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长相思

时间:2024-09-20 17:45:17编辑:流行君

长相思 - 白居易

杂曲歌辞·长相思


唐 · 白居易

九月西风兴,月冷霜华凝。

思君秋夜长,一夜魂九升。

二月东风来,草坼花心开。

思君春日迟,一日肠九回。

妾住洛桥北,君住洛桥南。

十五即相识,今年二十三。

有如女萝草,生在松之侧。

蔓短枝苦高,萦回上不得。

人言人有愿,愿至天必成。

愿作远方兽,步步比肩行。

愿作深山木,枝枝连理生。



喜欢白居易的诗,为什么喜欢白居易的诗,就如同你们喜欢李宗盛, 一个如此懂女人心的李宗盛,李宗盛把爱情里面的喜怒哀乐都用音符演绎出来,白居易把女子想说却无处诉说的爱恨情仇都用诗词歌颂出来, 不一样的演绎方式,却一样的懂女人心。大部分女子都希望能遇到良人,愿作远方兽,步步比肩行, 愿作深山木,枝枝连理生。



喜欢白居易的才华, 不喜欢白居易为人, 为什么呢?那是了解他和关盼盼故事后,没法再喜欢白居易了。谁是关盼盼呢?



关盼盼是一个唐朝的女子,她是徐州的乐妓。唐代是入歌之诗盛行的年代,就是那些诗写出来,就会放在教坊里,让那些乐妓去传唱。所以懂得诗词歌赋的乐妓就特别的多,这就让很多的文人非常倾倒。

乐妓的情绪、感情和一般的良家女子相比,是非常不一样的,因为她们见惯了大场面,她们在文人墨客堆里混久了,不会作诗,也要吟上几句。

况且很多乐妓由于要讨生活,所以要接受很多才艺的训练,从小就要诗书歌舞什么都会,又有很多丰富的情感体验。

相比之下,良家女子的精神生活就会受到很多的约束,显得非常的拘谨,反而是这些乐妓,她们经历过冷暖兴衰,大起大落,又是风月场上的人,情感就更加有深度,也有感染力,就是能够说话说到你的心坎里,能够撩拨你,能够让你欲罢不能。

关盼盼也是一个非常著名的乐妓,她和白居易一直有一唱一和,用诗作来往来,为什么呢?

因为关盼盼有一个很喜欢她的人,是尚书张建封,关盼盼就是这位尚书家里的歌妓,因为她自己擅长歌舞,而且风姿优雅,所以张建封非常宠爱她。

白居易是一个喜欢旅行的人,他到处游历,名气又很大,到处都有人爱慕他的才华,所以设宴招待他。



有一年白居易经过徐州的时候,张建封就设宴招待。喝酒喝到快要醉了的时候,张建封就特意把他的宝贝拿出来展示一下,这个宝贝是谁呢?就是关盼盼。

他把关盼盼叫出来为大家表演歌舞,白居易一看到关盼盼就惊为天人,就写了一首诗送给关盼盼,其中有两句就写了关盼盼的风姿,“醉娇胜不得,风袅牡丹花”。

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关盼盼喝了一点点酒,所以微醉的时候,那个娇美之态全都流露出来,就像是风中的一朵牡丹花,而且这个“袅”字用得非常好。

在意象中,牡丹花极其的静,可能是粉白的,而且非常的风艳。牡丹花开出来是很大的一朵,天香国色,它的茎很弱,但是花朵由于大就更加显得柔软,好像屹立在那里,微微地飘摇,在风中沉溺。

这就让我想起后来沈从文曾经有一次在散文中写道,说“你快来看看这朵花,你好好看,应当有一粒星子在花中,如闻叹息,低而分明。”就是这个女子极为优美的意象,那也可见关盼盼的动人之处。

