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原文_翻译及赏析
梁 佚名 历史来源 「梁」源出; 一:出自赢姓,以国为氏。 据《通志.氏族略.以国为氏》所载,周平王时。秦仲讨伐西戎有功,其少子康,受封于夏阳梁山(在今陜西省韩城县南)。春秋时, 梁国亡于秦国,其后有梁氏。 二:以邑为氏。春秋时,晋国有解梁城(在今山西省临猗西南),高梁,曲梁之地,公元前645年,晋惠公以解梁等五城贿于秦国,居其地者以「梁」为氏。 三:古代鲜卑族复姓所改。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南北朝时,北魏代北三字姓「拔列兰」氏,随魏孝文帝移都洛阳,定居于中原,改为汉字为单姓梁氏。 家族名人 梁红玉 宋代名将韩世忠妻,本为京口名妓。生卒年不详。高宗建炎四年,世忠与金兀术战于黄天荡,红玉亲自击鼓助战,兵将士气大振,金兵遂不得渡江侵宋。为女中豪杰。后封安国夫人,又改杨国夫人,世称梁夫人。 梁启超(1876~1929) 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近代政治家、文学家。康有为弟子。师生二人于清末同倡变法维新,人称康梁。曾主办时务报、清议报、新民丛报等,大力宣传改革主义。戊戌政变后,亡命日本。民国初年,曾任司法、财政总长等职。晚年不谈政治,专以著述讲学为务。著有饮冰室文集、先秦政治思想史、中国历史研究法等。 地望分布 上一章回目录下一章
好为梁父吟文言文翻译
1. 亮躬耕陇亩 好为 梁父吟 翻译 诸葛亮亲自在田地中耕种,喜爱吟唱《梁父吟》。 一、原文:节选自西晋 陈寿《三国志》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二、译文:诸葛亮亲自在田地中耕种,喜爱吟唱《梁父吟》,他身高八尺,常常把自己和管仲、乐毅相比,当时人们都不承认这件事。只有博陵的崔州平,颍川(河南禹州)的徐庶与诸葛亮关系甚好,说确实是这样。 扩展资料 一、阅读价值 公元207年冬至208年春,当时驻军新野的刘备在徐庶建议下,三次到邓县隆中拜访诸葛亮,但直到第三次方得见。诸葛亮为刘备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先取荆州为家,再取益州成鼎足之势继而图取中原的战略构想。 诸葛亮在登上政治舞台之初,就以《隆中对》的方式为刘备描述出一个战略远景。这一千古名篇,许多人能够倒背如流,在中国古代的战略思想中,隆中对具有典范价值。 二、作品赏析 《隆中对》就是写刘备前去拜访诸葛亮,请诸葛亮出山为他出谋划策。文章通过隆中对策,给读者塑造了诸葛亮这个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形象。他善于审时度势,观察分析形势,善于透过现状,掌握全局,并能高瞻远瞩,推知未来。作者对诸葛亮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是逐步深入地完成的。 2. 的全文翻译 《梁甫吟》:亦作《梁父吟》 【梁甫吟 作者:李白】长啸梁父吟,何日见阳春? 君不见,朝歌屠叟辞棘津,八十西来钓渭滨。 宁羞白发照清水,逢时吐气思经纶。 广张三千六百钓,风期暗与文王亲。 大贤虎变愚不测,当年颇似寻常人。 君不见,高阳酒徒起草中,长揖山东隆准公。 入门不拜逞雄辨,两女辍洗来趋风。 东下齐城七十二,指挥楚汉如转蓬。 狂客落拓尚如此,何况我辈当群雄! 我欲攀龙见明主,雷公砰訇震天鼓。 帝旁投壶多玉女,三时大笑开电光。 倏烁晦冥起风雨,阊阖九门不可通,以额触关阍者怒。 白日不照我精诚,杞国无事忧天倾。 猰貐磨牙竞人肉,驺虞不折生草茎。 手接飞猱搏雕虎,侧足焦原未言苦。 智者可卷愚者豪,世人见我轻鸿毛。 力排南山三壮士,齐相杀之费二桃。 吴楚弄兵无剧孟,亚夫咍尔为徒劳。 梁父吟,声正悲。 张公两龙剑,神物合有时。 风云感会起屠钓,大人臲阢当安之。 【全部注释】1.《梁甫吟》:亦作《梁父吟》,乐府相和歌辞楚调曲有诸葛亮《梁父吟》。