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默大师林语堂

时间:2024-07-15 23:29:21编辑:流行君

林语堂被称为什么大师

林语堂被称为幽默大师,他谈吐诙谐,热衷幽默。对中国幽默文学的异军突起起了作用。他也一向以童心未泯自况。他富有创造性地把英文的Humour音译为中文的幽默,从而使幽默一词在中国迅速流行开来。林语堂的幽默像是生活的一种调味品。林语堂抗战前寓居上海近九年,并被谑称为“幽默大师”。林语堂在自己的《八十自叙》中说:“并不是因为我是第一流的幽默家,而是在我们这个假道学充斥而幽默则极为缺乏的国度里,我是第一个招呼大家注意幽默的重要的人罢了。”林语堂经常撰写文章,阐发幽默,林语堂及其同人积极提倡幽默文学,主张文风“清淡”、“隽永”、“甘美”,作品具有“性灵”、“闲适”的特点,逐渐自成一个小品散文流派。 林语堂(1895年10月10日~1976年3月26日),福建龙溪(今漳州)人,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 [1] ,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学者、翻译家、语言学家,景星学社社员。 早年留学美国、德国,获哈佛大学文学硕士,莱比锡大学语言学博士。回国后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厦门大学任教。1954年赴新加坡筹建南洋大学,任校长 [2-3] 。曾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美术与文学主任、国际笔会副会长、景星学社社员等职。 [23] 林语堂于1940年和1950年先后两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曾创办《论语》《人间世》《宇宙风》等刊物 [1] ,作品包括小说《京华烟云》《啼笑皆非》。散文和杂文文集《人生的盛宴》《生活的艺术》以及译著《东坡诗文选》《浮生六记》等。1966年定居台湾,1967年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研究教授,主持编撰《林语堂当代汉英词典》 [1] [4] 。1976年3月26日在香港逝世,享年80岁。

林语堂是什么人

林语堂(1895.10.3-1976.3.26)福建龙溪人。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
1912年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在清华大学任教。1919年秋赴美哈佛大学文学系。1922
年获文学硕士学位。同年转赴德国入莱比锡大学,专攻语言学。1923年获博士学位后回
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务长和英文系主任。1924年后为《语丝》主要
撰稿人之一。1926年到厦门大学任文学院长。1927年任外交部秘书。1932年主编《论语》
半月刊。1934年创办《人间世》,1935年创办《宇宙风》,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
为格凋”的小品文。1935年后,在美国用英文写《吾国与吾民》、《京华烟云》、《风声
鹤唳》等文化著作和长篇小说。
1944年曾一度回国到重庆讲学。1945年赴新加坡筹建南洋大学,任校长。1952年在美
国与人创办《天风》杂志。1966年定居台湾。1967年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研究教授。1975
年被推举为国际笔会副会长。1976年在香港逝世。

著作书目:
《剪拂集》(杂文集)1928,北新
《新的文评》(评论集)1930,北新
《语言学论丛》1932,开明
《欧风美语》(散文集)1933,人间
《大荒集》(杂文集)1934,生活
《我的话》(第1卷,杂文集,又名《行素集》),1934,时代
《我的话》(第2卷,杂文集,又名《拙荆集》),1936,时代
《林语堂幽默文选》1936.万象
《生活的发见》1938,东京创元社
《新生的中国》1939,林氏出版社
《俚语集》(杂文集)1940,上海朔风书店
《第一流》 1941,上海地球出版社
《语堂文存》1941,林氏出版社
《中国圣人》1941,上海朔风书店
《中国文化精神》1941,上海国风书店
《讽颂集》蒋旗译,1941,国华编译社
《爱与刺》1941,明日出版社
《锦秀集》1941,上海朔风书店
《生活的艺术》1941,上海西风社
《有不斋文集》(杂文集)1941,人文书店
《雅人雅事》(杂文集)1941,上海一流书店
《语堂随笔》1941,上海人间出版社
《拨荆集》(杂文集)1941,香港光华出版社
《瞬息京华》(长篇小说,又名《京华烟云》)张振玉译,1940,上海若干出版社
《文人画像》1947,上海金屋书店
《啼笑皆非》1947(5版),商务
《林语堂散文集》1954,香港世界文摘出版社
《无所不谈》(1一2集,杂文集)1969,文星书局;1—3合集,1974,开明
《平心论高鄂》(杂文集)1966,文星书局
《语堂文集》1978,开明
《林语堂经典名著》(1— 35卷)1986,台湾金兰文化出版社
《文人剪影》(散文集)与人合集,1986,重庆人民出版社
《中国人》(杂文集)1988,浙江人民
《赖柏英》(长篇小说)1988,湖南文艺
《人生的盛宴》(散文集) 1988,湖南文艺

