末元初的著名学者郝经说:"杨仪私自怒杀将军,其罪久矣。" 对此,在笔者看来,这无疑指出了杨仪结局的根本原因,那就是因私怨而杀了蜀汉名将魏延。虽然魏延有错,但杨仪更有错。更重要的是,根据《魏书》的记载,公元234年,魏延受诸葛亮之托执掌军权。杨仪担心魏延会借机伤害杨仪,所以他说魏延会投靠敌人,并派兵攻打杨仪。在这种情况下,被杨仪陷害的魏延怕与杨仪作战,无辜难雪,所以只逃不战,最后被杨仪派来的武将马岱杀死。无论是《三国志》中关于魏延只是想继续北伐的说法,还是《魏书》中的记载,都说明魏延被杀,显然是有冤情的。所以,杨仪能在事后脱身,已是侥幸,所以不被赏赐是自然的结果。至于杨仪本人,则不以为然,为这许多口怨,终于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因此,《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对他进行了评价。"杨仪为官甚重。他们读懂了自己的行为,遵守了自己的规则,并为自己的错误承担了责任"。万是诸葛亮看重的人,他曾在刘禅面前称赞过江万,并明确解释说,丞相的位置应该比别人好。可见,诸葛亮在死前已经选定了自己的继承人。如果诸葛亮真的想让杨仪承担大任,肯定会暗示或明示刘禅,可惜这些都没有。杨仪虽然带兵回来了,但却是一支残兵败将,这在刘禅看来是无法接受的。小编针对问题做得详细解小编针对问题做得详细解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还有什么问题可以在评论区给我留言,大家可以多多和我评论,如果哪里有不对的地方,大家也可以多多和我互动交流,如果大家喜欢作者,大家也可以关注我哦,的点赞是对我最大的帮助,谢谢大家了。
诸葛亮的左右手杨仪,最后为何落得个自杀的下场?
因为四处诽谤朝廷,而且对朝廷怨气太重。一、杨仪算是被诸葛亮算计了。杨仪本来是蜀汉重臣,基本上算是文臣这边前三的人物,当时大家都认为杨仪是诸葛亮最好的接班人。但杨仪和魏延是出了名的有矛盾,杨仪和魏延都是善妒的人,也都是记仇的人。魏延是武将中的大佬,诸葛亮一直都忌惮他。所以诸葛亮就在死前摆了他们一道。诸葛亮在死前召开了个床前小会议,没有邀请魏延。诸葛亮对杨仪等人说,我去世后你们带着我的尸体撤退,让魏延断后姜维次之,魏延不听的话,就随他去。而且诸葛亮悄悄对杨仪说自己死后他来继任自己的位置。诸葛亮又跟魏延说,自己死后让他继任位置。诸葛亮死后,魏延果然不听诸葛亮命令,杨仪就私自撤兵了,而魏延看着杨仪撤兵,自己也撤兵,加上两人有仇,两人就干了起来。二、杨仪之死。当时魏延和杨仪争权(两人都想当丞相),就都跟刘禅说对方造反。最后刘禅听信了杨仪的话,让王平带兵是剿灭魏延,魏延死于马岱之手。魏延死后,杨仪以为自己可以当丞相了,毕竟自己能力资格都是丞相的最好人选,蜀汉重臣也都是这么认为的。但诸葛亮让刘禅任命蒋琬为丞相。蒋琬这个人官职是比杨仪小的,一下子当了丞相就成了杨仪的上司。这让杨仪很不爽啊,自己以前比蒋琬职位高,凭什么他能当丞相,而且诸葛亮还私下许诺给他。杨仪就开始经常发牢骚,有时候还说了诸葛亮的一些坏话。刘禅只好将他下贬,杨仪被贬之后怨气更重了,发牢骚也更多了,还经常说蜀汉政权的不是,也说自己才能得不到施展,刘禅只好让他回去养老,最后杨仪自杀而亡。个人觉得杨仪的死,多少跟诸葛亮有点关系。
杨仪是诸葛亮的左右手,为何没能成为接班人,反而自杀呢?
234年,后主刘禅加封蒋琬为尚书令、大将军等职,让其成为诸葛亮的接班人。这个决定引起了一个人的不满,他就是杨仪。当时,杨仪的能力与蒋琬不相上下,而且他的资历、功绩还要超过蒋琬,更重要的是他长期在诸葛亮身边任职,堪称是孔明的左右手。那么问题来了,杨仪为何没能成为诸葛亮的接班人,反而被迫自杀了呢?杨仪字威公,是荆州襄阳人。最初的时候,杨仪是在荆州刺史傅群(曹操任命的)的手下担任主簿,后来投奔了襄阳太守关羽。关羽任命杨仪为功曹,之后让他作为使者,入川去面见刘备。刘备与杨仪交谈一番后非常高兴,将其留在了自己身边,“与语论军国计策,政治得失,大悦之,因辟为左将军兵曹掾”。刘备称帝时,杨仪被任命为尚书。诸葛亮开府后,杨仪担任相府参军,几年后,跟随诸葛亮进驻汉中,被任命为长史。相府长史这个职务别看品级不高,却非常重要,是诸葛亮最主要的助手。诸葛亮北伐期间,杨仪“常规划分部,筹度粮谷,不稽思虑,斯须便了”,“军戎节度,取办於仪”。诸葛亮出兵北伐主要依靠两个人,一个是魏延,另一个就是杨仪。诸葛亮死于五丈原军中,临死前将全军托付给了杨仪,而杨仪也很好的完成了这项工作,将蜀汉的主力部队全部带回汉中。不过,杨仪却没有成为诸葛亮的接班人。事后,后主只是给了杨仪一个中军师的虚职,“无所统领,从容而已”。那么,诸葛亮那么器重杨仪,为何却没有选择杨仪,反而选择蒋琬呢?其实对于诸葛亮而言,这是一个非常艰难的选择,因为蒋琬、杨仪都是他的左右手。杨仪在军前出谋划策、调动军队,蒋琬坐镇成都,负责往汉中运送粮食、组织兵源。另外两人都属于荆州集团,在这种情况下,诸葛亮对比了两人的性格,最终做出了决断。蒋琬性格宽宏、待人友善,而杨仪则性格狭隘,而且非常偏激。诸葛亮死后,杨仪非但没能成为诸葛亮的接班人,反而被授予虚职,因此非常生气。在杨仪看来,蒋琬的资历不如自己,威望、才能更是不如。人们都怕杨仪乱说话,所以不敢与交往,只有后军师费祎去安慰杨仪。杨仪对费祎说了一通牢骚话,意犹未尽,说了一句更过分的话,“往者丞相亡没之际,吾若举军以就魏氏,处世宁当落度如此邪!令人追悔不可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