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原文

时间:2024-07-12 10:18:35编辑:流行君

黄帝内经原文及译文

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乃问于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一方面“情志”是统一的,“志”是内在的基础,本神曰:“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解精微论曰:“夫水之精为志”,皆是强调“志”是内在气机运化。“情”是外在的表现,二者在一般情况下是统一的;另一方面,细纠起来二者还是有区别的,即情是情,志是志,所谓“见景生情,逢场作戏”,情与志有时也是不一致的。《灵枢》:《灵枢》最早称《针经》。第一篇《九针十二原》就有“先立《针经》”之语,相当于自我介绍。后来又称为《九卷》,晋皇甫谧复又称之为《针经》,再后又有《九虚》、《九灵》、《黄帝针经》等名。《灵枢》一名,始见于王冰《素问》序及王冰的《素问》注语中。王冰在注《素问》时,曾两次引用“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络”这句话,在《三部九候论》中引用时称“《灵枢》曰”。

黄帝内经文言文翻译

黄帝内经文言文翻译
1.求黄帝内经文言文全文启玄子王冰撰夫释缚脱艰,全真导气,拯黎元于仁寿,济赢劣以获安者,非三圣道则不能致之矣。
孔安国序消书》曰:伏羲、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班固淑书·艺文志》曰:《黄帝内经》十八卷。
《素问》即其经之九卷也,兼《灵枢》九卷,乃其数焉。虽复年移代革,而授学犹存,惧非其人,而时有所隐,故第七一卷,师氏藏之,今之奉行,惟八卷尔。
然而其文简,其意博,其理奥,其趣深,天地之象分,阴阳之候列,变化之由表,死生之兆彰,不谋而遗迹自同,勿约而幽明斯契,稽其言有微,验之事不忒,诚可谓至道之宗,奉生之始矣。假若天机迅发,妙识玄通,成谋虽属乎生知,标格亦资于治训,未尝有行不由送,出不由产者也。
然刻意研精,探微索隐,或识契真要,则目牛无全,故动则有成,犹鬼神幽赞,而命世奇杰,时时间出焉。则周有秦公,魏有张公、华公,皆得斯妙道者也。
咸田新其用,大济蒸人,华叶递荣,声实相副,盖教之著矣,亦天之假也。冰弱龄慕道,夙好养生,幸遇真经,式为龟镜。
而世雄比缨,篇目重叠,前后不伦,文义是隔,施行不易,披会亦难,岁月既淹,袭以成弊。或一篇重出,而别立二名;或两论并吞,而都为一目;或问答本已,别树篇题;或脱简不书,而云世阀。
重“合经”而冠“针服”,并“方宜”而为“效篇”,隔“虚实'而为“逆从”,合“经络”而为“论要”,节“皮部”为“经络”,退“至教”以“先针”,诸如此流,不可胜数。且将升岱岳,非运奚为,欲诣扶桑,无舟莫适。
乃精勤博访,而并有其人,历十二年,方臻理要,询谋得失,深遂夙心。时于先生郭子斋堂,受得先师张公秘本,文字昭晰,义理环周,一以参详,群疑冰释。
恐散于求学,绝彼师资,因而撰注,用传不朽。兼旧藏之卷,合八十一篇二十四卷,勒成一部,冀平究尾明首,寻注会经,开发童蒙,宣扬至理而已。
其中简脱文断,义不相接者,搜求经论所有,迁移以补其处。篇目坠缺,指事不明者,量其意趣,加字以昭其义。
篇论吞并,义不相涉,阎漏名目者,区分事类,别目以冠篇首。君臣请问,礼仪乖失者,考校尊卑,增益以光其意。
错简碎文,前后重叠者,详其指趣,削去繁杂,以存其要。辞理秘密,难粗论述者,别撰(玄珠),以陈其道。
凡所加字,皆朱书其文,使今古必分,字不杂读。庞厥昭彰圣旨,敷畅玄言,有如列宿高悬,奎张不乱,深泉净送,鳞介咸分,君臣无夭枉之期,夷夏有延龄之望,仰工徒勿误,学者惟明,至道流行,徽音累属,千载之后,方知大圣之慈惠无穷。
时大唐宝应元年岁农壬寅序。卷第一上古天真论篇第一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
乃问于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
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帝曰:人年老而无子者,材力尽耶,将天数然也。岐伯曰:女子七岁。
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写,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藏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
肾者主水,受五藏六府之精而藏之,故五藏盛,乃能写。今五藏皆衰,筋骨解堕,天癸尽矣。
故发鬓白,身体重,行步不正,而无子耳。帝曰:有其年已老而有子者何也。
岐伯曰:此其天寿过度,气脉常通,而肾气有余也。此虽有子,男不过尽八八,女不过尽七七,而天地之精气皆竭矣。
帝曰:夫道者年皆百数,能有子乎。岐伯曰:夫道者能却老而全形,身年虽寿,能生子也。
黄帝曰: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中古之时,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去世离俗,积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达之外,此盖益其寿命而强者也,亦归于真人。
