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春东关桥

时间:2024-08-27 01:05:17编辑:流行君

永春县历史

永春的历史文化 后唐长兴四年(933年),闽王延钧称帝,以其众水会于桃溪一源,故曰桃源,升桃林场为桃源县,属泉州。后晋天福三年(938年,闽通文三年),因与湖南桃源县重名,遂以境内草木繁盛,四季如春,改名永春县,治所在上场堡(今桃场村),改桃源县为永春县。 后汉乾祐二年(949年),南唐升泉州为清源军,直至后周(951年—960年),永春均属清源军。宋属福建路泉州。元代,属福建行中书省泉州路。 截至2014年,永春县共有公共图书馆1个,文化馆1个,博物馆1个。各级公共图书馆组织各类讲座14次,书刊文献外借11.23万册,总流通人数12.61万人次; 各级文化馆组织举办展览11个,组织文艺活动28次、培训班10期和公益性讲座14次,共有9.23万人次参加;博物馆共举办1个基本陈列和6个展览,共有3.45万人次参观,其中:未成年人参观2.15万人次。 扩展资料: 永春,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华侨历史源远流长。早在五代后周时期(951—960),就有永春商人到交趾经商。在东南亚至今仍有“无永不开市”之说。目前旅居海外的华侨、华裔以及港澳台同胞达120多万人,足迹遍布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 他们在侨居地与当地人民一道披荆斩棘,艰苦创业,创造了辉煌的成就;他们热爱祖国,关心家乡建设,为永春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一镇三侨领”的达埔镇,先后有尤扬祖、李铁民、颜子俊任全国侨联副主席,侨领的风采,激励众多侨资、侨力回馈家乡。 百十年来,故土文化感召侨亲无私奉献、回报桑梓,共为家乡捐赠投资累达上亿元,为家乡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永春县 永春的历史文化 后唐长兴四年(933年),闽王延钧称帝,以其众水会于桃溪一源,故曰桃源,升桃林场为桃源县,属泉州。 后晋天福三年(938年,闽通文三年),因与湖南桃源县重名,遂以境内草木繁盛,四季如春,改名永春县,治所在上场堡(今桃场村),改桃源县为永春县。 后汉乾祐二年(949年),南唐升泉州为清源军,直至后周(951年—960年),永春均属清源军。 宋属福建路泉州。元代,属福建行中书省泉州路。 截至2014年,永春县共有公共图书馆1个,文化馆1个,博物馆1个。各级公共图书馆组织各类讲座14次,书刊文献外借11.23万册,总流通人数12.61万人次; 各级文化馆组织举办展览11个,组织文艺活动28次、培训班10期和公益性讲座14次,共有9.23万人次参加;博物馆共举办1个基本陈列和6个展览,共有3.45万人次参观,其中:未成年人参观2.15万人次。 扩展资料: 永春,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华侨历史源远流长。早在五代后周时期(951—960),就有永春商人到交趾经商。 在东南亚至今仍有“无永不开市”之说。目前旅居海外的华侨、华裔以及港澳台同胞达120多万人,足迹遍布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 他们在侨居地与当地人民一道披荆斩棘,艰苦创业,创造了辉煌的成就;他们热爱祖国,关心家乡建设,为永春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一镇三侨领”的达埔镇,先后有尤扬祖、李铁民、颜子俊任全国侨联副主席,侨领的风采,激励众多侨资、侨力回馈家乡。 百十年来,故土文化感召侨亲无私奉献、回报桑梓,共为家乡捐赠投资累达上亿元,为家乡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永春县。 永春地名的由来 永春,原称桃源,以境内草木茂盛,四季如春而改名。 永春 古称“桃源”,地处闽南金三角,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地灵人杰,风景秀丽,被南宋蔡襄誉之为:“万紫千红花不谢,冬暖夏凉四序春”。 永春境内蕴藏着丰富的旅游资源。闽南绝无仅有的长廊屋盖梁式桥东关桥;登高望远、云叠雾嶂的百丈岩;山重水复、鸟啼泉鸣的乌髻岩;福建惟一的宋代炎帝庙、风景绚丽的仙洞山;被南宋理学家朱熹称之为"月蓬第一峰"的岱山岩;誉为"避暑圣地"的雪山,乃至成为全国"农村两个文明建设典型"的美岭,都是人们留连忘返的地方。