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遇陈子昂

时间:2024-08-24 14:23:16编辑:流行君

《感遇其二十九》陈子昂唐诗鉴赏

《感遇(其二十九)》陈子昂唐诗鉴赏1   感遇(其二十九)   陈子昂   丁亥岁云暮,   西山事甲兵。   赢粮匝邛道,   荷戟争羌城。   严冬阴风劲,   穷岫泄云生。   昏曀无昼夜,   羽檄复相惊。   拳跼兢万仞,   崩危走九冥。   籍籍峰壑里,   哀哀冰雪行。   圣人御宇宙,   闻道泰阶平。   肉食谋何失,   藜藿缅纵横。   陈子昂诗鉴赏   垂拱三年(687),武则天想征伐吐蕃,先由雅州(今四川雅安)进攻羌人。当时身为麟台正字的陈子昂上书谏阻,道:“臣闻乱生必由怨起,雅之边羌,自国初以来,未尝一日为盗,今一旦无罪受戮,其怨必甚。”认为应当“计大不计小,务德不务刑;图其安则思其危,谋其利则虑其害”(《谏雅州讨生羌书》)。   希望决策者深思,表明他反对不义战争的立场,又兴寄为诗,即这首“丁亥岁云暮”。   诗的开篇类乎史笔,明确地指出了事件及其发生的时间地点:丁亥(垂拱三年的干支)年冬天,武周王朝将用兵于蜀地。“西山”本为成都以西的雪岭,这里泛指蜀西羌人聚居之地。如此郑重的笔法,是政治诗和史诗的格局,后来为杜甫常用。“赢粮匝邛道,荷戟争羌城”二句为“西山事甲兵”的具体化描写:   战士们背负干粮,绕行邛崃山间,准备攻打羌人。一个“争”字,暗示主动进攻和先发制人的意味。   而接着诗人凭借自己作为蜀人,对此次行军地理状况的熟悉,发挥想象,渲染征行环境艰苦阴郁,暗示战争前景的并不光明。“严冬阴风劲,穷岫泄云生”,这不仅是冬日山中气象的描绘,同时也表明自己的态度。阴风怒号,彤云密布,自会有“昏曀无昼夜”的.感觉,而“羽檄复相惊”,则倍增愁惨。“羽檄”乃军事文书,所惊为谁?显然不仅仅是羌人?出征战士们战战兢兢,如履薄兵。“拳跼竞万仞,崩危走九冥;籍籍峰壑里,哀哀冰雪行。”他们拳曲着身子,冒着山石崩塌的危险,在高山与深谷之间穿行,被驱遣着去进行一场没有希望的战争。比山路更危险的,是这场政治冒险本身。这中间八句在诗中举足轻重,它形象地表明了这将是一场士气低落、失道寡助的战争。   最后四句直发议论:圣人治理天下靠的是得道,得道则天下太平。(古人认为三台星—— “泰阶”平,则天下太平。) 暗示袭击羌人,是统治者(“肉食”者)的失策,百姓(“藜藿”,指食野菜者)的祸殃。与篇首相映,结尾复归于庄重,使全诗政治色彩特浓。象陈子昂这样用诗笔经常自觉地干预政治的诗人,在李杜以前的唐代诗人中为罕有。 《感遇(其二十九)》陈子昂唐诗鉴赏2   感遇诗三十八首   其廿九   丁亥岁云暮,西山事甲兵。   赢粮匝邛道,荷戟争羌城。   严冬阴风劲,穷岫泄云生(32)。   昏曀无昼夜(33),羽檄复相惊。   拳局竞万仞,崩危走九冥(34)。   籍籍峰壑里(35),哀哀冰雪行。   圣人御宇宙,闻道泰阶平。   肉食谋何失,藜藿缅纵横。   【注释】(32)泄:一作“油”。   (33)曀:一作“黩”。   (34)走:一作“远”。   (35)籍籍:一作“寂寂”。   【赏析】   垂拱三年(687),武则天想征伐吐蕃,先由雅州(今四川雅安)进攻羌人。当时身为麟台正字的陈子昂上书谏阻,道:“臣闻乱生必由怨起,雅之边羌,自国初以来,未尝一日为盗,今一旦无罪受戮,其怨必甚。”认为应当“计大不计小,务德不务刑;图其安则思其危,谋其利则虑其害”(《谏雅州讨生羌书》)。   希望决策者深思,表明他反对不义战争的立场,又兴寄为诗,即这首“丁亥岁云暮”。   诗的开篇类乎史笔,明确地指出了事件及其发生的时间地点:丁亥(垂拱三年的干支)年冬天,武周王朝将用兵于蜀地。“西山”本为成都以西的雪岭,这里泛指蜀西羌人聚居之地。如此郑重的笔法,是政治诗和史诗的格局,后来为杜甫常用。“赢粮匝邛道,荷戟争羌城”二句为“西山事甲兵”的具体化描写:   战士们背负干粮,绕行邛崃山间,准备攻打羌人。一个“争”字,暗示主动进攻和先发制人的意味。   而接着诗人凭借自己作为蜀人,对此次行军地理状况的熟悉,发挥想象,渲染征行环境艰苦阴郁,暗示战争前景的并不光明。“严冬阴风劲,穷岫泄云生”,这不仅是冬日山中气象的描绘,同时也表明自己的态度。阴风怒号,彤云密布,自会有“昏曀无昼夜”的感觉,而“羽檄复相惊”,则倍增愁惨。“羽檄”乃军事文书,所惊为谁?显然不仅仅是羌人?出征战士们战战兢兢,如履薄兵。“拳跼竞万仞,崩危走九冥;籍籍峰壑里,哀哀冰雪行。”他们拳曲着身子,冒着山石崩塌的危险,在高山与深谷之间穿行,被驱遣着去进行一场没有希望的战争。比山路更危险的,是这场政治冒险本身。这中间八句在诗中举足轻重,它形象地表明了这将是一场士气低落、失道寡助的战争。   最后四句直发议论:圣人治理天下靠的是得道,得道则天下太平。(古人认为三台星—— “泰阶”平,则天下太平。) 暗示袭击羌人,是统治者(“肉食”者)的失策,百姓(“藜藿”,指食野菜者)的祸殃。与篇首相映,结尾复归于庄重,使全诗政治色彩特浓。象陈子昂这样用诗笔经常自觉地干预政治的诗人,在李杜以前的唐代诗人中为罕有。   【作者介绍】   陈子昂(659~700),唐代文学家。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少任侠。举光宅进士,以上书论政,为武则天所赞赏,拜麟台正字,右拾遗。后世因称陈拾遗。敢于陈述时弊。曾随武攸宜征契丹。后解职回乡,为县令段简所诬,入狱,忧愤而死。于诗标举汉魏风骨,强调兴寄,反对柔靡之风。是唐代诗歌革新的先驱。有《陈伯玉集》传世。

