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说课稿

时间:2024-09-27 14:25:02编辑:流行君

《赤壁赋》的说课稿

  作为一名老师,常常需要准备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我们应该怎么写说课稿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赤壁赋》的说课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赤壁赋》的说课稿1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后赤壁赋》是一篇骈散结合的经典美文,它是《唐宋散文选读》中第四单元的一篇基本阅读篇目。如何更好地鉴赏这篇课文,即揣摩意境,感悟情感,探讨理趣,便成为本单元教学的一个重点。这篇赋句式相对整齐,而诵读是欣赏语言的节奏美,把握情感的最好手段。因此,本课的教学重点为通过诵读,把握作者情感的变化。由于文章结尾借道士化鹤故事表达的主旨比较隐晦,学生难以理解,所以设为本课的教学难点。   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来看,这篇文章是苏轼处于人生最艰难的时期完成的作品。文章中面对挫折的那种坦然、达观的态度,对今天的中学生来说很有教育意义。所以,可以通过这篇文章来引导学生,培养他们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鉴于以上的教材分析,确立如下三个教学目标:   2、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实词和虚词、词类活用现象、特殊的文言句式。   (2)、通过诵读,把握作者情感的变化,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3)、教学重点:通过诵读,把握作者情感的变化。   (4)、教学难点:如何理解文章结尾道士化鹤的寓意。   3、教学步骤:两课时   二、说教法、学法   《后赤壁赋》是骈散结合的文赋,声韵和美,节奏富于变化。第一课时让学生有感情的反复诵读,重在整体感知。第二课时讨论学习,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作者情感的变化,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方法是教师设计问题,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引向更深的层面。教学原则是从诵读——研读、从整体感知——深层评价、从感性——理性的原则。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由苏轼的《自题金山画像》(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余平生功业,黄州密州儋州)这首诗导入课文。从而让学生理解政治得失与文学创作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感受到一个真实的苏轼,更好地理解苏轼的独特人格。   (二)、朗读全文,整体感悟。   朗读时,注意作者感情的变化。通过朗读初步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主要内容。之所以设计这一环节,是因为无论怎样鉴赏一篇文章,其前提都离不开一个“读”字,“读”是学好文言文的一个有效途径,它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根本。在读的方式上也要做些灵活的调整,可以听录音朗读,也可以单个同学朗读等。   (三)明确文章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1、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   2、找出文中有词类活用现象的句子   3、本文出现的特殊句式   设计该环节是要学生明白语文的性质是姓“语”,从而突出语文工具性的性质,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母语的情操。至于文中字词句的具体涵义,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之上,结合课文注释,已经能够独自找出,教师稍做点拨即可。   (四)、结合注释,疏通文章大意。(由学生合作完成)   (五)、布置作业:   诵读课文并思考文中作者的情感是如何变化的?   第二课时   (一)学生齐读课文,导入新课的学习。   (二)梳理文章思路,把握作者情感的变化。   (在本环节的教学中,要体现出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相结合的原则,根据这一原则,教师稍做点拨,提出与文章思路相关的有代表性的问题,比如在第一段中作者的心情可用文中的哪一个字来概括?“乐”——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在接下来的几段中学生应该能够找出这些词语来。)   (三)重点鉴赏文中写景的语句以及道士化鹤的寓意。   设计这一环节的教学,主要是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在语文工具性的基础之上,同时兼顾语文的人文性,对学生情感与价值观的培养也有着重要的作用。文中的第一、二段都出现了写景的语句,对于这些语句的鉴赏,学生可能无所适从,教师可让学生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来鉴赏,也可以让学生加以想象,以散文式的语言扩充语段。对于道士化鹤这一情节,学生也很难理解作者的本意,可先让学生说出一些与“鹤”字有关的一些成语或熟语,从而提取鹤这一象征意义。至于道士,让学生明白他们的职业以及终极目标是什么,他们以追求长生不老、超然物外为终极目标,这些教师只做点拨即可。   (四)、全文总结:   本文着重写苏轼自身情感的变化,由景而乐,得鱼酒更乐,乐而再游赤壁。又因景而悲,悲而长啸,放任漂流,随遇而安。由“横江东来”的孤鹤,引出道士化鹤的梦境,从而含蓄地表达自己希望超脱尘世的心情。   《赤壁赋》的说课稿2   一、说教材   《赤壁赋》是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二第三单元的第二 篇课文,它上是《兰亭集序》后接《游褒禅山记》。这三 篇虽都是古代山水游记内散文,但作者却不仅仅停留于对自然风物的客观描绘上,而是在景物的描述中倾注个人感情和志趣,真正做到了“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溢满于海”。《赤壁赋》更是意境、情感和理趣完美结合的典范。学习 本文,在准确把握文言现象、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还应该注重对文章语言的鉴赏,即揣摩意境、感悟情感、探讨理趣,这也是本单元学习的一个重点。因此,在《赤壁赋》的教学过程中应紧紧抓住“鉴赏”二字,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欣赏水平,这也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要求的“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和整体能力的提高,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   二、说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揣摩文中意蕴深刻的句子   2、体会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1、带着感情诵读文章,体会 本文用语巧妙,极富哲理的语言特点。   2、通过讨论,理解文中对人生意义的议论,揣摩作者旷达乐观的`情怀。   3、提高鉴赏文章的感悟能力和审美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遇到挫折后体现出来的超脱的人生态度和乐观情怀。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苏轼宇宙观和人生观。   2.学习 本文融情于景,融情于事的特点。   三、说学情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的教学对象是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大部分学生已经能够阅读一定量的浅易文言文,课前我已经让学生做了充分的预习和初读,结合注释和课外资料已经能够粗知大意,但还需要在感性的基础上作一些理性的分析和感悟。   四、说教法学法   1、重视诵读感悟   [说明] 本文是古代散文史上的名 篇,感情浓厚、意味隽永、文辞优美,教师应当努力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的情境当中。由于 本文的 写作年代离今天较远,学生要充分把握文中的意味可能有些困难,要提示学生诵读宜慢不宜快,要认真体会景物描写所蕴含的感情和哲理,当读到作者直接抒情部分更要认真感受作者的情怀。要求学生带着感情来读,以朗读来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   2、采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与文本互动的做法   [说明]在新课标理念中,课堂是个有机融合体。真正富有生机和活力的课型,课堂结构是复合型的。除了教学步骤等显性模式外,还应该考虑到教学进行中的各种因素的互动协同。通过课堂内的互动合作来形成一条完整的脉络,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确保教学的深度和实效,所以我选择师生共同研讨的教学方式,从互动角度引导学生探究作者在文中隐藏的生命情感。   五、教学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影视导入《三国演义》片头曲   (二)、苏轼访谈录   1、走进苏轼   复习旧知:请学生简介苏轼生平事迹。   