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成为豫剧经典的剧目有哪些?你知道吗?
豫剧的经典剧目实在太多了,我这里就先重点说九部:1.《朝阳沟》。这个不用多说,河南人谁敢说没听过这戏?什么芝麻荆芥分不清,什么两个在学校整整三年,什么亲家母等等唱段,全部是耳熟能详的啊!豫剧里的第一经典剧目,如果朝阳沟说第二的话,没人敢说是第一。2.《花木兰》。也许有人没看过这个剧的完整版,但“刘大哥讲话”唱的都烂了,基本逢年过节的晚会,唱豫剧就少不了刘大哥,所以豫剧的经典剧目里必须不能少了花木兰。3.《穆桂英挂帅》。没的办法,流行唱段里除了刘大哥就是辕门外三声炮如同雷震了,而且,这个戏,好像农村每次唱戏都会有这个,小时候每次周边的村里唱戏,都有这个剧目,校场比武射箭的情节深深地印入了我的脑海里。4.《秦雪梅》。秦雪梅吊孝白事上的必点唱段,这段真的是太经典了,而且,从剧情上来说,这部戏死我最喜欢的豫剧剧目,注意,不是之一。5.《抬花轿》。还记得抬轿子的动作吧,这个戏没的说啊,也是太经典了,那边有个辕门外三声炮,不急,这里还有个府门外三声炮的。6.《南阳关》。既然在放炮,干脆西门外再放三声吧,南阳关的知名度其实很高。7.《七品芝麻官》。没办法,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实在太深入人心了。8.《秦香莲》。挽挽胳臂捋捋腿,谁人不识我陈世美,作为渣男的代表,陈世美实在是太出名了。9.《打金枝》。唤声亲翁郭子仪,刘忠河独特的唱腔,让这部戏也是家喻户晓。以上就是我觉得能成为豫剧经典的剧目。
关于豫剧的发展史
河南被人们称为“戏曲之乡”、因为这里有光辉灿烂的戏剧文化。 丰富多采的戏剧种类,在河南戏剧园地争奇斗妍。 明清以来,在河南有据可查的曾经流行的剧种有45种之多。 到了80年代,有专业或业余剧团演出的戏曲剧种仍有31种,主要有豫剧、曲剧、越调、大平调、宛梆、怀梆、怀调、落腔、道情戏、四平调、柳琴戏、坠剧、豫南花鼓戏、蒲剧、大弦戏、京剧、二夹弦等等。 这些剧种都有属于戏曲大家族,它们有许多相同或相似之处,但细细品味,又风格各异,迥然有别。 大体上我们可以把它们分为地方大戏和地方小戏。 所谓“大戏”,就是较多地上演反映政治斗争、军事斗争这类社会重大问题的剧目,行当齐全,生旦净末丑均有,而又往往以黑脸、红脸、为主,豫剧、越调、大平调、怀梆、怀调、大弦戏等就属于此类。 这类戏,都有热烈、红火、激昂、明快等特点。 说地方大戏多演政治斗争、军事斗争等社会问题的剧目,并不能否认它同样也上演一些反映家庭生活情趣的剧目。 而且随着社会生活中民主意识的增长,反映普通人悲欢离合的剧目还在不断增加。 而地方大戏在上演此类剧目时,也往往行当较全,矛盾冲突较为尖锐,情节较为复杂,场面也较为庞大。 所谓地方小戏,是多演表现家庭纠葛、生活情趣的戏。 它以小生、小旦为主,或以小生、小旦、小丑为主,称为“二小戏”或“三小戏”。 在河南,曲剧、二夹弦、道情戏、 豫南花鼓戏等,都是地方小戏。 河南的地方戏剧种近80%是产生于清代。 大家知道,清代的乾隆、嘉庆年间,中国戏曲的发展进程出现了一个重大转折,原来风靡全国的大剧种昆曲,逐渐出现了衰败趋势,而产生于民间的各种地方戏剧种,在与昆曲的竞争中取得了优势。 戏剧史家们称这段历史为“花雅之争”。 “花”就是“花部”,指地方戏剧种;“雅”就是“雅部”,指昆曲。 河南为数众多的地方戏剧种正是在“花雅之争”的风雨中产生、发展、成熟的。 1956年底,河南举办了首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 这是一次河南地方戏的大展览、大检阅。 23个剧种,演出93个剧目,真可谓百花争妍,一片繁荣。 