其次有圣人者,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
2.求这段译文在《黄帝内经》中的原文以及标题诊要经终论篇第十六(最后一段)帝曰:愿闻十二经脉之终,奈何?岐伯曰:太阳之脉,其终也,戴眼反折,瘛瘲,其色白,绝汗乃出,出则死矣。
少阳终者,耳聋,百节皆纵,目寰绝系,绝系一日半死,其死也,色先青白,乃死矣。阳明终者,口目动作,善惊忘言,色黄,其上下经盛,不仁,则终矣。
少阴终者,面黑齿长而垢,腹胀闭,上下不通而终矣。太阴终者,腹胀闭不得息,善噫善呕,呕则逆,逆则面赤,不逆则上下不通,不通则面黑皮,毛焦而终矣。
厥阴终者,中热嗌干,善溺心烦,甚则舌卷卵上缩而终矣。此十二经之所败也。
3.《黄帝内经素问》序译文《黄帝内经素问》序译文解除疾病的束缚和痛苦,保全真精,通导元气,拯救百姓达到长寿的境域,帮助体弱多病的人获得安康的,不是三圣的学说,就不能达到这个目的。
孔安国为《尚书》作序说:“伏羲、神农、黄帝的著作,称作三坟,是讲述重要道理的。”班固《汉书·艺文志》说:“《黄帝内经》十八卷。”
《素问》就是《内经》中的九卷,加上《灵枢》九卷,便是《内经》的卷数。虽然几经年岁推移,朝代变革,但是对《内经》的传授和学习依然存在。
担心学习者不是适合的人,因而时常有秘藏不授的内容。所以第七这一卷,主管教育的官员隐藏了它,现在遵行的本子只有八卷了。
虽然这样,但是《素问》的文字简约,内容广博,道理奥妙,含意深远。天地的现象分清,阴阳的征候列举,变化的原由表述,死生的预兆显示。
这些道理,未曾商量却远近相同,不用约定但无形的事物和有形的事物符合。查核它的言论有证据,检验它的事实不差错,确实可以称得上最高学说的根本,养生之道的基础。
假如天资敏捷聪颖,便能通晓玄妙的道理,完备的见解虽然属于生而知之的人,但是对经文的正确理解也要借助前人的训解,未曾有行走不遵循道路,出入不经过门户的人。专心致志,精深研究,探索微妙深奥的含义,如果认识符合《素问》的精义要旨,那么就会达到目牛无全那样技艺纯熟的境界。
所以往往会取得成效,好像鬼神在暗中相助一样,因而闻名于世的杰出医家陆陆续续地出现。如周代有秦越人,汉代有淳于意,魏时有张仲景、华佗,都是掌握《素问》奥妙道理的人。
他们都能使医学的效用不断更新,普遍地救助民众,好像鲜花绿叶递相繁荣,声名和实际相符。这大概是医学教育的显著成果,也是上天的资助吧。
我年轻时就仰慕医道,一向喜好养生,有幸接触《素问》这部真经,就用作借鉴。然而传世的版本有错误,篇目重复,前后没有条理,文义相差甚远,施行运用不易,阅读领会·也困难岁月已久,沿袭而成弊端。
有的一篇重复出现,而另外立两个篇名;有的两篇合并一起,而总括为一个篇名;有的问答没有完结,而另外设立篇名;有的书简脱失未加写明,而说是历代残缺。在重出酌《经合》篇前加上《针服》的篇名,把《异法方宜论》并人《咳论》篇;割裂《通评虚实论》而并人《四时刺逆从论》,把《诊要经终论》并人《玉版论要》;分解《皮部沦》而加入《经络论》,把有至教内容的《上古天真论》退放在后面,而把论述针法的诸篇列在前面。
诸如此类,不可尽数。将登泰山,没有路径怎么到达?要去扶桑,没有舟船不能前往。
于是我精心努力广泛寻访,就发现诸多占有《素问》资料的医家。经过十二年,方才掌握条理要领,探讨收获之处,深感实现了宿愿。
当时在郭先生的书房里,获得先师张公秘藏的版本,文字清楚,内容完备,逐一参验诸本,众多疑难问题像冰融化一样地消除。恐怕被后学者散失,断绝他们授学的依据,于是就撰写注文,以便使它流传不朽。
加上我原来收藏的卷帙,共计八十一篇二十四卷,汇集成一部书。希望人们探明前后文义,研究注释领会经文,启发初学的人,宣扬高深的医理。
其中书简脱落,文字断缺,意义不相连贯的地方,就搜求经文中有关的内容,迁移来补充其处;篇名缺漏,所指事理不明确的地方,就斟酌它的内容要旨,增加文字来使其义明晰;篇论合并不分,意义互不相关,缺漏篇名的地方,就区分内容的类属,另加篇名放在该篇之前;君臣问答,礼仪错失的地方,就考校地位的尊卑,增添文字来使其文义显明;书简错杂和文字零乱及前后互相重复的地方,就详审经文的要旨,删掉繁杂的部分,来保存其中的要点;文辞义理奥秘,难以粗略论述的地方,就另撰《玄珠》一书,来陈述其中的道理。凡是添加的文字,都用红色书写,使今本和原本务必区分,文字不相混杂。
这样或许能使圣人的旨意显明,使深奥的理论得到全面陈述阐发,有如众星宿高悬天际,奎宿和张宿次序不乱,又如深泉清净明沏,鱼类和甲壳类动物全能分辨。国君臣下和各族人民没有意外死亡的可能,而有延长寿命的期望。
使医生不出差错,学习医道的人明白,高明的医理流行传布,百姓健康的福音接连不断,千年之后,方才知道古代大圣的仁慈恩惠没有穷尽。时在大唐宝应元年岁值壬寅序。
.扩展资料《黄帝内经》的基本理论精神包括:整体概念、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病因与发病机制、法治诊断、预防性保健和运气理论等:1、"整体概念"强调人体本身和自然是一个整体,而人体的结构和各个部分是相互联系的。(2)"阴阳五线"是用来说明事物对立面之间关系的理论。
2、"藏象经络"是以研究人体内脏、12经络、奇经八脉等生理功能、病理改变及相互关系为主要内容。3、"病因与发病机制"描述了疾病发生变化的发病机制和发病机制后,人体是否使用了各种致病因素。
4、"法治诊断"是中医认识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5、系统地阐述了中医保健理论,是对健康和疾病预防经验的重要总结。
6、"运气理论"研究了自然气候对人体生理和病理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引导人们追求利益,避免危害。通过历代医。


