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间一壶酒

时间:2024-09-21 04:02:04编辑:流行君

为什么李白说“对影成三人”?不是二人么?我+影子

一、原因: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三人=我+影子+明月
根据诗意,三人指的是李白自己、月亮、自己的影子。就是说,只有一个影子,那就是自己的影子,不是有两个。影子的形成是光直线传播。
诗中提到,我,即李白自己,月,即月亮,影,即自己的影子。诗人李白把月亮和影子都当做人来看待,陪自己喝酒解愁。
二、附原文如下:
月下独酌
唐.李 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赏析】
这是一个精心剪裁出来的场面,写来却是那么自然。李白月下独酌,面对明月与影子,似乎在幻觉中形成了三人共饮的画面。在这温暖的春夜,李白边饮边歌舞,月与影也紧随他那感情的起伏而起伏,仿佛也在分享他饮酒的欢乐与忧愁。
从逻辑上讲,物与人的内心世界并无多少关系。但从诗意的角度上看,二者却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这也正是中国诗歌中的“兴”之起源。它从《诗经》开始就一直赋予大自然以拟人的动作、思想与情感,如“月出皎兮,佼人僚兮”,“愁月”“悲风”等等。李白此诗正应了这“兴”之写法,赋明月与影子以情感。正如林语堂所说:“它是一种诗意的与自然合调的信仰,这使生命随着人类情感的波动而波动。”
但在诗之末尾,李白又流露出一种独而不独,不独又独的复杂情思,他知道了月与影本是无情物,只是自己多情而已。面对这个无情物,李白依然要永结无情游,意思是月下独酌时,还是要将这月与影邀来相伴歌舞,哪怕是“相期邈云汉”,也在所不辞。可见太白之孤独之有情已到了何等地步!
斯蒂芬·欧文曾说:“诗歌是一种工具,诗人通过诗歌而让人了解和叹赏他的独特性。”
李白正是有了这首“对影成三人”的《月下独酌》,才让我们了解和叹赏他的独特性的。
今天,无论男女老少,任何一个中国人,只要他举杯浅酌,都会吟咏“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以表他对所谓风雅与独饮的玩味。而这首诗的独特性,早已化入我们民族的集体无意识之中了。


李白诗中“对影成三人”是指哪三人?

“对影成三人”是李白《月下独酌》诗中的一句,是诗人把天边的明月,月光下自己的影子拉过来,连自己在内,化成了三个人,举杯共酌的场景。表现的诗人孤独又不独,由不独显孤独的复杂情感。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能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月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那是一个春夜,鲜花盛开的院落,空气中有淡淡的清香,石板上放上一壶酒,如此良辰美景,李白却只能一个人独酌,只能举起酒杯邀请天上的明月、地上的身影,一起对饮,这是一个多么孤独的夜晚。

李白是一个朋友遍天下的浪漫诗人,曲高和寡,高处不胜寒,没有几人可以共鸣,唯有山间明月是知音,地上的影子是挚友。“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人生的喜怒哀乐等诸般心情,他都托之于月,诉之于月。孤寂的日子只有月亮和影子不离不弃。“中夜卧山月,拂衣逃人群。”

举头邀明月,明月不解饮,低头视影子,影子徒相随。对影成三人,看起来热闹了,实际上还是独酌,无法排遣心中的孤独,怎么办呢?暂时把明月和身影相伴,在这春暖花开时节,及时行乐。

酒越喝越多,渐入醉乡。酒兴起,既歌又舞。歌时月色徘徊,似在倾听欣赏;舞时身影零乱,似与自己共舞。醒时三人相互交欢,醉后三人各自分离。诗人回房睡,月光留窗外,身影也不见。诗人告别时和明月、影子相约,永远结伴交游,去那邈远的上天仙境。

这首诗反映诗人三种心境,一是孤独,有陈子昂的悲凉“有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面涕下。”二是达观,自得其乐,即使是独自一人,也可以借酒相邀明月、影子,组成酒局,畅饮而醉。三是悲凉。“处世若大梦,胡为劳其生?所以终日醉,颓然卧前楹。”不仅是饮酒只有月和影,以后的交游也只有它们相伴。


上一篇:梦幻怎么跑商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