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高中语文选修 先秦诸子选读 《导学教程》的答案,急!谢!
先秦诸子散文概论
先秦诸子包括儒、墨、名、法、道、阴阳等,在本课程中,我们将主要学习儒、道、墨、法四家的著作。
下面就儒、道、墨、法四家及其代表人物作一些简介。
1、儒家是由孔子开创。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子《论语》《孟子》
2、墨家是由墨子所创立的学派,在战国时期,墨家与儒家之学并称为显学。《墨子》
3、道家是由老子所创立的学派。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老子》《庄子》
4、法家的代表人物是韩非子,《韩非子》
先秦的诸多经典,都是我国文化的宝贵遗产。从文体上看,它们都基本上属于议论文。以它们所代表的文章,对于后人来说,可以说是具有无穷的魅力。这些著作流派众多,而且其中充满了卓越的智慧。这一时期就流派风格之多、哲思之深、影响之远、原创作之强而言,是空前的,也可以是绝后的。
三、儒家思想及其《论语》:
1、儒家思想是中国封建统治的思想。儒家传统经典即六经或六艺,即《易》《书》《诗》《礼》《乐》《春秋》。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子。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创造者。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晚年致力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弟子先后有3000人,其中著名的有70余人。孔子思想的核心是礼,理想人格的核心是仁,他主张中庸之道,反对"过"与"不及"。自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
2、关于《论语》
《论语》,儒家经典之一,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相互谈论,是研究孔子思想的资料。南宋朱熹把它跟《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论语》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章的长短不一,前后两章之间也不一定有什么关联。
关于书名的来源,班固《汉书?艺文志》中有这样的解释:"《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论lún:编纂。
语录体的特点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书,主要体式有四种:(1)直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2)答问体,即先指出问者及所问问题,然后记录孔子的回答;(3)对话体,记录孔子跟弟子或其他人之间的对话经过情形;(4)一边记叙事情的经过,一边记录孔子的言论。
高中语文先秦诸子选读教学策略
吕思勉先生说:我国学术,只有先秦时候的诸子百家之学纯为我华夏民族的自创。而现在《先秦诸子选读》被列入了高中语文的教学素材。本文的内容是高中语文先秦诸子选读教学策略,欢迎大家阅读! 高中语文先秦诸子选读教学策略 内容摘要: 在高中语文选修课程中作为“文化论著”模块内容之一的《先秦诸子选读》,在“拓宽文化视野和思维空间,思考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培养科学精神,提高文化素养,努力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方面具有十分独特的价值。在高中阶段进行本课程的教学必须从教学的基本依据、教学策略和方法选择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笔者认为:进行本教材的教学,首先必须切实贯彻《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文化论著选读与专题研讨”部分的教学要求。其次必须创造性的落实本教材的教学说明;其三必须充分借鉴历代哲人阅读经典的现成经验和具体方法;第四、必须重视与相关学科的相互渗透,使学生的学科知识更加全面和系统。第五,应尽量参考其他版本的相关教材;第六,充分利用现当代有关先秦诸子哲学思想和文学成就方面研究的成果,以利于学生更加准确的解读先秦诸子。 关键词: 选修课 《先秦诸子选读》 教学策略 一、高中阶段选择开设本课程的现实意义 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第十七》载:孔子临辞世前七天,也就是公元前479年夏历2月4日,“孔子病,子贡请见。孔子方负杖逍遥于门,曰:‘赐,汝来何其晚也?’孔子因叹,歌曰:‘太山坏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因以涕下。”每次读到这里,我都会唏嘘不已。这位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先哲,在自己行将辞世的时刻,以一颗挚爱人类的圣者之心,面对眼前充满了罪恶的现实世界,充满了无限的忧郁,他以哲人的独到眼光,清醒的指出:“后世知丘者以《春秋》,而罪丘者亦以《春秋》。”