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uoman

时间:2024-07-16 07:19:57编辑:流行君

罗曼是什么意思

罗曼的解释浪漫 。 刘大白 《罗曼的我》诗:“枉 自豪 气干霄,柔情沁石,只赢得一声罗曼!” 参见 “ 罗曼谛克 ”。 词语分解 罗的解释 罗 (罗) ó 捕鸟的网:罗网。 张网捕捉:罗掘(用网捕麻雀,挖掘老鼠洞找粮食。喻用尽办法筹措款项)。 门可罗雀 ( 形容 门庭 冷落)。 搜集,招致,包括:罗捕。罗致(招请人才)。网罗。包罗。罗织罪名(虚构罪 曼的解释 曼 à 长,延长:曼延。曼声而歌。 美,柔美: 曼妙 。曼靡。曼辞。轻歌曼舞。 部首 :曰。

罗曼史是啥意思

罗曼史的意思是富有浪漫色彩的恋爱故事或惊险故事。罗曼史的由来:1、罗曼史是浪漫爱情史的意思,“罗曼史”是英文单词romance的音译,就是罗曼替克史的简称。3、罗曼替克是英文romantic的音译,意思是浪漫、风流的,所以罗曼史就是浪漫的爱情史的意思,先今多指爱情史、婚姻史、恋爱史等关于个人男女感情问题方面的东西。2、罗曼史现在也可以指富有传奇性的经历或浪漫婚恋情,也译作罗曼司。4、Romance的原意是冒险故事、浪漫史、传奇文学、风流韵事、虚构,后引申为爱情故事,罗曼蒂克这个词也是一样,它的英文就是romantic,表示浪漫的,其实很多中文都是通过这个近似音译过来的。罗曼史的电视剧:1、《罗曼史》是由凯瑟琳·布雷亚执导并担任编剧,弗朗索瓦·贝莱昂、萨加莫尔·斯蒂芬南、洛可·希佛帝等主演的爱情电影,于1999年4月14日在法国上映,1999年12月14日在中国香港上映。2、该片讲述了一位年轻的法国女子玛丽通过性和身体,掌握了生活的权力并开始了一段性旅程的故事。

罗曼罗兰的作品是什么?

罗曼罗兰的作品是:1、《贝多芬传》 《贝多芬传》是作于1903年的一本书,作者称这部作品是长篇巨著《约翰·克利斯朵夫》的一个副产品。可以说《贝多芬传》是《约翰·克利斯朵夫》的序曲。 《贝多芬传(名人传)》是法国文学家罗曼·罗兰著名的人物传记之一。这是一颗受伤后近乎窒息的心灵勃发而出的一曲激昂的交响乐(贝多芬本人正是这样的经历),是对音乐艺术大师贝多芬一生的真实素描。 2、《米开朗基罗传》 《米开朗基罗传》是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于1906年完成的一部关于米开朗基罗的传记,该传记分上下篇,上篇《搏斗》,下篇《舍弃》和结束语《死》。《米开朗基罗传》讲述了米开朗基罗的一生经历。 3、《托尔斯泰传》 《托尔斯泰传》是法国思想家,文学家罗曼·罗兰著,讲述了托尔斯泰一岁半丧母,九岁丧父,青少年时代的托尔斯泰,不仅常为思想苦恼,还为自己丑陋的相貌感到绝望。 4、《约翰·克利斯朵夫》 《约翰·克利斯朵夫》(Jean-Christophe)是法国作家罗曼·罗兰于1912年完成的一部长篇小说。该小说描写了主人公奋斗的一生,从儿时音乐才能的觉醒、到青年时代对权贵的蔑视和反抗、再到成年后在事业上的追求和成功、最后达到精神宁静的崇高境界。 通过主人公一生经历去反映现实社会一系列矛盾冲突,宣扬人道主义和英雄主义的长篇小说。1915年,罗曼·罗兰凭借《约翰·克利斯朵夫》一书获诺贝尔文学奖。 5、《母与子》 又名(《欣悦的灵魂》),是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长篇小说。书中主要讲了一个坚毅的女性的灵魂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过程。主人公的姓氏“李维埃”象征她的生命如同一条漫长的永不静止的河流,布满生气和希望,克服着自身的弱点和缺陷,永远不屈不挠,排除一切障碍向前奔流。

罗曼·罗兰有什么代表作?

 1、代表作品
①名人传记:《贝多芬传》(1902)、《米开朗基罗传》(1906)和《托尔斯泰传》(1911)
②长篇小说《约翰·克利斯朵夫》,
③反战小说《格莱昂波》和《皮埃尔和吕丝》,
④1920年小说《白利与露丝》(法语:Pierre et Luce)。
⑤1923年到1933年,他完成了长达100万字的长篇小说《母与子》(《欣悦的灵魂》。)
2、人物简介
罗曼·罗兰(Romain Rolland),1866年生于法国克拉姆西。思想家,文学家,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音乐评论家,社会活动家。1915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一生为争取人类自由、民主与光明进行不屈的斗争,是20世纪上半叶法国著名的人道主义作家。他的小说特点被人们归纳为“用音乐写小说”。1944年12月30日,罗曼·罗兰去世。享年78岁。


