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加索的名画《抽烟斗的男孩》,谁给我解释一下,我看不懂
巴勃罗·鲁伊斯·毕加索 巴伯罗•毕加索(Pablo Picasso,1881~1973)出生在西班牙马加拉,法国共产党党员,是当代西方最有创造性和影响最深远的艺术家,他和他的画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据了不朽的地位。毕加索是位多产画家,据统计,他的作品总计近37000件,包括:油画1885幅,素描7089幅,版画20000幅,平版画6121幅。
毕加索的一生辉煌之至,他是有史以来第一个活着亲眼看到自己的作品被收藏进卢浮宫的画家。在1999年12月法国一家报纸进行的一次民意调查中,他以40%的高票当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十位画家之首。对于作品,毕加索说:“我的每一幅画中都装有我的血,这就是我的画的含义。”全世界前10名最高拍卖价的画作里面,毕加索的作品就占据4幅。
毕加索一生中画法和风格几经变化。也许是对人世无常的敏感与早熟,加上家境不佳,毕加索早期的作品风格充满了早熟的忧郁。早期画近似表现派的主题;在求学期间,毕加索努力地研习学院派的技巧和传统的主题,而产生了象《第一次圣餐式》这样以宗教题材为描绘对象的作品。德加的柔和的色调,与罗特列克所追逐的上流社会的题材,也是毕加索早年学习的对象。在《嘉列特磨坊》、《喝苦艾酒的女人》等画作中,总看到用罗特列克手法经营着浮动的声光魅影,暧昧地流动着款款哀伤。毕加索十四岁那年与父母移居巴塞罗那,见识了当地的新艺术与思想,然而正当他跃跃欲试之际,却碰上当时西班牙殖民地战争失利,政治激烈的变动导致人民一幕幕悲惨的景象;身为重镇的巴塞罗那更是首当其冲。也许是这种兴奋与绝望的双重刺激,使得毕加索潜意识里孕育着蓝色时期的忧郁动力。
迁至巴黎的毕加索,既落泊又贫穷,住进了一处怪异而破旧的住所“洗衣船”,这里当时是一些流浪艺术家的聚会所。也正是在此时,芳华十七的奥丽薇在一个飘雨的日子,翩然走进了毕加索的生命中。于是爱情的滋润与甜美软化了他这颗本已对生命固执颓丧的心灵,笔下沉沦痛苦的蓝色,也开始有了跳跃的情绪。细细缓缓地燃烧掉旧有的悲伤,此时整个画风膨胀着幸福的温存与情感归属的喜悦。
玫瑰红时期的作品,人物表情虽依然冷漠,却已注重和谐的美感与细微人性的关注。整体除了色彩的丰富性外,已由先前蓝色时期那种无望的深渊中抽离。摒弃先前贫病交迫的悲哀、缺乏生命力的象征,取而代之的,是对人生百态充满兴趣、关注及信心。在《穿衬衣的女子》中,一袭若隐若现的薄纱衬衣,轻柔地勾勒着自黑暗中涌现的侗体,坚定的延伸,流露出年轻女子的傲慢与自信。鬼魅般地流动着纤细隐约的美感。整体气氛的传达幽柔细致,使得神秘的躯体在氤氲中垂怜着病态美;拼贴艺术形成的主因,源于毕加索急欲突破空间的限制,而神来一笔的产物。实际上拼贴并非首创于毕加索,在19世纪的民俗工艺中就已经存在,但却是毕加索将之引至画面上,而脱离工艺的地位。首张拼贴作品《藤椅上的静物》与1913年的《吉他》,都是以拼贴手法实现立体主义的最佳诠释。
后期画注目于原始艺术,简化形象。1915-1920年,画风一度转入写实。1930年又明显的倾向于超现实主义。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毕加索作油画《格尔尼卡》抗议德、意法西斯对西班牙北部小镇格尔尼卡进行狂轰滥炸。这幅画是毕加索最著名的一幅以立体主义、现实主义和超现实主义手法相结合的抽象画,剧烈变形、扭曲和夸张的笔触以及几何彩块堆积、造型抽象,表现了痛苦、受难和兽性,表达了毕加索多种复杂的情感。晚期制作了大量的雕塑、版画和陶器等,亦有杰出的成就。毕加索从十九世纪末从事艺术活动,一直持续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毕加索是整个二十世纪最具有影响力的现代派画家。毕加索的作品对现代西方艺术流派有着很大的影响。
毕加索是个不断变化艺术手法的探求者,印象派、后期印象派、野兽的艺术手法都被他汲取改选为自己的风格。他的才能在于,他的各种变异风格中,都保持自己粗犷刚劲的个性,而且在各种手法的使用中,都能达到内部的统一与和谐。他有过登峰造极的境界,他的作品不论是陶瓷、版画、雕刻都如童稚般的游戏。在他一生中,从来没有特定的老师,也没有特定的子弟,但凡是在二十世纪活跃的画家,没有一个人能将毕加索打开的前进道路完全迂回而进。
他静静地离去,走完了九十三岁的漫长生涯,如愿以偿地度过了一生。
名画鉴赏:毕加索《拿烟斗的男孩》
