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大学教育
现代大学教育属于高等教育范畴之一,在中国的特定时期内还属于应试教育,大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现代社会大学教育培养目标是以社会为目的。虽然它为适应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专业化人才,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生产力发展;但在这同时,它也丧失了自己的个性,沦为社会的婢女。为此,大学教育必须以人的发展为目的,把教书和育人有机结合起来;在给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使他们的道德情操得到陶冶和修养,能够按照人的样子组织世界。这样,大学教育才能从目前唯社会是用的婢女地位中解放出来,才能引导社会文明发展。这样,大学毕业生将不是物的存在,而是人的真正存在;不是单面人,而是内涵丰富的人。他们到了社会上,不仅能够谋生创业,而且完全能够承担起改革社会的重担。扩展资料:教育模式:第一,中国本科教育是“被专业”的教育。在现有本科教育模式下,每一个受教育者都会带上极强的专业烙印,每一个本科生除了学校的标签之外,同时都贴上“专业标签”,并自然而然地分流到与之相应的各行各业。显然,在计划模式下,这一特征有其制度的优势,但在社会行业产业结构不断变换的今天,这一“被专业”的本科教育无疑需要深刻的变革。第二,中国本科教育是“被计划”的教育。在现有本科教育模式下,高校从招生计划到教学计划,从教学计划到就业计划,都带有很强的“计划”思维,高校在“计划”面前缺乏自主权,学生在“计划”面前缺乏选择权。一方面,带来了我国高校本科毕业生的毕业率和就业率“虚高”;另一方面,人才培养质量却难以提高,拔尖创新人才尤其匮乏。第三,中国本科教育是“被选择”的教育。在现有本科教育模式下,一方面,我国本科教育中引入了国外大学常见的学分制、选修制等制度安排;但另一方面,大学生在专业选择、课程选择、教师选择,甚至是学习进程中,又都是事先被预设的,学生缺乏选择的空间和机会。由此导致了高校人才培养同质化严重、个性化缺失。第四,中国本科教育是“被大众”的教育。经过近20年的大发展,中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高度大众化阶段,即将迈入普及化。尽管在数量上已经大众化,但由于人才培养的观念、模式、体制和质量标准缺少精英教育的基因,导致数量上的大众化缺乏精英教育的支撑。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本科教育
剑桥女博士弃百万年薪回乡种地,年收入破亿,后来怎样?
想要获得成功本身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某一领域做到极致以后,再重新转投另一个陌生的领域,获得下一次成功,更是一件难上加难的事情。在中国有一句谚语叫做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无论是什么样的职业,都有人可以做到这一领域的巅峰,可以取得卓越的成就,只需要付出努力与汗水,就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也就是说想要换一个陌生的工作,就更要付出成千上万倍的努力,才能够最终取得成果。我国近代文学著作《晚清文学丛钞》当中提到了一个词叫做隔行如隔山,有很多人不敢贸然进入陌生的领域,害怕自己不仅没办法在这一领域做得好,还牺牲了之前取得的成绩。正是因为这种束手束脚的心理,让很多人放弃了自己本应当创造的种种可能,最终只能够平凡的度过此生。在我国有一位剑桥女博士放弃百万年薪回乡种地,她就是为了转换自己的生活方式,去从事很多人不愿意做的工作,就算是种地,她仍然在这一领域中发现了门路,创造了巨大的商业价值,年收入破亿,世界500强找她合作。她的名字是江宇虹,父亲是一名飞机设计师,母亲则是一位业内知名度很高的医生,正是因为出生于这种高知识分子的家庭当中,让江宇虹从小就接受了非常良好的教育,并逐渐成长为一名学霸。从小学入学一直到高中毕业,江宇虹一直都是学校里面学习成绩非常好的学生之一,高考结束后,她顺利的成为了上海市的文科状元,拥有了自己选择国内任何一所高校的机会。