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生物必修三

时间:2024-07-09 18:09:21编辑:流行君

高三年级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1.高三年级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1、DNA是使R型细菌产生稳定的遗传变化(即R型细菌转化是S型细菌)的物质,而噬菌体的各种性状也是通过DNA传递给后代的,这两个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2、现代科学研究证明,遗传物质除DNA以外还有RNA。因是绝大多数生物(如所有的原核生物、真核生物及部分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只有少数生物(如部分病毒等)的遗传物质是RNA,所以说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3、碱基对排列顺序的多样性,构成了DNA分子的多样性,而碱基对的特定的排列顺序,又构成了每个DNA分子的特异性,这从分子水平说明了生物体具有多样性和特异性的原因。   4、遗传信息的传递是通过DNA分子的复制(注意其半保留复制和边解旋边复制的特点)来完成的。   5、DNA分子独特的双螺旋结构是复制提供了精确的模板;通过碱基互补配对,保证了复制能够准确地进行。   6、子代与亲代在性状上相似,是由于子代获得了亲代复制的一份DNA的缘故。   7、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XX,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直线排列,染色体是基因的载体。   8、基因的表达是通过DNA控制蛋白质的合成(即转录和翻译过程)来实现的。   9、由于不同基因的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碱基顺序)不同,因此,不同的基因含有不同的遗传信息。(即:基因的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就代表遗传信息)。   10、DNA分子中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决定了mRNA中核糖核苷酸的排列顺序,mRNA中核糖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又决定了蛋白质中氨基酸的排列顺序,氨基酸的排列顺序最终决定了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的特异性,从而使生物体表现出各种遗传特性。所以,生物的一切性状都是由基因决定,并由蛋白质分子直接体现的。   11、生物的一切遗传性状都是受基因控制的。一些基因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基因控制性状的另一种情况,是通过控制蛋白质分子的结构来直接影响性状。   12、基因分离定律: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两个纯合亲本杂交时,子一代只表现出显性性状;子二代出现了性状分离现象,并且显性性状与隐性性状的数量比接近于3:1。   13、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是: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生物体在进行减数XX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14、基因型是性状表现的内在因素,而表现型则是基因型的表现形式。   15、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进行减数XX形成配子的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16、生物的性别决定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XY型(即雄性有一对异型的性染色体XY,雌性有一对同型的性染色体XX,后代性别由父本决定),另一种是ZW型(即雄性有一对同型的性染色体ZZ,雌性有一对异型的性染色体ZW,后代性别由母本决定)。   17、可遗传的变异有三种来源: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   18、基因突变在生物进化中具有重要意义。它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是生物进化提供了最初的原材料。   19、基因重组的两种方式:一是减数第一次XX后期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二是减数第一次XX联会时,同源染色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所以,通常只有有性生殖才具有基因重组的过程。而细菌等一般进行无性生殖的生物的基因重组只能通过基因工程来实现。   20、通过有性生殖过程实现的基因重组,是生物变异提供了极其丰富的来源。这是形成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原因之一,对于生物进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高三年级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细胞器(organelle)一般认为是散布在细胞质内具有一定形态和功能的微结构或微器官。