2、与苏轼面对面   (1).苏轼是在什么时间,地点,情境下与我们面对面?当时苏轼的心情如何?   (2).赤壁下的景色如何?置身景致中的泛舟者的心情是怎样的?(多媒体出示美景)   (三)、挖掘苏轼的内心世界   解读苏轼的内心世界,主要围绕两个问题展开1.客为何而悲?2.苏子是如何解劝他的?   主要采用问题探究法和辩论赛来开展教学。   主要问题:(1).作者的好心情是怎样发生变化的?   第二段,由乐   到悲,营造一种主客之间箫歌互答、悲喜交集的境界。承上启下,引出主客对答。(多媒体播放客的吟唱,将学生带入1000年前的赤壁之下,带进苏子悲凉的内心)   乐:饮酒乐甚,扣舷而歌。   悲:客的箫声。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2).面对江月客人发出了怎么的感叹?写曹操的用笔重点在哪里?客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慨?   主要是客的感慨,阐发了怀古伤时之情,感情色彩甚为悲伤。写曹操不是为了说明他是英雄,重心在“而今安在哉”上,为了突出像他是诗人又是英雄的人物最终同归于“空虚”。客通过几番对比,表达了人生短促无常的感慨。   3.第四段,同样面对江月,?作者是如何阐发自己的观点的?   苏子批评客的观点,阐发了自己的人生感悟,感情变为喜悦。以明月、江水作比,说明世上万物和人生,都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应该轻物质而重 精神,执著于自己的不朽事业,保持平静超然的心态和乐观旷达的情怀。   4.开展辩论赛。把学生分成三组:正方:万事万物都是变化,反方:万事万物都是永恒的,裁判。   利用辩论赛,减少任务量,加大课堂的容量。这一部分重在提高学生研究分析能力,通过研究性学习,在搜集材料、分析材料上得以锻炼。   4.结尾段感情如何?   客心悦诚服。心情更加喜悦。“喜而笑”“相与枕藉”。   5.如何认识文中的“主”与“客”?   (1).结合背景分析,讨论理解。“主”“客”实为一体,分别反映了作者内心的积极和消极的心态。进一步发问“ 本文的旨趣、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怀”。这是深层次理解文章的关键。明确:阐述了自然界变与不变的哲理,苏轼 思想中两种情绪的对抗表达了他矛盾痛苦而又乐观旷达的复杂心情。   (2).进一步发问:“为什么采用这种形式?”引出赋的特点。理解 本文“以文为赋”的体裁形式。写法上:“主客问答”“抑客伸主”。形式上:句式对衬整齐,声律和谐押韵。对第二点,通过指导,学生诵读体味。   6.鉴赏 本文写景、抒情、议论的紧密结合。   (1)、全文创造出一种情、景、理的融合,充满诗情画意而又含着人生哲理的艺术境界。第一段重在写景,与作者超然旷达的心境相映成趣,也为下文的抒情、议论奠定了基础。第四段虽然重在说理,却借追述陈迹、感怀历史人物而显示人生与天地“变”也“不变”的哲理。   (2)、结合具体段落,找出写景、抒情、议论的句子和段落以及标志情、景、理三者转换的语句,品味感受。   3.请学生从《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找出与课文中相应的信息点。(用多媒体出示《念奴娇赤壁怀古》)。让学生再次体会苏轼乐观、旷达的胸怀。   比较阅读,深入理解文本的内涵,培养学生比较分析的能力。师生互动,互相交流,通过理解探究走进作者的心灵。)   (四)、 评价苏轼   你赞同苏轼这种面对不幸的态度吗?你怎样看待他的这种人生态度?   (五)、走出苏轼   听苏子一席言谈,我们心中对跨越苦难、不幸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当我们生活中再次遇到不幸时,我们又会如何面对?

《后赤壁赋》说课稿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什么样的说课稿才是好的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后赤壁赋》说课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后赤壁赋》说课稿 篇1   教材分析与设想   1、说教材   这是一篇骈散结合的经典美文因此,它具有赋的音韵美但它还有更突出的特点:文短意深,处处关情就是作者透过文字折射出的复杂而矛盾的思想情感而这一点恰恰是学生不容易把握的,特别是最后道士化鹤更是理解的难点讲授一篇文章,不外乎就是抓住表现技法和思想情感,所以我在分析课文时要紧扣文本,抓住文中的词句解读作者的思想情感,甚至与作者产生共鸣新课程标准中有这样的要求: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和整体能力的提高,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因此,我设计本课的教学重点为通过诵读,抓住文中的相关信息把握作者情感的变化及原因,注重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而结尾道士化鹤意蕴隐晦,作为教学的难点   2、教学设想及思路   教授本课的教学思路是:课前自主学习、整体感悟——课堂品析与探究——拓展延伸   (1)课前自主学习本文短小精悍,对于文字表面意思的理解不太难,计划一课时完成所以安排学生在预习时就要借助练习册中的参考资料疏通文意,掌握文中部分虚词和实词因为文言文教学不能忽视文言实词与虚词的积累,所以在授课前进行堂上小测,检查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一来可督促学生预习,二来可及时了解学生掌握情况,便于查缺补漏   (2)导入的设计关于“乌台诗案”,苏轼被贬黄州的那段历史,学生已经很熟悉,所以关于本科的背景资料不必细讲导入本课时,简单回顾《前赤壁赋》的写作背景及作者“乐——悲——乐”的感情变化,提出问题:时隔三个月,苏轼重游赤壁,面对眼前的景象,思想感情又发生了什么变化呢?