名人传《罗曼·罗兰》

  法国进步作家和世界闻名的反战主义战士罗曼·罗兰这个名字就像一颗恒星,永久地闪耀着光芒。这位法国著名作家和音乐史专家,以他文学作品中的高尚理想和他描绘不同种类人物时具有的同情和对真理的热爱而影响了世界文学史,在世界文学领域里,罗曼·罗兰占据着一个举足轻重的地位。   罗曼·罗兰1866年出生于法国中部的一个小城镇克拉姆斯,他一生中最大的成功就是写出了许多惊世之作,包括《约翰·克里斯朵夫》、《母与子》、《贝多芬传》等,1915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二十世纪初,罗兰感于世风日趋颓靡,把变革现实的希望寄托于"英雄人物"的力量,先后写了《贝多芬传》、《米开朗基罗传》、《托尔斯泰传》、《甘地传》等名人传记,一般称为“名人传”。在这些传记里,作者极力颂扬他们敢于正视黑暗现实,鞭挞腐朽社会,渴望自由,主持正义的精神,赞美例似造福人类为已任,为坚持真理和信仰,追求“真正的艺术”而受苦受难的钢铁般的意志。但他过分夸大了个性的力量,也错误地把托尔斯泰的博爱主义和甘地的不抵抗主义看作挽救世道人心和救治社会的唯一良方。   《贝多芬传》是罗曼·罗兰的得意之作,在文学领域内一直被奉为经典,从首次出版到现在,其具有的独特价值让“人们似乎从中找到了新的支撑点”,因此被评为“人类有史以来的30本最佳书”之一。   《贝多芬传》主要叙述了伟大音乐家贝多芬不平凡的一生,作者以高度的艺术概括和饱含 *** 的文字,向人们描绘着贝多芬的成才之路……   贝多芬是被全世界公认的最伟大的音乐家,他之所以拥有如此崇高的荣誉,关键在于他的作品以及他作品独特的震撼力。   贝多芬自幼不幸,他的父亲是一个残暴的酒鬼,他剥夺了小贝多芬学习、休息和娱乐的时间,而只是一味地强迫幼小的儿子没完没了地练习钢琴和小提琴,期望他将来成为自己的摇钱树。   贝多芬度过了冷酷的童年生活。   1878年,贝多芬前往维也纳拜访他仰慕已久的偶像莫扎特为师。莫扎特听了他的即兴演奏之后感到十分惊奇,当场对他人说:请注意,这位少年将震动世界。可惜,在维也纳学习的时光很快就中断了,原因是他母亲患重病,且很快地离开了人世。失去了心目中唯一的亲人的贝多芬悲痛欲绝,过度悲痛使他接二连三地得了几场大病,其中一次是出天花,永远地毁了他的容貌。   法国大革命爆发后,革命的精神传遍欧洲,也占据了贝多芬的心。贝多芬亲身经历与耳儒目染的成长过程决定了他世界观的形成。众所周知,贝多芬不仅身材矮小,容貌丑陋,而且一直患有重病,后来发展到耳朵失聪。可是这位自尊心极强的音乐家仍然相信,“谁也无法战胜我,我要死死握住命运的咽喉。”   在悲苦的日子里,贝多芬从事于谁歌欢乐的事业,只有音乐才能使他战胜自己的痛苦,将他从死亡的边缘一次又一次地拽了回来。在贝多芬的创作生涯中,战胜恶劣的命运,战胜人类的平庸始终是他主题。   《第九交响曲》是贝多芬所有作品中最为深刻和雄伟的,也凝聚着音乐家毕生的心血。1924年的一天,《第九交响曲》在维也纳首场公开演出,贝多并亲自担任指挥,这是他最后一次出现在广大听众面前,演出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场面之热烈,几乎难以形容,演出结束时,由于耳聋,贝多芬听不见雷鸣的掌声,女歌唱家温葛尔含着热泪跑上去握他的手,扶他转过身来面对观众,使他看到热烈的场面。据说在奥地利,即使皇帝出场,按习惯也只享有三次鼓掌利,而这一次,贝多芬却获得了五次鼓掌欢迎。这一次,是贝多芬一生中最幸福的顶点。因为他亲自为人们返歌了欢乐,也为战胜了人类的平庸迈出了一大步。   贝多芬与海顿、莫扎特生活在同一时代里,然而他的音乐所达到的崇高境界却使人感到好象生活在另一个完全不同的时代。当然,他也是大量从前辈大师那里汲取营养,经过消化、吸收与提高才取得了成就。他不仅集维也纳古典音乐之大成,而且全面继承和发展了自巴洛克时期以来的音乐精华,所以他成为了音乐中的普罗米修斯,成为世界公认的欧洲音乐史上登峰造极的人物。贝多芬的创作之路持续了35年之久,为了达到完美的境界,他进行了不断的奋斗。他在事业进入到最后阶段时说到:“我感到好象只写过几首乐曲。”真正的艺术家一定是谦逊的。   贝多芬曾经为歌德著名的剧作《爱格蒙特》谱写过舞蹈配乐,但贝多芬看不惯歌德在贵族面前卑躬屈膝的表现,尽管他依然对歌德充满着崇敬之情。可是傲慢的歌德始终不能原谅贝多芬对他的当面批评,对贝多芬,歌德总是冷淡的,甚至是无情的。其中有一次,贝多芬晚年正好贫困交加之中,便写信向歌德求救,望他促成魏玛公爵预定他呕心沥血写成的《庄严弥撒》以换取稿费,而得不到歌德的回答……   贝多芬是一个不幸的人,贫穷、残废、孤独,世界不曾给他欢乐,他却创造了欢乐给予世界!他用他的苦难来铸成欢乐,正如他那句誓言:   “由痛苦换来欢乐。”   罗兰写的贝多芬、米开朗基罗、托尔斯泰的传记纳入了一整套传记的庞大计划之中。这个计划曾在《双周刊》上宣布过。罗兰还打算为马志尼、加里波第、席勒、法国革命的将领欧许、美国独立战争中的活动家托马斯·潘恩,以及十七世纪著名的法国军事工程师瓦本写传记。他还准备用法文发表已在英国出版的《米勒》一书,但后来他改变了主意,因为(根据他信中的某些暗示)他对这一作品不十分满意。是什么东西引起罗兰放弃撰写他曾经许诺过的一整套传记呢?一九三六年罗兰在给美国文艺理论家罗·威尔逊的信中回答了这个问题。在研究伟人生活的时候,他逐渐证实了,他们并不总见也不是在一切方面都是值得仿效的,他们中的每一个人都有错误和弱点。   在从事《米开朗基罗传》创作的时候,这 一点他看得特别清楚。而在研究席勒生平的时候,这一点就看得更为清楚了。(“真正的席勒,我是一点儿也不喜欢。他充满着理想,因而掩盖了他真正的性格,依我看,同歌德的性格相比,他的性格就缺少诚恳,缺少直率,缺少勇敢……”)罗兰在从事他早已考虑好的其他一些传记的创作过程中,也感受到了同样的失望。此外还有另外方面的困难:欧许、瓦本、马志尼的继承人拒绝作家翻阅氏族世存文献,而罗兰力求达到正确可靠,要依靠真实的文献资料。“要是他们在我从事《贝多芬传》创作期间,允许我翻阅的话,那我就能满怀热情地撰写完这三位活动家的传记了。然而后来已经晚了。我对自己,犹如对一个历史学家那样,很快提出了严格的要求。所以,在《贝多芬传》一书完成之后,克利斯朵夫和安及德·李维埃的故事就成了我的真正的《英雄传记》。”   罗兰创作的传记,就写作手法来说,有它非凡的独到之处。这是什么--是学术著作还是艺术作品?实际上,两者都是。其中每一部作品,罗兰都用了大量的、许多方面对于读者说来是新的真实的资料,几乎每一页都有脚注和引文之类的详细资料。在热烈期望自己的作品能为现实生活服务的同时,罗兰仍一丝不苟地遵循着历史的真实。为了对抗所谓“罗马化传记”的作家们,罗兰避免虚构甚至不允许有半点的虚构。在传记小说中,借助于虚构情节出现的那种直观性,罗兰完全是用另外取得的,即用他的主人公的原诗、同时代人的证明、时代文献的充分利用而取得的。他需要这样的文献,并不是因为可以死搬教条、拘泥细节了,而恰恰是为了让每一个伟大人物的肖像能以其整个的独特的真实面貌出现在读者面前。   对米开朗基罗的作品,罗兰单独进行了说明,以小型的专题学术著作的形式出版了一套通俗小丛书《艺术大师们》,而关于贝多芬的音乐,后来他写了一部大部头的学术著作,这花费了他一生中的最后二十年的时间。摆在我们面前的米勒和托尔斯泰这两本书,里面多半是些创作特写。但不管怎样,罗兰把英雄主义内容,伟大人物的道德面貌处处都提到首位。