后来张建封就病故了,他就葬回了东都洛阳。但是在彭城,就是远离洛阳的地方,有张建封的一个旧宅,这个宅院中有一栋小楼,名叫燕子楼。

关盼盼就由于怀念她和张尚书的过去的这段情谊,因为这个人待她极好,所以念旧爱而不嫁,就是她不再嫁人。

当年的乐妓毕竟要生活,大部分都是要依附一个男人,从一个手心辗转到另外一个手心。可是关盼盼就选择要住在这个燕子楼上,一住就是10多年。

后来,白居易就从一个朋友那里知道了这个消息,说关盼盼在燕子楼上深居简出,于今尚在。

白居易就看到了关盼盼独居燕子楼的时候写的一首诗,关盼盼写有《燕子楼诗三首》,她就是在讲自己独自居住在这里,往昔的恩爱、欢情全部都已经成为过去,还是有点凄苦的。

其中有一首是这样说,“楼上残灯伴晓霜,独眠人起合欢床。相思一夜情多少,地角天涯未是长。”

你看,这个楼上的灯半明半灭的,已经是残缺的了。天快亮的时候,有了薄薄的霜,说明什么呢?她辗转难眠啊,为什么呢?“独眠人起合欢床”,这张床明明叫合欢床,可是她独自一人躺在这里,非常的悲凉。

“相思一夜情多少,地角天涯未是长”,我的相思之情到地角天涯都不能够穷尽,这也是一个很深情的女子,在自怜,说“哎呀,我的命有点苦”。

白君易读到这个诗之后,他也非常感慨,他也写下了《燕子楼诗三首》,就与关盼盼相和,可就是这三首诗,竟然要了关盼盼的命。

黄金不惜买蛾眉,拣得如花三四枝。歌舞教成心力尽,一朝身去不相随。

这首诗很有讽刺的意味,他在说什么呢?说张建封啊,你这位老兄,当初你不惜用了那么多的黄金买来这么三四位“蛾眉”,就是乐妓。

而且你在里面挑选了如花似玉的那么几个人,费尽心力教她们歌舞才艺,让她们学成,生前她们依靠你,她们取悦你,但是你死后,却没有一个人愿意陪伴着你去殉情。

这首诗的最后一句,“一朝身去不相随”,里面有一个典故,说的是晋代的乐妓绿珠,绿珠是什么人呢?