但对于"细胞器"这一名词的范围,还存在着某些不同意见。细胞中的细胞器主要有:线粒体、内质网、中心体、叶绿体,高尔基体、核糖体等。它们组成了细胞的基本结构,使细胞能正常的工作,运转。   细胞器分为:线粒体;叶绿体;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液泡,核糖体,中心体,细胞核。其中,叶绿体和液泡只存在于植物细胞和低等动物细胞,中心体只存在于低等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另外,液泡是细胞内的细胞器,而不是内质网。   细胞器是悬浮在细胞质基质中的具有特定结构功能的微小构造。   细胞核属于真核细胞基本结构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控制遗传和代谢。   线粒体是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又称"动力车间"。细胞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大约95%来自线粒体。双层膜,形状为椭球形,含核糖体可产生DNA和RNA,能相对独立遗传。存在于所有真核生物细胞中(厌氧菌除外),动植物细胞中都含有线粒体(除成熟红细胞外),分布于代谢旺盛处,属于半自主性细胞器。   叶绿体是绿色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含有的细胞器,产生氧气和有机物,是植物细胞的“养料制造车间”和“能量转换站”。双层膜,形状为扁平椭球形或球形,含核糖体可产生DNA和RNA,属于半自主性细胞器。   内质网是由膜连接而成的网状结构,单层膜,是细胞内蛋白质的合成和加工,以及脂质合成的“车间”可分为滑(光)面内质网和粗面内质网,粗面内质网加工蛋白,滑面内质网合成脂质。动植物细胞中都含有内质网。   高尔基体单层膜,对来自内质网的蛋白质再加工,分类和包装的“车间”及“发送站”,动植物细胞中都含有高尔基体,动物细胞用于分解物的形成,植物细胞参与细胞壁的形成。   溶酶体,单层膜,是“消化车间”,内部含有多种水解酶,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吞噬并杀死入侵的病毒或细菌,动植物细胞中都含有溶酶体。   液泡单层膜,只存在于植物细胞和低等动物细胞,是调节细胞内的环境,是植物细胞保持坚挺的细胞器。含有细胞液,色素(花青素,叶绿素等)。   核糖体无膜,分为附着核糖体和游离核糖体,将氨基酸合成蛋白质,核糖体是由RNA和蛋白质构成的微小颗粒,是合成蛋白质的场所,所有细胞都含有核糖体。 3.高三年级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1.生物体具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   2.从结构上说,除病毒以外,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3.新陈代谢是活细胞中全部的序的化学变化总称,是生物体进行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   4.生物体具应激性,因而能适应周围环境.   5.生物体都有生长、发育和生殖的现象.   6.生物遗传和变异的特征,使各物种既能基本上保持稳定,又能不断地进化.   7.生物体都能适应一定的环境,也能影响环境.   8.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常见的主要有20种,可分为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两大类.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没有一种是生物特有的,这说明生物与非生物具有统一性的一面,同时,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含量又与非生物有明显不同,这是生物与非生物差异性的一面.   9.原生质泛指细胞内的生命物质,包括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等部分.原生质以蛋白质和核酸为主要成分,但并不包括细胞内的所有物质,如构成细胞的细胞壁.   10.各种生物体的一切生命活动,绝对不能离开水.自由水/结合水的比例升高,细胞代谢活动增强.   11.糖类是构成生物体的重要成分,是细胞的主要能源物质,是生物体进行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   12.脂类包括脂肪、类脂和固醇等,这些物质普遍存在于生物体内.   13.蛋白质是细胞中重要的有机化合物,一切生命活动都离不开蛋白质,生物的性状是由蛋白质来体现的.蛋白质形成过程中肽键数=脱去的水分子数=n-m(其中n是该蛋白质中氨基酸总数,m为肽链条数),相对分子质量=氨基酸相对分子总质量-失去的水分子的相对分子总质量.   14.核酸是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是遗传信息的载体,是生命活动的控制者.   15.组成生物体的任何一种化合物都不能够单独地完成某一种生命活动,而只有按照一定的方式有机地组织起来,才能表现出细胞和生物体的生命现象.细胞就是这些物质最基本的结构形式.   16.构成细胞膜的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大都是可以运动的,这决定了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结构的流动性保证了载体蛋白能从细胞膜的一侧转运相应的物质到另一侧,由于细胞膜上载体的种类和数量不同,因此,物质进出细胞膜的数量、速度及难易程度也不同,即反映出物质交换过程中的选择透过性.