其中《京华烟云》《风声鹤唳》《朱门》被合称为林语堂三部曲,京华烟云和风声鹤唳更加被翻拍成电视,前者由赵雅芝主演,不过最新那一部是赵薇演的,都是演姚木兰,后者是王亚楠演的,都很好看的。。。


林语堂作品中的女性观

今天读了林语堂几篇关于女性,两性关系的文章,即《女人》,《论性的吸引力》,《理想中的女性》,感触颇深。


我觉得林语堂是以一种理性客观的笔调讲述着他对女性的认识,他全无不尊重女性之态度。相反的他强调了女性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他认为女性能攫住现实,而且比男人更接近人生。他说,“人生之大事,生老病死,处处都是靠女人去应付安排”,“女人之直觉远胜于男人”。“要是女人统治世界,天下就太平了”。他又通过东西方女性的对比,诚恳地提醒女性“提防商业对于女性身体的利用”,他不明白“美国女人对于利用她们身体这件事情,为什么服从的那么温顺”,他觉得“这种过分注重性吸引力的观念影响到恋爱和婚姻的观念也变成谬误”,为保存性的吸引力,而把女性作为配偶的观点凌驾于做母亲的观念之上,这是错误的。林语堂认为:“女人只有在做母亲的时候,才达到她的最高境地”。既然如此,女人不应该过分注重外在形象的修饰,更不应该愚蠢地和衰老的自然规律做绝望的斗争!他还在作品中介绍了当时中西方人眼中对于“理想女性”的不同界定,分析了两种不同观念的特点,指出“女性的最大权利便是做母亲”,在此,林语堂并没有否定女性在社会领域的杰出贡献,而是觉得那些优秀的女性如果做了母亲,人格会更伟大!

其实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林语堂的女性观应该是这样的:女性是伟大的,女性是美的,女性的过度修饰谨防陷入取悦男性的怪圈,不要被商业利用了。女性在争取自由权利的同时,不要忘记了最让女性呈现光辉的一点,那就是成为母亲!

林语堂在那个时代提出以上观点,可谓意识超前!他的提醒也好像是当今中国一些现象的预言,令人感慨万分!如今的女性地位已然提高,可是女性若不重视自身修养的提高而一味的陷入对外在美的追逐中,那么,被商业利用的状况只能是愈演愈烈!而作为女性自身的价值就无法真正的得以实现,这是悲剧,是女人的不幸!


为什么有人说林语堂晚节不保?