2500多年的中国历史,十分形象的演绎了孔子的预言。 今年,也就是公元2006年9月28日,是这位全世界最伟大的哲人诞辰2555周年。 传统文化爱好者胡祖尧老人根据曲阜市档案馆提供的信息,从国家图书馆得到了一张报道诺贝尔奖获得者集会巴黎的《堪培拉时报》(1988年1月24日)复印件,该报一篇名为“诺贝尔奖获得者说要汲取孔子智慧”的报道说,从事等离子物理学研究的瑞典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汉内斯阿尔文在1988年1月举行的主题为“面向21世纪”的巴黎诺贝尔奖获得者的集会上说:“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个世纪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哲人其萎,历史决不会停止自己的脚步。当人类审视眼前的世界时,人们再一次把目光投向了他。“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那么,今天,天又生我们,长夜会“复旦”吗? 无论如何“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续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是圣者的追求,作为一个高中语文教师如果能侧身其间,献一份心力,自然充满了神圣感。 泽东指出:“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作为一个高中生,必须“认同中国古代优秀文学传统,体会其基本精神和丰富内涵,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用历史的观点理解古代文学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眼光审视作品的思想倾向,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局限。”由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北京大学中文系,语文教育研究所等五家共同编著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为我们实现这个目标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教材。 二、《先秦诸子选读》课程教学的基本依据、教学策略和方法选择 本教材所可能得到的教学时间最多不超过9个周。但是教学内容却远远超过了一个必修模块。对于教师和学生而言,先秦文章阅读的难度是相当大的。教师缺少参考资料,缺乏选修课的教学经验。怎样在那么短的时间内,让学生读懂读透,得到实实在在的收获,确实是一个巨大的难题。没有对教材全面而深刻的把握,没有对先秦诸子原著尽可能的阅读和了解,没有对有关先秦诸子在历史上和现当代的研究成果的认识和了解,没有对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案的精心研究和统筹安排,不能充分解放教学思想,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要想达到教学目的,几乎是不可能的。 笔者认为,本课程教学的基本依据、教学策略和方法选择应从如下几个方面通盘考虑: (一)、切实贯彻《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文化论著选读与专题研讨”部分的教学要求。 1.选读古今中外文化论著,特别是一些经典名著,拓宽文化视野和思维空间,思考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培养科学精神,提高文化素养,努力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 2.在整体了解论著内容的基础上,选读其中的重点章节,有侧重地进行探究学习,把握论著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了解用以支撑观点的关键材料。 3.学习运用科学的思想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阅读过程中注重理性的反思,探究论著中的疑点和难点,敢于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并乐于和他人交流切磋,互相启发,共同提高。 4.借助工具书和互联网查找有关资料,知道作者情况和相关的文化背景,了解论著中涉及的主要问题,排除阅读中遇到的障碍。 5.联系当代社会生活中的有关问题和中外文化现象,有意识地验证、借鉴、运用所读论著的观点、方法,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水平。 6.关注现实生活和社会的发展,对感兴趣的社会、历史、文化现象进行理论思考,独立作出自己的价值判断,开展专题讨论和研究,积极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和交流。 7.以发展的眼光和开放的心态看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关注当代文化生活,能通过多种途径,学习对社会文化现象的剖析。 