这是否说,罗兰在二十世纪企图修复有关理想的英雄人物的古典概念呢?还是他回避那些伟大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及其所处的现实环境,而去描写他们的浪漫主义的特殊地位的荣耀呢?任何情况都不是!在从事“名人传”创作中,罗兰克服了曾经导致刻板的平铺直叙和引起振奋假象的那些文学传统,尤其是克服了认真地调和生活矛盾的做法。他还克服了要求把杰出人物同其余的普通人物对立起来的一些文学传统。对待古典作家的遗产,罗兰是持批判态度的,主要因为他不能容忍同时代的那些“高乃依风格”的模仿者。同时, 在完全倾向于雨果的情况下罗兰绝不希望在自己创作的传记中恢复浪漫主义的手法,即把一些杰出人物和无可指摘的人物理想化的手法。   罗兰认为伟大艺术家是"集体力量"的表达者,是群众、各民族和人类巨大 *** 的表达者,因为他觉得"集体力量"是一种自发的和完全不为理智所理解的东西天才艺术家的伟大,包括所有天才的伟大,按照罗兰的看法,绝不在于他具有某种超人的、非凡的力量。恰恰相反,一个杰出的人;尤其是一个天才,要比普通人更紧密地同现实生活结合在一起,他了解生活的本质要比别人更深刻,他预感历史大变动的临近,要比别人早一些。   早在本世纪初,罗兰已经接近于对杰出人物的作用的这样一种理解,而且这种理解在他的传记特写中得到了体现。随着他研究贝多芬和米开朗基罗生平的日益深入,尤其随着他为还没有写的其他几部传记收集的材料日益增多,他越来越清楚地感到那些伟大人物的内心世界的复杂,而他原先是打算把这些人物当作意志坚定和性格刚强的榜样来加以描写的。这就妨碍了他把拟订好的丛书计划继续下去,不过这并没有动摇他对所选择的题材进行处理的美学立场。伟大人物是有缺点的,他们在所走过的道路上也有过动摇和错误,然而他们的伟大正是在于他们有时善于--用痛苦的内心斗争作为代价--战胜弱点和克服动摇。   罗兰在《米开朗基罗传》的序言中写道:“我没有给那些高不可攀的英雄们建立纪念碑。我憎恨理想主义,因为它胆怯地回避生活上的痛苦和精神上的弱点。然而,太容易受一些花言巧语蒙骗的人民应该牢记:有关英雄主义的一切谎言是由于胆怯而产生的!英雄主义就是看到世界的本来面貌,热爱这个世界。”这一思想,在该书的结尾中又重复了一遍:“难道,我应该象其他许多那样只去描写英雄们的英雄主义,用一块盖布把他们跌入的整个痛苦深渊罩上,可是不能这样做!真实高于一切!我不能用谎言去答应给自己朋友们幸福!我不惜一切代价非这样做不可,我只能答应给他们真实,甚至用幸福作为代价答应给他们真实,给他们勇敢的真实,并用真实这把刀子去雕刻不朽的心灵。”这一肖像是本世纪初罗兰在《贝多芬传》中刻画的。而且他还修改重审自己的这一早期作品,并持批判态度。一九三六年,他在着手他的巨著的第三部《复活之歌》的创作的时候写道:“我们研究贝多芬三十年了,在这期间,我们不仅更清楚地了解了贝多芬的生平,而且了解了一个人--人们--的生平……现在,为了一块面包,我们已经不能把贝多芬这一个人看成是想象中的英雄,看成是由不锈钢铸成的具有倔强性格的英雄。他--就象所有的人,哪怕是英雄,一样经历过乏味生活,是某些身份不同的人和可以说地位不同的人之间的战场。”生活的条件,坏境的压力使人也决不可能摆脱内心斗争。“这使他的英雄主义具有更高的价值,因为众所周知,他作出了多么大的努力。”就是贝多芬也不能完全摆脱内心矛盾。尽管他的性格独立不羁,但有时也会巴结强者。虽说他是一个不谋私利的人,但在就钱的事情同出版商和戏院经理的一些洽谈中,他却表现得极其固执而又坚决。尽管他满怀共和主义 *** ,然而他仍为自己的贵族身份而感到十分自豪。所有这一切怎么去解释呢?罗兰自己作了回答。“让伟大艺术家力求成为代达罗斯,给自己插上翅膀,飞向……系在双脚 上的秤砣却把他留在大地上--这秤砣便是经济上的奴役,所以他一次又一次地跌入人们共同的陷讲。在那里,他为了一块面包和可恨的贫困同别人进行了顽强的斗争。”   贝多芬许多个人弱点在某种程度上正是由这一点造成的。对他来说,有钱就意味着相对减少依赖,因此他为了一个铜板就能固执地讨价还价。对他来说,贵族身份是一种避免受别人鄙视的工具,至少在某种程度上是这样,因为那些不敬重贝多芬这个作曲家的人,却很敬重贝多芬这个贵族身份,因而当有人对他贵族身份的真实性提出异议时,他就会大发雷霆。他的革命信念帝国警察局知道得十分清楚。这使他始终担心会遭到迫害。因此,为了避免遭受迫害,他有时克制住对巴结奉承的厌恶,在自己毫无天赋的学生和庇护者鲁道夫大公面前说上许多恭维话。在叙述这一切的时候,罗兰一味反复地说:"天才的这些错误和失败不应该把我们的眼睛遮住,使我们看不到他的伟大。这仅仅是对时代作出的不可避免的让步。确实,罗兰在这里指出的有关贝多芬个性的新观点,同他《名人传》原先的构思是不矛盾的,而只是对这一构思作了更明确的修改。我们更清楚地看到了艺术家痛苦的深度,同时也看到了艺术家道德的伟大,因为艺术家善于不顾一切地保护自己内在的人的本质,从而保护了自己的创作天才,使其不受有害的影响。   我们不能不钦佩米开朗基罗:他创作了许多作品--尽管遇到了无数的障碍。在这些作品中体现了“一股象飓风一样凶猛的强大生命力”。罗兰英雄传记的感染力并不在于肯定痛苦,而是在于克服痛苦,战胜痛苦。这一胜利罗兰本人并不是轻而易举地取得的。后来他在《伴侣》集的引言中写道:"……在我的《米开朗基罗传》的序言中,我不无痛苦地对基督教的悲观主义表示了抗议,我十分清楚在自己身上和在别人身上的这种悲观主义…… 因为它导致了对人类进步的否定,而反动势力却同它结成联盟。谁同反动势力作斗争,谁就应该同悲观主义作斗争;我在自己心里也在同它作斗争,所以这绝不是一件极其轻松的事!这一斗争的痕迹在《名人传》中是显而易见的。罗兰思想上的矛盾,与其说是表现在他把自己主人公遭受的痛苦放在首位,倒不如说是表现在他多处(特别在《米开朗基罗传》中)抽象地、超历史地论证了这一痛苦,并把它解释成为是人所具有的,并且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非理性热情的影响。可是在《名人传》中,现实主义地、历史主义地看待人这一点得到了更加令人信服的和更有力的肯定。在罗兰创作的传记中的每一个主人公,最终都是被作为自己民族、自己时代的产物加以描写的。他们中每一位的痛苦经历在很大程度上并不是偶然事件的影响和人类天性的内在气质造成的,而是由社会的残酷规律造成的。在这样的社会里,一个艺术家跟大多数人民一样都是处于从属地位,都是在被奴役的人之列的。一个伟大的艺术家,作为非正义的牺牲品,作为社会压迫的对象的这种主题,经过罗兰的许多艺术加工同样也体现在他的英雄传记中。   “我为教皇服务,不过是迫不得已的,”米开朗基罗说,“一个教皇死了,另一个教皇即位”。米开朗基罗,自由的米开朗基罗,一辈子只能一个轭换上另一个轭,重新更换主人。尤里乌斯二世,利奥十世,克雷芒七世,保罗三世,保罗四世--他们都先后支配过米开朗基罗的才华……最神圣的和最显贵的主人们用各种古怪念头作弄米开朗基罗,交给他一些不符合他心愿的工作,强迫他去画一些以前没有完成的所有大型的新作;对他进行诽谤,在他的周围搞阴谋,想方设法离间他和水平相当的画家莱奥纳多和拉斐尔的关系;用各种挑剔和威胁恐吓去折磨他,处处替他设置障碍。他不止一次地不得不承认:“他耗费了极大的精力、才华、欣悦的灵感,结果都徒劳无益!”折磨着他的精神悲剧的主要根源就在这一点上,而不是在人类自古以来的本性上!罗兰还揭示了这一悲剧的另一个方面。