《感遇(第二首)·陈子昂》原文与赏析

陈子昂 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岁华尽摇落, 芳意竟何成! 《感遇》三十八首是一组感慨身世、批判时政的作品。沈德潜解释为:“感于心,困于遇,犹庄子之寓言也。”认为这些作品“追建安之风骨,变齐梁之绮靡,寄兴无端,别有天地”(《唐诗别裁》)。这种寄兴无端的诗体的最早源头,应追溯到魏晋之间阮籍的《咏怀》八十二首。而这类诗歌的艺术特征是“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钟嵘《诗品》)。 这首“兰若生春夏”,通篇托物比兴,表面上吟咏的是香兰杜若,骨子里抒写的是感伤身世、怀才不遇的功名怨。 这首诗表面上是说:香兰和杜若生长在春夏之交,是何等地青葱茂盛啊!紫茎上垂挂着鲜艳的红花,她幽独地在山林中开放,使林间别的花草都为之失色,可是无人欣赏,空自在林中显色而已。太阳缓缓地落山了,秋风微微地生起了,一岁一荣枯的花木全都凋零殆尽,造化开放出那芬芳花朵的美好意愿究竟对这个世界产生了什么影响呢? 要追索那寄慨遥深的真正内涵,还必须联系陈子昂的身世。陈子昂活动在武则天当政时期,先任麟台正字令,后升右拾遗。拾遗为谏官,向最高统治者指出政治上的弊害,是他应有的职责。而陈子昂在政治上比较有远见,他屡次上书直谏,多能切中时弊。可是,“上壮其言而未深知也。”(卢藏用《陈氏别传》)。武则天只欣赏他的文才,赞扬他“地籍英灵,文称暐晔”(同上),对他所提政治意见却拒不采纳,这使陈子昂大失所望。他三十八岁时(公元696年),从武攸宜征契丹,第二年,因意见不合,受到排挤,“子昂知不合,因钳默下列,但兼掌书记而已。因登蓟北楼,感昔乐生、燕昭之事,赋诗数首,乃泫然流涕而歌曰: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时人莫不知也。”(同上)四十岁时(公元698年),陈子昂辞官归隐。这首诗当是归隐后的作品。再过两年,陈子昂就被县令段简害死在狱中。 弄清了诗人的身世和遭遇,我们对于这首诗深沉的寄托就能了然了。诗人是以具有美好素质的兰若,来比喻自己忧国忧民的美好品质的。可是,尽管兰若如此美好,却“幽独空林色”,只能空自在林中自开自谢,并无人欣赏。武则天不能接受他对政治上的意见,武攸宜又不能接受他的重要军事建议,一个“空”字,写尽了他对武氏政权不重视他的哀怨之情。而在“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中,又寄寓了多少岁月不居、壮志磋跎、功业不就的迟暮之感!至于“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两句,简直是对冥冥中主宰世界的天帝的怒斥:既然如此摧残人才,当初又何必让他降生,让他具备如此美好的才华?诗人对于武氏政权,不仅仅是怨恨,简直是在怒斥了! 这首诗通篇只咏兰若,正意从不点破,其中的深蕴都放在言外,让读者自己去体会。这样,就构成了它言浅情深、含蓄蕴藉的特色。 这首诗在写法上的另一个特色就是采用对比手法,将兰若的美好素质和它的凄凉结局对比。兰若的美好素质主要靠鲜艳的色彩来渲染:芊蔚、青青、朱蕤、紫茎,青葱的叶子,鲜红的花朵,紫绛色的茎儿,茂盛的长势,蓬勃的生机。多么美好,多么富有生命力的东西啊!它先是遭到遗弃,自开自落,自艾自怨;接着又遭到霜剑风刀的摧残,结局显得多么凄凉。将兰若的素质愈写得美好,愈加强了其结局的凄凉程度,也就愈加深了这首诗感情的浓度与深度,这就是这首诗中所体现出来的艺术辩证法。


