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刻尔克豆瓣

时间:2024-08-22 04:23:59编辑:流行君

电影《敦刻尔克》主讲了什么呀?

电影《敦刻尔克》改编自二战历史事件“敦刻尔克大撤退”,当时40万英法联军被敌军包围在敦刻尔克的海滩上,面对敌军步步逼近的绝境,他们不得不为自己的命运背水一战。来自英国、比利时、加拿大和法国的盟军士兵被困在敦刻尔克的海滩上。他们在德国军队的包围下,形势万分危急。英国政府和海军发动大批船员,动员人民起来营救军队。在陆地上,英国士兵汤米(芬恩·怀特海德饰)和亚历克斯(哈里·斯泰尔斯饰)试图逃离海滩,在轰炸中幸存。在大海上,民用船主道森(马克·里朗斯饰)和他儿子及儿子朋友乔治(巴里·基奥汉饰)离开英国,想尽自己的力量在敦刻尔克拯救一些士兵,途中搭救了一名英国海军士兵(希里安·墨菲饰);在天空上,皇家空军战斗机飞行员法瑞尔(汤姆·哈迪饰)和柯林斯(杰克·劳登饰)驾驶喷火战机试图击落正在轰炸敦刻尔克海滩的德国战机。影片评价:该片用细节而不是英雄主义来打动观众,是一部饱含艺术的商业电影。全片场面壮观但不空洞,其出色之处不仅在于其雄心与精美的拍摄,更在于编剧兼导演的克里斯托弗·诺兰在其情感细节中注入的很多心思。该片没有渲染暴力血腥的战争场面,以及刻意煽情等战争片套路。将焦点凝聚在心理变化和动作刻画上,步步为营地加强紧张感。也没有太多渲染个人英雄主义的主角视角,而是用全景式的画面,纪录式的镜头,真实呈现战争中命悬一线的群像。

《敦刻尔克》电影解析是怎么样的?

敦刻尔克海滩危机四伏,德军的飞机不时地发动袭击,许多赶来救援的船只都被击沉,这导致了大量的船舶机油泄漏到海水中。船舶机油使用的是重油,含碳量高达85%,粘度也有150左右,主要成分是胶质和沥青质,非常的黏稠。大量的有机物质在海水的运动中搅动翻腾,形成了泡沫,被冲上了海滩。或许可以将他们理解为:油沫。敦刻尔克是法国东北部靠近比利时边境的港口城市,城市的形态和地理位置就觉得它是要发展第一产业的了,主要行业包括钢铁,食品加工,炼油,造船和化工。工厂污水、洗涤剂、化肥残留物顺其自然地成为了工业废品,倾倒入大海。而且据调查,敦刻尔克市的污水排水系统在当时并不发达,有些污水似乎是没经过处理就直接排向大海,为海滩泡沫的产生提供了大量的脂肪和蛋白质。剧情介绍:来自英国、比利时、加拿大和法国的盟军士兵被困在敦刻尔克的海滩上。他们在德国军队的包围下,形势万分危急。英国政府和海军发动大批船员,动员人民起来营救军队。在陆地上,英国士兵汤米(芬恩·怀特海德饰)和亚历克斯(哈里·斯泰尔斯饰)试图逃离海滩,在轰炸中幸存。在大海上,民用船主道森(马克·里朗斯饰)和他儿子及儿子朋友乔治(巴里·基奥汉饰)离开英国,想尽自己的力量在敦刻尔克拯救一些士兵,途中搭救了一名英国海军士兵(希里安·墨菲饰);在天空上,皇家空军战斗机飞行员法瑞尔(汤姆·哈迪饰)和柯林斯(杰克·劳登饰)驾驶喷火战机试图击落正在轰炸敦刻尔克海滩的德国战机。

有什么好看的二战电影?

