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意思是什么?
就是粮食越精细越好,切的肉条越细致越好。孔子所谓的“克己”,就是约束自己,即所谓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也。所谓的“复礼”,就是恢复周朝的礼制。在孔子的时代,他认为诸侯国把天下搞的世风日下,礼崩乐坏,人心不古。所以,他才周游各国,希望重新恢复周朝的礼制。但他的理论显然只适合中央集权制社会,在那个诸侯争霸的年代,他的理论太不合时宜了。他的这个主张是一种“下对上”的礼节,而并非他个人吃饭的讲究。非要把他说成是孔子的美食观,既不符合他的核心思想,更重要的是,孔子的一生,也没有什么条件和机会在吃上来讲究。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意思是什么?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意思是切细的鱼和肉。粮食舂得越精越好,鱼肉切得越细越好。形容非常讲究饮食。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如今被现代人解释成在吃的方面要非常讲究,米越精致越好,肉切得越细越好,其实,这是对孔子的误解。这句话出自《论语·乡党》斋必变食,居必迁坐。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殪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从上下文连贯起来看,这句话应该放到孔子对祭祀食物的要求里去认识,它不是孔子对日常饮食的讲究。这就有个对祭祀的理解问题。孔子被有些人解读成无神论者,但如果孔子不信神,他为什么祭祀哪?而且,孔子最看重的就是祭祀祖宗与天地神明。其实,真实的孔子虔信神灵,在《中庸》中孔子写道,普通人看不见神,听不到神,但鬼神主宰造化,因此他强调对鬼神的祭拜要斋明盛服, 孔子说祭神如神在,虽然看不到神,祭祀时,也要如同神在眼前一样敬畏。所以,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应该是指祭祀的食物,不能像寻常饮食那样处理,祭祀的米要饱满完整,尽可能精细,肉尽可能切得薄与均匀。食物原料与加工讲究洁净与切割方式,都是恪守祭礼食规,以示对祖先,神灵的虔诚,如此才能达到儒家的尽仁尽礼。普通人大多贪图美味,为满足口腹之欲,常常极尽其奢,食物不好吃就少吃或不吃,但孔子除祭祀以外,对吃并不讲究,饭食不因精致而多吃,肉类不因细美而饱食。吃粗粮充饥,喝生水解渴,枕着胳膊入睡,照样乐在其中。君子食必有节,怎么会倡导食物做得精致就多吃呢?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意思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汉语成语,拼音是shíbùyànjīng,kuàibùyànxì,意思是粮食舂得越精越好,肉切得越细越好。形容食物要精制细做。厌:满足;脍:细切的肉。
出自《论语·乡党》:“斋必变食,居必迁坐。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用法:作宾语、定语、分句。
造句:
1、“割不正不食”这是他老先生的古板规矩,但“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条令却有些稀奇。
2、生活富起来的人们往往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却忽略了俭朴的传统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