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是谁发动的

时间:2024-08-29 20:51:09编辑:流行君

安史之乱发生在哪一年?

安史之乱是755年至763年发生在唐朝的一次地方割据势力对中央集权的反叛。因叛乱是由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的,所以历史上称这次叛乱为“安史之乱”。开元后期,由于安定繁荣的日子已久,唐玄宗逐渐丧失了以前那种励精图治的精神。改元天宝后,他纵情享乐,宠爱杨贵妃,信任宦官高力士,把朝政全交给宰相李林甫处理。李林甫对玄宗事事逢迎,私下却利用职权,专横独断。林甫死后,杨贵妃的堂兄杨国忠继任宰相,更是排斥异己,贪污受贿,使政治日益败坏。加上当时土地兼并剧烈,贫富悬殊严重,政治、经济、社会渐呈衰败之象。原来玄宗因对外开拓,在边境驻以重兵,设立十大兵镇,以节度使为最高军事长官。节度使领若干州,权力很大,初时由中央派大臣充任,立功后往往入朝拜相。天宝以后,李林甫为了巩固本身权位、堵塞边帅入相的路径,藉口文官不懂军事,多用胡人担任节度使。结果给胡人节度使安禄山起兵反唐的机会。安史之乱的战争起因:1、经济矛盾唐玄宗开元年间,社会经济虽然空前繁荣繁荣,但封建经济的发展却加速了土地的吞并,甚至使人流亡海外。均田制等制度遭到破坏,农民失去了土地,沦为流民。统治阶级的衰败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促进了社会矛盾的激化。2、阶级矛盾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激化是安史之乱的直接原因。奸臣的统治加深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特别是杨国忠与安禄山之间的权力与利益斗争,成为安史之乱的导火索。此外,西北派和东北派之间也总有裂痕。内外错综复杂,使得唐玄宗统治后期的帝王与大臣、文臣与将领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尖锐。3、内部矛盾安史之乱最重要的原因是中央军阀与地方军阀之间的矛盾。安史之乱的本质是统治阶级的权力和利益斗争。更具体地说,是唐代中央政府与地方分离主义势力的矛盾。安史之乱的领导人虽然利用了人民对唐代的抵抗和民族矛盾的因素,但这并不影响这次叛乱的根本性质。

安史之乱是哪两个人发动的?

安,指安禄山,史,指史思明,“安史之乱”系指他们起兵反对唐王朝的一次叛乱。安史之乱士兵伤亡约三十余万人。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为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这场内战使得唐朝人口大量丧失,国力锐减。因为发起反唐叛乱的指挥官以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为主,因此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又由于其爆发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也称天宝之乱。史思明,可以说他是一个枭雄,也是一个奸雄。有人觉得安史之乱的头号罪臣是安禄山,但是第一责任人可以说是史思明。他比安禄山更狡猾,更会伪装,手段更毒辣,更残忍。也比安禄山更有军事才能。安禄山在叛乱发生后没多久就死了,而史思明几乎活到战乱的最后阶段,是他死了之后叛军的大势才去的。所以史思明对唐朝的危害程度极大,本事也极大。安史之乱没多久,安禄山当了几天的皇帝,刚得意之时却意外被儿子干掉了。于是史思明的机会就来了,他巴不得安禄山早点死呢。

安史之乱20字简介

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为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这场内战使得唐朝人口大量丧失,国力锐减。因为发起反唐叛乱的指挥官以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为主,因此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 又由于其爆发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也称天宝之乱。【摘要】
安史之乱20字简介【提问】
安史之乱是由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发动的战争【回答】
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为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这场内战使得唐朝人口大量丧失,国力锐减。因为发起反唐叛乱的指挥官以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为主,因此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 又由于其爆发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也称天宝之乱。【回答】


关于安史之乱的主要内容 五十字

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争夺统治权的内战。由于发起反唐的指挥官以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为主,因此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又由于其爆发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也称天宝之乱。安史之乱是中华文明前所未有的一次巨大浩劫,这场历时八年,席卷半壁江山的战火不仅成为唐朝的转折点,更是整个中华文明由开放转向保守的转折点。拓展资料:安史之乱发生后,对唐朝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后果是极其严重的,社会混乱,广大人民皆处在无家可归的状态中。安史之乱,削弱了封建集权,为封建割据创造了必要条件,使唐王朝自盛而衰。此后安史余党在河朔形成藩镇割据。由于战争,造成劳动力严重不足,统治阶级不得不增加税收,使阶级压迫和统治阶级的压榨更加深重。因而促使农民和地方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化,最后迫使农民不得不举兵反叛,形成唐中叶农民叛乱的高潮。经过安史之乱,唐王朝也失去了对周边地区少数民族的控制。在安史之乱后,北民南迁的状况越来越明显,致使经济中心进一步南移。 安史之乱对北方生产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大量北方人士南渡。安史之乱后佛教复兴,李亨、李适、李纯、李漼和李儇改变崇道祖制崇信佛教,自上而下佛教盛行迎送佛骨。晚唐几个皇帝都是佛教的信仰者,佛教盛极一时。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词条——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的发动者是哪两个人

安史之乱的两个人物是安禄山和史思明。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为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这场内战使得唐朝人口大量丧失,国力锐减。因为发起反唐叛乱的指挥官以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为主,因此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又由于其爆发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也称天宝之乱。唐代经历唐太宗“贞观之治”、唐高宗“永徽之治”、武则天的“治宏贞观,政启开元”及唐玄宗的“开元盛世”后,成为了一个国富民强的国家,经济在唐玄宗天宝年间达至鼎盛。安史之乱发生后,对唐朝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安禄山起兵:唐朝天宝十四载十一月初九(公元755年12月16日),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节度使的安禄山,发动属下唐兵以及同罗、奚、契丹、室韦共15万人,号称20万,以“忧国之危“、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为借口在范阳起兵。安禄山乘铁舆,其属下步骑精锐烟尘千里,鼓噪之声震地。当时海内承平日久,百姓以及几代人没有见过战争了,听说范阳兵起,远近都震惊。河北都是安禄山统辖范围内的,叛军所经过的州县,都望风瓦解,当地县令或者开门迎接叛军,或者弃城逃跑,或者被叛军擒杀。叛军很快就控制了河北。太原以及东受降城的人奏报安禄山造反,而唐玄宗仍然认为是厌恶安禄山的人编造的假话,没有相信。

上一篇:林芝花海

下一篇:婚纱照姿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