江宇虹并没有选择在国内上学,她的家庭可以负担得起她去国外读书的费用,因此江宇虹最终决定远赴海外,并在英国不断深造,获得了市场学的硕士学位以及剑桥大学的管理学博士学位。有很多人认为,考上博士之后很难毕业,因此常常会出现接近30岁甚至30岁以上的博士还没有毕业的情况,但这一点并没有出现在江宇虹的身上,她在取得剑桥大学的博士学位时,年纪不过刚26岁。江宇虹在国外学有所成之后,并没有选择留在国外工作,反而是毅然地选择回国做出自己的贡献,并成为了戴尔公司中华地区的项目高管。在戴尔公司就职了几年时间,不仅为她积攒了大量的财富,还拥有了这一行业的广阔人脉,使得她除了在戴尔就职以外,还创办了一家属于自己的云计算服务公司。这时的江宇虹不过刚30岁左右,但就已经拥有了上百万的年薪,过着很多人难以想象的生活。可能有很多人会对她的生活感到羡慕,认为她已经走上了人生巅峰,但对于这样的生活现状,江宇虹却感到身心俱疲,每天都从事着相同的工作,就好像已经成为了一个机器人一样,这让江宇虹的心中产生了一些动摇,开始考虑自己是否应该继续从事这样的工作。这种念头一旦从内心当中出现,一时半会就很难散去。一次假日,江宇虹自己一个人来到外地旅游,看着乡野的宁静和自然风光的美好,这一景色深深触动了江宇虹的内心,让她猛然意识到自己这么多年来被世俗所困扰,竟然失去了这么多宝贵的东西。此次旅游结束后,她毅然选择回到原公司辞职,并决定要归隐田园。这位剑桥女博士放弃百万年薪回乡种地,她的这一做法让很多人感到难以理解,认为她有这么好的生活不去享受,非要去乡下辛苦地种地。但江宇虹却没有在意世俗的观念,她选择了自己想要的生活。也正是在归隐田园之后,江宇虹有了自己的孩子,她担心在外面买到的蔬菜水果里面可能残留有农药,为了保证孩子能够健康成长,江宇虹和自己的丈夫商议之后,决定自己种菜自己食用。在这片不算太大的土地里面,江宇虹和她的丈夫在这里种下了各式各样的水果和蔬菜,每天都要开着拖拉机种地,除此之外还开辟了一块农场,专门用来饲养鸡鸭鹅以及各种牲畜,在这个不算太大的田园里面,江宇虹和自己的丈夫已经完全实现了食物的自给自足。几个月的时间飞速流逝,一转眼就到了农作物收获的季节,看着眼前的这一景象,让江宇虹的内心浮现出了种地赚钱的想法。这是因为,她在最开始种这些农作物,只是为了满足自己和家人的基本生活需要,但眼下结出来的蔬菜水果的数量,已经远远超出了自己的想象,他们一家人根本没有办法吃完,与其让它们就这样烂在地里,倒不如拿到外面去出售,而且这些农作物都没有喷洒农药,吃起来也会更加令人安心。江宇虹很快便将这一想法进行实践,在一开始,她只是邀请了自己原公司的那些同事,请他们来这个田园里面采摘蔬菜,让这些过习惯城市生活的人体验农活的乐趣,还能够亲口吃上自己摘出来的水果。前同事们获得了江宇虹的邀请之后,纷纷前来捧场,并一同下地采摘蔬菜,氛围甚至要比他们之前出去团建的时候还要好,这让江宇虹的内心感到十分喜悦,这种商业模式似乎已经有了雏形。2012年,江宇虹决定创业,由于之前他们一家人已经攒下了很多钱,因此在资金这一方面江宇虹并不是很担心,倒是缺少一些靠谱的人手。江宇虹最开始只买了20亩地,这么小的土地完全是打算自给自足,但如今既然要以此为创业,土地面积自然是越大越好,在北京市的城郊,江宇虹购买了500亩地和200多个大棚,专门用来种植各种季节的蔬菜。土地面积这么大,想要妥善地打理好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且如果管理团队混进来一些浑水摸鱼的人,更是容易让江宇虹的利益受损。既然如此,江宇虹便换了一种商业模式,她没有选择自己去开发这些土地,而是尽可能完善这里的基础设施,然后将这些土地分别租给各个农贸企业,自己只需要收取租金和服务费,还能够从营业额中抽取一部分利润。就这样,江宇虹的年收入破亿,世界五百强也来找她合作,她的这一创业理念的厉害之处在于,并非只是让这些农贸企业单纯的种地,还将采摘蔬菜当作一份单独的业务承包了出去,让那些没有体验过农家生活的城市人,可以享受自己亲手采摘蔬菜的乐趣,这样既节省了一笔庞大的费用,还能让顾客获得心理满足感,将农场打造成了城市人身心可以得到放松的场所,受到了很多人的喜爱,每天都会接待大量的游客。江宇虹放弃了千篇一律的城市生活,在一处乡下发现了潜在的商机,并成功将这一企业做大做强,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可,这是江宇虹个人能力的体现,也是她善于发现机会的能力。试想如果她没有放弃自己百万年薪的生活,就不会拥有这一更大的成绩,正是因为她敢于突破自己,才最终实现了个人的价值。
什么是大学教育?