从而引入新课   (3)问题的设计问题的设计对于重难点的突破相当重要,如果设计大量的问题,这样很容易变成了满堂问,不仅把课文肢解得支离破碎,妨碍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把握,更会把学生问晕所以,根据制定的教学目标,明确本文主要解决的是作者的思想情感的复杂与道士化鹤的寓意两个问题据此我设计了两个问题:1本文作者的感情有哪些变化?找出文中表现作者情感的词句,体会情感是如何变化的2游玩已结束,作者为什么还要写最后一段,这一段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含义吗?解决这两个问题就已经达到本课的学习目标了   学生在品析文章探讨以上两个问题时可能会遇到“卡壳”的情况,于是在探究这两个问题时我设计了几小个问题来引导学生去理解课文这些问题老师在课堂中灵活处理,抓住学生的分析及时提出、适当点拨这些问题如下:   ①作者游之前为何而乐?   ②游赤壁过程中,作者何以会悲?(结合苏轼的一首名词《卜算子》“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游褒禅山记》中“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③反而登舟时“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这反映了作者何种心情?(结合《前赤壁赋》   中“纵一苇之所如,临万顷之茫然”)   ①为什么要写鹤而不是其他飞鸟?   ②梦中道士化鹤、道士最终不见与“放乎中流,听其所止”在情感上有联系吗?   (前三个小问题是由第一个探究题派生出来的,后三个小问题则对应第二个探究题)   (4)拓展延伸:阅读苏轼同一时期的作品,抓住一些词句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分析《定风波》作者的情感及形象,回顾《西江月》《浣溪沙》《记承天诗夜游》《江城子。密州出猎》《赤壁怀古》等作品,比较作者写《后赤壁赋》时心境的不同及原因)   另外,朗读是不能忽视的,在分析的同时还要通过朗读去感受作者的思想情感整节课读的形式有多种:录音配乐范读、自由朗读、个别读、齐读安排先听录音配乐范读,把学生引入情境,然后自由朗读,至于个别读和齐读我设计为自由穿插在教学过程中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情况,落实重点字词   二、导入   三、诵读   a)听范文朗读,体会赋文节奏之美   b)自由朗读,感受作者情绪变化   四、品析与探究   1、本文作者的感情有哪些变化?找出文中表现作者情感的词句,体会情感是如何变化的   2、游玩已结束,作者为什么还要写最后一段,这一段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含义吗?   两个问题逐个探讨学生畅谈,教师点拨,适当追问,引导学生紧扣文本解读作者,结合已学过的课外相关诗文帮助学生理解   拓展延伸   1、阅读《定风波&8226;莫听穿林打叶声》   透过这首词,你看到的词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参考:吟啸徐行、拄着竹杖、穿着草鞋、顶风冒雨、不畏艰难、镇定从容、旷达乐观的形象,链接《前赤壁赋》中“唯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主之无尽藏也”中流露的思想情感   2、阅读《西江月&8226;顷黄州》《浣溪沙&8226;游蕲水清泉寺》《记承天诗夜游》   以上作品均是苏轼被贬黄州期间所作,简析作品中作者的思想感情,与《后赤壁赋》比较,情感有什么不同及其原因   五、小结   全文表面上是写游赤壁之乐与悲,其实是曲折地宣泄自己贬谪生活的郁闷,同时也是形象地演绎自己的人生哲学和矛盾复杂的思想从文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现实的怅惘,对未来的迷茫,又可以感受到苏轼那种随遇而安的心态、旷达开朗的胸怀   六、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四以及《名师面对面》相关练习   2、推荐阅读余秋雨的《苏东坡突围》,进一步走近作者,了解词人的内心世界   板书设计   后赤壁赋   情感线索:乐——悲、恐——?   