《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云:"亮好为《梁父吟》,自比管、乐,时人未之许"。 然李勉《琴说》曰:"《梁甫吟》,曾子撰"。蔡邕《琴颂》:"梁甫悲吟,周公越裳"。 梁甫:又名梁父,山名,在泰山下。"2.长啸:吟唱。 3.朝歌屠叟:指吕尚(即吕望、姜太公)。《战国策·秦策三》:"臣(范雎)闻始时吕尚之遇文王也,身为渔父而钓于渭阳之滨耳"。 又《秦策五》:"太公望,齐之逐夫,朝歌之废屠"。《韩诗外传》卷七:"吕望行年五十,卖食棘津,年七十屠于朝歌,九十乃为天子师,则遇文王也"。 又《韩诗外传》:"太公望……屠牛朝歌,赁于棘津,钓于磻溪,文王举而用之,封于齐"。4.经纶:《易经·屯卦》:"君子以经纶"。 经纶:喻治理国家。5.三千六百钓:指吕尚在渭河边垂钓十年,共三千六百日。 风期:风度和谋略。6.大贤:指吕尚。 虎变:《易经·革卦》九五:"大人虎变。"喻大人物行为变化莫测,骤然得志,非常人所能料。 7.高阳酒徒:西汉人骊食其。《史记·骊生陆贾列传》:"骊生食其者,陈留高阳人也。 好读书,家贫落魄,无以为衣食业,为里监门吏。然县中贤豪不敢役,县中皆谓之狂生。 ……沛公至高阳传舍,使人召骊生。骊生至,入谒,沛公方倨床使两女子洗足,而见骊生。 骊生入,则长揖不拜。"骊生尝自称高阳酒徒。 隆准:高鼻子。隆准公:指刘邦。 《史记·高祖本纪》:"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趋风:疾行如风前来迎接。 《史记·骊生陆贾列传》载:楚、汉在荥阳、成皋一带相持,骊生建议刘邦联齐孤立项羽。他受命到齐国游说,齐王田广表示愿以所辖七十余城归汉。 8.旋蓬:在空中飘旋的蓬草。狂客:指骊食其。 9.攀龙:《后汉书·光武帝纪》:耿纯对刘秀说:"天下士大夫所以跟随大王南征北战,本来是希望攀龙鳞,附凤翼,以成就功名"。后人因以攀龙附凤比喻依附帝王建立功业。 10.雷公:传说中的雷神。砰訇:形容声音宏大。 11.帝旁投壶多玉女:《神异经·东荒经》载:东王公常与一玉女玩投壶的游戏,每次投一千二百支,不中则天为之笑。天笑时,流火闪耀,即为闪电。 三时:早、午、晚。倏烁:电光闪耀。 晦冥:昏暗。这两句暗指皇帝整天寻欢作乐,权奸和宦官弄权,朝廷政令无常。 12.阊阖:神话中的天门。阍者:看守天门的人。 《离骚》?quot;吾令帝阍开关兮,倚阊阖而望予"。这两句指唐玄宗昏庸无道,宠信奸佞,使有才能的人报国无门。 13.杞国无事忧天倾:《列子·天瑞》:"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二句意谓皇帝不理解我,还以为我是杞人忧天。 此自嘲之意。14.猰貐:古代神话中一种吃人的野兽。 这里比喻阴险凶恶的人物。竞人肉:争吃入肉。 驺虞:古代神话中一种仁兽,白质黑纹,不伤人畜,不践踏生草。这里李白以驺虞自比,表示不与奸人同流合污。 15.接:搏斗。飞揉、雕虎:比喻凶险之人。 焦原:传说春秋时莒国有一块约五十步方圆的大石,名叫焦原,下有百丈深渊,只有无畏的人才敢站上去。16.智者二句:智者可忍一时之屈,而愚者只知一味骄横。 世俗人看不起我。17.力排二句:《晏子春秋》内篇卷二《谏》下载:齐景公手下有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三勇士,皆力能搏虎,却不知礼义。 相国晏婴便向齐景公建议除掉他们。他建议景公用两只桃子赏给有功之人。 于是三勇士争功,然后又各自羞愧自杀。诸葛亮《梁父吟》?quot;步出齐城门,遥望荡阴里。 里中有三坟,累累正相似。问是谁家坟?田疆古冶子。 力能排南山,文能绝地纪。一朝被谗言,二桃杀三士。 谁能为此谋?国相齐晏子"。李白用此典意在讽刺当时权相李林甫陷害韦坚、李邕、裴敦复等大臣。 18.吴楚句:汉景帝时,吴楚等七国诸侯王起兵反汉。景帝派大将周亚夫领兵讨伐。 周到河南见到剧孟(著名侠士),高兴地说:吴楚叛汉,却不用剧孟,注定要失败。咍尔:讥笑。 19.张公:指西晋张华。