多年来,尽管河南地方戏的发展也曾遇到过不少曲折和艰难,但它是扎根于民众的艺术,一直受到人民大众的喜爱。 河南人向外地人说起豫剧,往往眉飞色舞,自豪之情溢于言表;外地人对河南人提起豫剧,也大都跷指称赞。 可以说,豫剧是河南人的骄傲。 豫剧具有光辉灿烂的发展历程,诞生之后,不断向外拓展,不仅生根开花于河南全省的城镇乡村、平原山区,而且流布了全国16个省区,专业剧团数量最多时达到39个,居全国360多个剧种之首。 《花木兰》、《穆桂英挂帅》、《七品芝麻官》、《朝阳沟》等剧目风靡全国,家喻户晓。 从东海之滨到青藏高原,从宝岛台湾到鸭绿江畔,无处不有“豫剧迷”。 进入80年代后,不少艺术门类,所有戏曲剧种都在惊呼危机!而豫剧却在与困难的奋力拼搏中显示了它特有的生命力,继续为自己赢得了荣誉。 豫剧的上座率、自给率,豫剧的演员人数、观众人数在全国一直处于领先地位。 豫剧大约产生在清代乾隆(1736-1755)年间,那时叫河南梆子。 到了清代末年,河南全省各地都有了河南梆子戏的演出团体。 所以,我们把从乾隆年间到清代末年这一段时期叫作河南梆子的产生和成长期。 到了中华民国时期,河南梆子进入了成熟时期。 1914年,有一个戏班叫义成班,班中有个名演员叫时倩云,进入了开封羊市街普庆茶社演出。 别轻看了这次演出,它可是河南梆子发 展历程中的一个转折。 所谓普庆茶社,就是当时的茶园兼戏院的娱乐场所。 原来的梆子戏都 是在乡村的广场高台上演出,这次演出,算是进入城市戏院的开始,此后由小戏院到大戏 院,逐渐扩大了梆子戏的影响,提高了梆子戏的声誉。 豫剧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才形成了统一的称谓,从此豫剧才真正进入繁荣兴旺时期,建国后人民 *** 组织豫剧演员学习文化、学习戏剧理论,大大提高了演员和文化素质和思想 觉悟。 于是演员队伍不断壮大,演出水平不断提高,使得豫剧不仅在全省处处扎根,并且迅 速向外省流布。 谈起豫剧剧目,除深受人们喜爱的《花木兰》、《大祭桩》、《七品芝麻官》等古代戏外,现代戏也以其独特的风格赢得了人们的青睐和赞誉。 1965年9月,中南区在广州举行戏剧观摩演出大会。 河南参加演出的现代戏剧目达11出之多。 其中《游乡》、《扒瓜园》、《斗书 场》、被观摩演出大会推荐北京汇报演出,《人欢马叫》被西安电影制片厂拍摄为戏曲艺术片。 接着,观摩演出大会又把河南的《人欢马叫》、《李双双》、《朝阳沟》、《游乡》、《红管家》、《好媳妇》、《卖箩筐》、《扒瓜园》、《斗书场》、《夫妻俩》诸多现代戏剧目作为优秀剧目向全国推荐。 这一下,河南现代戏在全国的名声大振,而整个河南戏的声誉也自然是水涨船高. 在不同的时期,豫剧都有一些水平较高的代表作,如50年代前期有《小二黑结婚》、《罗汉钱》、《新条件》、《刘胡兰》、《赶脚》等;50年代后期有《朝阳沟》、《掩护》、《冬去春来》等。 60年代更是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现代戏剧目。 80年代虽然戏曲陷入困境,但河南的现代戏却是出现了《金鸡引凤》、《倒霉大叔的婚事》等一批较有影响的剧目。 喜爱现代戏的观众也越来越多,在不少地方,现代戏观众人数超过了古代戏观众的人数。 豫剧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培养了一大批艺术造诣很深的表演艺术家。 常香玉、阎立品、马金凤、牛得草、王善朴、魏云、马琳、高洁都以其深厚的艺术功底、精湛的表演艺术为人们所称道。 近些年来,又有许多青年豫剧表演艺术家,象汤玉英、王清芬、王希玲、虎美玲、谷秀荣等渐渐成长起来,走向成熟。 豫剧,这个河南人引以为骄傲的剧种,已经创造了辉煌的过去,它也必将有着辉煌的未来。 在祖国戏剧的百花园中,这朵奇葩将会开得更加鲜艳夺目。
豫剧一共有几大流派,代表人物分别是谁呢?
