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妾成群

时间:2024-08-28 06:54:55编辑:流行君

康有为妻妾成群,最后终老何处呢?

康有为死因之谜至少有不下六个版本之多,最富戏剧性的,是说戊戌变法失败后,慈禧太后曾派出四位大内高手去刺杀康有为,而这四人之中有一个叫作巫仿。据说他拿着慈禧所赐的十万两白银,三十年间一直没有忘记自己的职责,不断地四处寻找刺杀康有为的机会。1927年3月,巫仿得知康有为出现在青岛后,认为时机已到。3月29日,他利用康有为在中山路上的粤菜馆英记酒楼参加同乡宴时,偷偷在橙汁里下毒。据康有为外甥李云光在《康有为家书考释》中记载: “当夜康有为呕吐不止,请来的两个医生,其中一位日本医生诊断为食物中毒,捱了20多个小时,便七窍出血而死。”对于慈禧派刺客追杀的传闻,康有为的女儿康同环在《先父的墓碑》 一文中并不认可: “康有为卒前挣扎痛苦,七窍都有血渍,当然是中毒的现象。不过所谓食物中毒,可能是英记酒楼的食品不洁所致。”若从时间上推断,传闻也不攻自破。刺客巫仿受慈禧指派时至少也该是三十以上了,没这岁数成不了高手。即便刚好三十岁,潜伏三十年都该是大爷了。一把年纪既要保证手脚麻利,还得混入酒楼,并能在现场准确推断出康有为非得独自喝下混了毒药的橙汁,这不胡扯吗。被称作“矛盾体”的康有为,倒不如说是言行不一。一面提倡一夫一妻,转身却妻妾成群;一面抵押广州、香港的房产筹措资金讨伐袁世凯,并通电讨袁要求“废除帝制”,一面又成立“保皇会”,认为要变法“非上圣如皇上不可”。康有为去世前的二十天,正好是他的生日。寿筵前,溥仪派人送来了亲手书写的“岳峙渊清” 匾额和一柄玉如意作为贺礼。顿时令康有为受宠若惊,当即翻出了前清官服,遥拜天恩。这时,距大清消失已过去十六年。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八月初七日凌晨,慈禧太后宣布“临朝听政”,康有为出走日本。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清廷命李鸿章将康有为、梁启超祖上坟墓尽皆铲平,而广东督抚更悬赏10万两,缉拿康有为、梁启超。一般人的观念里,身为被通缉的“逃犯”,自然四处躲藏轻易不敢现身。可远在加拿大的康有为却是活得有滋有味,不时出席演讲,还成立“保皇会”,接受海外华侨的捐赠。更绝的,是在1906年,他到了墨西哥后,得知墨西哥城筹备有轨电车,竟在当地投资炒房。将电车沿线的房产买下,等通车后再高价卖出。光这一项就净赚十万大洋。一年后,又跑瑞典买下整个小岛。满世界转了一圈后,竟摇身一变成实力雄厚的“资本家”。虽说康有为妻妾成群,不过在他弥留之际,妻妾甚至门人子弟大多不在身边。早在1876年,十九岁的康有为与外舅之女,二十二岁的张云珠结为夫妻。张云珠性情温顺贤惠,与康有为育有四子一女。变法失败后,以为康有为遇难,举家搬迁,一人扛起全家的重担。1922年,张云珠去世,康有为亲自为亡妻执拂送丧。

妻妾成群的生肖?

中国传统文化中,并没有“妻妾成群的生肖”这样的概念。然而,我们可以从生肖的角度来解释一下。首先,生肖是中国传统历法系统中与年份相关的概念,一共有十二个,依次为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每个生肖都有其特定的寓意和象征意义。其次,我们常说的“妻妾成群”,意指一个男性有很多妻子和妾室。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这种情况是不被鼓励和接受的。并且,“妻妾成群”并不是一个生肖的概念。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妻妾成群的生肖”是不存在的。


康有为有一妻五妾,她们都是什么结局?

总的来说都过的不是很好。他的妻子在戊戌变法失败之后就担起了照顾全家人的重担,最后在1922年因为生病而去世,他的第一个小妾叫梁随觉,她陪着康有为走过很多的地方,最后在80多岁的时候去世,她的一生其实挺有成就的,第二妾在很年轻的时候就去世了,第三个妾结局不太好,因为她是卧轨自杀的,而第四个和第五个女人最后都是病逝的。不得不说他康有为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但是他做的有些事情实在让人不敢恭维。他虽然反对封建主义,但是却并不反对三妻四妾,因此他也娶老那么多的妾,其实从这就能看出男人的劣根性,无论思想境界有多高,但是在女人这一方面从来不亏待自己。我记忆最深的是他第五个小妾名字叫做张光,他们是在西湖认识的,当时张光正在洗衣服,而康有为看到她的时候就被迷上了,他们结婚也是历经坎坷,因为张光比他小了很多岁,虽然康有为很有本事,但是张光才不到二十岁,她的父母肯定是不愿意让自己的女儿嫁给一个那么老的人。但是最后他们还是在一起了,而且在康有为去世之后还为张光留下了很多的字,因为这些可以卖钱,但据说他有一个条件,就是张光不能再改嫁,不过张光非常的爱他,不仅没有改嫁字画也没有卖,但是最后这些字画却被别人偷了,因此最后张光也郁郁而终。他的妻子和小妾们虽然最后的结局可能都不相同,但是她们同时都爱上了一个男人,而这个男人明显不太负责,而且还非常的自私。不然他也不会在那么大的年纪娶比自己小那么多的女人,并且最后不让她改嫁。

上一篇:lol荒漠屠夫出装

下一篇:郑州大学自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