因为林语堂晚年很贪腐,所以高晓松用晚节不保来形容他。林语堂在晚年担任南洋大学校长的时候,把自己的亲戚都安排了学校要职。当和学校翻脸的时候,他请来律师要告学校董事会,结果律师都感觉到林语堂做的有点过份。林语堂出生在1895年,当他59岁的时候,也就是1954年。当年8月,林语堂来到应约来到南洋大学。陈六使是中国华侨陈嘉庚的侄子,为马来西亚富豪,掌握全东南亚橡胶储藏 。这所由华侨集资美金四百万元兴办的大学, 当时陈六使捐款500万。南洋大学校董会安排清华大学前校长梅贻琦担任校长。林语堂来后,提出要求说我要当校长。当时的新加坡华人主要是由福建闽南人组成,林语堂是福建人,还是当时响当当的国际大师。校董会最后决定给林语堂担任校长。但是,林语堂担任校长后,把他女儿、女婿、侄子都带过来了,而且都担任要职,副校长、财务部长、办公室主任类似的职务。新官上任,他要求把当时新盖的教学楼拆了,说要盖世界一流的教学楼,让南洋要成为世界一流的大学。南洋大学是新加坡的华人建立的,刚建立不久,都是侨乡的血汗钱。提出这个要求的同时,林老还提出要涨工资,教职员工的工资要世界第一高。连当时的哈佛、耶鲁的校长都没有那么高。因为林语堂是国际大师,校董会也答应了。本来每个学校都有基金管理的,是由校董会负责的。林语堂说他要拿来管理。但是校董会就是靠这些基金,让在新加坡的华人接受了中国教育,能够看出林语堂管的很宽。据说这些基金有两千多万,校董会没有答应。林语堂就把校董会告了,弄得对薄公堂。林语堂请来了律师,律师一听感觉也挺过份的, 就打算劝和。 在会议上,林语堂指着捐助金额最大的陈六使先生说他背信弃义。会议上的人坐不动了,纷纷指责林语堂。后来,大家就问他要怎样才能妥协,林语堂说得给他补偿。在和解会上,林语堂就开始算,连开车的油钱,饭钱都计算了,精确到小数点,三十多万。当时的30多万是很值钱的,学校的图书馆大楼也就是30多万,校董会一研究,说就这样吧,给您钱,您就去美国吧。当时,陈六使也在现场,他说基金是大家的血汗钱,不能让学校受损失,这个钱他出。随后,陈六使拿出了支票,给了林语堂30多万。林语堂在新加坡华人领域多受争议,南洋大学事件对林语堂的晚年名声造成一些影响。晚年,林语堂定居台湾台北阳明山,1976年3月26日去世。扩展资料:林语堂被称为幽默大师,他谈吐诙谐,热衷幽默。对中国幽默文学的异军突起起了作用。他也一向以童心未泯自况。林语堂经常撰写文章,阐发幽默,林语堂及其同人积极提倡幽默文学,主张文风“清淡”、“隽永”、“甘美”,作品具有“性灵”、“闲适”的特点,逐渐自成一个小品散文流派。新加坡的侨领因为冷战时期子女无法在中国接受华文大学教育,又担心子孙脱离中国文化,所以在1952年初,兴起筹组南洋大学。南洋大学的捐资者不仅有陈六使、李光前这样的富商,更有无数的工人、市民、三轮车夫、妓女等各行业的草根阶层。当时1770名三轮车夫为南洋大学“义踏”,百乐门舞厅舞女为南洋大学“义舞”,一时传为佳话。参考资料:林语堂-百度百科林语堂与南洋大学-百度百科