流动性是细胞膜结构的固有属性,而选择透过性是对细胞膜生理特征的描述,这一特性只有在流动性基础上,才能完成物质交换功能. 4.高三年级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免疫缺陷疾病:   1、概念:由于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者缺乏而引起的疾病。   2、分类:   ⑴、先天性免疫缺陷病:由于遗传造成,生来就有。   ⑵、获得性免疫缺陷病:由于疾病或其他因素造成,后天形成。   3、AIDS: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   ⑴、病毒:HIV,RNA作遗传物质。   ⑵、病理:HIV病毒攻击免疫系统,破坏T细胞,免疫功能完全丧失。   ⑶、病症:初期:全身淋巴结肿大,不明原因的发热,夜间盗汗,食欲不振,精神疲乏。后期:肝、脾肿大,并发恶性肿瘤,极度消瘦,腹泻,便血,呼吸困难,心力衰竭,中枢神经系统麻痹,死亡。   ⑷、传播途径:性传播,血液传播,母婴传播。   ⑸、预防措施:   ①、洁身自好,不性滥交;   ②、不共用牙刷、剃须刀。   ③、不用未经消毒的器械纹眉、穿耳。   ④、不使用未经严格消毒的医疗器械。   ⑤、不输入未经严格检验的血液或血制品。   什么是生长素?有哪些物质具有生长素效应?   ⑴、生长素就是吲哚乙酸——I高中生物必修三必背知识点(化学结构式见P-47图3-5)。   ⑵、苯XX、吲哚丁酸(IBA)等都具有生长素效应。 5.高三年级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1、自身免疫:在特殊情况下,人体免疫系统对自身成分所引起的作用。   2、自身免疫疾病:因自身免疫反应而对自身的组织和器官造成损伤并出现了症状的现象。   3、植物向光性原理是什么?   植物的向光性是由于生长素分布不均匀造成的。   单侧光照射,胚芽鞘背光一侧生长素含量多于向光一侧,引起两侧的生长不均匀,从而造成向光弯曲。   4、植物激素:指由植物体内产生的,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   5、生长素在植物体内的产生、运输和分布是怎样的?   ⑴、合成部位:主要是幼嫩的芽、叶和发育的种子。合成生长素的原初底物是色氨酸。   ⑵、运输:表现为极性运输——只能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不能反过来运输。运输方式为主动运输。   ⑶、分布:各个器官中都有,相对集中地分布在生长旺盛的部分。

高二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汇总

  一些高二学生认为生物这一科目难学,其实是他们没学好生物知识点,只要弄懂了相关知识点就能够取得好的成绩,,下面我整理的 高二生物 必修三知识点汇总,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二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汇总   一、细胞与稳态   1、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2、 内环境的组成及相互关系   (1)毛细淋巴管具有盲端,毛细血管没有盲端,这是区别毛细淋巴管和毛细血管的 方法 。   (2)淋巴来源于组织液,返回血浆。图示中组织液单向转化为淋巴,淋巴单向转化为血浆,这是判断血浆、组织液、淋巴三者关系的突破口。   3、内环境中存在和不存在的物质   (1)存在的物质主要有: ①营养物质:水、无机盐、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维生素等。   ②代谢废物:CO2、尿素等。 ③调节物质:激素、抗体、递质、淋巴因子、组织胺等。   ④其他物质:纤维蛋白原等。   (2)不存在的物质主要有: ①只存在于细胞内的物质:血红蛋白及与细胞呼吸、复制、转录、翻译有关的酶等。 ②存在于消化道中的食物及分泌到消化道中的消化酶。   4、在内环境中发生和不发生的生理过程   (1)发生的生理过程 ①乳酸与碳酸氢钠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实现pH的稳态。 ②兴奋传导过程中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 ③免疫过程中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地结合。 ④激素调节过程,激素与靶细胞的结合。   (2)不发生的生理过程(举例) ①细胞呼吸的各阶段反应。 ②细胞内蛋白质、递质和激素等物质的合成。 ③消化道等外部环境所发生的淀粉、脂质和蛋白质的消化水解过程。   技法提炼   内环境成分的判断方法   一看是否属于血浆、组织液或淋巴中的成分(如血浆蛋白、水、无机盐、葡萄糖、氨基酸、脂质、O2、CO2、激素、代谢废物等)。若是,则一定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二看是否属于细胞内液及细胞膜的成分(如血红蛋白、呼吸氧化酶、解旋酶、DNA聚合酶、RNA聚合酶、载体蛋白等)。若是,则一定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三看是否属于外界环境液体的成分(如消化液、尿液、泪液、汗液、体腔液等中的成分)。若是,则一定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5、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   (1)渗透压:   血浆渗透压: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主要与Na+、Cl-有关。   溶液渗透压:溶液浓度越高,溶液渗透压越大。   (2)酸碱度:正常人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与HCO3-、HPO42-等离子有关。   (3)温度: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   易错警示 与内环境有关的2个易错点:(1)内环境概念的适用范围:内环境属于多细胞动物的一个概念,单细胞动物(原生动物)以及植物没有所谓的内环境。(2)血浆蛋白≠血红蛋白:血浆蛋白是血浆中蛋白质的总称,属于内环境的成分;而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内,不是内环境的成分。   6、内环境的稳态   (1)稳态:正常机体通过神经系统和体液免疫调节,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2)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   (3)内环境稳态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7、组织水肿及其产生原因分析   组织间隙中积聚的组织液过多将导致组织水肿,其引发原因如下   :   二、神经调节   1、神经调节基本方式:反射   2、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3、反射发生必须具备两个条件:反射弧完整和一定条件的刺激。   ①感受器,②传入神经,③神经中枢,④传出神经,⑤效应器,⑥神经节(细胞体聚集在一起构成)。   2、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1)传导形式: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   (2)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   (3)局部电流:在兴奋部位和未兴奋部位之间存在电位差,形成了局部电流。   (4)传导方向:双向传导。   下图所示的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易错警示 与兴奋产生与传导有关的3点提示:(1)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产生主要是Na+内流的结果,Na+的内流需要膜载体(离子通道),同时从高浓度到低浓度,故属于协助扩散;同理,神经纤维上静息电位的产生过程中K+的外流也属于协助扩散。(2)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局部电流或电信号的形式传导。(3)离体和生物体内神经纤维上兴奋传导的差别:①离体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是双向的。②在生物体内,神经纤维上的神经冲动只能来自感受器。因此在生物体内,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单向传导的。   3、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1)突触的结构   (2)突触间隙内的液体为组织液(填内环境成分)。   (3)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单向传递的原因: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解惑] 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是特化的细胞膜,其结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功能特性是具有选择透过性,与细细胞膜的结构特点和功能特性分别相同。   易错警示 有关神经传递中的知识 总结   (1)突触和突触小体的区别   ①组成不同:突触小体是上一个神经元轴突末端膨大部分,其上的膜构成突触前膜,是突触的一部分;突触由两个神经元构成,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   ②信号转变不同:在突触小体上的信号变化为电信号→化学信号;在突触中完成的信号转变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2)有关神经递质归纳小结   神经递质是神经细胞产生的一种化学信息物质,对有相应受体的神经细胞产生特异性反应(兴奋或抑制)。   ①供体:轴突末梢突触小体内的突触小泡。   ②受体:与轴突相邻的另一个神经元的树突膜或细胞体膜上的蛋白质,能识别相应的神经递质并与之发生特异性结合,从而引起突触后膜发生膜电位变化。   ③传递: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组织液)→突触后膜。   ④释放:其方式为胞吐,该过程的结构基础是依靠生物膜的流动性,递质在该过程中穿过了0层生物膜。在突触小体中与该过程密切相关的线粒体和高尔基体的含量较多。⑤作用:与相应的受体结合,使另一个神经元发生膜电位变化(兴奋或抑制)。   ⑥去向:神经递质发生效应后,就被酶破坏而失活,或被转移走而迅速停止作用,为下次兴奋做好准备。   ⑦种类:常见的神经递质有:a.乙酰胆碱;b.儿茶酚胺类:包括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和多巴胺;c.5­羟色胺;d.氨基酸类:谷氨酸、γ­氨基丁酸和甘氨酸,这些都不是蛋白质。   