1、《无命运的人生》:讲述了一个14岁匈牙利犹太小男孩被驱逐出家乡布达佩斯后在奥斯威辛等纳粹集中营辗转受压迫的痛苦人生。由于凯尔泰斯本人也曾在奥斯威辛集中营有过死里逃生的经历,因此这部小说也可以看作是凯尔泰斯自传体的作品。2、《善意的谎言》:当波兰陷入德国纳粹手中后,大批的犹太人被囚禁在集中营的高墙内,无法得到外界的任何消息。犹太人被德国人囚禁后,除了被德国人强迫着劳动外,剩下的时间就是坐着等待死亡。3、《逃离索比堡》:1944年,二战临近结束时,纳粹军队在波兰东部建立了三个关押死囚犯的集中营,其中一个就叫索比堡。另外有一个集中营发生了集体逃亡事件,因而看管索比堡集中营的官员发誓决不让这种事情发生在索比堡集中营。在这个充满酷刑的集中营里,逃跑却是唯一的出路。而更为严峻的是,如果有一伙囚犯逃跑,德国人将屠杀掉相应数量的囚犯。任何一次较大规模的逃亡将意味着负责的门卫和德方的政府官员性命不保。一个死囚犯却在这种看守异常严密的集中营里,率领600人集体越狱,其中300人成功,成为历史上的奇迹。4、《辛德勒名单》:经典中的经典。5、《集中营血泪》:描述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犹太人在集中营挣扎求存的真实事迹。范妮原为巴黎著名歌星,战争期间,她跟其它犹太人被送到慕尼黑的一个劳工营囚禁。所有的女囚犯,全部要脱光衣服,剃光头,在手臂上刺上编号,才发配到集中营。

您对2017年的电影《敦刻尔克》有何评论?

战争是地狱。没有一部电影能像敦刻尔克那样理解。克里斯托弗·诺兰(Christopher Nolan)构思了一部完全现实的战争电影。一部战争电影,没有依靠人与人之间的互动而兴旺发达,而是依靠纯粹的内脏恐怖而壮成长。 这并不是说这部电影缺乏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它肯定没有字符,但这没关系。这部电影中的人是人类。完全地道。他们不会说话,因为每一个镜头都显示出他们多么恐惧。他们无话可说。为了描绘这种纯粹的人类恐怖,诺兰不得不放弃品格。这是他决定为这部电影进行的一笔交易,而风险却得到了回报。尽管线索与其他内容无法区分,但诺兰发现了许多微妙的方式来制造激烈的冲突。 例如电影中途的一刻,一个非常罕见的安静片刻,尖叫声和枪声消失了。一击中,我们看到了引起主角注意的东西。是男人 一个无可救药的孤独的人。看不见其他出路,他率先走进汹涌的黑浪。观众不得不怀疑那个男人怎么了。他必须经历什么恐怖才能使他如此绝望?使他为死而痛苦? 西里安·墨菲(Cillian Murphy)在船段中的角色也做同样的事情。在这里,诺兰(Nolan)用细微的差别处理战争的精神伤亡。墨菲的角色有两个设置。目光闪过,不安的人和疯狂的胆小鬼,带着一种全心全意的愿望,即尽可能远离战斗。将这两个设置组合在一起,仅在3-4个场景中就可以创建出完整的PTSD描绘,并一览无余。诺兰(Nolan)专注于没有受到空前射击而受伤的人。 敦刻尔克整个过程充满了片刻,充满了绝望的眼神。这些时刻可能不会直接影响角色,但它们确实会影响观看者。这些时刻之所以如此出色,其原因之一就是电影的制作令人印象深刻。诺兰和他的合作者完全掌握。相机的每一次运动和每一种噪点都会共同产生令人着迷的体验。 通常,最好的声音设计隐藏在视线范围内。不在敦刻尔克。在这部电影中,声音设计与任何角色一样普遍。每一声尖叫听起来都是真实的,每颗子弹都在发威,而在后台不断滴答作响的时钟标志着我们角色处境的绝望。我们从来没有见过德国人,但是声音设计证明了他们是多么强大的威胁。这使他们感到如此亲密。德国人消灭我们的英雄的必然性便是这幅电影的摄影技法。它比战争电影更像是恐怖电影。 但这是在海滩上。充满活力的蓝天和海滩与爆炸,子弹和暴力形成鲜明对比。这部电影让您相信,如果不是为了死而生,那可能是一个不错的度假胜地。田园风光与恐怖事件之间的这种对比通过视觉并置产生了强大的恐怖感。鱼雷船上的一个场景是恐怖战争的完美典范。快速切割与出色的视觉效果和闪烁的灯光相结合,创造出一个场景,水慢慢地注满了船。有些表现出众,有些却没有,但是您在这种情况下对每个人都有感觉。 这是一个标准的战争电影场景,但是执行得非常完美,感觉就像是新事物一样。那是因为敦刻尔克(Dunkirk)并没有探索战争的恐怖,而是刻画战争并让恐怖沉入其中。但是敦刻尔克(Dunkirk)试图做的一件事是全新的。他在电影中的诺兰感人的名字。他把它的故事想象成无序的交叉选集。海滩上的事件发生超过一周,轮船上的事件发生超过一天,而飞机上的事件发生超过一个小时。 在不同的电影中,这将是一个令人着迷的结构选择。在敦刻尔克(Dunkirk),它使人们无法相信故事的真实性。诺兰(Nolan)不会将这种花招用于有趣的并置或主题开发,而是将其用于廉价的“陷阱”时刻。您看到同一件事的那一刻发生了两次。但是真正的问题是这种叙事选择不断提醒我我在看电影。敦刻尔克(Dunkirk)在技术上是如此出色,以至于很容易迷失自己的感觉。让自己陷入男人的脚下,感到他们的恐惧,绝望,甚至稀疏的希望,都是很容易的。 但是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来看,不同日子之间的每一次切入和同一场景每次发生两次都打破了这种幻想。我被带出电影,提醒我正在观看一个从未参加过战争的人的创作。这部电影作为一个简单的选集故事本来会更好。单独显示每个短片都会吸引电影院。我什至愿意打赌,如果每个故事都按照可能的海陆顺序分别讲述,那么当情节融合时,它会令人满意而不是分散注意力。 他们汇合后,这部电影以令人惊讶的希望结束了。读着丘吉尔著名的“我们会战斗”演讲。也许这有点俗气,但如果我不被那些经历过地狱的人说的话所压倒,我会撒谎。战争是地狱。对于这些人来说,敦刻尔克是地狱。一个巨大的死亡中心。然而,在最后的最后几秒钟,电影终于变成了寂静。