在有关米开朗基罗一书中,表现出了作者高度自发的历史主义。他看到了曾被文艺复兴时期载入人类史册的事物--获得解放、令人欢欣鼓舞的事物;但他也看到了文艺复兴时斯的内在矛盾。在某种程度上说,罗兰同托马斯·曼彼此呼应,罗兰再现了那个历史时斯的意大利的气氛。他着重强调了人物的善良,描写米开朗基罗的慈善活动,报道贝多芬令人感动地关心自己放荡的侄儿(孤儿)--所有这一切今天看来都是天真幼稚的和多愁善感的。可是罗兰认为仁爱是大艺术家不可缺少的品质--不仅在崇高的志向和感情方面,而且在平时的行为方面都是如此,在许多欧洲知识分子认为善于超过一般人,站在“善与恶的另一边”是艺术家的高尚美德的时代,罗兰援引了贝多芬的话:“我不知道其他更高的准绳,除了善良之外。”罗兰选择作为自己主人公的恰恰是这样一些伟大人物,即罗兰能够通过颂扬他们的强有力的、充满思想的、焦虑不安的和热情洋溢的创作去对抗他在自己周围看到的那种庸俗艺术的伟人。论贝多芬和米开朗基罗这两本书的悲剧观点的产生原因在某种程度上在于罗兰想把这些身处逆境的天才同《广场上的杂耍》中买卖兴旺的商人、洋洋得意的手艺人和欧洲资产阶级文坛和艺坛上的居心叵测、玩弄权术的人进行尽可能地鲜明的对比。在这一方面,《名人传》同《约翰·克利斯朵夫》的紧密联系就特别易于体会了。这种矛盾,尤其理解不了这些矛盾的社会基础和历史基础。   《托尔斯泰传》同样是一部态度严肃的作品。这部作品是建立在对托尔斯泰的艺术创作、他的书信和同时代人的回忆文章的详尽研究的基础上的。在这一本书里,正如在罗兰其他的传记作品里一样,倾注了巨大劳动,不仅是一个艺术家的劳动,而且是一个研究家的劳动。应该高度评价罗曼·罗兰的洞察力。在这一本篇幅不大的书中,罗兰择取了真正本质的东西,向法国读者提出了托尔斯泰创作个性中所有最重要的方面。若是指责罗兰,说他在这里非常客观地、不加指摘地描绘了托尔斯泰的宗教观点,不仅再现了他那些自我完善和"博爱"的号召,而且照搬了他对社会主义的抨击,这都是有根据的。在这一时期,罗兰对待"托尔斯泰主义者"的哲学,完全不可能持批判态度。他对托尔斯泰的优缺点作出正确的评价那是很晚以后的事,是在十月革命之后。但是,在自己的人物传记中,罗兰以一个艺术家的嗅觉明白了。并且力求指出,在托尔斯泰的思想意识中进行的内心斗争是多么尖锐,多么痛苦;他还力求(其中包括在他对《复活》的分析评论中)指出那种勿抗恶学说对有才华的作家的创作技巧是多么有害:“宗教结局从整本书中是得不出本质上的结论的。所以,我坚信,不管托尔斯泰怎样自我表白,他在内心深处仍然无法使两种对抗的因素妥协:艺术家的真理和宗教信仰者的真理。”艺术家的真理,即现实主义问题,在罗兰的分析中占据着中心位置。早在一九O一年,罗兰就把托尔斯泰的“道德完善”同“象老年人那样病态的”欧洲的虚假伪善进行了比较,并一再肯定俄国作家的作品“具有最大和最难得的优点--真实性。”托尔斯泰作品的这一性质,便是“无情的现实主义观察”,在罗兰的书中得到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在这本书中,有一些很有意思的评语,它能帮助人们去理解。对罗兰来说,为什么同十九世纪的法国小说大师相比,恰恰是托尔斯泰更能成为现实主义的导师。自然,无论是左拉、莫泊桑,还是福楼拜,他们都善于在自己的现实观察中成为无情者,这一点罗兰也是十分清楚的。但是,托尔斯泰的无情则是别一种类型。他反对社会的邪恶,同艺术家对人身上的道德、精神、创造力量的极大信任结合起来。与福楼拜不同的是,福楼拜“认为自己的力量在于不爱自己的主人公”,而托尔斯泰则“通过现实主义的力量……使自己在任何人身上都得到了体现”,正是由于他对人们的爱,“他深入到生活的各个角落”。罗兰无论如何也不愿意这样说:仿佛托尔斯泰就是从宽恕一切的立场去看待他所否定的人物的。这一点在论揭露者托尔斯泰、论托尔斯泰的《反对社会偏见的斗争》这些随笔中说得很有分量。但是。罗兰坚信,托尔斯泰--远远胜过他那些同时代的法国现实主义者--的作品里揭露和否定的感染力是同对正面人物的优秀品质的探索联系在一起的。托尔斯泰的这些探索不管多么天真纯朴,然而重要的是,他作这一个艺术家,甚至作为一个政论家,并没有局限于“纯粹的”否定。托尔斯泰的批评始终具有创造性价值。他竭力重新建造。在托尔斯泰的现实主义中,罗兰不仅高度评价了他的社会洞察力,而且还高度评价了他对待人的人道主义的感人态度,而这正是他那创新的心理描写手法的基础。在《托尔斯泰传》中,罗兰并不打算去弄清楚一些历史原因,即俄国的现实主义,特别是托尔斯泰的现实主义之所以产生巨大力量和获得世界意义的历史原因。俄国文学同人民及其解放运动的紧密联系,文艺作品在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初的俄国社会生活中的特殊作用--所有这一切当时罗兰还不是很清楚的。但是在他的书里出现了一些正确的推测:人民反对压迫者的怒潮日益高涨,这对托尔斯泰产生了影响,养成了他对社会的批判态度,特别在他生命的最后一段时期。……随着新世纪的开始,革命风云四起,开始出现在知识分子中间的风潮,在人民中间扩展开来,同时纷扰不安地煽惑着成千上万备受压迫的人。这支令人望而生畏的贫苦大军的先驱者,托尔斯泰从自己的雅斯纳亚·波良纳的窗口里是不可能看不到的;民众的灾难不断,他们的风潮日益高涨,在这一局面的影响下,托尔斯泰违背了自己的学说,“同样大声疾呼向刽子手们复仇”,罗兰目光敏税地指出了托尔斯泰人民性的另一个方面:一个艺术家对民间创作、丰富的民间语言和劳动农民思维方式的高度注意。“托尔斯泰这位大师不受文艺程式化的任何束缚,就该格外敏锐地去领悟人民思想和语言的整个美妙之处。他习惯生活在远离城市的地方,生活在农民中间,他掌握人民思维的特点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不仅仅托尔斯泰的语言和描写手法应归功于人民;他的许许多多的灵感也应归功于人民。”在描写托尔斯泰的许多法国文学家中间,象罗兰那样清楚地感觉到他的创作技巧的这一极其重要方面的大概一个也没有。显然,罗曼·罗兰根据自己的一些创作上的探索,估价和领会了托尔斯泰人品的真正价值。从事《约翰·克利斯朵夫》的创作,在内容丰富的长篇小说的新形式方面的探索都激励着他努力去认识托尔斯泰的历史性长篇小说的写作技巧的意义。他既清楚地感觉到了《战争与和平》的艺术结构的创新,又感觉到了这一创新同俄国现实、同托尔斯泰的生活经验的联系。“智者的天 *** 好吸引了他,使他从描写人物的个人命运的小说转到广大群众和千百万人的意志在起作用的小说上来。托尔斯泰曾在塞瓦斯托波尔看到了各种悲惨事件,这些事件帮助他理解俄国民族的精神和长期以来的遭遇。罗兰说,在《战争与和平》中,"我会感觉到历史那有节奏的和可怕的步伐,在你的面前会出现一个整体,那里一切东西都是相互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在小说原结尾中,“产生了生命的连续性和死而复活的永恒性的印象……未来的英雄,发生在他们之间的各种冲突都被预料到了,离开人世者的音容笑貌活在其接班人的心中”。托尔斯泰史诗性小说的这些与众不同的特点,早在大学生年代就吸引了罗兰,激励他如果不去模仿,那就去竞赛……《托尔斯泰传》同罗曼·罗兰的创作探索同样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在《托尔斯泰传》中,罗兰阐明了俄国伟大艺术家的美学观。


