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松龄的代表作品是什么?
蒲松龄(1640年—1715年),清代著名文学家、短篇小说家,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川(今山东淄博市淄川区)人,蒙古族。蒲松龄出身书香门第,自幼聪慧,学识渊博,19岁即考得全县第一名,取中秀才。但以后参加科举考试,屡考不中,尽管其学识名闻乡里,但追求功名却始终没能如愿。直到71岁,才按例补为贡生。蒲松龄一生屡试不第,贫困潦倒,后人用8个字便概括了他的一生:读书、教、著书、科考。
文学成就
康熙十八年(1679年)
蒲松龄40岁。开始在本县西蒲村毕际有家坐馆。三月,已作成之狐鬼小说初步结集,定名《聊斋志异》。高珩为之作序。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蒲松龄44岁。作《婚嫁全书》。长孙蒲立德生。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蒲松龄45岁。作《省身语录》。
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蒲松龄54岁。春,山东按察使喻成龙慕名邀请,到济南作客数日。馆东毕际有病逝,蒲松龄作《哭毕刺史》八首。
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蒲松龄58岁。选《庄列选略》。朱缃寄诗、札,续借《聊斋志异》未读到的稿本。
蒲松龄72岁。五月,王士稹病逝,蒲松龄有《五月晦日夜梦渔洋先生枉过,不知尔时已捐客数日矣》四首挽之。十月,赴青州考贡,为岁贡生,受知山东学政黄书琳。作俚曲《墙头记》。
蒲松龄有哪些作品
蒲松龄的作品有很多,例如《农桑经》、《日用俗字》、《药崇书》、《草木传》、《醒世姻缘传》、《红椒山房笔记》,但最出名的还得是《聊斋志异》。“志”是指记述的意思,“异”是指奇异的故事,《聊斋志异》是清初的一部短篇小说集,共收小说近五百篇,或讲民间的民俗民习、奇谈异闻、或讲世间万物的奇异变幻、题材极为广泛,为读者描绘了一个诡异奇幻的世界,借描绘狐仙鬼怪,反映人间百态,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书中既有对漆黑如墨的现实的不满,又有对怀才不遇、仕途难攀的不平;既有对贪官污吏狼狈为奸的鞭笞,又有对勇于反抗、敢于复仇的平民的赞叹;而数量最多、质量上乘、写得最美、最动人的是那些人与狐妖、人与鬼神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纯美爱情。此书历来被视为小说中的翘楚之作,有“空前绝后”的美誉。刊行后,遂风行天下,在其后一个时期里,仿效之作丛出,造成了志怪传奇类小说的再度繁荣。蒲松龄为中国、为世界创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创作背景:蒲松龄出生于书香世家,他早年也曾想借助科举入仕,可惜屡试不第,只能以教书为生。他自幼便对民间的鬼神故事兴致浓厚。据说,蒲松龄曾为了搜集素材,在家门口开了一家茶馆,来喝茶的人可以用一个故事代替茶钱。借助这个方法,蒲松龄搜集了大量离奇的故事,经过整理、加工过后,他都将其收录到了《聊斋志异》中。据清人笔记《三借庐笔谈》记载:蒲松龄每晨起就在大道边铺席于地,并摆设烟茶,坐待过往行人,以搜集奇闻异事。每听到一事,回家后就加以粉饰润色。康熙元年,蒲松龄22岁时开始撰写狐鬼故事。康熙十八年,40岁的蒲松龄初次将手稿集结成书,名为《聊斋志异》,南高珩作序。此后屡有增补。直至康熙三十九年前后和康熙四十六年,该书还有少量补作。《聊斋志异》的写作历时四十余年,倾注了蒲松龄大半生精力。
蒲松龄《聊斋志异》创作的思想内容