除了名胜古迹,山林生态景观更是永春最具特色的旅游项目。牛姆林,这一处匿藏于深山之中的绿色明珠,是闽南第一个省级自然保护区和泉州市一处重点生态旅游区,境内奇花异树,争奇斗艳;群鸟欢唱,彩蝶飞舞;百兽云集,曲径通幽;清澈小溪,流水潺潺,瀑布飞挂,真可谓"松涛竹舞花竞开,蝶飞鸟欢春常在",成为人们回归自然的绝好去处。 永春县不仅名胜奇景众多,而且旅游商品琳琅满目。东方佳果芦柑,芳香扑鼻的乌龙茶,名闻遐迩的纸织画,蜚声世界的永春老醋,独具特色的风味小吃,威镇四海的白鹤拳,被称为东方古代音乐"活化石"的南音等等,都是颇具鉴赏的珍品和技艺。 永春旅游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形成了以县城为中心,外连机场、港口、铁路,内向各乡镇、村、景点辐射的交通网络。遍布全县的通讯网络,实现了村村通电话。目前,共有旅行社3家,旅游饭店、宾馆40多家,还有夜总会、歌舞厅数十家,保龄球馆2家,形成了小商品一条街,风味小吃一条街等等,为旅游者提供了完善的食、住、行、游、购、娱一条龙服务。 永春,正以绚丽多姿的形象,迎迓五湖四海的朋友! 永春由来 “四时多燠”(永春的气候素有“万紫千红花不谢,冬暖夏凉四序春”的美誉),故称永春。 桃源由来 “众水会于桃溪一源”,故名桃源。 永春是属于哪个朝代 永春,古称“桃源”,地处福建省东南部,位于东经117°41'-118°31',北纬25°13'-25°33'之间,东与仙游县相连,西和漳平市交界,南同南安市、安溪县接壤,北和大田县、德化县毗邻。全县总面积1468平方公里,全境呈带状,东西长84.7公里,南北宽37.2公里。总人口54万人。现设18个镇、4个乡、9个国营农林茶果场。 永春县是国务院首批开放县之一,是“国家卫生县城”、“中国芦柑之乡”、“中国纸织画之乡”、福建省乌龙茶生产出口基地县、全国最大的陶瓷灯饰生产县、全国最大的神香生产出口基地和全国重点地方产煤县。 县人民 *** 驻桃城镇,距泉州市中心54千米。全县辖18个镇、4个乡:桃城镇、五里街镇、一都镇、下洋镇、蓬壶镇、达埔镇、吾峰镇、石鼓镇、岵山镇、东平镇、湖洋镇、坑仔口镇、玉斗镇、锦斗镇、东关镇、桂洋镇、苏坑镇、仙夹镇、横口乡、呈祥乡、介福乡、外山乡。共有27个社区、209个行政村。 永春山清水秀,景色宜人。福建省第二大山脉——戴云山脉自德化南伸本县,绵延全境。境内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以蓬壶马跳为界,大致可分为两部份。西北群山叠嶂,幽壑高岩,泉清树绿;东南丘陵起伏,盆地相间,犹如珠串散布。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曾经数游永春,不禁赞道“千浔瀑布如飞练,一簇人烟似画图”。 永春民风淳朴,劳动力充足,素质良好。全县劳动力20.6万人,占总人口的39.2%。每十万人口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者达586人,其比例居泉州市第二位。全县有普通师范学校、技工学校、成人中专学校各1所、职业中学4所、普通中学36所。1995年开始全县实施九年义务教育。 永春县是福建省著名侨乡和港澳台胞的主要祖籍地,华侨历史源远流长。早在明德宣五年(公元1430年)就有人旅居南洋群岛。在东南亚至今仍有“无永不开市”之说。目前旅居海外的华侨、华裔以及港澳台同胞达103万人,足迹遍布世界40多个国家和地区。他们在侨居地与当地人民一道披荆斩棘,艰苦创业,创造了辉煌的成就;他们热爱祖国,关心家乡建设,为永春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1993年11月成立的“世界永春社团联谊会”(简称“世永联”),不仅对加强海外乡亲的横向联系,敦睦乡谊,合作交流,而且对我们开展海外侨务工作,加快永春社会经济发展,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等方面,都起了很大作用。近年来,永春发挥侨乡优势,积极发展外向型经济。项目规模日趋扩大,投资领域不断拓宽。 永春出现的名人有:卢琦、郭忠福、林阿绵、陈英、弘一法师、余光中、留从效、颜域、留正、周自超、陈晋接、庄际昌、林一心陈秀东、赵学敏、白粬、梁灵光、林连通、林国雄、许寒冰、苏晋中、 永春百丈岩的历史由来 百丈岩,相传为马氏仙姑修道坐化之所。寺庙初建于宋代,主奉马氏女,俗称马氏仙妈。据民间传说,宋朝马氏女入山修炼,为贫苦百姓治疗疾病,其德感天动地,坐化后当地民众塑像建庙,奉以香火,寄望仙姑广佑众生。