黄帝内经素问注序原文及翻译

《黄帝内经素问注序》原文:夫释缚脱艰,全真导气,拯黎元于仁寿,济羸劣以获安者,非三圣道,则不能致之矣。孔安国序《尚书》曰:“伏羲、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班固《汉书·艺文志》曰:“《黄帝内经》十八卷。”《素问》即其经之九卷也,兼《灵枢》九卷,乃其数焉。虽复年移代革,而授学犹存;惧非其人,而时有所隐。故第七一卷,师氏藏之;今之奉行,惟八卷尔。然而其文简,其意博,其理奥,其趣深。天地之象分,阴阳之候列,变化之由表,死生之兆彰。不谋而遐迩自同,勿约而幽明斯契。稽其言有徵,验之事不忒。诚可谓至道之宗,奉生之始矣。假若天机迅发,妙识玄通,蒇谋虽属乎生知,标格亦资於诂训,未尝有行不由迳,出不由户者也。然刻意研精,探微索隐,或识契真要,则目牛无全。故动则有成,犹鬼神幽赞,而命世奇杰,时时间出焉。则周有秦公,汉有淳于公,魏有张公、华公,皆得斯妙道者也。咸日新其用,大济蒸人,华叶递荣,声实相副。盖教之著矣,亦天之假也。冰弱龄慕道,夙好养生,幸遇真经,式为龟镜。而世本纰缪,篇目重叠,前后不伦,文义悬隔,施行不易,披会亦难。岁月既淹,袭以成弊。或一篇重出,而别立二名;或两论并吞,而都为一目;或问答未已,别树篇题;或脱简不书,而云世阙。重《经合》而冠《针服》,并《方宜》而为《咳篇》;隔《虚实》而为《逆从》,合《经络》而为《论要》。节《皮部》为《经络》,退《至教》以先《针》。诸如此流,不可胜数。且将升岱岳,非径奚为?欲诣扶桑,无舟莫适。乃精勤博访,而并有其人。历十二年,方臻理要,询谋得失,深遂夙心。时于先生郭子斋堂,受得先师张公秘本,文字昭晰,义理环周,一以参详,羣疑冰释。恐散于末学,绝彼师资,因而撰注,用传不朽。兼旧藏之卷,合八十一篇二十四卷,勒成一部。冀乎究尾明首,寻注会经,开发童蒙,宣扬至理而已。其中脱简文断,义不相接者,搜求经论所有,迁移以补其处;篇目坠缺,指事不明者,量其意趣,加字以昭其羲。篇论吞并,义不相涉,阙漏名目者,区分事类,别目以冠篇首;君臣请问,礼仪乖失者,考校尊卑,增益以光其意;错简碎文,前后重叠者,详其指趣,削去繁杂,以存其要。辞理秘密,难粗论述者,别撰《玄珠》,以陈其道。凡所加字,皆朱书其文,使今古必分,字不杂揉。庶厥昭彰圣旨,敷畅玄言,有如列宿高悬,奎张不乱,深泉净滢,鳞介咸分。君臣无夭枉之期,夷夏有延龄之望。俾工徒勿误,学者惟明,至道流行,徽音累属,千载之后,方知大圣之慈惠无穷。时大唐寳应元年岁次壬寅序。《黄帝内经素问注序》翻译:解除疾病的束缚和痛苦,保全真精,通导元气,拯救百姓达到长寿的境域,帮助体弱多病的人获得安康的,不是三圣的学说,就不能达到这个目的。孔安国为《尚书》作序说:“伏羲、神农、黄帝的著作,称作三坟,是讲述重要道理的。”班固《汉书·艺文志》说:“《黄帝内经》十八卷。”《素问》就是《内经》中的九卷,加上《灵枢》九卷,便是《内经》的卷数。虽然几经年岁推移,朝代变革,但是对《内经》的传授和学习依然存在。担心学习者不是适合的人,因而时常有秘藏不授的内容。所以第七这一卷,主管教育的官员隐藏了它,遵行的本子只有八卷了。虽然这样,但是《素问》的文字简约,内容广博,道理奥妙,含意深远。