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用』的Marginnote及工具类产品思考
Marginnote最近似乎越来越火了,App Store里面上了好几次推荐。平时一直有关注学习类工具,于是在Mac和iPhone上都安装了。
软件定位于以pdf、epub作为学习素材的重度学习人员(学生、教师、医生等)的辅助工具。官网为英文,中文版里面还有不少界面文字还没翻译成中文,说明主要面向国外用户。
大致进去看了一下,符合我对学习这件事的认知。有兴趣可以看看 读书与皇帝的金扁担 。
同时又被其『难用』震惊到了!
因我并非目标用户,觉得难用实属正常。因此,这里的难用并无贬义。
那换一个思路,假设这个软件面向普通学习者,应如何来改造呢?
作为一个为效率服务的学习工具,给我的感觉是:这个工具本身学习成本很高。
虽然有指南文档,但是里面基本是流水帐式介绍各种具体的功能,整个篇幅得有几千字。
于是,一进去就被吓懵了:我是拿你来学习的,学会怎么用你还得再花大把精力!
界面有些用词看起来颇专业,比如“研究”,功能其实是去搜索引擎搜索选中的内容。为何要用“研究”这个词?这并没有指向任何具体的动作,只会造成困惑,直接就叫“搜索”就好了。
类似的还有“脑图”。整个摘录的呈现形式不就是脑图吗?现在还不太明白这个“脑图”到底是指什么东西?是在摘录之上阅读者的想法吗?如果是,那就直接叫“想法”就行了。
用户使用工具是为了完成自己的目的,并不在意工具制作者的专业形象。在与用户对话这件事情上,用最浅显直白的语言就行了。
另外还有很多操作仅以图标呈现,看不明白,很多人可能因此就不会再使用了。
以上导致这个软件本身的使用门槛比较高。
建议做一个全局的引导,用很简单、平实的话语告诉用户这个软件是做什么的?分为几步?帮助用户建立基本认知之后,其他的就是细节。
知乎上的一位使用者就概括得非常好,几个词说清楚了这个软件是干什么的,即使有错别字,σ`∀´)σ 围观原文
上面是表现层以及用户引导上的问题,我们再来说说内核层面。
我假定这个软件遵循的方法是通过对文档的阅读、摘录,去还原作者的认识,在此基础上通过对素材的再次分析、组合、思考形成自己的认识,逐步建立自己的知识框架。
听起来非常棒,但是软件在实现时,似乎是对纸质文档阅读过程的机械还原。我们会在纸上画线来标记文字,用到马克笔或圆珠笔。所以作者开发了两个记录的功能,摘录(对应马克笔)和标注(对应圆珠笔)。
事实上,这两个功能在本质上是一样的:将重要的、有用的地方标示出来。
其实可以只提供一种方式即可,无需去还原纸质阅读的过程,就像开汽车不用戴摩托车头盔一样的道理。在后续的学习模块,标注是没有得到体现的,似乎也印证了这一点。
两种方式同时提供造成了另外一个交互问题:标注模式需要双指滑动,而双指滑动不符合习惯。
下面说说摘录。
摘录可以选不同颜色、设定不同主题。对用户来说,这两个功能都是为了区分摘录的类型,那可以将颜色和主题合并为一个功能,就像锤子便签那样。
另有一个细节,操作栏无需将很多种颜色选项和其他操作入口一块儿显示出来(因为信息层级不一样),可通过下拉菜单或其他方式呈现。
另外,可把标示类的和强功能操作入口分组后呈现。
另有一点不理解的地方是框选和文本选择的结果呈现是不一样的,框选的呈现真是一个框!
无法理解这样的设计初衷。
不管形式如何,他们想达到的目的都是一样的,都是让用户把想选择的部分选择出来。那么,只保留文字选择即可,框选只是文字选择的一种形式。不管是框选还是光标选择,用户一松手就把选择出来的文字默认用一个颜色高亮表示,这个颜色可以代表未分类的主题。如果框选的部分是图片,就把图片部分选出来。
形式上的复杂反而让用户的使用成本变高,完成目标的路径变多,整个工具的存在价值变低。工具为效率服务,应将自身的存在感降低,让用户尽少地的思考。
摘录又分为框选和文本选择,在交互上这两个操作合并了,那套索能不能合并呢?或者套索有存在的必要吗?
类似这种形式上的过度设计应该还有,可能还来不及发现。
界面上,似乎没有统一的设计语言。
图标的精度太低,配色过时且过于突出,抢占用户关注度,阅读类软件不应如此。设计的浅层目标是好看,本质为好用服务。
另外交互逻辑、信息架构等,各方面的改进空间非常大。整个功能的设计不够以用户使用为中心,更多情况下是功能的罗列,可能跟作者的理工科思维有关。
以上对于工具来说非常重要,尽量减少用户的心智成本,这是一个工具的本分。
MarginNote在阅读与做笔记方面的简单应用
在读书方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方法,但不知道你有没有类似感觉: 上述问题在我身上经常出现,后来经过朋友推荐,我接触到 MarginNote ——一款被人誉为神器的苹果软件,在使用一段时间之后,我初步有了一些使用心得,并以此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上面几个问题,现与你分享。 以我自己的阅读习惯为例,长期以来我一直在选择纸质书与kindle电子书之间摇摆,二者都有各自的优点,也都有明显的不足,具体见下图: 对我来说,核心的痛点是无论看纸质书还是电子书,笔记的整理、存档、检索三者很难统一兼顾。 下面来看看如何用MarginNote解决上述问题。 我是将MarginNote与calibre两款软件搭配使用的。calibre承担了类似于图书馆的角色,用它我可以: MarginNote作为阅读器使用,在MarginNote中,我可以: 具体见下 : 1,打开MarginNote,在左侧点击上面有“+”的文件夹进行新建分类,分类完成后可以通过拖拽把电子书进行分类 。 2,每本书有多少笔记也可以很清晰的查看 3,点开一本书,用鼠标选定特定内容后可以用不同的颜色进行标注。 4,按照自己之前的读书习惯,我选用了以下五种颜色进行标注,不同颜色标注的用途各不相同。对我来说,我可能更关注定义与顿悟类型的标注。 5,一本书经过标注,大概的重点信息就能寻找出很多了,MarginNote可以通过拖拽标注形成关联,最终呈现出思维导图 。 6,一本书看完后,将标注、笔记进行整理,并可以通过印象笔记、iCloud进行同步。 经过上述简单的步骤,一本书的阅读、笔记标注、笔记保存就完成了,当然MarginNote也不是十全十美,目前我发现的问题包括: 但不管怎么说,这款软件确实亮点大于不足,非常适合喜欢读书后整理笔记的伙伴选择。如果你有更好的方法,也欢迎与我联系,多多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