罗曼·罗兰的人物思想

罗曼·罗兰人道主义的思想基础首先是十八世纪启蒙运动的乌托邦思潮,尤其是泛神论者卢梭富于诗意的民主理想,再加上1789年公布的《人权与公民权宣言》。1793年代表小资产者以及劳苦大众意识的资产阶级左翼山岳党垮台,右翼政党吉隆丹掌握政权以后,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实际上成为一纸空文。罗曼·罗兰不知不觉地反映小资产阶级知识者的阶级意识,天真地把自由平等博爱的宣言看成永恒不变的真理。自从青年时期以来,他怀着恢复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革命理想,坚持自由平等博爱的方向,希望能把这个口号变为实际行动。他认为这是振奋人心,复兴法兰西民族的关键问题。中年以后的罗兰,基本上仍旧怀着这种理想和热烈愿望,不过不再和青年时代一样,他想“振兴”的不再局限于法兰西祖国与欧洲,而是全世界,全人类。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社会条件下,人道主义有不同的内容与特点。而且,即使在同一历史时期,同一阶级之中,在不同的阶层,不同的个人身上,人道主义的表现也不免大同小异,各有千秋。罗曼·罗兰的资产阶级人道主义和他同时期的资产阶级官僚、政客、商人、资本家,以及为帝国主义效劳的文人、记者的伪善的人道主义,也有深刻的区别,不可混为一谈,虽然从思想体系上说,他们的人道主义都属于唯心主义,主观主义的范畴。 罗曼·罗兰的人道主义还有一个特点:宗教感情。罗曼·罗兰思想的三个重点,那就是宗教意识、真理的追求和博爱精神,简单说,就是“神”、“真”、“爱”三个字。这三方面互相联系,但也有主次之分。最主要、最根本的因素,他认为是“神”,也就是“上帝”。神的“灵光”无往而不在。宇宙万物,无非神灵显现。神的灵光反映在个人良心中,出现一个“爱”字.凡此种种,罗曼·罗兰皆深信不疑。作为艺术家,罗曼·罗兰从未单独提到一个“美”字舀他认为美是真和善的结晶。美是爱的反映;真是神的化身,文学艺术作品都应当以“真”为灵魂,“爱”为血肉,才能够有动人心魄的精神感召力。艺术不是单纯的形式美,不是单纯的技巧。在罗曼·罗兰回忆录《内心旅程》中有一段话发挥他的唯爱论:“对于天生是音乐家的我来说,毕生的努力在于将生命各种相反的因素,以及他们的规律,组成嘹亮的综合曲调。有两条原则:(一)真理……对自己要真诚;除开自己认为真诚的东西之外,不多说一个字,该说的也不少说一个字……(二)爱,人类爱;爱……共同的欢乐,共同的痛苦……同情的规律。我把这股奔腾的流水,合并在同一条河床里:爱与真理的合流。” 罗曼·罗兰十分强调个人、自由、个人意识。因为他认为个人意识是神灵在个人心中的显现。个人意识的崇高目标是对“爱”与“真”的无休止的追求。这就是罗兰的人道主义和个人主义紧密结合的原由。正和他的人道主义不能和资产阶级统治势力,也就是说上层资产阶级伪善阴险的人道主义相提并论一样,他的个人主义也不能和市侩式的唯利是图的个人主义相提并论。他的个人主义目的不在于个人享受,不论物质享受或精神享受。他反对文学艺术上的唯美主义,认为那是一种供精神享受的奢侈品。罗曼·罗兰的个人主义强调依靠个人力量促进人类泛爱的实现,他的个人主义是他的乌托邦式的世界大同思想的组成部分。 资产阶级统治集团虚伪地宣传的“人权”、“人道主义”,事实上早已破产,这是无法否认,不容讳言的。凡尔赛政权对1871年巴黎公社革命战士以及巴黎的广大革命人民的血腥大屠杀,是资产阶级口头的人道主义彻底破产的铁证。西方殖民主义者、帝国主义者对殖民地人民的残酷压榨和屠戮,也是西方资产阶级统治集团口头人道主义破产的铁证。为什么有些人看到“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破产”这个论断,表示极大的反感?难道我们必须卑躬屈节做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辩护士吗?但是,把资产阶级统治集团的虚伪阴险的人道主义和罗曼·罗兰的书生气的、天真的泛爱人道主义信念混为一谈,确实是不正确的。把罗曼·罗兰的书生气的人道主义言论作为西方资产阶级上层的策略性的伪善人道主义破产的一个例证,确实是形而上学式的引申,是错误的论点。纠正这种错误的联系和引申,但是决不能同意全部推翻西方资产阶级作为阶级斗争的手段之一的虚伪人道主义破产的论断。因为否定这个论断等于否定客观现实,而历史事实是不容否定,也无法否定的。 总而言之,对于罗曼·罗兰人道主义的看法可以归结为下列几点:(一)从思想体系上说,罗曼·罗兰的唯心论的、主观主义的人道主义理想和信念属于资产阶级人道主义范畴;(二)根据对具体事实的分析,罗曼·罗兰的资产阶级人道主义和资产阶级统治集团口头的虚伪人道主义有本质的区别,前者的出发点是追求真理和实行泛爱,后者的目的是卫护个人利益和阶级利益;(三)罗曼·罗兰的人道主义对资产阶级统治势力的关系显然表现为离心力的作用,而不是向心力的倾向:(四)罗曼·罗兰的人道主义在他个人漫长和艰辛的进步过程中,起了一贯的促进作用,换言之,是他思想不断进步的积极因素之一。当然,这种人道主义的阶级局限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在他思想进步的过程中起了消极的作用,但是他的人道主义的积极面对他思想进步过程所起的积极作用是主要的,决定性的,而他的人道主义所产生的消极作用是次要的,非决定性的。

罗曼罗兰的十句名言

罗曼罗兰的十句名言如下:1、庸庸碌碌心安理得地过下去是不道德的。而自动从战斗中退缩的人则是一个懦夫。2、一个人要帮助弱者,应当自己成为强者,而不是和他们一样变成弱者。3、如果你想独占真理,真理就要嘲笑你了。4、不是我要关心政治,而是政治总在关心我。5、你们这些生在今日的人,你们这些青年,现在要轮到你们了!踏在我们的身体上面向前吧。但愿你们比我们更伟大、更幸福。6、整个的生命是日子的问题。只有那该死的梦想家才会把自己放在虚无缥缈间,而不去抓住眼前飞逝的光阴。7、先相信自己,然后别人才会相信你。8、要散布阳光到别人心里,先得自己心里有阳光。9、怯懦的人,会把朋友送给刽子手。10、一个人的性格决定他的际遇。如果你喜欢保持你的性格,那么,你就无权拒绝你的际遇。

罗曼罗兰20句经典名言

罗曼罗兰20句经典名言有:1、谁有进取的意志,谁就干得成,一个从不怀疑生活方向和目标的人,绝对不会绝望。2、要想要别人快乐,自己先得快乐。要把阳光散布到别人的心田里,先得自己心里有阳光。3、即使一动不动,时间也在替我们移动。而日子的消逝,就是带走我们希望保留的幻想。4、你们理想与热情,是你航行灵魂舵和帆。5、你最根本的需要并不是获得渊博的知识,最根本的是:你得到的知识,不管多少必须是你自己的。6、我们只崇敬真理,自由的、无限的、不分国界的真理,毫无种族歧视或偏见的真理。7、整个的生命是日子的问题。只有那该死的梦想家才会把自己放在虚无缥渺间,而不去抓住眼前飞逝的光阴。8、以死来鄙薄自己,出卖自己,否定自己的信仰,是世间最大的刑罚,最大的罪过,宁可受尽世间的痛苦和灾难,也千万不要走到这个地步。9、生活这一把犁一方面割破你的心,另一方面发掘出新的源泉。10、你失掉的东西越多,你就越富有:因为心灵会创造你所缺少的东西。11、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看清生活的真面目并且还能够热爱它。12、生命是一张弓,那弓弦足梦想。13、我绝不去树立一些可望而不可及的英雄,我憎恶那种卑怯的理想主义,它把人的目光从人生的苦难和心灵的脆弱中移开,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看清这个世界,然后爱它。14、累累的创伤,就是生命给你的最好的东西,因为每个创伤上面都标志着前进的一步,历史是为活着的人们而写的。15、我们当和太容易被梦想与甘言所欺骗的民众说:英雄的谎言只是懦怯的表现,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便是注视世界的真面目并且爱世界。16、男子只要有人奉承,使他的骄傲与欲望获得满足,就极容易上当,而富于幻想的艺术家更容易受骗。17、天才免不了有障碍,因为障碍才创造天才。18、属于人民的人为了爱国的理想而死去,他们牺牲了自己。可是派他们去牺牲的人却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活着,结果利益比理想的寿命更长。19、与其花许多时间和精力去凿许多浅井,不如花同样的时间和精力去凿一口深井。20、整个的生命是日子的问题,只有那该死的梦想家才会把自己放在虚无缥渺间,而不去抓住眼前飞逝的光阴。