豫剧主要流派有两种,一种是豫东调,另一种是豫西调。豫东调和山东梆子是临近的兄弟剧种,受山东梆子的影响,豫东调的男声十分高亢激进,女声活泼跳荡,所以擅长变现喜剧的风格的剧目,豫东调也称为“东路梆子”,“下路调”,他是祥符调传入豫东后形成的一个豫剧地域流派,因为临近山东南部地区,又与山东梆子相像,咬字比较重,旋律高,有“高调梆”的称号。而豫西调因为遗留了部分秦腔的韵味,所以男声苍凉悲壮,女声低回婉转,意蕴舒缓,又称为“西府调”,十分优美悦耳,吐字清楚,字字入耳,擅长表现悲剧分格的剧目。如果将豫剧细分的话还有祥符调,豫北调,豫南调。祥符调是以开封为中心地带发散地区流行的豫剧,是标准的中州正韵。在1927年之前的河南梆子没有女演员,后来逐渐才有了些女演员,时代代表人物有:陈素珍,常香玉,马金凤,李树建等。他们的代表曲目有:《花木兰》,《白蛇传》,《红娘》,《春秋配》,《洛阳桥》,《穆桂英挂帅》等。豫剧的六大名旦有:陈素珍,常香玉,崔兰田,马金凤。阎立品,桑振军。他们的表演激昂奔放,明快清新,刚健明亮。唐玉成,唐喜成,赵义庭,李斯忠,牛得草,吴新平。刘忠河,吴碧波,王素君,关灵奉,高洁,马琳,魏云,王善朴,黄爱菊,柳兰芳,宋桂玲等都是有名的豫剧表演者。在1993年评选出“93今日中国豫剧十大名旦”,有12名入围。张宝英,汪清芬,虎美玲,牛淑贤,李喜华,菅爱梅、朱巧云、李金枝、陈淑敏、马莉、胡小凤、章兰等。这些名角各有各的特色,特色十分明显。他们现在各自桃李满天下。
豫剧有几个流派
豫剧应分为四大流派:湘府调、沙河调、陈派和常派。豫剧也可分为豫东、豫西、豫南、豫北四大流派。也有人说豫剧按影响最大的条件可分为西和声和湘府调两大流派,或称西和声和豫东调。此外,还有反调、平调、淮调(即)和宛梆,豫剧流派最早划分为豫东调和豫西调。后来有河南省原文化局副局长冯纪汉提出划分四个流派的问题,即又加上了祥符调和沙河调。“祥符调”是指以开封为中心的流行唱法。区别豫东调(“5”调)相同。区别在于湘府调的唱腔比豫东调细腻,相比之下豫东调的唱腔就有点粗犷和疯狂,这大概也是豫东人喜欢“红脸”唱法,崇拜“红脸”艺人的原因。“沙河调”是指许昌以南的鄢陵、扶沟一带。其区别调式与豫东调相同,兼有豫东调和祥符调的特点。不同之处在于其独特的伴奏风格,但这种风格有很大的局限性,已经逐渐淡化。常派。常香玉的表演特色不仅在于她宽厚洪亮的嗓音和犀利的武艺,更在于她努力将豫西腔和豫东腔的特点与豫剧的演唱风格融为一体。常先生的代表剧目有《红娘》、《白蛇传》、《花木兰》、《大祭桩》、《破洪州》、《加入第五世界》等。陈派。陈素真以其简洁端庄大方的表演风格和质朴优美的嗓音征服了观众和剧评家。她心思细腻,善于刻画人物性格,表情得体,唱功优美不夸张,在豫剧表演中积极仰视其他剧种,取长补短。所以豫剧圈把她誉为豫剧皇后、梆子王梅兰芳。抗日战争爆发后,他搬到陕西Xi安演出,抗战胜利后回到开封。1950年后,辗转武汉、Xi、兰州、石家庄、邯郸等地,后加入天津豫剧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