狭义的“大学教育”指的是通过高考进入大学以后,收到的文化教育。大学的本质其实就是给了你更多的成长机会和更好的成长平台。大学的职责是培养更多有思想的人才。当你走出大学校门的那刻,你发现自己不会再是那个当初让父母担心你独立的孩子,因为大学这四年里,你成长了,变成了更好的自己。你不会再哭着鼻子,对爸妈说想家,因为你知道总有一天你会独立的,总有一天你不会再让爸妈为你担心。你不会再迷茫的刷着空间人人微博朋友圈,在上面写一些矫情的文字,因为有太多的事情需要你去做,你知道了怎么去排解寂寞,怎么去安排好自己的生活。你不会再稀里糊涂的爱上一个人,不会再去为了恋爱而恋爱你更愿意一个人享受着美好的生活,直到那个真正对的人出现为止。你不会再整天抱怨学校的小气,老师的功利,也不会再抱怨同学的冷漠,因为这一切你都习以为常,你学会了接纳,终于你变成了更好的自己。现在的你或许更愿意坐在图书馆,看看自己喜欢的书。饭后更喜欢散散步,听听音乐。游戏对你来说已经过了那个年纪,你会偶尔感慨身边的学弟学妹们的单纯与稚气,却不会再去改变什么,因为很多事情需要真真切切的去经历。现在的你感激曾经的自己,大学让你经历了太多太多的第一次。第一次逃课,第一次通宵,第一次挂科,第一次翻墙……你做着曾经自己不敢做的事情,不停的刷新着自己的三观,终于有天你稳定下来。原来,大学教会我们更多的不是知识,而是让我们学会了成长,摒弃了浮躁,做更好的自己。所以,我说大学的本质是让我们学会了成长,大学职责是培养出了我们这些比没上大学更有思想的人们。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里剑桥女子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前半部分主要写了海伦变成盲聋哑人后的生活。刚开始的海伦对于生活是失望的,用消极的思想去面对生活,情绪非常的暴躁,常常发脾气,扔东西。她感觉现实生活中没有爱等等,她是多么希望能重新得到光明。在她父母的寻求下,帮海伦找到了一位老师——莎莉文老师,这位老师成为了海伦新生活的引导者,使海伦对生活重新充满了希望,充满了激情。在沙莉文老师耐心的指导下,海伦学会了阅读,认识了许多字,也让她知道了爱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每章的主要内容。。。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部自传体的主要内容写了海伦21岁以前的生活经历。海伦是一个因一岁半发高烧而变成又聋、又盲、又哑的女孩儿。但生活的不幸没有使她消沉。通过刻苦的学习,她后来变成了一个通晓五种语言而且知识渊博的学者,那是因为她付出了比常人还多的努力,这是多么不可思议的奇迹呀!而且她既看不见,也听不见,但她却能做出与正常人一样,甚至许多正常人还做不到的事,这需要多么伟大的毅力啊!
