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学基础

时间:2024-09-15 17:54:39编辑:流行君

病理学理论指导:坏死的概述

(一)概念:

  以酶溶性变化为特点的活体内局部组织细胞的死亡称为坏死。

  (二)坏死的病理变化和类型

  坏死的基本病变:细胞核的改变是细胞坏死的主要形态学标志,表现为核浓缩、核碎裂、核溶解;细胞质呈嗜酸性。

  1.坏死的病理变化

  (1)细胞核的改变:这是细胞坏死的主要形态标志,表现为核浓缩,核碎裂,核溶解。

  (2)细胞质的改变:由于胞质发生凝固或溶解,HE染色呈深红色颗粒状,如肝细胞坏死出现的嗜酸性小体。

  (3)间质的改变:由于各种溶解酶的作用,基质崩解、胶原纤维肿胀、断裂或液化,与坏死的细胞融合成一片,呈红染的颗粒状无结构物质。

  2.坏死的类型

  (1)凝固性坏死:

  坏死组织因为失水变于、蛋白质凝固,而变为灰黄色比较干燥结实的凝固体,故称为凝固性坏死。凝固性坏死常见于心、肾、脾等器官的缺血性坏死(梗死)。

  肉眼形态:开始阶段,坏死组织出现明显肿胀,色泽灰暗,组织纹理模糊。以后坏死灶逐渐变硬,呈土黄色,坏死灶周围常出现一出血带,与健康组织分界清楚。光镜:可见坏死组织的细胞核固缩、核碎裂、核溶解及胞质呈嗜酸性染色,但组织结构的轮廓依然存在。

  (2)液化性坏死:

  坏死组织中可凝固的蛋白质少,或坏死细胞自身及浸润的中性粒细胞等释放大量水解酶,或组织富含水分和磷脂则细胞组织易发生溶解液化,称为液化性坏死。液化性坏死主要发生在含蛋白少脂质多(如脑)或产生蛋白酶多(如胰腺)的组织。

  凝固性坏死的组织发生细菌感染时内含大量中性粒细胞,因其破坏释放出大量水解酶,溶解组织,也能引起液化性坏死。

  凝固性坏死的特殊类型

  ①干酪样坏死:主要是结核杆菌引起的坏死。因含脂质成分较多,质地松软,状如奶酪。称干酪样坏死;如:肺干酪性结核。

  ②坏疽:组织坏死后,因伴有不同程度的腐败菌感染,从而使坏死组织呈现黑褐色的特殊形态改变。

  干性坏疽:由于动脉受阻而静脉仍通畅,使坏死组织水分少,加之空气蒸发,使病变组织干燥,细菌不易繁殖,病变发展慢,多见于四肢末端,原因有下肢动脉粥样硬化、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等;

  湿性坏疽:常发生于肢体或与外界相通的脏器(肠、子宫、肺)。因动脉闭塞而静脉回流受阻,坏死组织水分多,适合腐败菌生长,局部肿胀,呈污黑色,引起恶臭。

  气性坏疽:因深部肌肉的开放性创伤合并厌氧菌感染,细胞分解坏死组织并产生大量气体,使坏死组织内因含气泡呈蜂窝状,按之有捻发音。

  (三)结局

  1.溶解吸收

  2.分离排出

  如坏死灶位于皮肤、黏膜,则坏死物排出后,局部形成糜烂或溃疡。肾、肺等内脏坏死物液化后,可通过输尿管、支气管排出,残留的空腔称空洞。

  3.机化

  坏死组织既不能吸收亦不能排出时,周围新生毛细血管和成纤维细胞等组成的肉芽组织长入坏死区,最后成为瘢痕组织,此过程称为机化。

  4.纤维包裹、钙化


病理学理论指导:什么是坏死?

(一)概念:

  以酶溶性变化为特点的活体内局部组织细胞的死亡称为坏死。

  (二)坏死的病理变化

  坏死的基本病变:细胞核的改变是细胞坏死的主要形态学标志,表现为核浓缩、核碎裂、核溶解;细胞质呈嗜酸性。

  坏死的病理变化如下:

  (1)细胞核的改变:这是细胞坏死的主要形态标志,表现为核浓缩,核碎裂,核溶解。

  (2)细胞质的改变:由于胞质发生凝固或溶解,HE染色呈深红色颗粒状,如肝细胞坏死出现的嗜酸性小体。

  (3)间质的改变:由于各种溶解酶的作用,基质崩解、胶原纤维肿胀、断裂或液化,与坏死的细胞融合成一片,呈红染的颗粒状无结构物质。


病理学知识总结病理学的简介?