《聊斋志异》所写的大多是花妖狐魅,然而这些幻异的故事却植根于现实。其中某些优秀篇目,既是现实生活的曲折反映,又是作者浪漫主义理想的艺术体现。揭露封建政治的黑暗腐朽和统治阶级的贪婪残酷,是《聊斋志异》重要主题之一。这类作品反映了封建社会的阶级矛盾,有很高的思想价值。《席方平》篇借阴司的污独,揭露了封建官府暗无天日。阴司中上自冥王,下至郡、城隍以及衙隶役使,完全是人世间封建官僚机构的复制:他们上下勾结,贪贿枉法,酷虐细民。作者指斥他们是人面而普心的屠伯。《促织》篇,作者更指出“天子一跬步皆关民命”,地方官吏为了博得皇上的恩宠,竟然逼得人民群众“贴妇卖儿”,家破人亡;作者对封建最高统治者也不无微词。封建政权的阶级支柱是地方上的土豪劣绅,《聊斋志异》对他们的揭露更为广泛和深刻。《成仙》中的黄吏部,《玉》中的宋御史,《石清虚》中的某势豪,《辛十四娘》中的楚银台公子,等等;他们依财仗势,横行乡里,都是一丘之貉。这些恶霸,或掠夺民财,霸占民女;或嫌诬告,陷人以死。作者把这种官绅勾结,欺压善良的黑暗现实,斥之为“强梁世界”(《成仙》),而予以愤怒的谴责。与此同时,作者更以极大的热情赞颂人民群众的反抗斗争。席方平誓斗食富,不畏斧锯;向杲化虎噬仇,讨还血债;商三官为父伸冤,与邑豪同归于尽;《红玉》中的虬髯丈夫,更挺身而出,为民除害。这些作品都表现了作者的愤世情怀和反抗精神。
揭露科举弊端,抨击封建时代作践人才的罪恶,是《聊斋志异》另一重要主题。清沿明制,以八股文取士。在功名利禄的诱感下,士子们热中科举:在八股文的束缚下,试官们胸无实学。对此,《聊斋志异》作了充分地揭露。有的篇目指斥考官衡文不公,如《司文郎 》讽刺考官不仅“无目”,
而且“鼻盲”,不辨文章美丑,致使“文运颠倒”,浅薄者幸进,饱学者落第;《贾奉锥》讽刺试官水平低下,他所欣赏的皆是陋劣文章,因为这些试官“皆以此等物事进身”,他们只能据此录取凡庸之士;《叶生》篇则揭露由于衡文不公,使得一些才名冠世的读书人,困于场屋,抱恨终生。《聊斋志异 》还揭露了科举考试贿赂公行,如《考弊司》的阴间司主公然索贿,且有定例,诸生无钱纳贿,则片割其脾肉;《神女》篇更直接指出,人世间的“学使署中,非白手可以出入者”。不管所写的是阴司还是阳间,蒲松龄笔下的主持科举的官员,大多见钱眼开,行同商贾。科举的毒害影响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对此,《聊斋志异》也有所揭露。例如《续黄粱》写的虽是曾孝廉个人的黄粱美梦,但却真实的反映了科举新贵的普遍心理和当权官僚的丑行恶德;而《王子安》篇对举子望报的嘲笑,实际上是对科举制度摧残人心灵的揭露。科举仕进和功名利禄,不仅使当时知识界道德沦丧,人品堕落,同时也毒化了整个社会气氛,如《镜听》写的是落榜则父母不子,《凤仙》写的则是不重读书仕进就得不到岳翁的尊重。以抨击科举为题材的作品,从总的方面来说,大多揭露其弊端,并没有否定制度本身。但是其中的个别作品,则表现了作者对科举的绝望,对科举制度本身也有所怀疑。例如:贾奉雉第二次离开人间,与科举制度终于彻底决裂(《贾奉雉》);《素秋》篇俞恂九兄妹都否定科举仕进的生活道路。这类作品都触及到科举制度。
爱情的作品在《聊斋志异》中占有相当比重。在这类作品中,作者在婚姻和爱情上都曾提出新的思想观点。其一,作品提出儿女婚姻 "父母主其半" (《青蛙神》),主要应由当事人作主。这种思想表达了当时广大男女青年对自主婚姻的憧憬和渴望。例如《阿宝》、《婴宁》、《连城》等篇,都是写的摆脱父母干涉而自由相爱的故事。其二,提出了一个新的爱情观点,即“知己之爱”。例如《连城》篇的乔生深感连城是她的知己,宁愿牺牲自己为她治病;为了追求知已之爱,甚至“乐死而不愿生”,要依守连城于地下。又如《神女》篇的米生深感神女“惠我无私”,把她的知己之德看得高于一切,终于成为眷属。在严男女大防范的封建封代,《聊斋志异》提出这样有关婚姻和爱情的进步观点,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正是在这种思想指导下,《聊斋志异》写出一些为捍卫自主婚姻或自由爱情而斗争的故事。例如《鸦头》篇的鸦头敢于反抗家长的淫威,随爱人出奔;《细侯》篇的细侯坚决摆富商的羁绊而爱其所爱;而《青娥》篇的霍生,为了受情反对封建札教的物束,更不受仙道的干预。 聊斋的这类作品,既揭露了封建礼教对男女青年婚姻爱情的禁锢,也歌颂了男女青年対这种禁锢的反抗。
《聊斋志异》的思想内容极为丰富。除了上述重要主题之外,有的作品还反映了明、清之际的社会动乱给人民群众带来的深重灾难,如《张诚》、《仇大娘》;有的反映了封建家庭内部的各种矛盾纠葛,如《胡四娘》、《二商》;有的类似寓言,用以警世;有的类似特写,用以彰善抑恶。
《聊斋志异》描写了当时各个阶级、各个阶层的各式各样的人物和生活,从众多方面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面貌。
瞭悟文苑
蒲松龄为什么要写聊斋志异?他用了多久写成?