海伦之所以写这本书,就是要让大家珍惜光明。就像她在书的结尾所说的那样:“如果我有三天能用眼睛看见世界的话,第一天,我要看到那些好心的、温和的、友好的、使我的生活变的有价值得人们,我要将我所有亲爱的朋友们都叫来,好好端详他们的面孔,将他们的外貌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上。第二天,我要去看一看那由黑夜变成白天的激动人心的奇观。我还要通过参观博物馆,戏院或电影院了解人类和自然的历史面目。第三天,也就是最后一天。今天我要在现实世界里,在从事日常生活的人们中间度过平凡的一天。
海伦凯勒的简介
海伦·凯勒(Helen Keller,1880年6月27日-1968年6月1日),著名美国女作家、教育家、慈善家、社会活动家。出生后十九个月因患急性胃充血、脑充血而失去视力和听力。 1899年6月考入哈佛大学拉德克利夫女子学院。其共创作14本著作。代表作有《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的人生故事》。1964年获“总统自由勋章”,次年入选美国《时代周刊》“二十世纪美国十大英雄偶像”之一。人物生平 海伦·凯勒(1880年6月27日-1968年6月1日),出生于亚拉巴马州北部一个小城镇——塔斯喀姆比亚。是美国女作家、教育家、慈善家、社会活动家。毕业于美国哈佛大学拉德克利夫学院的海伦凯勒,是一个聋盲人。 她一岁半时突患急性脑充血病,连日的高烧使她昏迷不醒。当她苏醒过来,眼睛烧瞎了,耳朵烧聋了,仅剩嘴巴能说话。 由于失去听觉,不能矫正发音的正误,她说话也含糊不清。对于一个残疾人来说,世界是一片黑暗和寂静,在这样的情况下要学会读书、写字、说话,没有强大的记忆力,简直是不可能的事。但是,海伦·凯勒没有向命运屈服。 她为了能清楚地发音,用一根小绳系在一个金属棒上,叼在口中,另一端拿在手上,练习手口一心,写一个字,念一声。 为了使写出来的字不至于歪歪扭扭,她还自制了一个木框,装配了一个滑轮练习写字,当然安妮莎莉文老师也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她让海伦将手放在自己的喉咙上,让海伦感受发声的震动的声音。以上参考内容:360百科-海伦凯勒
海伦凯勒的简介
海伦凯勒赢得全世界的尊崇,被视为20世纪最富感受召力的作家之一。下面我为你整理了海伦凯勒的简介,欢迎阅读。 海伦凯勒的简介 海伦·凯勒(Helen Keller,1880年6月27日-1968年6月1日),美国著名的女作家、教育家、慈善家、社会活动家。在十九个月时因患急性胃充血、脑充血而被夺去视力和听力。1887年与莎莉文老师相遇。1899年6月考入哈佛大学拉德克利夫女子学院。 1968年6月1日逝世,享年87岁,却有86年生活在无光、无声的世界里。 在此时间里,她先后完成了14本著作。其中最著名的有:《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的人生故事》《石墙故事》。她致力于为残疾人造福,建立了许多慈善机构,1964年荣获“总统自由勋章”,次年入选美国《时代周刊》评选的“二十世纪美国十大英雄偶像”之一。 海伦凯勒的贡献 海伦·凯勒致力于社会主义,源于她作为残疾人的特殊经历,以及她对其他残障者的同情。起先,她简化字母表,使之适合残障者使用﹔但是她很快意识到,单纯地解决失明问题,是治标不治本。通过研究她发现,盲人并非随机分布在各种人口中,而是集中在社会底层。穷人更容易由于生产事故或者得不到充分的治疗而失明。有些穷人沦为妓女,又多了一种因梅毒而导致失明的危险。于是,凯勒认识到,社会阶级制度控制着人一生的命运,有时甚至决定他们是否会失明。凯勒的研究并非书斋式的:“我参观过糖果店、工厂、棚户区。就算我看不见,我也闻得到。” 海伦·凯勒作为社会主义者,是由1909年开始的。在1909年,她加入了马萨诸塞州的社会党。早在从拉德克利夫学院毕业之前,她就是一位社会激进分子。她本人强调,这并非由于在那里所受的任何教育。俄国革命爆发后,她对这个新生的共产主义国家大唱赞歌:“在东方,一颗新星冉冉升起!