  病理学是以形态学为基础的桥梁学科,需要掌握的知识很多。以下是由我整理关于病理学知识总结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病理学知识总结   1、简述淤血的原因、病变及其结局。   ***1***淤血的原因:①静脉受压;②静脉阻塞;③心力衰竭。   ***2***病变:   1***肉眼:①淤血组织、器官体积增大;②呈暗红色③面板出血时发绀,温度下降;   2***镜下:①毛细血管、小静脉扩张,充血;②有时伴水肿;③实质细胞变性。   3***结局:①淤血时间短可以恢复正常;②淤血时间长则组织器官缺氧、代谢产物堆积致淤血性水肿、体积增大、淤血性硬化   2、描述梗死的病理变化。   ***1***贫血性梗死:1***肉眼:①外观呈锥体形,灰白色;②切面呈扇形;③边界清楚;④尖部朝向器官中心,底部靠近器官表面;⑤梗 死周边可见充血、出血带。   2***镜下:①梗死区为凝固性坏死***脑为液化性坏死***;②梗死边缘有多少不等的中性粒细胞浸润;③梗死边缘有充血和出血等。   ***2***出血性梗死:1***肉眼:①梗死区呈暗红色或紫褐色;②有出血;③失去光泽,质地脆弱;④边界较清;⑤肺的出血性梗死的底部靠近肺膜、尖部指向肺门的锥形病灶。   2***镜下:①梗死区为凝固性坏死;②梗死区及边缘有明显的充血和出血;③梗死边缘有多少不等的中性粒细胞浸润等。   3、简述血栓形成、栓塞、梗死三者相互关系。   ***1***概念:1***血栓形成:①活体的心脏或血管腔内;②血液成分凝固;③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   2***栓塞:①回圈血液中;②异常物质随血液流动;③阻塞血管腔的过程。   3***梗死:①动脉阻塞;②侧支回圈不能代偿;③区域性组织缺血性坏死。   ***2***三者相互关系:血栓形成→血栓→栓塞→梗死***无足够侧支回圈时发生***。   4、简述栓塞的型别及其产生的后果。   ***1***栓塞的型别:①血栓栓塞;②气体栓塞;③脂肪栓塞;④羊水栓塞;⑤其他如寄生虫及其虫卵栓塞,肿瘤细胞栓塞等。   ***2***后果:①肺动脉栓塞,可致肺出血性梗死,甚至急性呼吸衰竭、心里衰竭而死亡;②脑动脉栓塞,可致脑梗死,呼吸中枢核心血管中枢的梗死可引起患者死亡;③肾动脉栓塞,可引起肾脏梗死;④脾动脉栓塞,可引起脾脏梗死;⑤肠系膜动脉栓塞,可致肠梗死,溼性坏疽形成;⑥肝动脉栓塞,可引起肝梗死等。   5、简述血栓形成的条件及其对机体的影响   ***1***形成条件:①心血管内膜的损伤;②血流状态的改变;③血液凝固性增高。   ***2***对机体的影响:1***有利的一面:①防止出血;②防止病原微生物扩散。   2***不利的一面:①血栓阻塞血管可引起组织的缺血、发生坏死;②血栓脱落形成栓子引起广泛出血等严重后果。   6、炎症区域性可有哪些临床表现?其病理学基础是什么?   ***1***临床表现:红、肿、热、痛功能障碍。   ***2***病理学基础:①红:充血;②肿:炎性渗出或增生;③热充血和代谢增强;④痛:离子浓度、炎症介质和压迫神经;⑤功能障碍:组织损伤、压迫阻塞及区域性疼痛等。   7、简述渗出液和漏出液的区别。   ***1***渗出液:①蛋白含量高;②细胞成分多;③浑浊,易凝固;④密度高;⑤见于炎症。   ***2***漏出液:①蛋白含量低;②细胞成分少;③清亮透明,不易凝固;④密度低;⑤见于血液回圈障碍   8、试比较脓肿与蜂窝织炎的异同。   ***1***不同点:1***脓肿:①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②局限性;③破坏组织、形成脓腔;④痊愈后易留瘢痕。   2***蜂窝织炎:①常为溶血性链球菌引起;②常见与面板、肌肉和阑尾等;③弥漫性,易扩散;④痊愈后常不留瘢痕。   ***2***共同点:均为化脓性炎。   9、简答急性、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有何相同和不同点。   相同点:均在心瓣膜上形成污秽的带菌血栓,严重者瓣膜可形成溃疡或穿孔。   不同点:见表。   