林语堂幽默语录

  林语堂的幽默话语【1】   1、父爱是人类文明的产物,母爱却是与生俱来的。   2、一个人心中有了那种接受最坏遭遇的准备,才能获得真正的平静。   3、一个人彻悟的程度,恰等于他所受痛苦的深度。   4、宁为花中之萱草,勿为鸟中之杜鹃。   5、延缓年老展长青春的第一条规矩,是避免一切情绪上的烦扰。   6、秋天的黄昏,一人独坐在沙发上抽烟,看烟头白灰之下露出红光,微微透露出暖气,心头的情绪便跟着那蓝烟缭绕而上,一样的轻松,一样的自由。不转眼缭烟变成缕缕的细丝,慢慢不见了,而那霎时,心上的情绪也跟着消沉于大千世界,所以也不讲那时的情绪,而只讲那时的情绪的况味。待要再划一根洋火,再点起那已点过三四次的雪茄,却因白灰已积得太多,点不着,乃轻轻的一弹,烟灰静悄悄的落在铜炉上,其静寂如同我此时用毛笔写在中纸上一样,一点的声息也没有。于是再点起来,一口一口的吞云吐露,香气扑鼻,宛如偎红倚翠温香在抱情调。于是想到烟,想到这烟一股温煦的热气,想到室中缭绕暗淡的烟霞,想到秋天的意味。   7、大概凡是古老,纯熟,熏黄,熟炼的事物,都使我得到同样的愉快。如一只熏黑的陶锅在烘炉上用慢火炖猪肉时所发出的锅中徐吟的声调,是使我感到同观人烧**一样的兴趣。或如一本用过二十年而尚未破烂的字典,或是一张用了半世的书桌,或如看见街上一块熏黑了老气横秋的招牌,或是看见书法大家苍劲雄深的笔迹,都令人有相同的快乐,人生世上如岁月之有四时,必须要经过这纯熟时期,如女人发育健全遭遇安顺的,亦必有一时徐娘半老的风韵,为二八佳人所绝不可及者。   8、苏东坡说:“古之君子不必仕,不必不仕。必仕则忘其身,必不仕则忘其君。”这是孟子对孔夫子参政态度的概要结语。   9、我们的国运正处在多事之秋﹐无论国家和个人的生命,都会达到一种弥漫着初秋精神的.时期,翠绿夹着黄褐,悲哀夹着欢乐,希望夹着追忆。到了生命的这个时期,春日的纯真已成追忆,夏日的繁茂余音袅袅,我们瞻望生命,问题已不在于如何成长,而在于如何真诚度日,不在于拼命奋门,而在于享受仅余的宝贵光阴,不在于如何浪费体力,而在于如何保存实力,准备过冬。自觉已到达某一境地,安下心来,找到自己追求的目标。也自觉有一些成就,比起往日的辉煌虽然显得微不足道,却值得珍惜,宛如一座失去夏日光彩的秋林,仍然保有耐寒的韧力。   10、看到秋天的云彩,原来生命别太拥挤,得空点。   11、我想我和别人一样是个有道德的人,如果上帝有我母亲一半爱我,也就不会送我下地狱。如果我上不了天堂,地球就该死。   12、人生譬如一场滑稽剧,有时还是静观而微笑,胜于参与其中一份子。   13、智者阅读群书,亦阅历人生。   14、该中国人之聪明达到极顶处,转而见出聪明之害,乃退而守愚藏拙以全其身。又因聪明绝顶,看破一切,知“为”与“不为”无别,与其为而无效,何如不为以养吾生。只因此一着,中国文明乃由动转入静,主退,主守,主安分,主知足,而成为重持久不重进取,重和让不重战争之文明。   15、一个人的命运是依他过去和现在的行为作决定。   16、没有谁对,也没有谁错。只有一件事是对的,那就是真理,那就是至道,但是却没有人了解至道为何物。至道之为物也,无时不变,但又终归于原物而未曾有所改变。   17、苏东坡是大事聪明,小事糊涂。但构成人生的往往是许多小事,大事则少而经久不见。   18、爱是永远不能封口儿的创伤。女人爱别人的时候儿,一定会觉得自己失去了什么,那是她心灵的一部分,她于是各处去寻找失去的那部分灵魂,因为她知道,若不去找到,自己便残缺不全,便不能宁静下来。