天地的现象分清,阴阳的征候列举,变化的原由表述,死生的预兆显示。这些道理,未曾商量却远近相同,不用约定但无形的事物和有形的事物符合。查核它的言论有证据,检验它的事实不差错,确实可以称得上最高学说的根本,养生之道的基础。假如天资敏捷聪颖,便能通晓玄妙的道理,完备的见解虽然属于生而知之的人,但是对经文的正确理解也要借助前人的训解,未曾有行走不遵循道路,出入不经过门户的人。专心致志,精深研究,探索微妙深奥的含义,如果认识符合《素问》的精义要旨,那么就会达到目牛无全那样技艺纯熟的境界。所以往往会取得成效,好像鬼神在暗中相助一样,因而闻名于世的杰出医家陆陆续续地出现。如周代有秦越人,汉代有淳于意,魏时有张仲景、华佗,都是掌握《素问》奥妙道理的人。他们都能使医学的效用不断更新,普遍地救助民众,好像鲜花绿叶递相繁荣,声名和实际相符。这大概是医学教育的显著成果,也是上天的资助吧。我年轻时就仰慕医道,一向喜好养生,有幸接触《素问》这部真经,就用作借鉴。然而传世的版本有错误,篇目重复,前后没有条理,文义相差甚远,施行运用不易,阅读领会·也困难岁月已久,沿袭而成弊端。有的一篇重复出现,而另外立两个篇名;有的两篇合并一起,而总括为一个篇名;有的问答没有完结,而另外设立篇名;有的书脱简失未加写明,而说是历代残缺。在重出的《经合》篇前加上《针服》的篇名,把《异法方宜论》并人《咳论》篇。割裂《通评虚实论》而并人《四时刺逆从论》,把《诊要经终论》并人《玉版论要》;分解《皮部沦》而加入《经络论》,把有至教内容的《上古天真论》退放在后面,而把论述针法的诸篇列在前面。诸如此类,不可尽数。将登泰山,没有路径怎么到达?要去扶桑,没有舟船不能前往。于是我精心努力广泛寻访,就发现诸多占有《素问》资料的医家。经过十二年,方才掌握条理要领,探讨收获之处,深感实现了宿愿。当时在郭先生的书房里,获得先师张公秘藏的版本,文字清楚,内容完备,逐一参验诸本,众多疑难问题像冰融化一样地消除。恐怕被后学者散失,断绝他们授学的依据,于是就撰写注文,以便使它流传不朽。加上我原来收藏的卷帙,共计八十一篇二十四卷,汇集成一部书。希望人们探明前后文义,研究注释领会经文,启发初学的人,宣扬高深的医理。其中书脱简落,文字断缺,意义不相连贯的地方,就搜求经文中有关的内容,迁移来补充其处;篇名缺漏,所指事理不明确的地方,就斟酌它的内容要旨,增加文字来使其义明晰;篇论合并不分,意义互不相关,缺漏篇名的地方,就区分内容的类属,另加篇名放在该篇之前。君臣问答,礼仪错失的地方,就考校地位的尊卑,增添文字来使其文义显明;书简错杂和文字零乱及前后互相重复的地方,就详审经文的要旨,删掉繁杂的部分,来保存其中的要点;文辞义理奥秘,难以粗略论述的地方,就另撰《玄珠》一书,来陈述其中的道理。凡是添加的文字,都用红色书写,使今本和原本务必区分,文字不相混杂。这样或许能使圣人的旨意显明,使深奥的理论得到全面陈述阐发,有如众星宿高悬天际,奎宿和张宿次序不乱,又如深泉清净明沏,鱼类和甲壳类动物全能分辨。国君臣下和各族人民没有意外死亡的可能,而有延长寿命的期望。使医生不出差错,学习医道的人明白,高明的医理流行传布,百姓健康的福音接连不断,千年之后,方才知道古代大圣的仁慈恩惠没有穷尽。时在大唐宝应元年岁值壬寅序。.