在痛苦的挣扎中,新秩序从旧的秩序中降生。看哪!在东方,一个男婴降生了!向前!同志们,齐向前!奔向俄罗斯的营火!迎接黎明!”凯勒在她的书房书桌上方悬挂了一面红旗。”后来,她逐渐成为社会党的左翼,成为一名“沃布利”(Wobbly),即世界产业工人联合会的成员,这是一个遭伍德罗·威尔逊迫害的工团主义者联盟。 当凯勒成为一名社会主义者时,她已经是一位享誉全球的著名女性。但她很快声名扫地,因为转向社会主义,从而引起了一场新的舆论风暴。那些曾经赞美她的勇气和智慧的报纸,转而强调她的残障。专栏作家们指责她没有独立的感官接受能力,受制于那些向她灌输思想的人。最典型的是《布鲁克林鹰报》的一位编辑。他写道,凯勒的“错误源于她生理发育的明显缺陷”。 凯勒回忆说,她曾经见过这位编辑。“当时,他对我的恭维是如此慷慨,我都不好意思再提。但是现在,我站出来支持社会主义,他就提醒我和大众,我是一个又聋又瞎、特别容易出错的人。大概,自从见过他以后,我的大脑就缩水了。”她接着说:“哦,《布鲁克林鹰报》太滑稽了,它在社会问题上又聋又瞎,它维护着一个令人难以忍受的制度。我们努力预防盲聋病症,而这个制度正是造成多数盲聋的根源。” 凯勒的后半生主要致力于为美国盲人基金会筹募资金,她坚信我们的社会需要一种激进的变革,这个信念从未动摇。她支持社会主义者尤金·V·德布斯的历次竞选总统活动。她还在妇女运动、政治、经济方面发表文章。在晚年,她写信给美国共产党领袖伊丽莎白·G.弗林———她是麦卡锡时代的牺牲品,当时正在监狱里度过风烛残年:“亲爱的伊丽莎白·弗林,向您致以最美好的生日祝福!愿服务人类的美好感受为您无畏的心灵带去力量与安宁!” 海伦凯勒的名言 1、黑暗将使人更加珍惜光明,寂静将使人更加喜爱声音。 2、因为在我生活的漫长黑夜里,我读过的书以及别人读给我听的书,已经变成一座伟大光明的灯塔,向我揭示出人类生活和人类精神的最深泉源。 3、世界上最美丽的东西,看不见也摸不着,要靠心灵去感受。 4、爱是摸不着的,但你却能感到她带来的甜蜜。 5、仅仅靠触觉就能感受到这么多的幸福,那么,如果能看见,我发现多少更美好的东西啊! 6、人生最大的灾难,不在于过去的创伤,而在于把未来放弃。 7、不怀希望,不论什么事情都做不出来。 8、我身上的所有原子都是振动仪。通过房屋到处感觉到的振动,我能猜出每天都在发生什么事情。 9、像明天就要失去那样去利用你的眼睛。 10、死亡只是从这个房间搬迁到那个房间,可是我可能跟别的人不太一样,因为我在那个新的房间就可以用眼睛看到东西了。 11、我们分明是不一样,能看得见的人和看不见的人互相不一样。不是感觉不一样,而是使用感觉的方法不一样。只是为了找到超越感觉的智慧而展开的想象力和勇气不一样而已。 12、无论处于什么环境,都要不断努力。 13、我努力求取知识,目的在于希望日后能使用,为社会贡献一点力量。 14、只要是真正有益于社会的事情,而又是我能做的,我都将全力以赴。 15、我的任务是练习,练习,不断地练习。失败和疲劳常常将我绊倒,但一想到再坚持一会儿就能让我所爱的人看到我的进步,我就有了勇气。 16、对于凌驾命运之上的人来说,信心就好似生命的主宰。 17、我用整个身心来感受世界万物,一刻也闲不住。我的生命充满了活力,就像那些朝生夕死的小昆虫,把一生挤到一天之内,生命或是一种大胆的冒险,或是一无是处。 18、我只看我拥有,不看我没有的。 19、忘却自我中有着快乐。——因而,我要努力把别人眼中的光明当作我的太阳,把别人耳中的音乐当作我的乐曲,把别人唇上的微笑当作我的幸福。 20、我的身体虽然不自由,但我的心是自由的。就让我的心超脱我的躯体走向人群,沉浸在喜悦中,追求美好的人生吧! 21、把活着的每一天看作生命的最后一天。 22、残忍的命运挡住了入口,我会不甘愿地质问命运为何作这样专横的宣判,因为我的心尚未驯服,仍是狂热的;但刻薄无情的话到口里,我的舌头却没有说出来,像还未落下的泪,又流回我的心中。 23、只要朝着阳光,便不会看见阴影。 24、面对光明,阴影就在我们身后。 25、信心是命运的主宰。 26、有时我想,要是人们把活着的每一天都看做是生命的最后一天该有多好啊!