只有和自己的意中人在一起时,才又完整如初;但是自己的意中人一旦离开,自己又失去意中人携走的那一部分,那就直到重新和意中人团聚时,才又得到安宁。   19、真诚的友谊永远不会特别表白的。真正的好朋友彼此不必通信,因为既是对彼此的友情信而不疑,谁也不须要写什么。一年分别后,再度相遇,友情如故。   20、在中国多一见识长进人时,便是世上少一做事人时;多一聪明同胞时,便是国事走入一步黑甜乡时,举国皆鼾鼾睡到晓,憨憨直到老,举国皆人三十六计走为上计之圣贤,而独无一失计之糊涂汉子。举国皆不吃眼前亏之好汉,而独无一肯吃亏之弱者,是国家之幸乎?是国家之幸乎?   林语堂的幽默话语【2】   1、教育或文化的目的不外是在发展知识上的鉴赏力和行为上的良好表现。有教养的人或受过理想教育的人,不一定是个博学的人,而是个知道何所爱何所恶的人。一个人能知道何所爱何所恶,便是尝到了知识的滋味。   2、中国最崇高的理想,就是一个人不必逃避人类社会和人生,而本性仍能保持原有的快乐。   3、只有读书人,才知道知识的宝藏,只有读书人才知道历史和法律,也只有读书人才知道怎样在诉状中机巧地运用字句,以一字而杀人。   4、我们用他自己的话说,他过去生活的态度,一向是嫉恶如仇,遇有邪恶,则“如蝇在食,吐之乃已”。   5、人生必有痴,而后有成。痴各不同,或痴于财,或痴于禄,或痴于情,或痴于渔。   6、人世间如果有任何事值得我们慎重其事的,不是宗教,也不是学问,而是吃。   7、我向来认为生命的目的是要真正享受人生,我们知道终必一死,终于会像烛光一样熄灭是非常好的事。这使我们冷静,而又有点忧郁;不少人并因之使生命富于诗意。但最重要的是,我们虽然知道生命有限,仍能决心明智地诚实地生活。   8、要真正了解一个人,只要看他怎样利用余暇时光就可以了。   9、人生在世,还不是有时笑笑人家,有时给人家笑笑。   10、谈论到苏东坡,我们就不能避免“气”这个字。因为每个文学批评家综括苏东坡的个性,必用孟子所说的这个“气”字。“气”本是普通字,是空气,是气体,是大气,是精神,是力量,是运动,是闷在心里的恼怒。在《孟子》里,“气”是哲学的概念,类似柏格森所说的“生气勃勃”,是人格上的“元气”。使伟人和匹夫显然不同的,往往是精力元气上的差异。在孟子的哲学上,“气”是伟大的道德动力,更简单说,就是人求善、求正义的高贵精神,这种精神,人人皆有,是与生俱来的。人在世上生活下去,这个“气”可因得其陶冶营养而增长强大,亦可因消减而衰弱。   11、一个人如果抱着义务的意识去读书,便不了解读书的艺术。这种具有义务目的的读书法,和一个参议员在演讲之前阅读文件和报告是相同的。这不是读书,而是寻求业务上的报告和消息。所以,依黄山谷氏的说话,那种以修养个人外表的优雅和谈吐的风味为目的的读书,才是唯一值得嘉许的读书法。这种外表的优雅显然不是指身体上之美。   12、人生目的即在纯洁而健全地享受人生。   13、凡是谈到真理的人,都反而损害了它;凡是企图证明它的人,都反而伤残歪曲了它;凡是替它加上一个标识和定出一个思想派别的人,都反而杀害了它:而凡是自称为信仰它的人,都埋葬了它。所以一个真理,等到被竖立成为一个系统时,它已死了三次,并被埋葬了三次了。   14、中国文化的最高理想始终是一个对人生有一种建筑在明慧的悟性上的达观的人。这种达观产生了宽怀,使人能够带着宽容的嘲讽度其一生,逃开功名利禄的诱惑,而且终于使他接受命运给他的一切东西。