相传她生长在南海一个采珠人家中,就是去采珍珠的人,她的父亲非常擅长这件事儿,所以被称为“采珠王”。

绿珠自小就貌美,而且擅长跳舞,所以芳名远播。有一个大富翁叫石崇,知道了绿珠的美貌之后就非常仰慕,然后用上等珍珠三斛,将她收为家妓,这个真的是大手笔。

在唐玄宗的时候,曾经有一个著名的故事,是说唐玄宗宠爱的梅妃跟杨玉环争宠,最后梅妃被冷落。

唐玄宗对于梅妃,心中还是有愧疚的,所以有一次外国的使者就送来很多的珍珠。唐玄宗就挑出了一斛上好的珍珠送给了梅妃。

你看看,也就是一斛珍珠,这也是很大手笔了,可是石崇竟然用上好珍珠三斛去收了绿珠。

第一,说明石崇非常的富,富到什么程度呢?在西晋的时候,这种权贵豪富之家都会蓄养家妓,这已经是一种风气。

很多人斗富就是要看你们家的乐妓到底都有什么藏龙卧虎的人物,荆州刺史石崇,他们家的乐妓最多。

传说石崇是富可敌国的,他们家光妓妾奴婢就有上千人,而且石崇家里头有很多外国的使者和商客送来的财物。

石崇是一个特别善于享乐的人,所以居家生活是纵情声色,非常豪奢。他经常大摆宴席,让他的那些乐妓们佩戴金玉首饰,昼夜歌舞。

虽然石崇有上千个婢女妓妾,但他最爱谁呢?绿珠。绿珠笛子吹得非常好,而且擅长跳明君舞,腰很细,非常的美丽。

石崇为了表达他的爱意,就在京都洛阳的东郊,专门为绿珠修建了一个园馆,叫金谷园。现在还有这个金谷园,不过是后来复建的。

后来石崇在政治上的靠山倒了,他也被罢免,没有官职,就成为平民了,虽然很富,但是地位一落千丈。

这时候有一个人,叫大将军孙秀,他一直听说绿珠有多么的貌美,他就觊觎已久,就去逼迫石崇,说“你把绿珠让给我”,结果石崇坚决不从。

这个大将军孙秀就非常生气,就奉劝新的当权者赵王伦,假传圣旨,就把石崇杀掉了。

杀掉了之后,本来他就想着这个绿珠就会为我所用,但是没有想到,绿珠虽然只是一个姬妾,但是她也不愿意任人玩弄,性格中有非常刚毅的一面。

在石崇死掉了之后,绿珠就从楼上一跃而下,当场自尽了。

所以,有人说绿珠是殉情,我倒认为她是一个有一点独立思想的女性,她在维护自我的人格,不愿意成为很多男人手中辗转的玩物,这是一种抗争,当然代价非常惨烈。

白居易写了这首诗,提到了绿珠的典故,把这首诗送去给关盼盼。关盼盼是张建封宠爱的乐妓,看到这首诗,你认为她会是什么心情?

无论白居易真实的想法是什么,但是关盼盼都认为:你是在讽刺我没有死掉,苟且偷生,辜负了张建封对我的爱意。

所以关盼盼非常的悲痛,她就大哭说:“妾非不能死,恐我公有从死之妾,玷清范耳。”

说“我”不是不能死,可是“我”去殉情,“我”死掉了,会不会反而玷污了张建封这个人的清誉呢?

但在她痛哭之后,关盼盼从此就不吃饭了,绝食10多天,最后就死掉了。

关盼盼在临终前曾经口诵了一个《和白公诗》,就是在答复白居易,因为白居易曾经夸赞她的风姿,是风袅牡丹花,如此优美。

关盼盼说:“自守空楼敛恨眉,形同春后牡丹枝。舍人不会人深意,讶道泉台不去随。”

她是在讲:我守着这个空楼,燕子楼,自从张建封离去之后,一个人幽闭不出,过了10多年,我现在哪里还是一朵风中摇曳生姿的牡丹花啊,我就是春后的牡丹枝,只剩下残枝败叶了。

我这样对待自己,你也不认为这其中有深情,你还在怪罪我说,你怎么不跟着他奔赴黄泉呢?

也许在当时的那种社会观念里,乐妓们、女子们,就只是主人的玩物和私藏品。所以主人一旦走了,女子就应该殉节或者应该殉情。

你很难说关盼盼的心中没有这样的情节,但我依然有着一种深深的遗憾。我觉得如果没有白居易的那首诗,关盼盼也不会最后这么惨烈地结束了自己的性命。

所以,怎么样来看一个男人值不值得爱,就看他对待女人是什么样的态度。怎么样来看一个时代值不值得爱,就看它对待这个时代中的那些弱者究竟是什么样的态度。

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深情难道只能用殉情这样惨烈的方式去表达吗?张尚书大概也不会希望关盼盼以绝食来明志,一个人真的懂得如何爱对方,应该希望对方活得更好吧,希望对方带着爱和勇气直面人生的惨淡,而不是希望对方每天以泪洗面。

我们一个外人又如何以自己的道德标准去要求或者衡量对方呢?希望我们都引以为戒,心怀慈悲对待世间万物,不批判,不表扬,因为这是别人的课题,别人需要我们的时候,陪伴,聆听就好,不用太多的点评。时间不语,却给了我们所有答案.