4、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调节中枢、生物的节律行为   脑干:呼吸中枢   小脑:维持身体平衡的作用   大脑: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   脊髓:调节机体活动的低级中枢   5、大脑的高级功能:言语区: S区(不能讲话)、W(不能写字)、H(不能听懂话)、V(不能看懂文字)   三、体液调节(激素调节)   人体内主要内分泌腺及分泌的激素   [解惑] (1)激素既不组成细胞结构,又不提供能量,也不起催化作用,只起调节作用。   (2)胰腺既有外分泌部——分泌胰液,含各种消化酶;又有内分泌腺——胰岛分泌调节血糖的激素。   (3)体液调节并非激素调节:在体液调节中,激素调节起主要作用,但不是唯一的,如CO2、H+等对生命活动的调节也属于体液调节。   易错警示 动物激素化学本质的归纳   下丘脑:促激素释放激素、抗利尿激素??(1) 多肽和蛋白质类激素?垂体:促激素、生长激素   ??胰岛:胰岛素、胰高血糖素   (2)氨基酸衍生物: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   (3)固醇类激素:性激素。   7、激素调节的实例   (1) 血糖平衡的调节   ?血糖的来源和去路?参与调节的主要激素有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   (2)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   (3) 反馈调节: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系统的工作,这种调节方式称为反馈调节。   反馈调节是生命系统中非常普遍的调节机制,它对于机体维持稳态具重要意义!   8、体温调节   (1)人体热量的主要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放能。   (2)主要的产热器官:骨骼肌和肝脏。   (3)炎热环境中体温调节的效应器:汗腺、毛细血管等。   9、水盐调节   (1)调节中枢:下丘脑。   (2)调节途径   ①渴感的产生与饮水: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大脑皮层→产生渴感,主动饮水。   ②水分的重吸收: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作用于,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水,尿量减少。   10、激素调节的特点   ① 微量和高效;② 通过体液运输(故临床上通过抽取血样来检测内分泌系统的疾病) ③ 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注:(1)靶器官、靶细胞:能被特定激素作用的器官、细胞即为该激素的靶器官、靶细胞。   (2)激素一经靶器官、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了,因此体内需要源源不断地产生激素,以维持激素含量的动态平衡。   11、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体液调节:激素、二氧化碳等调节因子,通过体液运送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的调节。(激素调节是其主要内容)   四、免疫调节   1、免疫系统的组成   (1)组成: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   ?吞噬细胞等   ?(2)免疫细胞??T细胞淋巴细胞??B细胞   迁移到胸腺中成熟   在骨髓中成熟   (3)免疫活性物质: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等。   2、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杀菌则为第二道防线。   (2)消化道、呼吸道及皮肤表面等都是外界环境,在这些场所中所发生的免疫都属于第一道防线,如胃酸杀菌等。   3、特异性免疫 (1)体液免疫(抗原没有进入细胞)   ①参与细胞: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记忆细胞、浆细胞。   ②免疫过程   ③结果:多数情况下浆细胞产生抗体与抗原结合,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进而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2)细胞免疫(抗原进入细胞)   ①参与细胞:吞噬细胞、T细胞、记忆细胞、效应T细胞。   ②结果:效应T细胞可以与靶细胞密切接触,使其裂解死亡,释放出抗原,最终被吞噬细胞吞噬。   效应T细胞作用:使靶细胞裂解,抗原暴露,暴露的抗原会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4、免疫失调疾病   (1) 免疫过强 自身免疫病 类风湿、系统性红斑狼疮   过敏反应 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   功能紊乱,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2)免疫过弱:艾滋病(AIDS) a. 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遗传物质是RNA; 艾滋病属于获得性免疫缺陷病,由艾滋病病毒引起,其致病机理是艾滋病病毒攻击人体免疫系统,特别是能够侵入人体的T细胞,使T细胞大量死亡,导致患者丧失免疫功能,各种病原体则乘虚而入。所以,导致艾滋病患者死亡的直接原因是病原微生物的侵染或恶性肿瘤,根本原因是HIV破坏免疫系统。   易错警示 与免疫细胞有关的4点提示   (1)T细胞和B细胞的形成不需要抗原的刺激,而浆细胞和效应T细胞的形成需要抗原的刺激。   (2)吞噬细胞不仅参与非特异性免疫,还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3)免疫活性物质并非都由免疫细胞产生,如唾液腺、泪腺细胞都可产生溶酶菌。   (4)有关免疫细胞的“3个唯一”:唯一能产生抗体的细胞是浆细胞,B细胞、记忆细胞都不能产生;唯一没有识别功能的细胞是浆细胞;特异性免疫中除浆细胞外,唯一没有特异性识别功能的细胞是吞噬细胞,其余免疫细胞都有特异性识别功能。   5、下图是初次免疫反应和二次免疫反应过程中抗体浓度变化和患病程度曲线图,据图回答相关问题   (1)记忆细胞的特点:快速增殖分化、寿命长、对相应抗原十分敏感。   (2)二次免疫特点:反应快、反应强烈,能在抗原入侵但尚未患病之前将其消灭。   (3)由图示可看出,在二次免疫过程中抗体的产生特点是既快又多。   易错警示 与免疫过程有关的4点提示   (1)只考虑到胸腺产生T细胞,T细胞参与细胞免疫,忽视了T细胞也可参与部分体液免疫,是解答相关试题容易出错的主要原因。(2)对浆细胞和效应T细胞来说,初次免疫只来自B细胞或T细胞的分化;二次免疫不仅来自B细胞或T细胞的分化,而且记忆细胞可以更快地分化出浆细胞或效应T细胞。(3)由淋巴细胞到效应细胞和记忆细胞的增殖分化过程中细胞的遗传物质并未发生改变,分化只是发生了基因的选择性表达。(4)在再次免疫中,记忆细胞非常重要,然而抗体不是由记忆细胞产生的,仍是由浆细胞合成并分泌的。   五、植物的激素调节   1. 达尔文的实验   实验结论:单侧光照射能使胚芽鞘尖端产生某种影响,当传递到下部伸长区时,造成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长快。   2. 鲍森·詹森的实验   实验结论: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影响,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   3. 拜尔的实验   实验结论: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因为尖端产生的影响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   4. 温特的实验   实验结论:造成胚芽鞘弯曲的是一种化学物质,并命名为生长素。   产生:植物体内??运输途径:从产生部位到作用部位5. 植物激素?作用:影响植物生长发育??实质:微量有机物   [解惑] (1)温特实验之前的实验结论中不能出现“生长素”,只能说“影响”。   (2)证明“影响”是“化学物质”而非其他信号,并对该物质命名的科学家是温特;提取该物质的是郭葛,其化学本质为吲哚乙酸,由色氨酸合成。   (3)上述实验中都设置了对照组,体现了单一变量原则。   6、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   (1)合成部位:主要在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2)分布部位:植物体各器官中都有,相对集中地分布在生长旺盛的部分。   (3)运输   ?极性运输:从形态学的上端运输到形态学的下端。   ?非极性运输:成熟组织中可以通过韧皮部进行。   7、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两重性   (1)实质:即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   浓度   :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2)表现?器官:敏感程度:根>芽>茎   ??发育程度:幼嫩>衰老   (3)尝试对生长素的两重性作用曲线进行分析   ?曲线中OH段表明:随生长素浓度升高,促进生长作用增强。   ?曲线中HC段表明:随生长素浓度升高,促进生长作用减弱(但仍为促进生长)。 ?H点表示促进生长的最适浓度为g。   ④当生长素浓度小于i时促进植物生长,均为“低浓度”,高于i时才会抑制植物生长,成为“高浓度”,所以C点表示促进生长的“阈值”。   ⑤若植物幼苗出现向光性且测得向光侧生长素浓度为m,则背光侧的浓度范围为大于m小于2m。   ⑥若植物水平放置,表现出根的向地性、茎的背地性,且测得茎的近地侧生长素浓度为2m,则茎的远地侧生长素浓度范围为大于0小于m。   8、顶端优势   (1)现象:顶芽优先生长,侧芽受到抑制。   (2)原因: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积累到侧芽,侧芽附近生长素浓度高,发育受到抑制。   9、生长素类似物:具有与生长素相似生理效应的人工合成的化学物质,如α­萘乙酸、2,4­D等。   生长素的作用机理:通过促进细胞纵向伸长来促进植物生长。   10、各 种植 物激素的生理作用(见图)   (1)协同作用的激素   ①促进生长的激素: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   ②延缓叶片衰老的激素:细胞分裂素和生长素。   (2)拮抗作用的激素   ①器官脱落   ②种子萌发易错警示 与各种植物激素相联系的5点提示:(1)植物激素是在植物体的一定部位合成的微量有机物,激素种类不同,化学本质不同。(2)生长素有极性运输的特点,其他植物激素没有。(3)植物激素具有远距离运输的特点,激素种类不同,运输的方式和方向不一定相同。   (4)植物激素具有调节功能,不参与植物体结构的形成,也不是植物的营养物质。(5)利用生长素类似物处理植物比用天然的生长素更有效,其原因是人工合成的生长素类似物具有生长素的作用,但植物体内没有分解它的酶,因而能长时间发挥作用。   