以上七项要求告诉我们学习文化论著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以上第一项内容告诉我们,学习文化论著必须着眼于当下育人的需要,有如下几个目标要求:①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和思维空间。②促使学生思考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③增强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④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⑤提高学生文化素养。⑥使学生努力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 ①和⑤着眼于文化论著的内容,也就是力求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从文化视野、思维空间、文化素养方面让学生有一个明显的扩充和提高。 ②③④⑥着眼于学生的价值取向、情感境界、科学精神和思想探索,促使学生探索、思考、形成以至坚定自己的行为准则。 这是进行文化论著教学的总的目标纲领,必须悉心领会。 2、在具体方法上,以上2、3、4、5、6、7条告诉我们,对于选择教学的文化论著,①必须让学生尽量全面系统的了解该文化论著的基本内容(第1条第1句),必须让学生尽量了解“作者情况和相关的文化背景,了解论著中涉及的主要问题,排除阅读中遇到的障碍。”(第4条),也就是必须要“知人论世”。 ②以“把握论著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了解用以支撑观点的关键材料”为目的,“选取其中的重点章节,有侧重地进行探究学习”,这就告诉我们,选取的重点章节以及教学的侧重点,也必须符合“把握论著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了解用以支撑观点的关键材料”的要求。 ③教学方式要注意在教给学生“学习运用科学的思想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教给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注重理性的反思”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自主的“探究论著中的疑点和难点”,并“敢于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习,“乐于和他人交流切磋,互相启发,共同提高”。为此就必须做到让学生“对感兴趣的社会、历史、文化现象进行理论思考,独立作出自己的价值判断,开展专题讨论和研究,积极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和交流。” ④教学过程中必须“联系当代社会生活中的有关问题和中外文化现象”,必须“关注现实生活和社会的发展”。这是实现学习文化论著现实意义的必由之路。 (二)必须创造性的落实本教材的教学说明 本教材在教学说明共有4条,第1条提出了教学的总体要求,也就是本教材的教学宗旨,这个教材的编写宗旨是这样表述的:“本课程旨在通过学习先秦诸子论著,启发和引导学生陶冶身心、涵养德行,提高对我国文化传统的认识,加深学生对优良传统的热爱,发展学生阅读古文的基本功。” 我们可以把以上表述分为两项:一是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的要求,即“引导学生陶冶身心,涵养德行,提高对我国文化传统和思想传统的认识,加深学生对优良传统的热爱”;一是所要达到的阅读能力要求,即“发展学生阅读古文的基本功”。 第2条说明了本教材中阅读专题的分类,教材把所有的章节分成了必读和选读两类,“必读材料要求精研细读,选读材料意在丰富学生的阅读实践,学生能基本把握材料的主旨即可”。 第3条说明了要求背诵的条目,要求“可根据实际情况要求学生背诵更多的选文。 第4条说明了本教材的选编范围和编选重点。根据以上教学目的,全书共选编了《论语》、《孟子》、《荀子》《老子》、《庄子》、《墨子》、《韩非子》共七部著作的选读。其中《论语》和《孟子》的选读两个单元共占了14个小专题,另外,荀子为1个小专题,《老子》为1个小专题,《庄子》为5个小专题,《墨子》为3个小专题,《韩非子》为2个小专题,共13个小专题。也就是说,《论语》和《孟子》占了整个模块的.一半以上的分量。从页码上看,全书共131页,除去书前的“概说”7页,这两部分共占74页。也就是说,不管是从编排的体例,还是从实际数量,《论语》选读和《孟子》选读都是本教材的着力点。其中,《论语》以全书仅1万1千字的数量,就占去了本教材选读四分之一的页码。所以,《论语》的教学又为本教材的重中之重。 另外,“对于未列入的部分子书,比如《晏子春秋》、《吕氏春秋》等,可选择的材料根据相关性编入‘思考和练习’中”。 (三)必须借鉴历代哲人阅读经典的现成经验和具体方法 最为后人推重的阅读方法和阅读经验是孟子和宋代程颐的有关论述。 1、孟子的“知人论世”和“以意逆志” (1)《孟子万章上》:“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预先猜度)志,是为得之。”