历经900多年的风雨沧桑,马寺供奉的马氏仙姑是闽南罕见的肉身佛,而马氏信仰随华侨下南洋,走出国门,在东南亚各国和港澳台地区广为流传。 国家AAA级旅游区,位于福建省永春县蓬壶镇境内的白鹳山脉南端。山峰称马德山,峰巅的寺庙俗称马氏、马寺。寺前有五彩巨石,酷似向天烛火,因而亦称百丈岩。它地理位置独特,山势险峻,登临俯察,有如九天揽胜。放眼远眺,村烟点点,桃溪蜿蜒,令人心旷神怡,素有"小泰山"之誉,因其一峰独耸。 咏春拳有多少年历史了 “咏春拳”和“永春拳”是两种拳! 要说咏春拳有多少年历史我说不上来,就说说几个名称区别吧(“咏春拳”“永春拳”“永春白鹤拳”)。 咏春在广州,起源于福建永春县的永春拳,但外表上看两者已经大不一样,小念头、寻桥,标指,木人桩是咏春拳的基础,相信楼主对咏春拳也略懂一些吧。 福建的永春县自古就是有鸡揣惯废甙肚轨莎憨极着很好的习武之风,因此武术家不少,经过日积月累,永春地区的武术已经是大同小异了(多为鹤拳),而“永春拳”其实是对永春地区的武术的统称,其中也有不少人将永春拳传播到外地,因此很早的时候才有广东咏春拳流传至今,另外也有传至东南亚各国。 永春白鹤拳又是对永春地区的鹤拳的总称,相传是由方七娘模仿白鹤各种动作创编的(也有说是她梦见白鹤先师而学会的等多种说法),后来白鹤拳往福建各地传播,又分出了许多流派,所以才后人对各种鹤拳的总称“永春白鹤拳”。白鹤拳与福建当时的:达尊拳,太祖拳,罗汉拳,行者(猴拳)并称“五祖拳”,又因为白鹤拳创于清朝中后期,是福建地区较为“年轻”的拳种所以体系保存完整,另外在传承过程中又吸取福建地区其他武术的优点,因此其技击实战性还是很强的,但总体上的特点还是属于南少林武术流派(广东的咏春拳也是经过当地的同化而成了带有广东南拳味道的拳术)。 在白鹤拳里如果还要细分,则有四支较大的流派:宗鹤,鸣鹤,飞鹤,食鹤,想要具体了解这四种鹤可以上网搜索。总的说来各个分支的白鹤拳基本上还是以拳母“三战”为基础,只是练法不同,效果不同。 技手短小,出手必阴阳相随,马步也小而稳,另外发力上也是有着很强的南少林武术特点“以声催气,以气催力”,发力短小迅猛,例如白鹤拳有名的“寸劲”。目前白鹤拳已经在福建地区流传开来了,各地都有一些白鹤拳流派,有时也会回到永春县这个鹤拳发源地去寻根,包括广东的咏春门人也偶有来福建永春县寻根。 永春老醋发展过程中有什么的历史 早在北宋初年。 永春民间即开始酿造老醋,其酿造技术独特。选用优质糯米、高级红曲、 特等芝麻、白糖等为原料,是质地优良的调味品,远销40多个国家和地区。 北宋初期,当时 永春民间的富有人家把老醋、久熟地、久六味视为居家“三宝”;家中一坛老醋,往往经年不 断地添加陈酿,一传几代,历经百年,视为吉祥如意的象征,凡是能酿得好醋的都被称为吉祥 兴旺的门第;如要向别人讨老醋入药,则需带上一盅红商交换,以图吉利,否则,主人会暗中 在醋里放入几粒食盐杀死醋酸菌体,因此永春人把永春老醋看成是居家之宝、礼赠宾友的极品。 此醋旧时是民间富户秘传自酿食用,些许作为珍品馈赠亲朋好友。 家中一坛老醋往往经年 不断地添加陈酿,历经百年,为吉祥如意之象征。民间作为商品的不多。 永春老醋,又名乌醋或福建红粬醋,以优质糯米、高级红粬等为原料,实行液态深层发酵, 加以独特生产配方陈酿多年而成;其中经历糯米蒸煮、酒精发酵、醋酸发酵、培菌、陈酿等大 小50多道工序,历时800〜1000天左右。 永春老醋不需外加食盐和防腐剂,含有多种氨基酸等营养成分以及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发酵 微生物,是与其他食醋的区别。 1955年,著名侨领尤扬袓先生回国定居,看到永春老醋独具特色,但仍是各家自酿,未 能形成规模。他立即投资创办永春酿造厂,吸取古代制醋工艺之精华,集中技师之巧艺,并以 科学的方法进行酿制,产品不但保持了古代特色,而且色、香、味倶佳。 咏春拳的历史 严咏春于乾隆年间创出咏春拳,严咏春是五枚师太徒弟,五枚是白鹤拳(永春拳)高手,是永春拳第三代传人(方七娘所创)。 相传雍正12年火烧南少林,南少林五祖分别逃跑,五枚师太远走于四川大凉山,因而认识严咏春并传授武功,严咏春后见鹤蛇相斗,创出咏春拳(以白鹤拳为基础),后传于丈夫梁博俦,再传内侄梁兰桂。 严咏春--梁博俦--梁兰桂--黄华宝梁二娣陆锦陆兰官 黄华宝梁二娣--梁赞--陈华顺、吕树、李华、梁璧等人 陈华顺--吴仲素、吴小鲁、雷汝济、陈汝棉、阮奇山、姚才、招允、叶问等人 陈汝棉--陈国基==现在的永春拳(咏春与花洪拳) 叶问--黄淳梁、伦佳、郭富、李小龙、徐尚田、梁相、周光耀、叶准、等人(指点过梁挺) 陆锦--霍保全--冯少青--阮奇山--岑能--阮祖棠、黄祯等人 黄祯--黎钊华 以上资料全为简述,叶氏咏春系尊严咏春为祖师。


