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魏和西魏又演变成什么和什么
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东魏西魏后改为北齐北周
北齐(公元550年-577年),是中国南北朝时的北方王朝之一。高欢死后,长子高澄独担魏朝大任,将篡未篡之时,被家奴刺杀。次子高洋袭位,这位"内虽明敏、貌若不足"的人,很快废掉东魏的傀儡皇帝孝静帝,于公元550年(庚午年五月戊午日),由文宣帝高洋取代东魏建立,国号大齐,建元天保,建都邺城(今河北省临漳县),史称后齐。历经文宣帝高洋、废帝高殷、孝昭帝高演、武成帝高湛、后主高纬、幼主高恒,共六帝。公元577年被宿敌北周消灭,享国二十八年。
北周(557年-581年)是中国历史上南北朝的北朝之一,又称后周(唐宋以后鲜用),宇文周。由西魏权臣宇文泰奠定国基,由其子宇文觉正式建立。历五帝,共二十四年。西魏恭帝三年(公元556年),实际掌握西魏政权的宇文泰死后,第三子宇文觉继任大冢宰,自称周公。次年初,他废西魏恭帝自立,国号周,建都于长安(今陕西西安市),史称北周。
东魏与西魏的故事是怎样的?
高欢当上北魏丞相后,功高权大,手握重兵,孝武帝元修非常忌惮他。543年五月,元修想讨伐在晋阳的高欢,就假称自己将讨伐南梁,并下诏让军队戒严。六月,元修送去密诏给高欢,说自己觉察到国内宇文泰、贺拔胜有谋反的企图,因此假称南征,想发兵征讨他们,希望高欢派兵支援,元修想以此试探高欢。高欢回奏说,已经派遣部下率领大军出发。高欢是何等聪明之人,元修知道高欢已经觉察到了自己的图谋,就拿出高欢的奏折,让群臣商议想对策。 此时,高欢也聚集部下商议,然后上表说:“我受到陛下身边的奸臣离间,知道陛下对我有顾虑怀疑。我如果敢辜负陛下,就让我遭天谴,断子绝孙。陛下若相信我一片赤诚,使我不必动用军队,就请废黜身边的奸臣。”这样书信往来了几次,但并没有达成共识。中军将军王思政劝说元修:“高欢的居心十分明显,谁都能看出来。洛阳这个地方不适合打仗,宇文泰是向着皇室的,现在迁到他那里,以后再光复旧都,怎么会不成功呢?” 元修就派散骑侍郎柳庆到高平会见宇文泰,一起讨论当下情形。宇文泰请求去迎接元修,柳庆回京报告,元修私下里问柳庆说:“你有什么好建议?”柳庆说:“关中地形有利。宇文泰的才能谋略值得依靠。荆州不是要害之地,南面接近强敌梁,不能去。”元修又询问阁内都督宇文显和,宇文显和也认为不可去。元修从各州郡召集兵马,东郡太守裴侠率领部属到达洛阳,王思政问他说:“当今朝廷掌握大权的官员专权,皇室日益衰微,怎么办?”裴侠回答说:“宇文泰在三国中的声望都非常高,并且他占据的是以二万人就可以抵挡百万人的险要地势。自己拿着戈矛,谁会愿意把手柄交给别人?想去投靠宇文泰,就像刚出虎口又入了狼窝一样。 ”王思政问该怎么办。裴侠说:“图谋高欢,忧患就在眼前,往西去则将来会有忧患。两害互相权衡一下,还是暂且去关西,再慢慢考虑更合适的。”王思政认为裴侠的观点非常正确,就把他推荐给孝武帝,元修任命他为左中郎将。元修询问群臣有何计策,有的说投奔南方的梁,有的说到南方依附贺拔胜,有的说西去关中,还有的说固守洛口决一死战,一时无法决定。 二十七日,元修派使者召回斛斯椿,然后率领南阳王元宝炬、清河王元直、广阳王元湛,带着五千骑兵宿营在浊水西边。寄居在南阳王门下的出家人惠臻,背着玉玺拿着千牛刀跟随。大家都知道元修准备去西边,当天夜里,就有一半以上的人逃走,清河王元直、广阳王元湛也逃走了。武卫将军独孤信骑马来追随元修,元修无比感叹地说:“乱世识忠臣这句话一点也不错啊!”二十八日,元修逃至长安,李贤在崤县境内遇上了元修。二十九日,高欢进入洛阳,派遣领军娄昭等人追赶元修,请他东归。长孙子彦没有守住陕城,弃城逃走。高敖曹率领精锐骑兵追赶元修,一直追到陕城以西,没有追上。 宇文泰派遣赵贵、梁御率领两千名精锐骑兵迎接元修。元修沿着黄河西行,对梁御说:“河水向东流,朕却西上。如果有一天能重回洛阳,亲自祭祀宗庙,那都是你们的功劳啊。”左右侍从都感动得流下泪水。宇文泰准备好仪仗队与卫士,在东阳驿拜见元修。宇文泰脱下帽子,流着泪说:“我没能阻止敌人的侵犯,使得皇上颠沛流离,这都是我的罪过。”元修说:“你的忠心节义,远近闻名。都是因为朕没有德行,让贼寇横行,今天在这里与你见面,朕惭愧至极。现在就把国家的重任托付于你,你一定要努力!”将士们都高呼万岁。 元修进入长安,任命宇文泰为大将军、雍州刺史兼尚书令,军政国事都由他决定。这个政权,史称“西魏”。高欢见没有追上元修,就召集文武百官商议立谁为帝。最后,决定立清河王元亶的长子元善见为皇帝。十月十七日,元善见在洛阳城东北即位,是为孝静帝,这就是“东魏”政权。在整个东魏统治时期,政权一直掌握在丞相高欢家族手中,其执政期间关东地区胡汉矛盾得到一定程度上的缓解。东魏与西魏多次交战,互有胜负,从而奠定了北朝分裂的基调,历史也进入了南北朝末期的“后三国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