如何评价电影《敦刻尔克》?

整个电影的事情很简单,就是敦刻尔克大撤退,当时40万英法联军被敌军包围在敦刻尔克的海滩上,面对敌军步步逼近的绝境,他们不得不为自己的命运背水一战。1000个人看这部电影,有1000个不同的看法,我们不可能都把持有一样的态度。而且你从不同角度看,得出的感悟也不一样,比如从电影角度看和从真实的历史角度看,结果肯定是不一样的。首先,这并不是一部传统意义上的战争片。战争片里固有的一些元素、场景,比如血腥、壮烈等等虽然也有一些,但真实情况并不是如此。导演诺兰为了打造战争场景,的确是用了真的海军驱逐舰,但这是近景,看起来是真的,而远景的人善人海的士兵都是诺兰用硬纸板剪出的,还有一些军用车辆也是用硬纸板剪出来的,至少和我们之前看过的战争片不同,别的电影一部能炸毁200多辆真实的汽车,但这部电影相对比较节制。其次,这部电影台词非常少,越少,却越能显得厚重,虽然有一些刻意营造纪录电影的质感,不煽情、不放大、不停顿,但依旧有一些画面非常能够打动观众的心。第三,突出历史是小人物创造的。按道理,这么一部战争电影,至少英国首相丘吉尔要出现吧,但却没有,全程在结尾的时候是一个士兵读出来了他的演讲,而整个电影的很多画面都是用小士兵、小人物的口吻来表达的,这说明了一个点,就是历史是被每个人创造出来的。所以,不论这部电影的评价怎么样,历史的确是已经发生的事情,当年确实存在过真的敦刻尔克大撤退,电影真正要告诉我们的并不是它拍得多么好看,而是:请铭记历史,爱好和平。

《敦刻尔克》:一部战争片?还是名垂影史的悬疑惊悚片?