罗曼罗兰

  罗曼罗兰(Romain Rolland),这个美丽的音乐的名字,究竟代表些什么?他为什么值得国际的敬仰,他的生日为什么值得国际的庆祝?他的名字,在我们多少知道他的几个人的心里,引起些个什么?他是否值得我们已经认识他思想与景仰他人格的更亲切的认识他,更亲切的景仰他;从不曾接近他的赶快从他的作品里去接近他?   一个伟大的作者如罗曼罗兰或托尔斯泰,正是是一条大河,它那波澜,它那曲折,它那气象,随处不同,我们不能划出它的一湾一角来代表它那全流。我们有幸福在书本上结识他们的正比是尼罗河或扬子江沿岸的泥坷,各按我们的受量分沾他们的润泽的恩惠罢了。说起这两位作者——托尔斯泰与罗曼罗兰:他们灵感的泉源是同一的,他们的使命是同一的,他们在精神上有相互的默契(详后),仿佛上天从不教他的灵光在世上完全灭迹,所以在这普遍的混浊与黑暗的世界内往往有这类禀承灵智的大天才在我们中间指点迷途,启示光明。但他们也自有他们不同的地方;如其我们还是引申上面这个比喻,托尔斯泰、罗曼罗兰的前人,就更像是尼罗河的流域,它那两岸是浩瀚的沙碛,古埃及的墓宫,三角金字塔的映影,高矗的棕榈类的林木,间或有帐幕的游行队,天顶永远有异样的明星;罗曼罗兰、托尔斯泰的后人,像是扬子江的流域,更近人间,更近人情的大河,它那两岸是青绿的桑麻,是连栉的房屋,在波鳞里泅着的是鱼是虾,不是长牙齿的鳄鱼,岸边听得见的也不是神秘的驼铃,是随熟的鸡犬声。这也许是斯拉夫与拉丁民族各有的异禀,在这两位大师的身上得到更集中的表现,但他们润泽这苦旱的人间的使命是一致的。   十五年前一个下午,在巴黎的大街上,有一个穿马路的叫汽车给碰了,差一点没有死。他就是罗曼罗兰。那天他要是死了,巴黎也不会怎样的注意,至多报纸上本地新闻栏里登一条小字:“汽车肇祸,撞死一个走路的,叫罗曼罗兰,年四十五岁,在大学里当过音乐吏教授,曾经办过一种不出名的杂志叫Cahiers de la Quinzaine的。”   但罗兰不死,他不能死;他还得完成他分定的使命。在欧战爆裂的那一年,罗兰的天才,五十年来在无名的黑暗里埋着的,忽然取得了普遍的认识。从此他不仅是全欧心智与精神的领袖,他也是全世界一个灵感的泉源。他的声音仿佛是最高峰上的崩雪,回响在远近的万壑间。五年的大战毁了无数的生命与文化的成绩,但毁不了的是人类几个基本的信念与理想,在这无形的精神价值的战场上,罗兰永远是一个不仆的英雄。   对着在恶斗的旋涡里挣扎着的全欧,罗兰喊一声彼此是弟兄放手!对着蜘网似密布,疫疠似蔓延的怨恨,仇毒,虚妄,疯癫,罗兰集中他孤独的理智与情感的力量作战。对着普遍破坏的现象,罗兰伸出他单独的臂膀开始组织人道的势力。对着叫褊浅的国家主义与恶毒的报复本能迷惑住的智识阶级,他大声的唤醒他们应负的责任,要他们恢复思想的独立,救济盲目的群众。   “在战场的空中”——“Above the Battle Field”——不是在战场上,在各民族共同的天空,不是在一国的领土内,我们听得罗兰的大声,也就是人道的呼声,像一阵光明的骤雨,激斗着地面上互杀的烈焰。罗兰的作战是有结果的,他联合了国际间自由的心灵,替未来的和平筑一层有力的基础。这是他自己的话:   我们从战争得到一个付重价的利益,它替我们联合了各民族中不甘受流行的种族怨毒支配的心灵。这次的教训益发激励他们的精力,强固他们的意志。谁说人类友爱是一个绝望的理想?我再不怀疑未来的全欧一致的结合。我们不久可以实现那精神的统一。这战争只是它的热血的洗礼。   这是罗兰,勇敢的人道的战士!当他全国的刀锋一致向着德人的时候,他敢说不,真正的敌人是你们自己心怀里的仇毒。   当全欧破碎成不可收拾的断片时,他想象到人类更完美的精神的统一。友爱与同情,他相信,永远是打倒仇恨与怨毒的利器;他永远不怀疑他的理想是最后的胜利者。在他的前面有托尔斯泰与道施滔奄夫斯基(虽则思想的形式不同)他的同时有泰戈尔与甘地(他们的思想的形式也不同),他们的立场是在高山的顶上,他们的视域在时间上是历史的全部,在空间里是人类的全体,他们的声音是天空里的雷震,他们的赠与是精神的慰安。   我们都是牢狱里的囚犯,镣铐压住的,铁栏锢住的,难得有一丝雪亮暖和的阳光照上我们黝黑的脸面,难得有喜雀过路的欢声清醒我们昏沉的头脑。“重浊”,罗兰开始他的《贝德花芬传》:   重浊是我们周围的空气。这世界是叫一种凝厚的污浊的秽息给闷住了……一种卑琐的物质压在我们的心里,压在我们的头上,叫所有民族与个人失却了自由工作的机会。我们会让掐住了转不过气来。来,让我们打开窗子好叫天空自由的空气进来,好叫我们呼吸古英雄们的呼吸。   打破我执的偏见来认识精神的统一;打破国界的偏见来认识人道的统一。这是罗兰与他同理想者的教训。解脱怨毒的束缚来实现思想的自由;反抗时代的压迫来恢复性灵的尊严。这是罗兰与他同理想者的教训。人生原是与苦俱来的;我们来做人的名分不是咒诅人生因为它给我们苦痛,我们正应在苦痛中学习,修养,觉悟,在苦痛中发现我们内蕴的宝藏,在苦痛中领会人生的真际。英雄,罗兰最崇拜如密仡朗其罗与贝德花芬一类人道的英雄,不是别的,只是伟大的耐苦者。那些不朽的艺术家,谁不曾在苦痛中实现生命,实现艺术,实现宗教,实现一切的奥义?自己是个深感苦痛者,他推致他的同情给世上所有的受苦者;在他这受苦,这耐苦,是一种伟大,比事业的伟大更深沉的伟大。他要寻求的是地面上感悲哀感孤独的灵魂。“人生是艰难的。谁不甘愿承受庸俗,他这辈子就是不断的奋斗。并且这往往是苦痛的奋斗,没有光彩没有幸福,独自在孤单与沉默中挣扎。穷困压着你,家累累着你,无意味的沉闷的工作消耗你的精力,没有欢欣,没有希冀,没有同伴,你在这黑暗的道上甚至连一个在不幸中伸手给你的骨肉的机会都没有。”这受苦的概念便是罗兰人生哲学的起点,在这上面他求筑起一座强固的人道的寓所。因此在他有名的传记里他用力传述先贤的苦难生涯,使我们憬悟至少在我们的苦痛里,我们不是孤独的,在我们切己的苦痛里隐藏着人道的消息与线索。“不快活的朋友们,不要过分的自伤,因为最伟大的人们也曾分尝味你们的苦味。我们正应得跟着他们的努奋自勉。假如我们觉得软弱,让我们靠着他们喘息。他们有安慰给我们。从他们的精神里放射着精力与仁慈。即使我们不研究他们的作品,即使我们听不到他们的声音,单从他们面上的光彩,单从他们曾经生活过的事实里,我们应得感悟到生命最伟大,最生产——甚至最快乐——的时候是在受苦痛的时候。”   我们不知道罗曼罗兰先生想象中的新中国是怎样的;我们不知道为什么他特别示意要听他的思想在新中国的回响。但如其他能知道新中国像我们自己知道它一样,他一定感觉与我们更密切的同情,更贴近的关系,也一定更急急的伸手给我们握着——因为你们知道,我也知道,什么是新中国只是新发见的深沉的悲哀与苦痛深深的盘伏在人生的底里!这也许是我个人新中国的解释;但如其有人拿一些时行的口号,什么打倒帝国主义等等,或是分裂与猜忌的现象,去报告罗兰先生说这是新中国,我再也不能预料他的感想了。   我已经没有时候与地位叙述罗兰的生平与着述;我只能匆匆的略说梗概。他是一个音乐的天才,在幼年音乐便是他的生命。他妈教他琴,在谐音的波动中他的童心便发见了不可言喻的快乐。莫察德与贝德花芬是他最早发见的英雄。所以在法国经受普鲁士战争爱国主义最高激的时候,这位年轻的圣人正在“敌人”的作品中尝味最高的艺术。他的自传里写着:“我们家里有好多旧的德国音乐书。德国?我懂得那个字的意义?在我们这一带我相信德国人从没有人见过的。我翻着那一堆旧书,爬在琴上拼出一个个的音符。这些流动的乐音,谐调的细流,灌溉着我的童心,像雨水漫入泥土似的淹了进去。莫察德与贝德花芬的快乐与苦痛,想望的幻梦,渐渐的变成了我的肉的肉,我的骨的骨。我是它们,它们是我。要没有它们我怎过得了我的日子?我小时生病危殆的时候,莫察德的一个调子就像爱人似的贴近我的枕衾看着我。长大的时候,每回逢着怀疑与懊丧,贝德花芬的音乐又在我的心里拨旺了永久生命的火星。每回我精神疲倦了,或是心上有不如意事,我就找我的琴去,在音乐中洗净我的烦愁。”   要认识罗兰的不仅应得读他神光焕发的传记,还得读他十卷的Jean Christo phe,在这书里他描写他的音乐的经验。   他在学堂里结识了莎士比亚,发见了诗与戏剧的神奇。他的哲学的灵感,与葛德一样,是泛神主义的斯宾诺塞。他早年的朋友是近代法国三大诗人:克洛岱尔(Paul Claudel法国驻日大使),Ande Suares,与Charles Peguy(后来与他同办Cahiers de la Quinzaine)。槐格纳是压倒一时的天才,也是罗兰与他少年朋友们的英雄。但在他个人更重要的一个影响是托尔斯泰。他早就读他的着作,十分的爱慕他,后来他念丁他的《艺术论》,那只俄国的老象——用一个偷来的比喻——走进了艺术的花园里去,左一脚踩倒了一盆花,那是莎士比亚,右一脚又踩倒了一盆花,那是贝德花芬,这时候少年的罗曼罗兰走到了他的思想的歧路了。莎氏、贝氏、托氏,同是他的英雄,但托氏愤愤的申斥莎、贝一流的作者,说他们的艺术都是要不得,不相干的,不是真的人道的艺术——他早年的自己也是要不得不相干的。在罗兰一个热烈的寻求真理者,这来就好似青天里一个霹雳;他再也忍不住他的疑虑。他写了一封信给托尔斯泰,陈述他的冲突的心理。他那年二十二岁。过了几个星期罗兰差不多把那信忘都忘了,一天忽然接到一封邮件:三十八满页写的一封长信,伟大的托尔斯泰的亲笔给这不知名的法国少年的!“亲爱的兄弟,”那六十老人称呼他,“我接到你的第一封信,我深深的受感在心。我念你的信,泪水在我的眼里。”   下面说他艺术的见解:我们投入人生的动机不应是为艺术的爱,而应是为人类的爱。只有经受这样灵感的人才可以希望在他的一生实现一些值得一做的事业。这还是他的老话,但少年的罗兰受深彻感动的地方是在这一时代的圣人竟然这样恳切的同情他,安慰他,指示他,一个无名的异邦人。他那时的感奋我们可以约略想象。因此罗兰这几十年来每逢少年人写信给他,他没有不亲笔作复,用一样慈爱诚挚的心对待他的后辈。这来受他的灵感的少年人更不知多少了。这是一件含奖励性的事实。   我们从可以知道凡是一件不勉强的善事就比如春天的熏风,它一路来散布着生命的种子,唤醒活泼的世界。   但罗兰那时离着成名的日子还远,虽则他从幼年起只是不懈的努力。他还得经尝身世的失望(他的结婚是不幸的,近三十年来他几于是完全隐士的生涯,他现在瑞士的鲁山,听说与他妹子同居),种种精神的苦痛,才能实受他的劳力的报酬——他的天才的认识与接受。他写了十二部长篇剧本,三部最着名的传记(密仡朗其罗、贝德花芬、托尔斯泰),十大篇Jean Christophe,算是这时代里最重要的作品的一部,还有他与他的朋友办了十五年灰色的杂志,但他的名字还是在晦塞的灰堆里掩着——直到他将近五十岁那年,这世界方才开始惊讶他的异彩。贝德花芬有几句话,我想可以一样适用到一生劳悴不怠的罗兰身上:   我没有朋友,我必得单独过活;但是我知道在我心灵的底里上帝是近着我,比别人更近。我走近他我心里不害怕,我一向认识他的。我从不着急我自己的音乐,那不是坏运所能颠扑的,谁要能懂得它,它就有力量使他解除磨折旁人的苦恼。 整理:zhl201611