西班牙画家毕加索于1905年创作,此时的毕加索才24岁,在法国巴黎的蒙马特尔、此画是布面油画,100*80cm。这幅画被德国的犹太富商格奥尔格先生收藏,这位收藏家背后的爱情故事感人至深,也成为这幅画的一部分,也值得鉴赏,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搜这个故事来品读一下。
但我们还是单从画作来谈,我们看到的少年身穿蓝色工服,蓝色代表忧郁和寂寞,加上表情忧郁倔强。而稚嫩的脸庞和背景花的设计,仿佛预示着希望。仿佛在说毕加索现在很年轻,对未来充满期待,也相信自己一定能功成名就,但在此刻画作的我(毕加索)很寂寞很孤独。背景的花是盛开的,头顶的花是花蕊,示意少年是希望。
技法:画面胸部开叉地方偏实,往下走虚,胸口到腿部又变虚,左边胳膊内侧由上到下的线有虚实变化线写实技法。少年拿烟斗的姿势是很难摆的,而画家能把他画得很舒服更难。
《拿烟斗的男孩》作一下背景介绍。
创作背景如下:时年毕加索24岁,刚刚在法国巴黎附近的蒙马特尔定居不久。画中年轻的巴黎男孩被毕加索称为“小路易”,他常到毕加索的画室消磨时光,毕加索以他为模特创作了这幅《拿烟斗的男孩》。画中的“小路易”穿着蓝色的工作服,左手拿着烟斗,头戴花环,背景是两大束花,看上去颇有几分中国画的味道。“小路易”头上戴着个花环,专家们认为这是画作将完成时,毕加索临时决定加上去的,不过看起来也挺和谐增色。社会评价:《拿烟斗的男孩》被评论家誉为:具有达芬奇《蒙娜丽莎》似的神秘,梵高《加歇医生》似的忧郁的唯美之作。随着毕加索声名鹊起,这幅画在巴黎几经转手,最后在伦敦举行的苏富比拍卖会上以1.0416亿美元的天价被德国的犹太富商格奥尔格先生收藏,这个价位创造了世界名画拍卖史的最高纪录。索斯比拍卖行高级副总裁大卫·诺曼对这幅画评价很高,认为它无论就作品重要性还是完好程度而言都属少见,可以说是目前私人收藏中最好的作品。诺曼说:“作品有着诗一般的意境,又是那样夺人心魄,所有人都被它深深吸引。
《拿烟斗的男孩》背后的故事
毕加索《拿烟斗的男孩》创作于1905年,时年毕加索24岁,刚刚在法国蒙马特尔定居不久。画中年轻的巴黎男孩被毕加索称为“小路易”,他常到毕加索的画室玩,毕加索以他为模特创作了这幅画。画中的“小路易”穿着蓝色的工作服,左手拿着烟斗,头戴花环,背景是两大束花,看上去有几分中国画的味道。
2004年11月20日,《拿烟斗的男孩》卖出半年后,一位叫斯帝夫•格奥尔格的德国富商去世,由此人们确知了这幅画的主人,并且了解到画作背后竟然有着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
斯帝夫•格奥尔格的父辈与贝蒂•惠特尼的父辈是世交,斯帝夫是德国籍的犹太人,贝蒂家是美国籍,两家住得很激烈,两人可说是青梅竹马两小无猜。1905年,毕加索《拿烟斗的男孩》创作完成,几经转手,最后被斯帝夫•格奥尔格的父亲收藏。斯帝夫•格奥尔格长得与毕加索画中的“小路易”颇有几分相似,贝蒂很喜欢这幅画,两个孩子喜欢上一个游戏,每当贝蒂有什么要求,就写个纸条帖在《拿烟斗的男孩》背后,斯帝夫看到后总会尽力去满足她。
1935年,战争爆发,无数家庭流离失所,也拆散了这对恋人,贝蒂一家平安回了美国,而斯帝夫一家却在战乱中挣扎流亡。战争过后,心急如焚的贝蒂马上从美国返回德国,寻找她的心上人,几经周折她最后得到的消息是,斯帝夫家族除了少数几个人逃到了非洲,其他人都在战争中死去。
贝蒂伤心欲绝,很快离开了德国。1949年,贝蒂嫁给了一位美国驻英国的大使,第二年跟着丈夫到了伦敦。在索斯比的拍卖会上,贝蒂意外而激动万分地又见到了盟军从德国缴获的《拿烟斗的男孩》,起拍价一万美金,贝蒂最终以28000美金拍得了这幅从小就无比熟悉的绘画。抚摸着画作,贝蒂泪眼朦胧,儿时那幸福的记忆再次浮现,依然是那么的清晰。
《拿烟斗的男孩》很幸运的完好无损,而斯帝夫也像这幅画一样,在贝蒂心中,永远是分手前那个年青英俊的模样。斯帝夫和《拿烟斗的男孩》一样幸运,不但在战乱中死里逃生,而且在分别28年后,又与贝蒂再次相逢。历经生死磨难之后还能共同面对《拿烟斗的男孩》,这是斯蒂夫和贝蒂多少年的梦想,也是从没想到有一天能够梦想成真的奢望,惊喜过后,二人。贝蒂要将本属于斯帝夫的《拿烟斗的男孩》归还给他,而斯帝夫没有接受,他希望还是由她继续保存。此时的斯帝夫还是独身,他成了贝蒂夫妇的好朋友,
50岁那年,斯帝夫终于娶妻生子。2001年,贝蒂去世了,在此之前她再一次提出把《拿烟斗的男孩》还给斯帝夫,但他还是没要。于是贝蒂留下遗言,如果在她死后,斯帝夫依旧拒绝接受这幅画,那么她的孩子可以将这幅画拍卖,拍卖所得平均分为三份,她的孩子们、世界残疾儿童基金会及以斯帝夫·格奥尔格命名的慈善机构各得其一。
2003年底,贝蒂去世一年半后,根据她的遗嘱,《拿烟斗的男孩》被拍卖,斯帝夫秘密买到了手,这幅画一直陪伴他走到了生命的尽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