克里斯托弗·诺兰曾谈到自己和“御用”配乐师汉斯·季默的关系—— 我们非常相爱,虽然经常跟猫狗打架一样不可开交,但好在结果又非常富有创造性。我们就像是兄弟一样相爱相杀。 在《敦刻尔克》里,这对“兄弟”又一次实现了影史上最为精彩的合作。 在第一次刷《敦刻尔克》时,我有这样一种感受: 自己像是身不由自地被推进了一个强劲的漩涡,一方面被折磨得坐立不安,想要逃离座位, 另一方面又被牢牢地按在座位上,情绪越来越紧张而高涨,欲罢不能。 在真实、阴沉、冷漠、恐怖、机械的战争图景中, 不断反复增强的视听压迫中,我随着片中的角色一起体验濒死之感。 那么,为什么我会说《敦刻尔克》注定是一部名垂影史的悬念惊悚电影? 今天就从影片的 视觉原理和听觉效应 两个方面与大伙儿细细道来! 文章内容较长,希望大家多多转发、收藏,细细品读。 先从 视觉 说起。 色调阴暗冷峻,构图上充斥这各种倾斜与锐角,传达着危险的意味。 敦刻尔克海滩上的士兵们很少说话,他们在沉默中等待着可能被屠杀的命运。 海上的救援力量和空中的飞行员,在各自狭窄的小小方圆内迎击着死亡。 诺兰的目标很明确—— 把观众放到主观位置, 让他们感觉自己正沿着敦刻尔克的海滩逃命,正窝在‘喷火’战斗机里跟敌机缠斗,或者是在英吉利海峡上的一艘小艇里。 确切地说,我们不是被诺兰“放”到战场上,而是“按”进去的。 《敦刻尔克》的每一秒钟都充满了未知和危险,异常煎熬,也十足欣快。 压力、压迫、压倒 ,这就是《敦刻尔克》给我们带来的观影体验。 那么这里就有一个问题: 该如何营造真实? 《敦刻尔克》的观影体验,建立在一种 “化繁为简、去伪存真” 的朴素哲学上。 首先,诺兰尽可能地摒 弃掉那些“战争 片 常见要素”—— 没有作战会议,没有动员演说,没有希特勒和丘吉尔,没有临战前的闲话,没有秀照片的炮灰,没有英雄,没有敌军,甚至没有血。 所有戏剧性的矫饰都被筛除,只留下战争本身,让画面自己来讲话。 接着,在IMAX镜头和坚持不用CG的原则下,即使没有诺兰所排斥的3D效果,一切仍然伸手可及。 没有CG特效,那么就意味着,海滩必须是真的,栈桥必须是真的,船必须是真的,飞机必须是真的,爆炸也必须是真的。 诺兰说—— 我不想让任何纯CG的东西出现。我可以很自豪地说,这是我头一次拍完一部电影,却记不清什么地方使用了特效。 诺兰此前就曾多次混合使用IMAX胶片和35毫米胶片,而对于《敦刻尔克》,他更进一步—— 全部使用大尺寸的65毫米胶片来拍摄! 其中70%是IMAX胶片——从来没人这么干过! “我们拍出了有史以来最高分辨率的电影。”诺兰再一次自豪地宣称。 65毫米胶片,究竟是什么?这里必须要给大伙儿解释下, 每格65毫米IMAX胶片的感光面积是普通65毫米胶片的3倍、35毫米胶片的10倍, 这意味着倍增的画面清晰度。 诺兰曾在接受采访时说—— 我爱IMAX,因为它有着极致的分辨率和色彩还原度,以及丰沛到难以置信的细节。 它的大画幅天生适合拍那种成千上万人的大场面,但它在呈现些微细节时也同样出色。 有了更大更清晰之外,接下来第三步!—— 必须看得更近! 摄影机离拍摄对象越近越好 ,这一点非常重要。这就像通过一扇未经任何过滤的窗子看世界,我们必须最大限度地利用胶片的清晰度。 所以,他与诺兰总是渴望 “把摄影机放到最难放的位置” ,这样得到的画面是“第一手的,是发自肺腑的,是原原本本的现实”。 这些事或许说来容易,但做来太难,况且 IMAX摄影机比普通摄影机笨重许多。 范·霍伊特玛在采访中还说到—— 从很多方面来说,这都是我拍过的最有挑战性的电影。恐怕也只有诺兰这样的偏执狂才愿意为此大费周折! 当然,不偏执,他就不是诺兰了…… 于是乎,他们把摄影机搬上小艇、泡进海水、塞入飞机,甚至架到机翼上…… 下面我将按照电影中陆上一周,海上一天,空中一小时的三条故事线为大伙儿解析那些逼真的镜头是如何拍出来的。 陆上一周 《敦刻尔克》不乏一些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近景和特写,近到仿佛能听见士兵们的呼吸声。 通常IMAX摄影机主要用于拍摄震撼的大场面,很少有人拿来拍特写, 但范·霍伊特玛认为 特写镜头的冲击力并不逊于大全景,用IMAX可以展现更多细节 ,在观众与角色间营造出私密联系—— 我们希望制造一种临场感,就像GoPro头戴镜头一样。 连“撒传单”这种事诺兰必须要亲力亲为。 几场重头戏就在敦刻尔克实地拍摄。范·霍伊特玛认为,这里绵延不绝的海滩本身就已经足够宏大,他无意去破坏其独特氛围。 所以摄影机的存在感要尽量弱,避免使用大型的吊臂设备,只用轨道车来推拉镜头。 敦刻尔克的天气变化无常,范·霍伊特玛从一开始就决定尽量不去“干扰”这种自然光,以捕捉到“每个瞬间的真实质感”。 海上一天 虽然《敦刻尔克》并没有真正意义的“海战”,但其海战戏的拍摄规模却很可能是影史最大的一次,动用了数十艘来自二战时期的老船,包括一艘从博物馆拉来的法国驱逐舰。 