这种达观也使他产生了自由的意识,放浪的爱好,与他的傲骨和淡漠的态度。一个人只有具着这种自由的意识和淡漠的态度,结果才能深切地热烈地享受人生的乐趣。   15、苏东坡若回到民间,那他就犹如在水中的海豹。在陆地上拖着鳍和尾巴走的海豹,只能算是半个海豹。   16、幸福:一是睡在家的床上。二是吃父母做的饭菜。三是听爱人给你说情话。四是跟孩子做游戏。   17、有价值的学者不知道什么叫做“磨练”,也不知道什么叫做“苦学”。他们只是爱好书籍,情不自禁地一直读下去。   18、你只要说出你的真意,世界上似乎不会没有与你同感的人。   19、文章是案头之山水,山水乃地上之文章。   20、赏玩一样东西中,最紧要的是心境。   林语堂的幽默话语【3】   1、天下有一知己,可以不恨。   2、智者阅读群书,亦阅历人生。   3、智慧的价值,就是教人笑自己。   4、赏玩一样东西中,最紧要的是心境。   5、人生的大骗子不是两个,而是三个:名、利、权。   6、文明可以改变爱情的方式,却永远不能扼杀爱情。   7、一个女子最美丽的时候是在她立在摇篮的面前的时候。   8、人生在世,还不是有时笑笑人家,有时给人家笑笑。   9、在艺术作品中,最富有意义的部分即是技巧以外的个性。   10、洋画像中一般,是在拥抱一个婴儿睡在枕上逗弄的时候。   11、你只要说出你的真意,世界上似乎不会没有与你同感的人。   12、要真正了解一个人,只要看他怎样利用余暇时光就可以了   13、最合于享受人生的理想人物,就是一个热诚的、悠闲的、无恐惧的人。   14、一个人彻悟的程度,恰等于他所受痛苦的深度。——林语堂《吾国吾民》   15、我要有能做我自己的自由,和敢做我自己的胆量。——林语堂《我的愿望》   16、生活所需的一切不贵豪华,贵简洁;不贵富丽,贵高雅;不贵昂贵,贵合适。   17、人类之足引以自傲者总是极为稀少,而这个世界上所能予人生以满足者亦属罕有。   18、金钱能使卑下的人身败名裂,而使高尚的人胆壮心雄。——林语堂《有不为斋随笔》   19、平淡而有奇思妙想足以应用之便可成天地间至文。——林语堂《林语堂散文》   20、延缓年老展长青春的第一条规矩,是避免一切情绪上的烦扰。——林语堂《苏东坡传》   21、所有科学的进步,都在乎这好奇心。好奇心,就是趣,科学发明,就是靠这个趣字而已。   22、我们对于人生可以抱着比较轻快随便的态度:我们不是这个尘世的永久房客,而是过路的旅客。   23、一般人不能领略这个尘世生活的乐趣,那是因为他们不深爱人生,把生活弄得平凡、刻板,而无聊。   24、一个学者是像一只吐出所吃的食物以饲小鸟的老鹰;一个思想家则像一条蚕,他所吐的不是桑叶而是丝。   25、生活的智慧在于逐渐澄清滤除那些不重要的杂质,而保留最重要的部分--享受家庭、生活文化与自然的乐趣。   26、婚姻犹如一艘雕刻的船,看你怎样去欣赏它,又怎样去驾驶它。——林语堂《吾国吾民》   27、世界上的强盗,再没有比劫夺我们思想自由的罪恶更大的了。——林语堂《生活的艺术》   28、幸福:一是睡在家的床上。二是吃父母做的饭菜。三是听爱人给你说情话。四是跟孩子做游戏。   29、归根结底,我们只能知道自己真正了解的人,我们只能完全了解我们真正喜爱的人。——林语堂《苏东坡传》   30、理想的人并不是完美的人,通常只是受人喜爱,并且通情达理的人,而我只是努力去接近于此罢了。