六、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   1、生态系统的结构层次   个体   种群群落生态系统   同种生物 所用种群 与无机环境   (1)种群: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所有个体的总称   (2)群落:一定区域内的所有生物   (3)生态系统:一定区域内的所有生物与无机环境   (4)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   2、种群密度   [解惑] (1)一个种群不是个体简单的累加,而是具有发展、自我调节、动态稳定以及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等一系列特征的有机整体。是生物繁殖和进化的基本单位。(2)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3)年龄组成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而间接影响种群密度和种群数量。(4)性别比例只影响出生率。   易错警示 (1)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2)出生率和死亡率及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3)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不直接决定种群密度,但能够预测和影响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4)除以上条件外,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都影响种群密度的变化。   3、种群密度的测量方法:植物:样方法取平均值(取样分有五点取样法、等距离取样法)(植物和运动能力较弱的动物) ............动物:标志重捕法(运动能力强的动物) ........   易错警示 样方法的适用范围及计数时应注意的问题   (1)样方法并非只适用于植物。对于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或某种昆虫卵也可用样方法调查。(2)样方法计数时应遵循的原则。同种植物无论大小都应计数,若有正好在边界线上的个体,应遵循“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即只计数样方相邻两条边及其夹角上的个体。   4、种群数量的变化   种群数量增长曲线   ①产生原因: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 适宜,没有敌害等(1)“J”型曲线?②数学公式:N=Nλ??③特点:增长率保持不变tt0   ??②特点:种群增长速率先增加后减小   (2)“S”型曲线?③K值:又称环境容纳量,在环境条件不受   破坏的条件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 群最大数量   ①产生原因: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   “J”型曲线 “S”型曲线   (1)K值的应用   ①对野生生物资源的保护 措施 :保护野生生物生活的环境,减小环境阻力,增大K值。 ②对有害生物的防治措施:增大环境阻力(如为防鼠害而封锁粮食、清除生活垃圾、保护鼠的天敌等),降低K值。   (2)K/2值的应用   ①对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措施:种群数量达环境容纳量的一半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再生能力最强——把握K/2值处黄金开发点,维持被开发资源的种群数量在K/2值处,可实现“既有较大收获量又可保持种群高速增长”,从而不影响种群再生,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②对有害生物防治的措施:务必及时控制种群数量,严防达K/2值处(若达K/2值处,会导致该有害生物成灾)。   易错警示 种群数量增长中的2个关注   (1)种群增长率和增长速率的区别   ①种群增长率是指种群中增加的个体数占原来个体数的比例,通常以百分比表示。 ②增长速率是指某一段时间内增加的个体数与时间的比值。在坐标图上可用某时间内对应曲线的斜率表示,斜率大则增长速率快。   ③在“J”型曲线中,种群增长率基本不变,增长速率逐渐增大;在“S”型曲线中,种群增长率逐渐减小,增长速率先增大后减小。   (2)对“λ”的理解   Nt=N0λt,λ代表种群数量增长倍数,不是增长率。λ>1时,种群密度增大;λ=1时,种群密度保持稳定;λ<1时,种群密度减小。

高三必修三生物知识点

1.高三必修三生物知识点   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1、初生演替:   (1)定义: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   (2)过程:地衣→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2、次生演替   (1)定义: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   (2)引起次生演替的外界因素:   自然因素:火灾、洪水、病虫害、严寒   人类活动(主要因素):过度砍伐、放牧、垦荒、开矿;完全被砍伐或火烧后的森林、弃耕后的农田   3、植物的入侵(繁殖体包括种子、果实等的传播)和定居是群落形成的首要条件,也是植物群落演替的主要基础。 2.