白居易《长相思》

白居易一生比较顺利,晚年在洛阳,他朋友评价他,深于诗,常与情。这首《长相思》就是白居易写离别情的词。

《长相思》这首词,是白居易69岁所做,讲的是他送别爱妾樊素的离愁别绪,这首词两个关键词:离别和相思。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上片重点在送别,下片转入离别之后的相思。这一次离别,对白居易来说,意义非凡,这不是普通的离别,这是永别。大词人白居易,又是怎么表达这种锥心之痛的离别呢?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词一开始就点出了四个地点,这会不会太浪费笔墨呢,他写的每一个字都不是废话,每一个字都蕴含深意,这四个地名的罗列代表了对爱妾的依依不舍。这一年白居易69岁,这时他百病缠身,被衰老和疾病产生的白居易,做出一个艰难决定,要送樊素回家。樊素最擅长的曲子是《杨柳枝》,白居易爱称她柳枝。樊素用她的善解人意来缓解白居易晚年的孤独,在精神和情感上,白居易对樊素非常依赖。到了晚年,白居易安排自己的身后事,送樊素回老家,他已经来日不多,可樊素还年轻,最深沉的爱不是占有,而是放手,给樊素寻找幸福的自由。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白居易从洛阳送别樊素,汴水、泗水、瓜州古渡、吴山是樊素的必经之路,吴山就在杭州境内。白居易不可能把心爱的人送回老家了,只能牵挂着樊素走到哪里了,想着樊素走到哪里了。两人相距万余里,各在天涯,不能再见,却不能不想念。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悠悠是连绵不绝的意思,不愿分别的相思,后悔无期的恨。他没有输给爱情,输给了命运。在告别的那一刻,我们好像也能听到白居易对樊素的呼唤。正因为明明没有归时,恨就不可能有停止的时候。词人独自倚楼相望,思念樊素,如今人去楼空,留下的就只剩下无尽的思念。爱有多深,分手就有多难,相思就有多痛。让我们看到了白居易最深的爱和痛。


长相思的译文是什么?

《长相思》译文:跋山涉水走过一程又一程,将士们马不停蹄地向着山海关进发,夜已经深了,千万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外面风声不断,雪花不住,扰得思乡的将士们无法入睡,在我温暖宁静的故乡,没有这般寒风呼啸、雪花乱舞的聒噪之声。原文:长相思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长相思》是清代词人纳兰性德于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创作的一首词。词作上片描写跋涉行军与途中驻扎,夹杂着颇多无奈情绪;下片叙述夜来风雪交加,搅碎了乡梦,倍觉惆怅。全词描写将士在外对故乡的思念,抒发了情思深苦的绵长心情。语言淳朴而意味深长,取景宏阔而对照鲜明。扩展资料:创作背景: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二月十五日,康熙帝因云南平定,出关东巡,祭告奉天祖陵。词人随从康熙帝诣永陵、福陵、昭陵告祭,二十三日出山海关。塞上风雪凄迷,苦寒的天气引发了词人对京师中家的思念,于是写下了这首词。作者简介:纳兰性德(1655—1685年),本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康熙十五年(1676年)进士,授乾清门侍卫。为清初权臣明珠的儿子。其文学成就以词为最,共存词三百四十二首,以小令见长。著有《通志堂集》《饮水词》等。

长相思的原文是什么?

【原诗】:

长相思

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

身向榆关那畔行,

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

聒碎乡心梦不成,

故园无此声。

【注释】:

1.榆关:山海关。

2.那畔:那边,指关外。

3.聒:喧闹,嘈杂。

4.故园:故乡,家园。

【朗读节奏划分】:

长相思

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

身向/榆关/那畔行,

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

聒碎/乡心/梦不成,

故园/无此声。

【写作背景】:

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 二月十五日 ,性德随从康熙帝诣永陵、福陵、昭陵告祭,二十三日出山海关,《长相思》及《如梦令》(万帐穹庐人醉)作于出关前后之途中。作者出关时冰雪未销,又离开了京城千山万水,对于生于关内,长于京城的性德而言,一切都是那么荒凉,那么寂寞,于是不由人思念亲人朋友,作者有感而发,填下这首《长相思》。

【翻译】:

翻过一座座山,越过一倒倒水,我随同护驾的千军万马,浩浩荡荡地向山海关进发。天黑了,营帐中燃起了盏盏灯火,壮丽辉煌。夜深了,不知道什么时候,营帐外忽然风雪交加,阵阵风雪声搅得人无法入眠。同样的'寒夜风雪之声,却觉得和家乡截然不同。

【简析】:

这是一首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天涯羁旅最易引起共鸣的是那“山一程,水一程”的身漂异乡、梦回家园的意境,信手拈来不显雕琢,难怪王国维评价“容若词自然真切”。这首词更可贵的是缠绵而不颓废,柔情之中露出男儿镇守边塞的慷慨报国之志。一句“夜深千帐灯”不愧“千古壮观”。


上一篇:笔记本自动关机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