影片中的“月光石号”,就是由剧组买下的一条1939年的古董小游艇改造而成。 在水面拍摄,最大的难题就是如何保持摄影机平稳, 为此,他们准备了一艘大型双体船,并把诺兰多年来的独门法宝——特制吊臂“Edge”搬到了船上。 这套设备装有陀螺稳定系统,可遥控,水面和水下的拍摄都能胜任。 为了在水中拍摄,IMAX摄影机被装进防水罩中。不过百密一疏,某次摄影机跟模型飞机一起沉入海底,偏偏罩子上还有个洞。 诺兰想了个办法——在暗室里用水把胶片洗干净,并保持湿润,然后直接送往洛杉矶一家实验室。 最后虽然价值一百万美元的IMAX摄影机报废,但胶片完好无损,并用在了电影里。诺兰就此打趣:“这要是换成数字摄影机,你试试看?” 片中的爆炸和沉船场面也是在巨型水箱中完成。 一艘退伍的荷兰海岸护卫舰被改造成片中的扫雷艇,并被运到华纳公司的巨型水箱中拍摄沉船戏。 空中一小时 拍摄真实空战的原则—— 必须杜绝任何违背物理法则的戏剧化成分。 《敦刻尔克》里出现的二战飞机全部是货真价实的老古董, 在天空中的缠斗也是由真正的飞行员驾驶飞机来完成,大部分镜头都在空中同步拍摄。 由于每卷IMAX胶片只够拍三分半中,飞机只能频繁地起飞降落。 范·霍伊特玛也真的和导演一起登上飞机,在至近距离拍摄精彩的空战——“儿时梦想成真了。” 片中大部分飞行员在驾驶舱里的镜头,都是借助这套可以旋转的装置来拍摄的。 “机舱”被架设在临海的悬崖上,这样背景便是纯粹的海面与天空。当“机舱”旋转,就能模拟出飞机盘旋的效果来。 说完了视觉,接下来说说 听觉 。 “谢帕德音调”就是《敦刻尔克》的听觉基本原理。 什么是谢帕德音调? 谢帕德音调是当数个八度音一个接一个顺序播放时,如果低音部分渐渐增强,高音慢慢消失的话,由于是高低音交叉叠放, 人类大脑一般感觉不到这种降调,就会产生音调在持续升高的错觉。 这种音调以美国认知科学家罗杰·纽兰德·谢帕德命名,他被认为是空间关系研究之父,“谢帕德音调”正是他的研究成果之一。 诺兰在与汉斯·季默探讨《敦刻尔克》的配乐时,解释了自己如何以“谢帕德音调”为理念创作, 希望能够找到类似的配乐基调,来配合故事中不断增强的悬念紧张感。 诺兰在自己的一块怀表里,找到了灵感。 诺兰说—— 它的走针,有一种特殊的持续不断的滴答声,于是我把走针声音录了下来发给了汉斯,要求他以此为模板开始工作。 围绕着怀表走针声,诺兰和汉斯慢慢发展出全片的音乐和音效风格,包括影片最后的剪辑成型。 但由于过程复杂,诺兰笑称“汉斯和他的人没少在录音室里诅咒我”。 汉斯·季默也曾“抱怨”说—— 《敦刻尔克》完全是属于诺兰的,这部电影就是他一个人的。他没有演奏过一个音符,但几乎每一个音符,我都感觉是他在按着我的手完成的。 “纯粹”,是诺兰最早便向季默提出的配乐要求。 要做到这个要求,配乐中就不能带任何 情感 。 《敦刻尔克》中曲目风格基本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 惊悚片式的压抑阴沉,动作片式的压迫紧张,这两种旋律简单重复的风格基本“霸占”了全片, 从开场的The Mole起,大部分都基本属于这一类。 带有战斗机螺旋桨音效的Suparmarine、Home的前半部分属于 第二类, 为了达到诺兰的要求,季默甚至把“月亮石”的引擎声加入了配乐里。 季默说作曲时,尽量让自己忘记看过的所有战争片是非常重要的一点—— 《敦刻尔克》更多的是在讲时间,时间如何不等人。而我呢,则尽量让自己感觉那些士兵永远都离不开那片死亡海滩。 在配乐中,季默大量使用了大提琴和低音提琴,他要求演奏者安静平稳地演奏,但要保持极大的演奏强度。 第三类, 则是只出现在影片中间极短的时刻(英国民众驾驶救援船只纷纷抵达敦刻尔克)以及片尾。 其中一曲便是在这种难得的舒缓之中,带出影片最优美甚至是最神圣的段落。 它改编自著名英国作曲家爱德华·埃尔加的经典管弦乐变奏曲《谜语》的第九变奏慢板“宁录”(Nimrod)。 年轻英国作曲家本杰明·沃菲斯齐谱写,汉斯·季默参与制作完成。 对于“宁录”的改编使用,诺兰承认是为了营造情绪。 生活里的诺兰会上大提琴课,据说是为了放松消遣。 更值得一提的是,在数年前诺兰父亲的葬礼上,“宁录”是现场音乐 诺兰认为,这首曲子有着一种令人难以自持的动人。 在汉斯·季默看来,“宁录”已经是英国文化的一部分,对于国民而言,更是一首 情感 圣歌。 “它不是卖弄也不是英雄主义,就是非常高尚。” 通过这一段时间仔细研究《敦刻尔克》的视与听, 在我看来, 没有一部诺兰电影像《敦刻尔克》这样如此依赖摄影和音乐的配合, 没有一部诺兰电影像《敦刻尔克》这样如此依赖于画面的逼真, 也没有一部诺兰电影像《敦刻尔克》这样如此突出音乐的作用。 敦刻尔克大撤退在 历史 上就是一部颇具悬念的故事之一, 而《敦刻尔克》也正是一部关于悬念、时间和人性的电影。 这次,诺兰如愿以偿地完成了一部足以名垂影史的经典悬念惊悚电影。