林语堂对人生的幽默解释:几个很著名的人生公式

1)Reality - Dreams = Animal Being
现实 -梦想 = 禽兽
2)Reality + Dreams =A heartache(usually called Idealism)
现实 + 梦想 = 心痛(通常称作理想主义)
3)Reality + Humor = Realism(also called Conservatism)
现实 + 幽默 = 现实主义(也被称作保守主义)
4)Dreams - Humor = Fanaticism
梦想 - 幽默 = 盲目狂热
5)Dreams + Humor = Fantasy
梦想 + 幽默 = 美好幻想
6)Reality + Dreams + Humor = Wisdom
现实 + 梦想 + 幽默 = 睿智


林语堂幽默故事

一、幽默的话语非凡的智慧


林语堂的幽默,并不是单纯的搞笑,他的幽默,折射出他的机敏与睿智,同他深厚的文学修养和深刻的思想凝结而成的哲理密切相关。


一次,林语堂应邀参加一所学校的毕业典礼,在他前面有不少人做演讲,都讲的冗长乏味。轮到他演讲时,时间已经过了正午,学生们已经开始不耐烦了。林语堂走
上讲台,开口就说:“绅士的演讲,应当像女孩子穿的裙子一样,愈短愈好。”此言一出,全场哄堂大笑,听众们精神为之一振。林语堂的这句幽默语,对那些“懒
婆娘的裹脚布”似的演讲,提出了中肯的批评,紧紧抓住了听众的心理。这句话就成为演讲界知名度极高的名言,广为流传,至今不衰。林语堂曾经应美国哥伦比亚
大学的邀请,去做关于中国文化的演讲。他在演讲中大谈中国文化的优越性,认为无论是衣食住行还是人生哲学,中国的都比西方的好。美国学生既觉得耳目一新,
又觉得颇为怀疑。有一位女学生实在忍不住了,举手发言,问:“林博士,您好像是说,什么东西都是你们中国的最好,难道我们美国没有一样东西比得上中国的
吗?”林语堂略加思考,乐呵呵的回答:“有的,你们美国的抽水马桶要比中国的好啊!”这机智的回答,引起满堂哄笑和议论。林语堂在这里幽默的指出美国人追
求物质享受的特点,是大实话,但似褒实贬,发人深思。


二、幽默的故事深刻的道理


林语堂在演讲中善于讲一些幽默故事,讲的绘声绘色,妙趣横生。


有一次,他到一所大学去访友,校长得知名人林语堂来了,认为这是一次难得的机会,就临时请他给学生做演讲,林语堂很为难,无奈之下,就讲了一个笑话:


古罗马时代,皇帝常派人将活人投到斗兽场中给野兽吃掉,皇帝就在活人撕心裂肺的喊叫中、在淋漓的鲜血中观赏取乐。有一天,皇帝命令将一个人扔进斗兽场,让一头狮子去吃。这人见了狮子,并不害怕,他走近狮子,在它耳边轻轻说了几句话,只见那狮子掉头就走,不吃他了。


皇帝见了十分奇怪,他想,大约是这头狮子肚子不饿,胃口不好,见了活人都懒得吃。于是他命令放出一只饿虎来。饿虎两眼放着凶光扑过来,那人依然不怕,他又走到老虎近旁,向它耳语一番,那只饿虎竟也灰溜溜地走了。


皇帝目睹这一切,觉得难以置信,他想,这人究竟有什么法术令狮子、饿虎不吃他呢?他将那人召来盘问:“你究竟向那狮子、饿虎说了些什么话,使它们掉头而去
呢?”那人不慌不忙地说:“陛下,其实很简单,我只是提醒它们,吃掉我当然很容易,可是吃了我以后,你得开口说话,要做演讲的。”


说罢就坐下了。听众想了一会儿,才响起热烈的掌声和笑声,校长被弄得啼笑皆非。


林语堂在这里既委婉的用故事表露了对校长强人所难的不满,也用这个幽默故事说明了演讲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且巧妙的告诉同学们:练好口才、善于说话还可以使自己逢凶化吉,遇难呈祥呢。


纽约某林氏宗亲会邀请林语堂去演讲,希望借此宣扬林氏祖先的光荣事迹。这种演讲出力不讨好,因为不说些夸赞祖先的话,同宗会失望,若是太过吹嘘,又有失学
人风范。只见林语堂不慌不忙,娓娓道来:我们姓林的始祖,据说是商朝的比干,这在《封神榜》里提到过……英勇无敌的林氏祖先,有《水浒传》里的林冲,……
我们姓林的旅行家、航海家有《镜花缘》里的林之洋……诗人、才女有《红楼梦》里的林黛玉……另外还有美国大总统林肯……独自驾机飞跃大西洋的林白……我们
林氏家族可说是人才辈出、光宗耀祖啊!