蒲松龄是清朝著名小说作家,之而作志怪《聊斋志异》,因其巧妙的文采,奇妙的想象,被后世人称之为古文短篇小说之王。蒲松龄写《聊斋志异》故事,素材内容由来有三个:一是先人小故事,他用来生产加工一下;二是,征求那时候人的经历;三就是奇妙的想象。《聊斋志异》中,有一个故事“劳山道士”,实际是依据六朝小说集和唐传奇中的三个故事创作成的。这三个小故事,叫《纸月》、《取月》、《留月》。纸月便是有一个人,剪个纸张月亮用于照明灯具。取月,另一个人把月亮取下来放到自身怀中,并没有月亮情况下照照。留月,最后一个人把月色放到自已的竹篮里面,黑天的时候取出来照照。“劳山道士”便是以这三个故事为灵感,写作成的。另外就是,听说蒲松龄为了能有好的素材,用于写作《聊斋志异》,便在马路边摆了一个茶摊,但凡能说较好故事的人,都能免费饮茶。听到什么好的故事就回到家里生产加工,写出《聊斋志异》。另一个是"聊斋"是闲聊之斋。蒲松龄摆茶摊从没见于蒲松龄后代与朋友记述,这一说来源于《三借庐笔谈》,鲁迅老先生早已觉得不可信。蒲松龄"我来为维持生计耘人田",一直在大户人家坐馆,哪有空闲到柳泉摆茶摊听别人故事?蒲松龄穷到那类水平,45年在外边当私塾老师,家中有时候连锅都揭不动,怎么有闲空悠然自得摆上茶,摆着烟,你给我讲故事,我写网络小说?不太可能。可是蒲松龄无论听到什么人说,听到什么稀奇的事,他就搜集来写网络小说,这是毋庸置疑的。蒲松龄书里所作,有很多是写书生和美丽的怪物的。这种女妖精所有有这样一个特点,相貌好看,不嫌弃书生贫困,不在乎封建道德,父母之命的桎梏,想要与书生无媒通奸。书生就是这个样子,很有才,颇具才华,感情丰富,但是却郁郁不得志。女妖精和书生在一起,不但随处照料书生,红袖添香,而且也会尽自己所能达到书生的各类心愿。这种心愿,有可能是金钱,有可能是高官厚禄这些。书里的书生便是蒲松龄自身,所有的一切故事,都来自于它的想像。一个穷秀才,在生活和痛苦时需想象中的物品。蒲松龄写《聊斋志异》花掉了二十多年时长,《聊斋志异》为蒲氏一生得精力所萃。作者从青年人时期,就从业材料得收集和写作,如同它的好友唐梦赉在前言中说的:“于制艺举业之暇,凡所所见所闻,辄为手记。”因为作者普遍取样,因此“四方周边,则以信筒相寄,因此物以好聚,所积益夥”。从稿本所记情节的时间也(最迟时间清康熙四十六年的《夏雪》《化男》篇,蒲氏时岁67岁)和稿本改动总体情况(除个别章节、内容有改动外,其他大多数是抄录工整的),当作者晚年时期最后修改草案本。蒲松龄是不幸的,贫困郁郁不得志。蒲松龄也是伟大的,为后人留下《聊斋志异》这部魔幻小说。倘若看到后人这本小说的流行度,蒲松龄想必也是欣慰的,他不曾放弃《聊斋志异》是一个正确的挑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