孟子认为,评论诗的人,既不能根据诗的个别字眼断章取义地曲解辞句,也不能用辞句的表面意义曲解诗的真实含义,而应该根据作品的全篇立意,来探索作者的心志。孟子的这一论断,也同样适用于研读经典著作。 (2)《孟子万章下》:“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论古之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 近人王国维则将“以意逆志”与孟子的“知人论世”结合起来加以解释:“顾意逆在我,志在古人,果何修而能使我之所意,不失古人之志乎?其术,孟子亦言之曰:‘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故由其世以知其人,由其人以逆其志,则古人之诗虽有不能解者寡矣。”(《玉溪生年谱会笺序》) 同样,我们阅读先秦诸子的经典著作,这种“由其世以知其人,由其人以逆其志”的方法也同样适用。 2、程颐论“读论语孟子法” 宋代著名理学家程颐较为系统的总结了自己读经典著作的经验 (1)阅读经典应以“论语孟子为本”。 程子指出:“学者当以论语孟子为本。论语孟子既治,则六经可不治而明矣。” 程子进一步指出:“学者先读论语孟子,如尺度权衡相似,以此去量度事物,自然见得长短轻重。 (2)不同的人采用不同的方法读《论》《孟》,效果不同。 程子曰:“读论语:有读了全然无事者;有读了后其中得一两句喜者;有读了后知好之者;有读了后直有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者。” 这就告诉我们,必须避免前两种情况的出现,也就是“读了全然无事”和“读了后其中得一两句喜。程子反复告戒后来的读书人:“今人不会读书。如读论语,未读时是此等人,读了后又只是此等人,便是不曾读。”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尽力避免这种“读了”却“便是不曾读”的状况。 (3)和孟子一样要求从整体上全面深入地把握经典著作 强调要“观圣人所以作经之意,与圣人所以用心”,读书中必须思考“圣人之所以至于圣人,而吾之所以未至者,所以未得者”。也就是孟子所说的 “知人论世”。 (4)要想全面理解,不应只读节选部分。 有人曾经问程颐:“且将论孟紧要处看,如何?” 程子回答说:“固是好,但终是不浃(jiā)洽(深入沾润;遍及。此处应为理解深透)耳。”所以,通过课堂教学,引发学生对于经典著作的深入阅读,是本教材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 (5)要求由浅入深仔细理会,可分如下步骤:①“看文字,先晓文意”,这是阅读经典的基础一步,因为“未有不晓文义而见意者也” 。②然后“句句而求之,昼诵而味之,中夜而思之,平其心,易其气,阙其疑,则圣人之意可见矣。” (6)特别强调“以意逆志”。更为重要的是,程颐给出了“以意逆志”的具体方法:程子指出:“学者须将论语中诸弟子问处便作自己问,圣人答处便作今日耳闻,自然有得。虽孔孟复生,不过以此教人。若能于语孟中深求玩味,将来涵养成甚生气质!” ,也就是说,所谓“深求玩味”,就是指“将圣人言语切己”, “人只看得二书切己,终身尽多也” ,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要和自己直接联系起来,切不可书是书,我是我,以至成为“读了全然无事者”“学论语而不知论语”。 不管是《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本课程教材编辑者的意图,还是历代哲人的阅读经验,都明确的告诉我们,学习文化论著,特别是文化经典,切不可照本宣科,只重视字句的疏通和诵读,以至“读《论语》不知《论语》”,必须在知人论世,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尽可能把握其要旨和精髓。切不可在课堂教学形式上或因循守旧,以现成结论代替学生的思考、探究;或在没有方法、没有引导、学生茫然无所知的情况下就要求学生讨论,最终东拉西扯,无所归依;外表热闹,却没有真正的思考,难以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更难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教师切不可以为是选修课,就不给予充分的重视,或者认为完全可以凭借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就能达到教学目的。 (四)必须重视与相关学科的相互渗透,使学生的学科知识更加全面和系统。 高中《思想政治》③必修部分《文化生活》以怎样正确认识、对待传统文化为视角,介绍了孔子;高中历史“必修Ⅲ”《文化发展里程》中的第一单元“中国古代思想宝库” 分两课较为全面深入的介绍了先秦诸子百家。在本教材的教学中充分注意和相关学科的学科渗透,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益,实实在在提高教学效率。 (五)尽量参考其他版本的相关教材 比如本教材的《论语》选读部分,就可以参考广东版教材《论语》选读。 (六)充分利用现当代有关先秦诸子哲学思想和文学成就方面研究的成果,以利于学生更加准确的解读先秦诸子。 以上六个方面决定了本教材教学的基本思路和基本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