《黄帝内经》好的注释版本

王洪图版《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是传统医学四大名著之一,被称为医之始祖,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从宏观上论述了天地人之间的关系,在黄老道家理论上,基于对生命的长期观察,大量临床实践,及简单解剖学知识,建立了中医学上“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养生学等。是一部围绕生命问题的百科全书,是第一部养生宝典,重讲:“治未病”,即怎样才能少生病不生病,其对于今天社会高强度生活人群的身体健康具有非常实用的指导价值。扩展资料价值影响《汉书·艺文志·方技略》载有医经、经方、神仙和房中四种中医典籍。除《黄帝内经》外,其他医经均已亡佚。因此,《黄帝内经》便成了现存最早的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之作,不仅仅是一部经典的中医名著,更是一部博大精深的文化巨著,以生命为中心,从宏观角度论述了天、地、人之间的相互联系,讨论和分析了医学科学最基本的命题——生命规律。并创建了相应的理论体系和防治疾病的原则和技术,包含着哲学、政治、天文等多个方面学科的丰富知识,是一部围绕生命问题而展开的百科全书。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黄帝内经

灵枢经原文及翻译

【原文】黄帝问于岐伯日愿闻人之始生,何气筑为墓,何立而为循,何失而死,何得而生?岐伯日以母为基,以父为檐[1]失神者死,得神者生也。黄帝日何者为神?岐伯日血气已和,荣卫已通,五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黄帝日人之寿天各不同,或夭寿,或卒死,或病久,愿闻其道。岐伯日五脏坚固,血脉和调,肌肉解利,皮肤致密,营卫之行,不失其常,呼吸微徐,气以度行,六腑化谷,津液布扬,各如其常,故能长久。黄帝日人之寿百岁而死,何以致之?岐伯日使道隧以长,基墙高以方,通调营卫,三部三里起,骨高肉满,百岁乃得终。【提要】本段主要阐述了寿天的根本因素决定于五脏的坚与不坚,而在五脏中,尤其强调先天之本肾气的作用。【注释】[1]楣音吮,栏杆,文中指阳气在外为卫外。【白话解】黄帝问岐伯道我想知道在人体生命开始的时候,以什么作为基础,又以什么作为保障,丧失了什么便会死亡,保持了什么才能生存呢?岐伯回答说人体生命的开始,以母亲的阴血作为基础,以父亲的阳精作为保障,两者结合而产生神才有生命活动。丧失了神气人就会死亡。保持了神气人才能生存。黄帝问什么是神气呢?岐伯答道在母体中,随着胎儿的逐渐发育,达到气血调和、营卫通畅,五脏成形时,便产生了神气。神气产生后,藏于心中,魂魄也由此生成,这才构成一个健全的人。黄帝说人的寿命有长短的差别,有的人长寿,有的短命,有的人患病时间很短就突然死亡了,有的患病时间很久而能迁延时日,我想听听其中的道理。岐伯道五脏强健而功能正常,血脉调和匀畅,肌肉间隙通利,皮肤致密,营气和卫气的运行正常,呼吸调畅,气按一定规律流行,六腑正常传化饮食物,并将所化生的津液布散全身,身体各部的功能活动都正常进行,就能够长寿。黄帝说如何知道人活到百岁才会死亡呢?岐伯说长寿的人,鼻道深邃而长,面部的颊侧和下颌等部位的骨高肉厚而且端正,营气和卫气的运行调和通畅,颜面上部的额角、中部的鼻和下部的下颌都隆起,骨骼高大、肌肉丰满。有这些征象的人,活到一百岁才会死亡。【原文】黄帝日其气之盛衰,以至其死,可得闻乎?岐伯日人生十岁,五脏始定,血气已通,其气在下,故好走;二十岁,血气始盛,肌肉方长,故好趋;三十岁,五脏大定,肌肉坚固,血脉盛满,故好步;四十岁,五脏六腑十二经脉,皆大盛以平定,腠理始疏,荣华颓落,发颇斑白,平盛不摇,故好坐五十岁,肝气始衰,肝叶始薄,胆汁始灭[1],目始不明六十岁,心气始衰,苦忧悲,血气懈惰,故好卧七十岁,脾气虚,皮肤枯;八十岁,肺气衰,魄离,故言善误;九十岁,肾气焦,四脏经脉空虚;百岁,五脏皆虚,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矣。【提要】本段阐述了人体不同年龄阶段的生理特点。【注释】[1]灭《黄帝内经太素》与《甲乙经》均为"减"。【白话解】黄帝说气在人一生中的盛衰情况,以及从出生到死亡整个生命过程中的表现,能讲给我听一听吗?岐伯道人生长到十岁的时候,五脏发育到一定的健全程度,血气的运行完全畅通均匀,人体生长发育的根源是肾脏的精气,精气从下部而上行,所以喜爱跑动。二十岁时,血气开始充盛,肌肉也趋于发达,所以行动敏捷,走路很快。三十岁,五脏已经发育完善,肌肉发达而坚实,血脉充盈旺盛,步履稳健而喜欢从容不迫地行走。四十岁的时候,人体的五脏、六腑、十二经脉,发育都非常健全,到了最旺盛阶段而逐渐衰退,腠理开始粗疏,颜面的色泽逐渐消退,发鬓开始斑白,因为精气已发展到最高阶段而开始衰减的缘故,所以愿意坐着而不想活动。7到五十岁的时候,肝气开始衰减,肝叶开始瘦薄,胆汁开始减少,两眼开始昏花。到六十岁时,心气开始衰减,主神志的功能失常,以致经常出现忧愁悲伤的情志改变,又因为血气不足而运行缓慢,所以只想躺卧。到七十岁,脾气虚弱,皮肤干枯而不润泽。到了八十岁,肺气衰减,不能涵养魄而魄离散,所以言语容易发生错误。九十岁,肾气枯竭,其余四脏的经脉气血也都空虚了。到了一百岁,五脏及其经脉都空虚了,所藏的神气消散了,只有形体躯壳存在,也就死亡了。【原文】黄帝日其不能终寿而死者,何如?岐伯日其五脏皆不坚,使道不长,空外以张,喘息暴疾又卑基墙,薄脉少血,其肉不石,数中风寒,血气虚,脉不通,真邪相攻,乱而相引,故中寿而尽也。【提要】说明人不能终寿的因素是因为五脏不坚。【白话解】黄帝问有的人没活到一百岁就死亡了,这是为什么呢?岐伯答道这种人的五脏都不坚固而功能失常,鼻道不深,鼻孔向外张开,呼吸急促。另外面部的颊侧和下颌塌陷,脉体薄弱而脉中血少,肌肉不坚实,又屡次被风寒等外邪侵袭,使血气更虚,血脉不通畅。总之,人体正气虚弱,邪气就容易侵人人体而又进一步伤害正气,所以没有活到一百岁就死亡了。

