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是什么?
农历 [nóng lì]
中国传统历法
本词条是多义词,共3个义项
展开
农历是我国传统历法,又有阴历、华历、夏历、汉历、中历等名称。农历并不是纯阴历,而是一种阴阳合历,取月相的变化周期即朔望月为月的长度,加入干支历“二十四节气”成分,参考太阳回归年为年的长度,通过设置闰月以使平均历年与回归年相适应。农历是以阴历(夏历)为基础,融合阳历成分而成的一种历法。所以我国的农历从严格意义上说不应该叫阴历,而是阴阳合历。[1][2]
农历属于一种阴阳合历:其年份分为平年和闰年。平年为十二个月;闰年为十三个月。月份分为大月和小月,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其平均历月等于一个朔望月。一年中哪个月大,哪个月小,由计算决定。
农历是兼顾太阳、月亮与地球关系的一种历法。阴历不考虑地球绕太阳的运行,因而使得四季的变化在阴历上就没有固定的时间,不能反映季节。与阳历年固定在365天或366天不同的是,阴历年相比阳历年在天数上有时会相差一个月;为了协调阴历年与阳历年之间的天数,于是便通过“置闰法”进行调整使阴历月相总天数与阳历回归年总天数相适应。[1][2]
中文名
农历
外文名
Lunar Calendar
别称
华历、夏历、汉历
性质
阴阳历
特点
历月为朔望月,平均历年为回归年
使用地区
中国、朝鲜半岛、越南等地
起源时代
古代
纪年法
干支纪年法
历法简介
基础历法
历法,是根据天象变化的自然规律,计量较长的时间间隔,判断气候的变化,预示季节来临的法则。依历年、历月分太阳历、太阴历、阴阳合历。总看历法分三种:阴历、阳历、阴阳历。农历,其基础历法规则经历多代逐渐完善形成,其形式一直延续至今。农历是在阴历的基础上融合阳历成分而成的一种历法。[2]
阴历是月亮历,也叫太阴历,是以月亮围绕地球转动的规律制定的。以月球绕行地球一周为一月,即以朔望月作为确定历月的基础。阴历的一个月叫做“朔望月”。每月初一为朔日,十五为望日,“朔望月”是月相盈亏的平均周期。阴历只管朔望月,不管回归年,所以和一年四季无关。
阳历就是太阳历,是以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运动周期为基础而制定
农历是什么
农历是我国的传统历法,也叫阴历、华历、夏历、汉历等。农历是一种以阴历为基础,融合了阳历成分的一种历法,看月亮的变化周期,结合二十四节气,以及太阳周转来定日期,若是有长短变化不一样的年份就设置闰月平衡日期。
基础历法
历法,是根据天象变化的自然规律,计量较长的时间间隔,判断气候的变化,预示季节来临的法则。依历年、历月分太阳历、太阴历、阴阳合历。总看历法分三种:阴历、阳历、阴阳历。农历,其基础历法规则经历多代逐渐完善形成,其形式一直延续至今。以朔望月为基本单位的历法是阴历,以太阳年为基本单位的历法是阳历。农历是在夏历(阴历)的基础上融合阳历成分从而形成的一种历法。
发展简史
从上古的干支纪元到清朝末期启用西历(格里历),历史多次修订历法,中国历史上一共产生超过102部历法,这些历法对中国文化与文明产生过重大影响,比如干支历(摄提)、夏历、商历(殷历)、周历、西汉太初历、三统历和隋朝的皇极历、唐朝大衍历等,有的历法虽然没有正式使用过,但对养生、医学、思想学术、天文、数学等有所作用。
农历是什么意思
农历的意思:我国的传统历法,是阴阳历的一种,一般就叫阴历。农历是中国目前的现代历法。它属于阴阳结合历法,即阴历和公历的结合历法。根据月相的变化周期,每个月相变化为一个月,参考太阳回归年的一年长度,并添加24个节气,设置闰月,使平均日历年适应回归年。阴历将阴历和公历结合起来形成阴阳历。由于夏正的使用,它在古代被称为夏历。农历是1970年以后使用的新历法。它的年份分为正常年份和闰年。正常年份为12个月,闰年为13个月。月份分为大月份和小月份。大月份是30天,小月份是29天。平均日历月等于新月。生辰八字算法与历法干支不同:传统民俗学中使用的生辰八字算法与历法干支不同,四柱中干支年柱使用立春交节时刻,干支月柱使用: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小寒的交节时刻计算,注意不是节气日0点。所以一个干支日柱可以分别划为两个年柱或月柱,这种算法仅用于生辰八字的计算,不属于历法,这是绝对不能够混淆的。
中国的农历是一种什么历?
中国农历是一种阴阳历法。农历,中国传统历法。它根据月相的变化周期,每一次月相朔望变化为一个月;并把一个太阳回归年划分为24段,形成二十四节气。通过参考太阳回归年,设置闰月使其平均历年与回归年相适应。农历融合阴历与阳历形成为一种阴阳合历历法。农历又有夏历、阴历、旧历、华历、中历等称。因使用“夏正”,旧时多称为夏历,1970年以后“夏历”改称为“农历”。农历属于阴阳合历,其年份分为平年和闰年。平年为十二个月;闰年为十三个月。月份分为大月和小月,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其平均历月等于一个朔望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