豆瓣影评 为什么《敦刻尔克》是优秀的战争电影

诺兰——一位将时间变成敌人的魔术师
文/梦里诗书

一周、一天、一小时三条时间线索的交错,成为了克里斯托弗·诺兰第一次涉足真实历史所交出的答卷,《敦刻尔克》在他的执导下,不是一次足智多谋的撤退,也并没有着何般英雄主义的彰显,小人物视角直面战争的惨痛与绝望,成为了电影最为诱人共鸣也最为深刻的内在纵深。

敦刻尔克大撤退——一次成功将33万盟军撤离纳粹围堵的历史奇迹,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一次尤为重要的转折点,在未看电影前,对诺兰会如何去呈现这场真实的历史事件,个人是满怀期许的,这一次的他也并没有让人失望,在这部作品里诺兰并没有致力于从宏观上多么真实的去还原这场惊心动魄的历史事件,而是透过对时间极为出色的把控,将分属陆海空的三个故事,在一种尤为克制的情绪中,用一周、一天、一小时三个时间,呈现了一场仍旧极具自己独特风格却又稳中有变的电影作品。

对于一部战争电影,《敦刻尔克》是复杂的,但对于一部诺兰电影,它又是极简的,非线性叙事手法在这位导演的手中早已被玩转的游刃有余,故其电影在伊始才敢于大胆的摒弃了一切铺垫,直接便将观众带入了枪林弹雨之中,而随着剧情的发酵,你不难发现这是一部并没有绝对主演的作品,多视角多空间多时间对这场大撤退的还原,不仅将一股扣人心弦的紧张感维系到了电影最后一刻,也令人看到了战争阴云下的残酷。

一部好的战争电影什么最为能打动人?无外乎就是感人至深的人性之光和血腥残酷的战争画面,但在这部电影中诺兰给予人物的台词少之又少,在战争场面上也没有多少血腥的画面,但对镜头语言和音乐的善用,使电影对战争残酷的着点并没有逊色分毫,相反电影一面在伊始便透过第一视角将观众拉近电影,另一面透过小人物深陷绝望之境后能否绝地重生的悬疑,以及那用时间构思所带来窒息般的紧迫,都使人仿若真正的走进了敦刻尔克。

《敦刻尔克》是一部没有德军镜头的作品,时间成为了这部电影最大的敌人,而活着这种在和平年代最为基本的需求,在这部电影中却成为了最大的希望,由此这部稍显另类的二战电影,对反战的着点才会在诺兰玩转自己技艺的同时,仍旧充满了打动人心的魅力。


上一篇:少年24天骑行2200公里

下一篇:如此可爱的我们电视剧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