黄帝内经素问注序原文及翻译

《黄帝内经素问注序》原文:夫释缚脱艰,全真导气,拯黎元于仁寿,济羸劣以获安者,非三圣道,则不能致之矣。孔安国序《尚书》曰:“伏羲、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班固《汉书·艺文志》曰:“《黄帝内经》十八卷。”《素问》即其经之九卷也,兼《灵枢》九卷,乃其数焉。虽复年移代革,而授学犹存;惧非其人,而时有所隐。故第七一卷,师氏藏之;今之奉行,惟八卷尔。然而其文简,其意博,其理奥,其趣深。天地之象分,阴阳之候列,变化之由表,死生之兆彰。不谋而遐迩自同,勿约而幽明斯契。稽其言有徵,验之事不忒。诚可谓至道之宗,奉生之始矣。假若天机迅发,妙识玄通,蒇谋虽属乎生知,标格亦资於诂训,未尝有行不由迳,出不由户者也。然刻意研精,探微索隐,或识契真要,则目牛无全。故动则有成,犹鬼神幽赞,而命世奇杰,时时间出焉。则周有秦公,汉有淳于公,魏有张公、华公,皆得斯妙道者也。咸日新其用,大济蒸人,华叶递荣,声实相副。盖教之著矣,亦天之假也。冰弱龄慕道,夙好养生,幸遇真经,式为龟镜。而世本纰缪,篇目重叠,前后不伦,文义悬隔,施行不易,披会亦难。岁月既淹,袭以成弊。或一篇重出,而别立二名;或两论并吞,而都为一目;或问答未已,别树篇题;或脱简不书,而云世阙。重《经合》而冠《针服》,并《方宜》而为《咳篇》;隔《虚实》而为《逆从》,合《经络》而为《论要》。节《皮部》为《经络》,退《至教》以先《针》。诸如此流,不可胜数。且将升岱岳,非径奚为?欲诣扶桑,无舟莫适。乃精勤博访,而并有其人。历十二年,方臻理要,询谋得失,深遂夙心。时于先生郭子斋堂,受得先师张公秘本,文字昭晰,义理环周,一以参详,羣疑冰释。恐散于末学,绝彼师资,因而撰注,用传不朽。兼旧藏之卷,合八十一篇二十四卷,勒成一部。冀乎究尾明首,寻注会经,开发童蒙,宣扬至理而已。其中脱简文断,义不相接者,搜求经论所有,迁移以补其处;篇目坠缺,指事不明者,量其意趣,加字以昭其羲。篇论吞并,义不相涉,阙漏名目者,区分事类,别目以冠篇首;君臣请问,礼仪乖失者,考校尊卑,增益以光其意;错简碎文,前后重叠者,详其指趣,削去繁杂,以存其要。辞理秘密,难粗论述者,别撰《玄珠》,以陈其道。凡所加字,皆朱书其文,使今古必分,字不杂揉。庶厥昭彰圣旨,敷畅玄言,有如列宿高悬,奎张不乱,深泉净滢,鳞介咸分。君臣无夭枉之期,夷夏有延龄之望。俾工徒勿误,学者惟明,至道流行,徽音累属,千载之后,方知大圣之慈惠无穷。时大唐寳应元年岁次壬寅序。《黄帝内经素问注序》翻译:解除疾病的束缚和痛苦,保全真精,通导元气,拯救百姓达到长寿的境域,帮助体弱多病的人获得安康的,不是三圣的学说,就不能达到这个目的。孔安国为《尚书》作序说:“伏羲、神农、黄帝的著作,称作三坟,是讲述重要道理的。”班固《汉书·艺文志》说:“《黄帝内经》十八卷。”《素问》就是《内经》中的九卷,加上《灵枢》九卷,便是《内经》的卷数。虽然几经年岁推移,朝代变革,但是对《内经》的传授和学习依然存在。担心学习者不是适合的人,因而时常有秘藏不授的内容。所以第七这一卷,主管教育的官员隐藏了它,遵行的本子只有八卷了。虽然这样,但是《素问》的文字简约,内容广博,道理奥妙,含意深远。