急性、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的区别   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 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   细菌毒力 强***化脓菌*** 弱***大多为草绿色链球菌***   血栓大小 大 小   血栓累及瓣膜 在多累及正常的心瓣膜 大多累及有病变的心瓣膜   血栓脱落及影响 栓塞引梗死 栓塞造成脏器梗死   病程 短 相对长   影响 死亡率高,可产生急性瓣膜病 治愈率高,也可产生慢性瓣膜高   10、试述风溼性心内膜炎的病变特点及对机体的影响。   ***1***风溼性心内膜炎常累及心瓣膜,主要是二尖瓣,腱索和左心房内膜也可受累。病变早期,瓣   ***2***风溼性心内膜炎反复发作、反复机化,结果心壁心内膜粗糙、增厚,尤以左房后壁为著,形成所谓McCallum斑。   ***3***心瓣膜风溼病反复发作,可使瓣膜增厚、变形、短缩,瓣叶之间部分发生粘连愈著,腱索也可短缩增厚最终造成慢性瓣膜病,引起血液动力学改变,从而影响心脏功能。   11、简述风溼病的基本病。   可表现为非特异性炎或肉芽肿性炎。典型病变分为三期:①变质渗出期,即结缔组织黏液变性和纤维蛋白性坏死;②增生期***肉芽肿期***,即由纤维蛋白样坏死物、Aschoff细胞、淋巴细胞及浆细胞构成的Aschoff小体;③纤维化期***愈合期***。   的可隆起于动脉内膜表面的黄色条纹。镜下为大量泡沫细胞。   ***2***以后纤维斑块形成:为隆起于动脉内膜表面的灰黄色斑块,也可为瓷白色。镜下,斑块表面为一   12、简答动脉粥样硬化的基本病理变化,及主要合并症。   基本病理变化:早期***1***脂纹形成:动脉内膜肉眼可见帽针头大小的斑点及宽约1-2mm长短不一层纤维帽可伴有玻璃样变性,其下可见不等量的泡沫细胞,巨噬细胞及大量细胞外脂质和基质,随着细胞的崩解,病变可演变为粥样斑块。   ***3***粥样斑块:为明显隆起于动脉内膜表面的灰黄色斑块。切面,表层的纤维帽为瓷白色,深部为粥糜样物,镜下,玻璃样变的纤维帽下含有坏死物、胆固醇结晶、钙化等。底部可有肉芽组织,外周可见少量泡沫细胞、淋巴细胞。动脉中膜呈不同程度的萎缩变薄。   主要合并症有:①斑块内出血;②斑块破裂;③血栓形成;④钙化;⑤动脉瘤形成。   13、试比较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与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时赘生物的病变特点。 ①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常发生在原无病变的瓣膜,赘生物体积巨大、松脆、含大量细菌,破碎后引起含菌性栓塞和继发性脓肿;②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常发生在原有病变的瓣膜,赘生物呈息肉状或菜花状、污秽灰黄色、质松脆、易破碎脱落、其深部有细菌团,赘生物脱落引起动脉性栓塞和血管炎。   14、简述急性风溼性心内膜炎的病变特点及其后果。   急性期:瓣膜肿胀,闭锁缘有串珠状单行排列的疣状赘生物,粘连紧密,不易脱落。后果:病变反复发作,致瓣膜增厚、变硬、卷曲、短缩,瓣叶相互粘连,腱索增粗、短缩,导致瓣膜病。 瓣膜表现肿胀,后出现胶原纤维的纤维素样坏死。反复发作的结果,在二尖瓣闭锁缘上出现一排小的疣状血栓其主要成分为血小板和纤维素。小血栓机化不易脱落。   15、肿瘤性增生与炎性增生的区别。   肿瘤性增生与炎性或修复性增生的区别   肿瘤增生 炎性或修复增生   病因去除后 细胞持续增生 细胞停止增生   增生组织的分化成熟程度 不同程度失去分化成熟的能力 分化成熟   与整个机体的协调性 增生具有相对自主性 具有自限性,受调控   对机体的影响 对机体有害无益 机体生存所需   16、异型性、分化程度及肿瘤良恶性的关系。   ***1***肿瘤的异型性为肿瘤组织无论在细胞形态和组织结构上都与其来源的正常组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   ***2***肿瘤的分化***成熟***程度为肿瘤的实质细胞与其来源的正常细胞和组织在形态和功能上的相似程度;   ***3***肿瘤的异型性愈大,分化程度愈低,则肿瘤更倾向于恶性,反之则很可能为良性。   17、试述高分化鳞癌的结构特点。   来源于鳞状上皮的恶性肿瘤为鳞癌,因此它具有癌的一般特点,即肿瘤实质与间质界限清楚,实质细胞形成癌巢,间质围绕在癌巢周边。高分化鳞癌癌巢中的细胞仍具有鳞状上皮的组织结构特点,癌巢中心可见粉红染呈同心圆层状排列的角化珠,细胞间有细胞间桥。 下一页更多有关“病理学知识总结”的内容

