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考研方向学校有哪些?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考研的方向有地理学、城乡规划和区域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管理等。发展前景:各级政府规划管理部门、国土管理部门、环境保护部门、建设部门,从事规划设计、国土资源评价及资源信息化管理、环境评价及管理等方面的公司及研究机构。也可进一步深造,报考地理学、城乡规划和区域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管理等学科点硕士学位授予权。就业前景当今中国正处在高速化发展阶段,许多城市都面临大规模的城市新区开发、旧城改造、配套环境和景观建设。城市化脚步的加快、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新农村建设等都离不开规划人才。未来高层次的规划专业人才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空间。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研究的内容就是通过城乡规划和管理,合理利用资源和环境,促进城乡人口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该专业的社会需求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保持旺盛势头。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怎么样
作为城乡规划的学姐,我想说这个专业真的非常好,很多同学说没听过这个专业,我来给大家来说一下自己对这个专业的看法。我的本科学校是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本人对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还是很了解的。一、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简述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主要研究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立足于宏观、中观区域规划和土地管理,进行城乡规划设计、土地资源利用和规划、旅游资源规划、区域测绘制图等。这些可能听起来有点抽象,但是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专业知识很好懂的。近年来国家重视城乡一体发展,提出了很多改革方案,这些正需要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的人才。二、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平时都学什么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需要学习的专业课有《自然地理学》、《地图学与现代测量》、《人文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区域分析与规划》、《城市规划原理》、《土地利用规划学》等。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课程主要有测量学、地图学、自然地理学、水文与水资源学、普通生态学、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植物学、经济地理学、土地资源学、计算机辅助规划设计、管理学原理、城镇工程绿化技术、建筑工程制图、土地评价与管理、建筑设计、城市规划原理、城镇总体规划、城镇控制性规划、村镇规划、城镇园林绿地规划、区域分析与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呢需要一定的实践能力,我们从大一的时候就开始去各个不同的地方实习,去调研,然后再结合自己课程实际做总结。还是要多出去走走,感受不同地方的地理环境和城市建设,开阔眼界。其次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要学习一个GIS软件,这个着实让人头痛,但是在不断练习中一定能够掌握的。三、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的就业前景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毕业生可在城乡建设、国土资源、房地产和环境保护等相关企事业单位、研究咨询规划部门及政府部门从事城市与区域管理工作,胜任宏观经济调控、城市与区域规划、产业布局、土地开发管理、生态保护规划与建设、区域社会文化管理、企业发展规划、社区规划与管理等领域的工作。另外,可选择攻读人文地理学、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城市规划等相关学科的研究生。结语: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的专业前景还是可观的,有兴趣的伙伴可以试一试。
人文地理考研考什么?
人文地理考研考试内容如下:1、101思想政治理论、201英语一、361高等数学(B)、879城市规划原理(含城市道路与交通)、878地理学基础。2、101思想政治理论、201英语一、658城乡规划、880地理学综合。各大院校的考试科目有所不同。培养目标:要求毕业生掌握坚实宽广的人文地理学基础理论方法,具备坚实的地理学、规划学的专业基础和较高的外语水平,较为广博的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建筑与工程技术学知识。掌握综合分析与区域分析的能力和运用遥感和GIS技术的技能;了解国内外新的专业发展动态,并能借鉴其长处用于科研;成为从事城市与区域及相关领域的规划、设计、管理和研究等方面工作的复合性专业人才。
人文地理考研考什么
人文地理属于地理学下的一个分支学科,考研初试科目有①思想政治理论;②英语;③专业课一;④专业课二;通常情况下学硕英语考英语一,专硕英语考英语二。考研初试的两门公共课思想政治理论及外国语是全国统考,外国语一般可选择,(201英语一、202俄语、203日语、240法语、241德语、242西班牙语、243阿拉伯语、244意大利语、245葡萄牙语、246朝鲜语)自选一门语言考试,具体可选择哪些外国语需要前往目标院校查看。这边学姐以2022年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的人文地理学为例。初试科目: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602高等数学(B)④881人文地理学。主要研究方向:01空间经济与GIS02旅游地理与GIS03农业地理与GIS04文化地理05生态经济与可持续发展06旅游气候与GIS07土地利用规划与管理08城镇化与空间生产09行为地理人文地理学院校推荐: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科院、首都师范大学、辽宁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浙江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