天地的现象分清,阴阳的征候列举,变化的原由表述,死生的预兆显示。这些道理,未曾商量却远近相同,不用约定但无形的事物和有形的事物符合。查核它的言论有证据,检验它的事实不差错,确实可以称得上最高学说的根本,养生之道的基础。假如天资敏捷聪颖,便能通晓玄妙的道理,完备的见解虽然属于生而知之的人,但是对经文的正确理解也要借助前人的训解,未曾有行走不遵循道路,出入不经过门户的人。专心致志,精深研究,探索微妙深奥的含义,如果认识符合《素问》的精义要旨,那么就会达到目牛无全那样技艺纯熟的境界。所以往往会取得成效,好像鬼神在暗中相助一样,因而闻名于世的杰出医家陆陆续续地出现。如周代有秦越人,汉代有淳于意,魏时有张仲景、华佗,都是掌握《素问》奥妙道理的人。他们都能使医学的效用不断更新,普遍地救助民众,好像鲜花绿叶递相繁荣,声名和实际相符。这大概是医学教育的显著成果,也是上天的资助吧。我年轻时就仰慕医道,一向喜好养生,有幸接触《素问》这部真经,就用作借鉴。然而传世的版本有错误,篇目重复,前后没有条理,文义相差甚远,施行运用不易,阅读领会·也困难岁月已久,沿袭而成弊端。有的一篇重复出现,而另外立两个篇名;有的两篇合并一起,而总括为一个篇名;有的问答没有完结,而另外设立篇名;有的书脱简失未加写明,而说是历代残缺。在重出的《经合》篇前加上《针服》的篇名,把《异法方宜论》并人《咳论》篇。割裂《通评虚实论》而并人《四时刺逆从论》,把《诊要经终论》并人《玉版论要》;分解《皮部沦》而加入《经络论》,把有至教内容的《上古天真论》退放在后面,而把论述针法的诸篇列在前面。诸如此类,不可尽数。将登泰山,没有路径怎么到达?要去扶桑,没有舟船不能前往。于是我精心努力广泛寻访,就发现诸多占有《素问》资料的医家。经过十二年,方才掌握条理要领,探讨收获之处,深感实现了宿愿。当时在郭先生的书房里,获得先师张公秘藏的版本,文字清楚,内容完备,逐一参验诸本,众多疑难问题像冰融化一样地消除。恐怕被后学者散失,断绝他们授学的依据,于是就撰写注文,以便使它流传不朽。加上我原来收藏的卷帙,共计八十一篇二十四卷,汇集成一部书。希望人们探明前后文义,研究注释领会经文,启发初学的人,宣扬高深的医理。其中书脱简落,文字断缺,意义不相连贯的地方,就搜求经文中有关的内容,迁移来补充其处;篇名缺漏,所指事理不明确的地方,就斟酌它的内容要旨,增加文字来使其义明晰;篇论合并不分,意义互不相关,缺漏篇名的地方,就区分内容的类属,另加篇名放在该篇之前。君臣问答,礼仪错失的地方,就考校地位的尊卑,增添文字来使其文义显明;书简错杂和文字零乱及前后互相重复的地方,就详审经文的要旨,删掉繁杂的部分,来保存其中的要点;文辞义理奥秘,难以粗略论述的地方,就另撰《玄珠》一书,来陈述其中的道理。凡是添加的文字,都用红色书写,使今本和原本务必区分,文字不相混杂。这样或许能使圣人的旨意显明,使深奥的理论得到全面陈述阐发,有如众星宿高悬天际,奎宿和张宿次序不乱,又如深泉清净明沏,鱼类和甲壳类动物全能分辨。国君臣下和各族人民没有意外死亡的可能,而有延长寿命的期望。使医生不出差错,学习医道的人明白,高明的医理流行传布,百姓健康的福音接连不断,千年之后,方才知道古代大圣的仁慈恩惠没有穷尽。时在大唐宝应元年岁值壬寅序。

