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怆第三乐章

时间:2024-08-15 23:05:36编辑:流行君

贝多芬悲怆钢琴奏鸣曲第二乐章音乐分析

悲怆钢琴奏鸣曲是贝多芬早期钢琴奏鸣曲的集大成

在沿袭海顿、莫扎特等人钢琴奏鸣曲基础之上


同时也初步显露出贝多芬个性


——英雄性、史诗性。


各个乐章的曲式:

第一乐章是带有慢速引子的快板奏鸣曲式


第二乐章是回旋曲式


第三乐章是回旋奏鸣曲式


第二乐章的曲式结构是五部回旋曲式

基本图示结构是:A-B-A-C-A


那么在分析回旋曲式的时候


实际上只需要分别三个部分即可


第一就是反复循环再现的主部主题A


第二就是第一次出现的新的主题材料插部一B


第三即插部二C


(当然,有时候主部会有变化,或者还有更多插部主题等等)

                            主部主题A

主部主题旋律线条很清晰

两个对比关系的ab乐句构成,4+4的结构。


第一句a实际上可以分为两个两小节的乐节结构


第一乐节主要音是C-降B-降E的下二度上四度的进行。


第二乐节其实也是从C开始上行运动到降B最后下降五度到降E


第二乐节相当于是第一乐节的稍加变奏发展。


调性是降A大调


a乐句这里的和声进行比较简洁


依次是:T-D2-T6-D6-D56-T-D6-TSVI-DD34-D


b乐句四小节不能划分乐节结构

实际运动内核来自于a句第二乐节中的下行五度大跳  降b-降e。


b句旋律主体就是一小节一个五度大跳


并且依次往下模进发展


f-降b;降e-还原a;d-g;


最后一小节二度下行解决结束乐段。


b乐句和声依次是:DVII34-D2-T6-D7/SIISII-D7-T.


主部主题初次呈示结束后

紧接一次主部A的变奏发展


织体更流动一些


其余一致




                      插部一B



B段的结构是一乐句乐段c。

主体结构是七小节,


其后两小节是和声的补充终止,


最后三个小节便于进入主部形成连接。


插部的调性最初是由f小调进入,


其后转为降E大调。


和声分析如下:


f小调D(写t不太好)-D6-t-D34-t6(作为中介和弦变为降E大调SII6)-D7-D7/TSVI-TSVI-SII56-K46-D7-T-D7-T.


由和声来看,可看出,

前七小节是一个整体连贯发展而来,


其后两小节为和声补充终止。


其后是主部A的第一次再现

与之前无异


仅仅变成一个乐段


而非最初的乐段+乐段反复。




插部二C

调性由降A大调转为同主音小调降a小调


后转E大调最后回归主调降A大调


主体结构为4+4 d+d'


其后有三小节补充性终止与三小节连接过渡。


d乐句四小节能够继续细分为2+2的两个同质乐节结构,

并且在左手低音区可见一条向下运动的旋律


与插部一中的补充部分有同工之妙。


d乐句的和声是:t-D34-t-D.


d'乐句与d乐句同头进入

但其后调性作远关系转调


从降a小调转为E大调


中介和弦可以用原调t(降a-降c-降e)作等音变换为(#g-b-#d)


即E大调的DTIII完成调性变化


和声分析依次是:


降a小调t(变为E大调DTIII)-D2-T6-D34/D-K46-D7-T.


补充三小节的和声为:T-D34-T.


连接过渡起到完成调性变迁作用

以E大调的T(e-#g-b)作等音变换为(降f-降a-降c)


即降A大调的降六级。


连接过渡的和声依次是:


E大调T(变为降A大调降VI)-DVII56/D-DVII56/D-降五音SII34-D7.


主部第二次再现

将中声部织体延续插部二的伴奏风格——三连音贯穿。

其余与最初主部无异


结束后又移高八度反复演奏一遍。


Coda为7小节

和声主要由属和声导向主和声

趋向平稳


最终结束全曲。


最后总结:所有乐段排列出来可见

AAB连接三小节AC连接三小节AA尾声。


那么


可见主部第一次再现结构减小的意义


以主部第一次再现为轴对称展开排布。


这也是挺有意思的不是吗?


这个曲式很容易混淆成为减缩再现的复三部曲式

但并不适合,理由是


假若是复三部曲式,那么中部结构是C


而中部C与主部之间的对比太大


主部再现单三部曲式


中部单一部曲式,结构失衡


所以


做成五部分均衡展开的回旋曲式更恰当


也更符合曲式的美感!


贝多芬《悲怆奏鸣曲》作品分析

贝多芬《悲怆奏鸣曲》作品分析如下:c小调第八钢琴奏鸣曲《悲怆》,德国作曲家贝多芬作品第13号,创作于1798年至1799年初,作品献赠给他的赞助人与仰慕者利赫诺夫斯基王子。本曲是贝多芬早期钢琴奏鸣曲之顶峰的杰作,也是因其戏剧性的优美旋律而为世人所熟悉的作品。本曲无论在内容、旋律和结构等诸多方面,都渗透着一种日耳曼民族特有的理性,这也是贝多芬等德国音乐家共有的特质。本曲的演奏技巧并不太难,因此被演奏的机会也非常之多,更是许多钢琴初学者爱不释手的曲目。 贝多芬介绍:路德维希·凡·贝多芬 ,出生于神圣罗马帝国-科隆选侯国的波恩,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欧洲古典主义时期作曲家。贝多芬在父亲严厉苛刻的教育下度过了童年,造就了他倔强、敏感激动的性格。22岁开始终生定居于维也纳,创作于1803年至1804年间的《第三交响曲》标志着其创作进入成熟阶段。1827年3月26日,贝多芬于维也纳逝世,享年57岁。

上一篇:托福查分

下一篇:广发卡优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