《名人传》—罗曼?罗兰

推荐语:

罗曼?罗兰是法国的思想家、文学家。因“他的文学作品中的高尚理想和他在描绘各种不同类型人物所具有的同情和对真理的热爱”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由茨威格、杨绛等名家推荐。“他的作品是人们强大的精神支柱,在这个骚动的世界上,一切具有自由灵魂的人们,都可以到这儿寻求安慰。—茨威格”“传记都着重记载伟大的天才,在人生忧患困顿的征途上,为寻求真理和正义,为创造能表现真、善、美的不休杰作,献出了毕生精力。—杨绛”

第一部分:贝多芬传

? ? ? ? ? ? ? ? 讲述了贝多芬一生的经历,以及那些伟大的音乐创作是在什么样的情景下创作出来的。

贝多芬传

“一心向善,爱自由高于一切。就是为了御座,也绝不背叛真理。—贝多芬”

他矮小粗壮,一副运动员的结实骨架。他的双眼闪烁着一种神奇的力量,使所有看到它们的人都为之震慑,但大多数人会弄错其细微差异。莫谢莱斯说“他笑起来很甜,交谈时常带着一种可爱而鼓舞人的神情。与之相反,他的笑容却是不对劲儿的,粗野的、难看的,但笑声并不长”——那是一个不习惯欢乐的人的笑。他平素的表情是阴郁的,是“一种无法医治的忧伤”。他的脸色经常变化,可能是突然有灵感出现,甚至正在街上,使行人大惊失色;或是他正弹琴时被人撞见的时候。“面部肌肉常常隆起,青筋暴跳;野性的眼睛变得格外吓人;嘴唇发抖;一副被自己招来的魔鬼制伏的巫师的神态。”

童年境遇

贝多芬于1770年12月16日生于科隆附近的波恩一所可怜的破屋的阁楼上。其父是个无才华而又嗜酒的男高音歌手,母亲是个女佣丧夫后改嫁给贝多芬的父亲。贝多芬拥有着苦难的童年,十七岁时,他成了一家之主,担负起对两个弟弟进行教育和父亲赡养的责任,年少时的他就得为物质生活而操心,想法儿挣钱吃饭,为过早的重任而愁烦。尽管贝多芬的童年非常悲惨,但他对童年,对童年待过的地方,始终都有一种虽凄凉但温馨的回忆。

初受打击

1796年,贝多芬二十五岁时开始创作作品同时他的听力出现了问题并且越来越严重。有几年的功夫,他都没把这事告诉任何人甚至是他最亲爱的朋友,他总躲着别人,免得自己的残疾被人发现,独自一人饱受身体和精神的折磨。这种悲剧式的愁苦在这一时期的一些作品中有所表现,如作品第十三号的《悲怆奏鸣曲》(1799年),《第三奏鸣曲》(1798年),奇怪的是,并非所有的作品都带有这种愁苦,有许多作品,诸如欢快的《七重奏》(1799年)、清澈的《第一交响曲》(1800年)等,都反映着年轻人的无忧无虑。想必是一定得有一段时间才能让心灵习惯于痛苦。心灵极其需要欢乐,所以当它没有欢乐时,它就得自己制造欢乐。当“现在”太残酷的时候,它就在“过去”生活。过去的幸福时光不会一下子消失,它们的光芒在不复存在之后仍将长久的照耀着。他的挚友辛德勒肯定地说:“贝多芬带着一种童真走过了一生,从未因有过任何脆弱而需要责备自己。”

爱情重创

1801年,贝多芬爱上了一位叫朱丽埃塔?居奇亚迪的姑娘,他把著作《月光奏鸣曲》(1802年)献给了她。但他为此却付出了巨大的代价。首先这段爱情使他更加感受到自己的残疾之苦,使他陷入不可能娶这个他所爱女子的艰难之境况,再者,朱丽埃塔风骚、稚气、自私,她使贝多芬很痛苦,而且1803年11月,她嫁给了加伦贝格伯爵。这种激情摧残心灵,而像贝多芬那样,在心灵已经被病魔弄得脆弱的时候,这种情绪有可能把心灵给毁灭了。这是他一生中唯一的似乎要一厥不起的时刻。他几近结束自己的生命了,只是他那不屈的道德情操阻止了他。他痊愈的最后希望破灭了。这爱情、这痛楚、这意志、这颓废和傲岸的交替、这些内心的悲鸣,都反映在他1802年所写的伟大作品中:附有《葬礼进行曲》的《奏鸣曲》、《月光曲》的《幻想奏鸣曲》,在《第二奏鸣曲》更多反映的是他年少时的爱情,可以感觉到他的意志占了上风。一种无法抗御之力把他那阴郁的思想一扫而光。贝多芬渴望幸福、渴望治愈,他充满着希望。

重振意志

在好几部这样的作品中,人们为贝多芬在进行曲中所表现出的战斗节奏之强烈和紧凑所震撼。他晚年时最了解他的朋友辛德勒说:“他喜欢共和原则。他支持无限制的自由和民族独立...他希望大家齐心协力去创建共和的政府...他希望在法国举行全民选举,希望波拿巴能实行它,从而奠定人类幸福的基础。”在俾斯麦谈到《热情奏鸣曲》说“假如我经常听它,我会永远英勇顽强。”