据《晋书·张华传》载:西晋时丰城(今江西省丰城)县令雷焕掘地得双剑,即古代名剑干将和莫邪。 雷把干将送给张华,自己留下莫邪。后来张华被杀,干将失落。 雷焕。 3. 诸葛亮好为《梁父吟》的“好为”是什么意思 诸葛亮作过一首《梁父吟》 《梁甫吟》是古代用作葬歌的一支民间曲调,音调悲切凄苦。古辞今已不传,宋郭茂倩《乐府诗集》收有诸葛亮所作一首,写春秋时齐相晏子“二桃杀三士”事,通过对死者的伤悼,谴责谗言害贤的阴谋。 据有的学者研究,诸葛亮“好为《梁父吟》”,这个“好”字包含了两层意思,一是诸葛亮喜欢弹唱《梁父吟》这种曲调,一是他还喜欢为《梁父吟》这种曲调填词。为《梁父吟》填词者三国时就并非诸葛亮一人,今传曹植作品中就有一首《梁父行》,也是类似作品。不过,在为《梁父吟》所填词中,现存诸葛亮的一首非常有名,内容也不错,堪称杰作(这首诗是否为诸葛亮所作尚有争论)。 “二桃杀三士”是个很有名的历史故事,流传很广。诸葛亮在词中赋予了新的内涵和新的见解,值得重视。 至于诸葛亮为什么“好为”《梁父吟》,这其中有没有特别的寄托等等,学术界存在一些不同看法。有的认为《梁父吟》是一首齐地(今山东省)古曲,而诸葛亮正是山东人。他吟唱这首乐曲,是在思念故乡;也有人认为《梁父吟》是当时十分流行的一首乐曲,犹如今天的流行歌曲,青年诸葛亮偶然吟唱实属正常消谴,别无深意;还有人认为诸葛亮吟唱《梁父吟》表现了他高尚的情操和远大的志向,寄托了忧国忧民的思想,是“情”与“志”的集中反映。郭沫若给隆中写过这样一幅对联:“志见出师表,好为梁父吟”,以名垂青史的《出师表》与《梁父吟》并列,间接承认了这种观点。 他的志向在出师表里能看到,他也吟唱《梁父吟》表现他高尚的情操和远大的志向
孟浩然《送张参明经举兼向泾州觐省》原文及翻译赏析
送张参明经举兼向泾州觐省原文: 十五彩衣年,承欢慈母前。孝廉因岁贡,怀橘向秦川。四座推文举,中郎许仲宣。泛舟江上别,谁不仰神仙。 送张参明经举兼向泾州觐省注释 1张参:父张朏,开元中为泾州别驾。朏为柬之之侄,襄阳人。说详《全 唐诗 人名考证》。明经举:参加明经科考试。泾州:治所在今甘肃径川县北。觐省:拜望父母。2彩衣:同「采衣」。《仪礼·士冠礼》:「将冠者采衣纷在房中南面」。注:「采衣,未冠者所服」。3承欢:指侍奉父母。4孝廉:应明经试者之称。每年州举秀才、孝廉送尚书省参加考试,称岁贡。 诗词作品: 送张参明经举兼向泾州觐省 诗词作者:【 唐代 】 孟浩然 诗词归类: 【写人】、【送别】
送张参明经举兼向泾州觐省原文|翻译|赏析_原文作者简介
送张参明经举兼向泾州觐省 [作者] 孟浩然 [朝代] 唐代 十五彩衣年,承欢慈母前。 孝廉因岁贡,怀橘向秦川。 四座推文举,中郎许仲宣。 泛舟江上别,谁不仰神仙。 标签: 送别 诗 场景 《送张参明经举兼向泾州觐省》注释 ①张参:父张朏,开元中为泾州别驾。朏为柬之之侄,襄阳人。说详《全唐 人名考证》。明经举:参加明经科考试。泾州:治所在今甘肃径川县北。觐省:拜望父母。 ②彩衣:同“采衣”。《仪礼·士冠礼》:“将冠者采衣纷在房中南面”。注:“采衣,未冠者所服”。 ③承欢:指侍奉父母。 ④孝廉:应明经试者之称。每年州举秀才、孝廉送尚书省参加考试,称岁贡。 《送张参明经举兼向泾州觐省》作者孟浩然简介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喜济人患难,工于诗。年四十游京师,唐玄宗诏咏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语,玄宗谓:“卿自不求仕,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未仕,后隐居鹿门山,著诗二百余首。孟浩然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 孟浩然的其它作品 ○ 过故人庄 ○ 春晓 ○ 宿建德江 ○ 田家元日 ○ 清明即事 ○ 孟浩然更多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