永春的历史文化?

后唐长兴四年(933年),闽王延钧称帝,以其众水会于桃溪一源,故曰桃源,升桃林场为桃源县,属泉州。后晋天福三年(938年,闽通文三年),因与湖南桃源县重名,遂以境内草木繁盛,四季如春,改名永春县,治所在上场堡(今桃场村),改桃源县为永春县。后汉乾_二年(949年),南唐升泉州为清源军,直至后周(951年—960年),永春均属清源军。宋属福建路泉州。元代,属福建行中书省泉州路。截至2014年,永春县共有公共图书馆1个,文化馆1个,博物馆1个。各级公共图书馆组织各类讲座14次,书刊文献外借11.23万册,总流通人数12.61万人次;各级文化馆组织举办展览11个,组织文艺活动28次、培训班10期和公益性讲座14次,共有9.23万人次参加;博物馆共举办1个基本陈列和6个展览,共有3.45万人次参观,其中:未成年人参观2.15万人次。扩展资料:永春,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华侨历史源远流长。早在五代后周时期(951—960),就有永春商人到交趾经商。在东南亚至今仍有“无永不开市”之说。目前旅居海外的华侨、华裔以及港澳台同胞达120多万人,足迹遍布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他们在侨居地与当地人民一道披荆斩棘,艰苦创业,创造了辉煌的成就;他们热爱祖国,关心家乡建设,为永春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一镇三侨领”的达埔镇,先后有尤扬祖、李铁民、颜子俊任全国侨联副主席,侨领的风采,激励众多侨资、侨力回馈家乡。百十年来,故土文化感召侨亲无私奉献、回报桑梓,共为家乡捐赠投资累达上亿元,为家乡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永春县

上一篇:covfefe

下一篇:dearjoh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