鹤:高贵优雅、超凡脱俗、隐士之风   梦中道士化鹤——追求超然物外(道家)   “笑”“悟”(禅意)   不见:1、超脱   2、迷茫(儒家)   3、空人生如梦   教后总结   近来市教研活动推广同课异构的教学方法,我们高二备课组在集体备课时,也尝试备课组内实行同课异构,讲授《后赤壁赋》备课组成员一起研读教材,设计一个共用的教案母版,商定文本的重难点及教学的基本步骤,然后由各位老师根据自己任教班级的学生情况修改形成自己的个案如余丽媛老师教的是文科重点班,学生语文功底较好,而韦丽老师教的是理科次重点班,学生基础相对薄弱且对语文的兴趣不高,她们都针对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作了适当的修改,各有特色   两位老师都突出了诵读在文言文学习中的作用,让学生在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而韦老师的课,注重落实学生基础,单是从课前的一个字词小测,她对字词的精心选择就可以看出来,课上选取学生答题例子投影点评,反馈及时,同时对于重难点的点拨也做得比较到位,如对鹤这个意象的理解她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进行对比理解,使学生对作者情感理解得更为深入余老师则注重设置问题,拓展深入,以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研读课文,层层推进,把课文的重难点逐一落实理解虽然对学生的指导形式,讲授方式不大一样,但两位老师都完成了教学的重难点   这也算是我们学习同课异构教学方法后在教学时加以实践的一个初步尝试吧。   《后赤壁赋》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后赤壁赋》是一篇骈散结合的经典美文,它是《唐宋散文选读》中第四单元的一篇基本阅读篇目。如何更好地鉴赏这篇课文,即揣摩意境,感悟情感,探讨理趣,便成为本单元教学的一个重点。这篇赋句式相对整齐,而诵读是欣赏语言的节奏美,把握情感的最好手段。因此,本课的教学重点为通过诵读,把握作者情感的变化,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欣赏水平,这也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要求的“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和整体能力的提高,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由于文章结尾借道士化鹤故事表达的主旨比较隐晦,学生难以理解,所以设为本课的教学难点。   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来看,这篇文章是苏轼处于人生最艰难的时期完成的作品。文章中面对挫折的那种坦然、达观的态度,对今天的中学生来说很有教育意义。所以,可以通过这篇文章来引导学生,培养他们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鉴于以上的教材分析,确立如下三个教学目标:   2教学目标:   (一)学生分析   学生经过前三个单元文言文的学习,对于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已经有了一些直观经验的积累,独立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有了一定的基础,因此,现阶段学生在文言文的学习过程中有如下三方面的需要:   1、继续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   2、逐渐将重点转移到“鉴赏”的层面。   3、尝试文言文阅读研究性学习。   (二)目标确定   根据以上对教材和学生的分析,确立如下三个层次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赋的相关知识;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诵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本内容。   过程与方法:反复体味文中优美的语言,提高语言感受能力;知人论世;与作者在同时期创作的其它作品比较阅读,深入理解文中包含的复杂情感和深刻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苏轼的思想,学习古人豁达乐观的精神,提高自己的人生境界。   (三)教学重点:   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的积累;整体把握文章思想内容;了解本文景、情、理统一的'特点;在充分地把握与鉴赏的基础上进行背诵。   (四)教学难点:   深入分析文章中蕴含的哲理,如何理解文章结尾道士化鹤的寓意。并作出评价,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   解决办法:   1、介绍与课文相关的作者生平经历,并把两赋一词揉合起来理解,力求知人论世,较深入地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2、反复诵读课文,体会文章的语言与意境之美。   (五)教学步骤:三课时   二、说教法和学法   1、总体思路:从诵读——研读;从整体感知——深层评价;从感性——理性的原则   2、第一课时,运用多媒体让学生多听、多看,同时让学生有感情的反复诵读整体感知,通过质疑、交流的手段达到积累和总体把握文章内容的目的。   3、第二课时,教师设计问题,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热情,学生讨论,深入分析文章内涵,利用“比较阅读”“知人论世”等方法开展研究性学习。   4、第三课时,探究、讨论并理解文章结尾道士化鹤的寓意。由此引申拓展古典诗歌中动物意象的传统意义。   5、恰当地利用学案、多媒体、营造气氛,扩大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效率。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由苏轼的《自题金山画像》(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余平生功业,黄州密州儋州)这首诗导入课文。从而让学生理解政治得失与文学创作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感受到一个真实的苏轼,更好地理解苏轼的独特人格。   (二)朗读全文,整体感悟。   朗读时,注意作者感情的变化。通过朗读初步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主要内容。之所以设计这一环节,是因为无论怎样鉴赏一篇文章,其前提都离不开一个“读”字,“读”是学好文言文的一个有效途径,它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根本。在读的方式上做些灵活的调整,教师范读,听录音朗读,然后单个同学朗读,一组朗读,全班朗读等。   (三)分析第一自然段。   1、朗读全文,解决生字词,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   2、找出本段有词类活用现象的句子   3、本段出现的特殊句式   设计该环节是要学生明白语文的性质是姓“语”,从而突出语文工具性的性质,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母语的情操。至于文中字词句的具体涵义,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之上,结合课文注释,已经能够独自找出,教师稍做点拨即可。   (四)结合注释,疏通第一段文章大意。(由学生合作完成)   (五)找出文章中写景的句子,感受苏轼的心情。   (六)布置作业。   诵读课文并思考文中作者的情感是如何变化的?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的学习,学生齐读课文。   (二)梳理文章思路,掌握重点实词、虚词,把握作者夜游赤壁时情感的变化。   (在本环节的教学中,要体现出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相结合的原则,根据这一原则,教师稍做点拨,提出与文章思路相关的有代表性的问题。)   (三)投影前《赤壁赋》,让学生找出前、后赤壁赋写景的句子,找出不同点。   学法:给学生从游的方式、时序景色、写作重点、作者心情上去比较,理解为何时隔3个月,作者的心情却发生了改变。   第三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的学习,学生齐读课文。   (二)梳理文章思路,掌握重点实词、虚词,学生疏通第三段的大意。   (三)重点鉴赏文中写景的语句以及道士化鹤的寓意。   设计这一环节的教学,主要是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在语文工具性的基础之上,同时兼顾语文的人文性,对学生情感与价值观的培养也有着重要的作用。文中的第一、二段都出现了写景的语句,对于这些语句的鉴赏,学生可能无所适从,教师可让学生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来鉴赏,也可以让学生加以想象,以散文式的语言扩充语段。对于道士化鹤这一情节,学生也很难理解作者的本意,可先让学生说出一些与“鹤”字有关的一些成语或熟语,从而提取鹤这一象征意义。至于道士,让学生明白他们的职业以及终极目标是什么,他们以追求长生不老、超然物外为终极目标,这些教师只做点拨即可。   (四)知识链接:古典诗歌中动物意象的传统意义。   设计这一环节的教学,主要是让学生对动物的意象进行积累,方便以后的文言词赋的学习,掌握这一内容,相信学生在以后答题的过程中能较好、较快、较准确地答题。   (五)全文总结:   本文着重写苏轼自身情感的变化,由景而乐,得鱼酒更乐,乐而再游赤壁。又因景而悲,悲而长啸,放任漂流,随遇而安。由“横江东来”的孤鹤,引出道士化鹤的梦境,从而含蓄地表达自己希望超脱尘世的心情。   板书设计:   游前 乐   后   赤 游中 悲   壁   赋   游后 怅

上一篇:青之驱魔师第2季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