林语堂这一段精彩的演讲,令台下的宗亲雀跃万分,禁不住鼓掌叫好。然而我们仔细体会他的话,就会发现他所谈的许多是文学作品中虚构的人物,甚至是与林氏毫
无关系的美国人,并没有对本姓祖先进行无原则的吹嘘。这个演讲既满足了林氏宗亲的要求,又不失学者严谨求实的风范,而且以幽默故事的方式讽刺了那种务虚
荣、好夸饰的世风。


林先生讲学从不正襟危坐、拿腔拿调,他喜欢在讲台上踱来踱去侃侃而谈,有时会走到听众中间与大家直接对话,从不念、不看讲稿。他第一次到东吴大学法学院讲
课,登上讲台后,不慌不忙的打开皮包,里面竟是一包带壳的花生。他把花生分送给学生享用。自己就从吃花生讲起:“吃花生必吃带壳的,一切味道与风趣,全在
剥壳,剥壳愈有劲,花生愈有味道。”同学们饶有兴趣的边剥边吃边听。林先生继续说:“花生又叫长生果,诸君请吃我的长生果,祝诸君长生不老!我讲课从不点
名,诸位吃了长生果多长记性,不要逃学,则幸甚,幸甚!”全场活跃,热烈鼓掌。



三,半截演讲留美谈


在法国蒙顿举行的世界笔会第36届年会上,轮到林语堂发言时,他向主席要求讲15分钟,但主席拒绝了,说别人发言都是5分钟,不可破例。林语堂表示,5分钟他不讲,经过商量,主席终于答应了,而大会秘书长答应说先安排10分钟。


林语堂登台后,全场鸦雀无声,他讲的也很投入。不知不觉10分钟已到。主席说时间已到,请林语堂结束发言。林语堂二话不说,径直走下台。与会者正听得入神,于是热烈鼓掌,希望林语堂继续讲下去。但林语堂却说什么也不讲了,于是便留下了这次半截子的精彩演讲。


林语堂此举,并非生气,而是借这种幽默的做法,,让他的演讲与众不同,这是林语堂在演讲史上留下的又一段佳话。


分析林语堂小品文的特色

林语堂幽默小品文的幽默、性灵、闲适和娓语笔调及其小品文理论,都带有鲜明的个性文化特征;他在、、美国、台港时期的小品文良多于莠;他的小品文古今中外、任意而谈,娓语笔调、亲切自然,亦庄亦谐、幽默有趣,语言平实、平中有奇,具有鲜明的特色.他的幽默理论在上世纪30年代不合时宜,受到批判;但其作品和创办的小品文刊物,对当时的散文创作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对80年代以来的散文创作和发展也是有益的.他对中西文学、文化的交流作出了有益的贡献,受到海外评论界的高度赞扬,誉为"文化人之龙凤".


幽默大师林语堂的目 录

序第一章 心怀乡土的都市游子l 山之子2 乡村牧师的儿子3 年轻时流的泪4 在中与西之间5 做个好人第二章 妙讽婚姻的忠实丈夫l 最是难忘初恋时2 校园爱情悲剧3 “没有钱不要紧4 婚姻是适脚的旧鞋5 金玉良缘第三章 笔尖锐利的幽默家l 在《语丝》的日子2 落水狗及其他3 决不做政治家4 提倡幽默5 看”萧“旋风6 林鲁之争第四章 根系中国的世界公民l 赛珍珠抛来橄榄枝2 脚踏中西文化3 扬名四海4 “他妈的”和“去他妈第五章 现实主义的梦想家第六章 反教育的教育家第七章 纯若稚子的睿智学者后记

上一篇:幸福晚点名林弯弯

下一篇:林允儿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