昙花一现

1806年5月,幸福在他面前显现。贝多芬与泰蕾玆?德?布伦威克订婚了。贝多芬突然中止了他的《第五交响曲》,摒弃习惯的手法,一口气写出了《第四交响曲》。这首曲子是一朵纯净的鲜花,蕴含着他一生中这些平静日月的芬芳。他兴趣盎然,心情开朗,幽默风趣,待人接物彬彬有礼,对讨厌的人也能容忍,穿着颇为考究;他在迷惑他们,竟致他们未能察觉到他的重听;他们说他很健康,只是有点近视而已。这种深邃的平静并未持续太久。不过,爱情的影响倒是一直延续到1810年。多亏这一影响贝多芬才获得了自制力,使他的才华结出了最美好的果实。诸如《田园交响曲》(1808年)、《热情奏鸣曲》。

艺术之巅

1810年,他被爱情抛弃后又孤身一人了。但是,光荣来到了,而且他也感到浑身是劲。他正值壮年,他任由自己那暴躁和粗野的脾气发泄,不顾忌人言、习俗、社会等一切。“力量,那时不同于常人的精神!”他又不修边幅了,行为举止比从前更大胆放肆,他知道自己有权想说什么就说什么,甚至对崇高的人物。1812年8月17日他写到“除了善良,我不承认好有什么其它高贵的标志。”1814年,随着《第七交响曲》、《第八交响曲》的呈现,贝多芬的创作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在维也纳大会上,他被视作欧洲之荣光。

黑暗时刻

继这光辉时刻后是最悲惨的时期。像贝多芬那种傲岸而自由不羁的天才,在瓦格纳这座令人深恶痛绝、轻佻浮华的城市里是不可能讨人喜欢的。维也纳的贵族将贝多芬留在奥地利却因未按照承诺支付年金,饱受经济的困扰。耳朵由重听变成全聋。1822年《菲岱里奥》演奏会上的那幕痛苦的叙述大家都知道,在他担任指挥总排练时,他已经完全听不见了,于是乎,一下子全乱套了...“在我同贝多芬的全部交往中,我从未见到过有哪一天能同十一月里这致命的一天相比拟。他的心灵受到打击,直到死的那一天,他都生活在这个可怕场面的阴影之下。”1825年他把自己封闭起来,离群索居,唯有大自然能带给他一点慰籍。在日常的窘境中,在没完没了的官司里(或因索取别人答应他的津贴,或因要保留对侄子(他兄弟于1815年因肺结核死去留下来的儿子)的监护权),贝多芬耗得油尽灯枯了。他本想把这个并不缺少天资的侄子引上大学之路,却不得不答应侄子去做商人。因查理常去赌场,欠下屁股债务。几年前,贝多芬给他侄子写信说:“上帝从未抛弃我,将来总会有人来为我送终的。”但最后给他送终的却不是他称作儿子的那个人。

歌颂欢乐

在忧伤的深渊里,贝多芬将《欢乐颂》的创作作为终曲的交响曲。1824年5月7日,他在维也纳举行了《D大调弥撒区》和《第九交响曲》的首演,非常成功,几乎是盛况空前。但音乐会结束后,贝多芬分文未得,物质生活的窘迫毫无改观。他贫病交加,孤立无援,但他却是个战胜者——人类平庸的战胜者,他自己命运的战胜者,他的苦痛的战胜者。

悲剧终结

1826年11月末,为侄子的前程而冒着隆冬严寒四处奔波归来之后,他着凉了,患了胸膜炎,因侄子忘记及时请医生来,诊治得浮皮潦草。1827年1月3日,他立他亲爱的侄子为正式继承人。1827年2月17日,经过三次手术,在等待第四次手术时的一场暴风雪中咽了气,是一个陌生人帮他合上了眼睛。

舒曼谈到《第五交响曲》说:“尽管我们常常听到它,但它仍然对我们有着一种不变的威力,如同自然现象一样,虽然一再产生,但始终让我充满着恐惧和惊愕。”贝多芬的好友辛德勒说:“他住了大自然的精神。”贝多芬是大自然的一股力,一股原始的力与大自然其余成分之间的那种交战,产生了荷马史诗般的壮观景象。

正像贝多芬用一句豪言壮语浓缩了他的人生,并成为一切勇敢的心灵的箴言:用苦难换来欢乐


罗曼罗兰名人传简介 罗曼罗兰名人传简介描述

1、《名人传》作者:罗曼·罗兰(法国) 著,傅雷(中国) 译。

2、《名人传》是法国作家罗曼·罗兰所著《贝多芬传》、《米开朗基罗传》、《托尔斯泰传》的总称。本书的三位传主都是人类历史上极富天才而创建至伟的人物,他们的人生丰富多彩,他们的作品精深宏博,他们的影响历经世代而不衰。罗曼·罗兰紧紧把握住这三位有着各自领艺术家的共同之处,着力刻画他们在忧患困顿的人生征途上历经苦难而不改初衷的心历路程,凸现他们崇高的人格、博爱的情感和广阔的胸襟,从而为我们谱写了一阕“英雄交响曲”。


罗曼产品属于直销吗

罗曼产品并非合法直销。是否直销,应当按其具体的经营运作模式和是否经过批准判定。

直销,是指直销企业招募直销员,由直销员在固定营业场所之外直接向最终消费者(以下简称消费者)推销产品的经销方式。

直销是一种分销模式,分单层次直销和多层次直销,单层次直销是指企业招聘业务员,直接把产品销售到用户;多层次直销是形成一个一个销售小组,把产品销售到用户。直销具有四大特点:即有明确的销售目标客户群体;没有中间环节和尽量少的中间环节;销售的实际的产品,有可以度量的销售效果;业务员按销售产品业绩获取报酬。

在我国,从事直销,需要经商务部核准,并在工商行政机关登记。在商务部直销管理系统可以查到合法的企业名单,罗曼产品并非合法直销企业。http://zxgl.mofcom.gov.cn/pages/corp/CorpInfoBorderList.html。

国务院
《直销管理条例》

第九条 申请人应当通过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商务主管部门向国务院商务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省、自治区、直辖市商务主管部门应当自收到申请文件、资料之日起7日内,将申请文件、资料报送国务院商务主管部门。国务院商务主管部门应当自收到全部申请文件、资料之日起90日内,经征求国务院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意见,作出批准或者不予批准的决定。予以批准的,由国务院商务主管部门颁发直销经营许可证。
申请人持国务院商务主管部门颁发的直销经营许可证,依法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申请变更登记。
国务院商务主管部门审查颁发直销经营许可证,应当考虑国家安全、社会公共利益和直销业发展状况等因素。


罗曼是直销还是非法传销

单纯一个品牌无法确定其是否属于传销范畴,传销是指组织者或者经营者发展人员,通过对被发展人员以其直接或者间接发展的人员数量或者销售业绩为依据计算和给付报酬,或者要求被发展人员以交纳一定费用为条件取得加入资格等方式牟取非法利益,扰乱经济秩序,影响社会稳定的行为。
依据《禁止传销条例》第七条之规定,下列行为,属于传销行为:
(一)组织者或者经营者通过发展人员,要求被发展人员发展其他人员加入,对发展的人员以其直接或者间接滚动发展的人员数量为依据计算和给付报酬(包括物质奖励和其他经济利益,下同),牟取非法利益的;
(二)组织者或者经营者通过发展人员,要求被发展人员交纳费用或者以认购商品等方式变相交纳费用,取得加入或者发展其他人员加入的资格,牟取非法利益的;
(三)组织者或者经营者通过发展人员,要求被发展人员发展其他人员加入,形成上下线关系,并以下线的销售业绩为依据计算和给付上线报酬,牟取非法利益的。


罗曼·罗兰有什么代表作

1、代表作品
①名人传记:《贝多芬传》(1902)、《米开朗基罗传》(1906)和《托尔斯泰传》(1911)
②长篇小说《约翰·克利斯朵夫》,
③反战小说《格莱昂波》和《皮埃尔和吕丝》,
④1920年小说《白利与露丝》(法语:Pierre et Luce)。
⑤1923年到1933年,他完成了长达100万字的长篇小说《母与子》(《欣悦的灵魂》。)
2、人物简介
罗曼·罗兰(Romain Rolland),1866年生于法国克拉姆西。思想家,文学家,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音乐评论家,社会活动家。1915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一生为争取人类自由、民主与光明进行不屈的斗争,是20世纪上半叶法国著名的人道主义作家。他的小说特点被人们归纳为“用音乐写小说”。1944年12月30日,罗曼·罗兰去世。享年78岁。


上一篇:品质365商城

下一篇:罗蒙男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