病理学简介

病理学(pathology)是一门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的医学基础学科,揭示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改变和转归。

  一、病理学的内容和任务病理学教学内容分为总论和各论两部分。总论主要是研究和阐明存在于各种疾病的共同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及转归等发生、发展规律,属普通病理学(general pathology),包括组织的损伤和修复、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炎症和肿瘤等章节。各论是研究和阐明各系统(器官)的每种疾病病因、发病机制及病变发生、发展的特殊规律,属系统病理学(systemic pathology),包括心血管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淋巴造血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生殖系统和乳腺疾病及传染病等。

  二、病理学在医学中的地位病理学需以基础医学中的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寄生虫学和免疫学等为学习的基础,同时又为临床医学提供学习疾病的必要理论。因此,病理学在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之间起着十分重要的桥梁作用。

  三、病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人体病理学研究方法

1、尸体剖验(autopsy):简称尸检,即对死亡者的遗体进行病理剖验,是病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之一。

  2、活体组织检查(biopsy):简称活检,即用局部切取、钳取、细针吸取、搔刮和摘取等手术方法,从患者活体获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检查。活检是目前研究和诊断疾病广为采用的方法,特别是对肿瘤良、恶性的诊断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细胞学检查(cytology):是通过采集病变处脱落的细胞,涂片染色后进行观察。

  (二)实验病理学研究方法

1、动物实验:运用动物实验的方法,可以在适宜动物身上复制出某些人类疾病的模型,并通过疾病复制过程可以研究疾病的病因学、发病学、病理改变及疾病的转归。

  2、组织培养和细胞培养:将某种组织或单细胞用适宜的培养基在体外培养,可以研究在各种病因作用下细胞、组织病变的发生和发展。

  四、病理学观察方法和新技术的应用

1、大体观察:运用肉眼或辅以放大镜、量尺、和磅秤等工具对大体标本及其病变性状(外形、大小、重量、色泽、质地、表面及切面形态、病变特征等)进行细致的观察和检测。

  2、组织和细胞学观察:将病变组织制成切片,经不同的方法染色后用显微镜观察,通过分析和综合病变特点,可作出疾病的病理诊断。

  3、组织化学和细胞化学观察:通过应用某些能与组织细胞化学成分特异性结合的染色试剂,显示病变组织细胞的化学成分的改变,从而加深对形态结构改变的认识和代谢改变的了解,特别是对一些代谢性疾病的诊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4、免疫组织化学观察(immunohistochemistry):除了可用于病因学诊断和免疫性疾病的诊断外,更多的是用于肿瘤病理诊断。

  5、超微结构观察:利用电镜观察亚细胞结构或大分子水平的变化来了解组织和细胞最细微的病变,并可与机能和代谢的变化联系起来,加深对疾病基本病变、病因和发病机制的了解。

  6、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 FCM):不仅可作为诊断恶性肿瘤的参考指标,还可反映肿瘤的恶性程度和生物学行为;亦可用于对不同功能的淋巴细胞进行精确的亚群分析,对临床免疫学检测起到重要作用。

  7、图像分析技术(image analysis):主要应用于核形态参数的测定,用以区别肿瘤的良恶性、区别癌前病变和癌、肿瘤的组织病理分级和判断预后等。

  8、分子生物学技术:可应用于遗传性疾病的研究和病原体的检测及肿瘤的病因学、发病学、诊断和治疗等方面的研究提高到了基因分子水平。

  五、病理学的发展史

1、器官病理学(organ pathology)

  2、细胞病理学(cellular pathology)

  3、超微结构病理学(ultrastructural pathology)

  4、免疫病理学(immunopathology)、分子病理学(molecular pathology)、遗传病理学(genetic pathology)、定量病理学(quantitative pathology)


上一篇:周公解梦狗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