这就可能显出生命的价值。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作者是谁?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作者是海伦·凯勒。《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是美国当代作家海伦·凯勒的散文代表作。该文的前半部分主要写了海伦变成盲聋人后的生活,后半部分则介绍了海伦的求学生涯。《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是这位美国著名聋盲女作家的代表作。在书中,海伦·凯勒完整地描述了自己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以一个身残志坚的柔弱女子的视角,去告诫身体健全的人们应珍惜生命,珍惜造物主赐予的一切。启示:海伦·凯勒的一生看起来很平淡,但是海伦·凯勒给我们的启迪是无穷的。海伦·凯勒用双手创造了自己的缤纷世界,我们要学习她那勇敢、永不放弃、身残志坚的精神,碰到挫折不退缩,使自己的生活更充实、更有色彩。在文章中,作者处处用视听健全的人来和自己作比,整篇文章都是用对比的手法来写的。作者在对比中表达了她的生活态度,人对生活要有强烈的紧迫感。缺乏这种态度,虽然视听健全,却有可能什么都看不见;具备了这一生活态度,人们将会发现面前敞开了一个美丽的新世界。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作者是谁?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作者是海伦凯勒。海伦凯勒是美国著名的女作家、教育家、慈善家、社会活动家。1880年6月27日,在亚拉巴马州塔斯喀姆比亚市常春藤巷出生。1882年2月,因突发的疾病猩红热丧失了视觉和听觉。1887年3月3日,开始学习美式手语。1932年12月,入选美国盲人基金会理事会。1933年,发表散文《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简介。《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前半部分主要写了海伦变成盲聋人后的生活。刚开始的海伦对于生活是失望的,用消极的思想去面对生活,情绪非常的暴躁,常常发脾气,扔东西。她感觉现实生活中没有爱等等,她是多么希望能重新得到光明。后半部分则介绍了海伦的求学生涯。在海伦的求学生涯中,海伦遇到了许多的困难,但同时她也结识了许多的朋友等等。
海伦的简介是什么?
简介:海伦·凯勒,美国著名的女作家、教育家、慈善家、社会活动家。在十九个月时因患急性胃充血、脑充血而被夺去视力和听力。1887年与莎莉文老师相遇。1899年6月考入哈佛大学拉德克利夫女子学院。享年87岁,却有86年生活在无光、无声的世界里。在此时间里,她先后完成了14本著作。海伦凯勒著名著作:《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的人生故事》《石墙故事》。她致力于为残疾人造福,建立了许多慈善机构,1964年荣获“总统自由勋章”,次年入选美国《时代周刊》评选的“二十世纪美国十大偶像”之一。?
海伦是谁
海伦是希腊神话人物。
海伦是古希腊神话中第三代众神之王宙斯跟勒达所生的女儿,在她的后父斯巴达国王廷达瑞俄斯的宫里长大。她是在人间里最漂亮的女人。在她出生时,神赋予她可以模仿任意一个女人的声音的能力。长大后,她和特洛伊王子帕里斯私奔,引发了长达十年的特洛伊战争。
现实说法:历史学家贝塔妮·休斯声称,真正的海伦是铜器时代一位势力强大的女王,生活在公元前1250年左右的希腊城市之国斯巴达。休斯是根据广泛的考古研究提出这一论点的,除了斯巴达的出土文物之外,还包括在克里特和希腊大陆各地的重大历史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