感遇·其一译文是什么?

《感遇·其一》译文:春天里的幽兰翠叶纷披,秋天里的桂花皎洁清新。世间的草木勃勃的生机,自然顺应了美好的季节。谁想到山林隐逸的高人,闻到芬芳因而满怀喜悦。草木散发香气源于天性,怎么会求观赏者攀折呢!原文:《感遇十二首·其一》【作者】张九龄 【朝代】唐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创作背景:开元(713-741)后期,唐玄宗沉溺声色,奸佞专权,朝政日趋黑暗。为了规劝玄宗励精图治张九龄曾撰《千秋金镜录》一部,专门论述前代治乱兴亡的历史教训,并将它作为对皇帝生日的寿礼进献给玄宗。唐玄宗心中不悦,加李林甫的谗谤、排挤,张九龄终于被贬为荆州长史。遭贬后,他曾作《感遇十二首》,运用比兴手法,表现其坚贞清高的品德,抒发自己遭受排挤的忧思。此篇为其第一首。

感遇其一原文及翻译

感遇其一原文及翻译如下:《感遇·其一》作者:张九龄。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注解】:①葳蕤(wēi ruí):草木枝叶茂盛的样子。皎洁:这里是形容桂花蕊晶莹、明亮。②欣欣:草木繁茂而有生机的样子。生意:生气勃勃。自:各自。尔:如此。③林栖者:栖身于山林间的人,指隐士。闻风:指仰慕兰桂芳洁的风尚。坐:因而。④本心:草木的根与心(茎干),指天性。【翻译】:兰花到了春天枝叶茂盛,桂花遇秋天则皎洁清新。兰桂欣欣向荣生机勃发,所以春秋也成了佳节良辰。可是谁能领悟山中隐士,见到此情此景而产生的仰慕之情?花木流香原为天性,它们并不求美人采撷扬名。【韵译】:泽兰逢春茂盛芳馨,桂花遇秋皎洁清新。兰桂欣欣生机勃发,春秋自成佳节良辰。谁能领悟山中隐士,闻香深生仰慕之情?花卉流香原为天性,何求美人采撷扬名。【评析】:九龄遭谗贬谪后所作的《感遇》诗十二首,朴素遒劲,寄慨遥深。此为第一首,诗以比兴手法,抒发了诗人孤芳自赏,不求人知的情感。诗一开始,用整齐的偶句,突出了两种高雅的植物──春兰与秋桂。屈原《九歌。礼魂》中,有“春兰与秋菊,长无绝兮终古”句。张九龄是广东曲江人,其地多桂,即景生情,就地取材,把秋菊换成了秋桂,师古而不泥古。兰桂对举,兰举其叶,桂举其花,这是由于对偶句的关系,互文以见义,其实是各各兼包花叶,概指全株。兰用葳蕤来形容,具有茂盛而兼纷披的意思,“葳蕤”两字点出兰草迎春勃发,具有无限的生机。桂用皎洁来形容,桂叶深绿,桂花嫩黄,相映之下,自然有皎明洁净的感觉。“皎洁”两字,精炼简要地点出了秋桂清雅的特征。

上一篇:大清铁帽子王

下一篇:有时候有时候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