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序翻译

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序翻译如下:要解除疾病的缠绕,摆脱疾病的痛苦,保全人体的真精,通导人体的元气,拯救百姓使他们都得到长寿,帮助瘦弱有病的人获得平安,离开了古圣贤的医学理论就不能达到这个目的。孔安国为《尚书》作的序文里说:“伏羲、神农、黄帝的书,称为‘三坟’,谈论的都是天、地、人的重大道理呀。”班固《汉书·艺文志》说:“《黄帝内经》十八卷。”《素问》就是这部经书中的九卷,加上《灵枢》九卷,就是那个数目了。虽然经过了岁月的推移,朝代的变迁,可是由于一代代地传授学习,使《内经》的学术还是保存下来了。在历代医家的传授教学中,由于担心遇到那不适合的,不是真可以传授的人,因而有时候对有些内容,就有秘而不传的情况。因此,如第七这一卷,就是被主管医学教育的官员秘藏起来的。如今遵从施行的,只有八卷罢了。虽如此,可是《内经》的文字精练,内容广博,理论精深,意味深长。天地间的很多现象被分析到了,阴阳变化的各种征候被列举出来了,各种变化的原由被表述清楚了,死和生的预兆被叙述明白了。因此,人们在掌握了《内经》的理论以后,不用商量,对于远近各处的事物,认识都自然相同;不用相约,对于不论是幽暗无形的事物,还是明显有形的事物,看法就很容易相合。考察它的理论有证据,用治疗实践来检验它,不会有差错。的确可以说是医学理论的本源,养生之学的理论基础。假如天资聪明,可助认识通晓玄妙深奥的道理,当然,完备周密的见解虽说要靠有聪明的资质,但正确理解《内经》高深的学术内容的准则,也还要借助于前贤的遗训和注释,如同不曾有走路不从路上走,出入不从门户行的人一样。然而专心一意地研究它的精神实质,探求其中微妙的含义,研索其中深奥的道理,如果认识并掌握它的精髓要旨,那就能达到纯熟高超的境地了。因此,只要一行动就有成效,如同有鬼神在暗中帮助一样,而闻名于世的杰出的医学家,也就时时间隔地由此产生了。周代有秦越人,汉代有淳于意,魏有张仲景、华佗。他们都是掌握了书中精妙理论的人,都能代代不断地创新发展它的妙用,广泛地救助人民大众,使医学事业像鲜花和绿叶一样相继繁荣,这些医家的声誉和他们的实际技能是相称的。这些大概都是《素问》哺育教化的显著成果,也是上天给他们的资助吧!

上一篇:皇族养心堂

下一篇:黄翡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