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的氛围的影片评价
《那天的氛围》虽然以“一夜情”的提议展开,不过实际上却完全不是那么回事,毕竟影片不敢流露太不良影响的信息,正如观众猜测男女主角仍是从“一夜情”的问答开始,但最终却是成为真情人。这也因此让影片变得很单调乏味,甚至有点“假”,有观众就指出影片充其量算是朋友之间的恋爱讨论,因为它一直在不停重复同样的恋爱话题,看下来没多大意思,属于一部没有内涵的作品(网易娱乐评) 。
一一的影片评价
该片勾画出一幅完整的台湾中产家庭生存状态画卷。父亲的企业遭到挑战,遇见初恋情人;母亲依靠修行来医治病理性精神萎靡;姥姥在昏迷中倾听众人的述说;女儿邂逅初恋;儿子以为照相机可以让他见到事物的背面。《独立时代》和《一一》避免群众场面。九十年代的台湾已经超越了群众集会和街头聚会的时期,穷学生们在快餐店谈恋爱,富学生们去茶馆。《独立时代》的最后一句对白是“我们去FRIDAY喝咖啡”。光影和声音在这样的场所都很容易控制。《一一》是用日本人的钱制作的。分明有个选择:比较自然主义的对白还是非常清楚的对白。杨德昌选择了后者。从技术角度来说,这是他在摄影、录音和剪接上都最完美的影片。但是,任何对技术手段的选择都带有明确或潜在的美学意义。《一一》中,无线话筒破坏空间感的情况非常多。吴念真坐在远处车里与别人说话,车窗紧闭,声音却一丝不苟,而且绝对是同期。 虽然这种做法有勉强之处,但是相比之下,跑到车里去拍,对空间感确实尊重,但距离的感觉完全改变。杨德昌宁愿在视觉上尊重适当的距离感,同时又把声音做得如在耳边.也就是说,万一声音同光线一样,有阴影,杨德昌在《一一》中把对白声音的影子彻底抹掉了。剪接时也把声音做得非常实用,利索。但是抹掉的只是物理意义上声音的影子,嘈杂不清相互干扰的声音,意义不明确的对白。声音的影子却在生理上留下来。每个观众都是植物人姥姥,听他们诉说。很多观众会在观看后,自己去找对白的背面。(腾讯娱乐评价 )影片围绕着一个台北传统家庭中的各人,贯穿了婚礼、婴儿满月和葬礼三个仪式,把人生中各个阶段的苦恼都淡淡地罗列了出来。里面有人到中年要回望前半生作价值重估的父母、初尝爱情的青涩姐姐还有未谙世事问题天天都多的小儿。对影片的首个发现可能是其自成一格,凝造了相当距离感的静观远镜。这种调度把影片的调子压抑得非常淡然,力求做到「去戏剧化」,为的除了是要说这样的情节并没甚么特别,乃是人生必经之外;也把观众抽离自情节,建构着一个反思的空间,让人向自己心内回塑,把自身经验搭通。再来观众或者会发现影片借了许多几乎必然会临到人身上的事造为象征。婚礼,意味着又一个家庭的诞生、婴儿,让你想到了生命然后婆婆的昏迷带来死亡的威胁。这些设置提醒了观者几个生命中不能逃避的问题─家庭、生命和死亡。而且,影片内存在着的都是些典型人物,没有一个特立独行,他们所遇到的也是一些平常不过的事。这些种种相加起来,为的就是把各段生存的真实状态都临摹出来,建构一个讲究细致与实感的人生模型。然后近三个小时的片长,还有多条分别可独立成章的支线。何以导演非得把这么多个人物的故事一次过说出来呢?那除了因为要把人生的各个阶段都包揽其中之外,更重要的是把这些阶段并置交错,让观者可以站得更高,把人生这条线状物以一个更立体多面的形式被看见。同时也强调了维系着人的家庭价值。于是会发现这种表述方式比从小到大地跟踪一个人物的成长历程生动而精准得多了。再者,这种立体的呈现方式也把导演欲借影片传达的讯息呈现得更为自然。比如是,小儿洋洋独自面对现实,鼓起勇气跳进水里,藉此克服了对游泳的恐惧;那原来正是对成人逃避问题的一个响应。又,父亲到日本公干约会旧情人找回初恋回忆的一段跟长女婷婷第一次约会男孩的初恋悸动被交错并置,互为呼应。这一段,导演让观者明白,虽然长女最终没法让自己跟男孩走在一起,但当她长大以后,到了一天她如父亲般回望自己跟旧情人的一段过去时,她又会和老爸一样明白到,就算一切推倒重来,其实他们的选择也不怎么会改变,也就没甚么好遗憾。总结全片,导演告诉了观者,当死亡临到自己的附近时,我们自然更懂得活在当下。而活在当下需要的是面对现实,然后你会发觉,其实没甚么好害怕,也没几多好悔恨。此为成长,此为人生。总括而言,影片的重要性在于其把家庭价值重新强调于这个分崩离析的当代都市,同时为写实主义电影藉典型人物塑成社会模型的手法套于一个家庭之内,以人生状态取代社会现象,交出了一个非得一看再看不可的示范作。(搜狐娱乐评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