高三必修三生物知识点   1、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Nt=N0λt   (1)条件:在食物(养料)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相宜和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   (2)特点:种群内个体数量连续增长;   2、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   (1)条件:有限的环境中,种群密度上升,种内个体间的竞争加剧,捕食者数量增加   (2)特点:种群内个体数量达到环境条件所答应的值(K值)时,种群个体数量将不再增加;种群增长率变化,K/2时增速最快,K时为0   (3)应用:大熊猫栖息地遭到破坏后,由于食物减少和活动范围缩小,其K值变小,因此,建立自然保护区,改善栖息环境,提高K值,是保护大熊猫的根本措施;对家鼠等有害动物的控制,应降低其K值。   3、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对于有害动物的防治、野生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以及濒危动物种群的挽救和恢复,都有重要意义。   4、实验: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计划的制定和实验方法:培养一个酵母菌种群→通过显微镜观察,用“血球计数板”计数7天内10ml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数量→计算平均值,画出“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   结果分析:空间、食物等环境条件不能无限满意,酵母菌种群数量呈现“S”型曲线增长 3.高三必修三生物知识点   原生质:指细胞内有生命的物质,包括细胞质、细胞核和细胞膜三部分。不包括细胞壁,其主要成分为核酸和蛋白质。如:一个植物细胞就不是一团原生质。   结合水:与细胞内其它物质相结合,是细胞结构的组成成分。   自由水:可以自由流动,是细胞内的良好溶剂,参与生化反应,运送营养物质和新陈代谢的废物。   无机盐:多数以离子状态存在,细胞中某些复杂化合物的重要组成成分(如铁是血红蛋白的主要成分),维持生物体的生命活动(如动物缺钙会抽搐),维持酸碱平衡,调节渗透压。   糖类有单糖、二糖和多糖之分。   a、单糖:是不能水解的糖。动、植物细胞中有葡萄糖、果糖、核糖、脱氧核糖。   b、二糖:是水解后能生成两分子单糖的糖。植物细胞中有蔗糖、麦芽糖,动物细胞中有乳糖。   c、多糖:是水解后能生成许多单糖的糖。植物细胞中有淀粉和纤维素(纤维素是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和动物细胞中有糖元(包括肝糖元和肌糖元)。   可溶性还原性糖:葡萄糖、果糖、麦芽糖等。   脂类包括:   a、脂肪(由甘油和脂肪酸组成,生物体内主要储存能量的物质,维持体温恒定。)   b、类脂(构成细胞膜、线立体膜、叶绿体膜等膜结构的重要成分)   c、固醇(包括胆固醇、性激素、维生素D等,具有维持正常新陈代谢和生殖过程的作用。)   脱水缩合: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NH2)与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COOH)相连接,同时失去一分子水。   肽键:肽链中连接两个氨基酸分子的键(-NH-CO-)。   二肽:由两个氨基酸分子缩合而成的化合物,只含有一个肽键。   多肽: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的氨基酸分子缩合而成的链状结构。有几个氨基酸叫几肽。   肽链:多肽通常呈链状结构,叫肽链。   氨基酸: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约有20种,决定20种氨基酸的密码子有61种。氨基酸在结构上的特点: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含有一个氨基(-NH2)和一个羧基(-COOH),并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如:有-NH2和-COOH但不是连在同一个碳原子上不叫氨基酸)。R基的不同氨基酸的种类不同。   核酸:最初是从细胞核中提取出来的,呈酸性,因此叫做核酸。核酸最遗传信息的载体,核酸是一切生物体(包括病毒)的遗传物质,对于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脱氧核糖核酸(DNA):它是核酸一类,主要存在于细胞核内,是细胞核内的遗传物质,此外,在细胞质中的线粒体和叶绿体也有少量DNA。   核糖核酸:另一类是含有核糖的,叫做核糖核酸,简称RNA。 4.高三必修三生物知识点   生物学中常见化学元素及作用:   1、Ca:人体缺之会患骨软化病,血液中Ca2+含量低会引起抽搐,过高则会引起肌无力。血液中的Ca2+具有促进血液凝固的作用,如果用柠檬酸钠或草酸钠除掉血液中的Ca2+,血液就不会发生凝固。属于植物中不能再得用元素,一旦缺乏,幼嫩的组织会受到伤害。   2、Fe:血红蛋白的组成成分,缺乏会患缺铁性贫血。血红蛋白中的Fe是二价铁,三价铁是不能利用的。属于植物中不能再得用元素,一旦缺乏,幼嫩的组织会受到伤害。   3、Mg:叶绿体的组成元素。很多酶的激活剂。植物缺镁时老叶易出现叶脉失绿。   4、B:促进花粉的萌发和花粉管的伸长,缺乏植物会出现花而不实。   5、I:甲状腺激素的成分,缺乏幼儿会患呆小症,成人会患地方性甲状腺肿。   6、K:血钾含量过低时,会出现心肌的自动节律异常,并导致心律失常。   7、N:N是构成叶绿素、ATP、蛋白质和核酸的必需元素。N在植物体内形成的化合物都是不稳定的或易溶于水的,故N在植物体内可以自由移动,缺N时,幼叶可向老叶吸收N而导致老叶先黄。N是一种容易造成水域生态系统富营养化的一种化学元素,在水域生态系统中,过多的N与P配合会造成富营养化,在淡水生态系统中的富营养化称为“水华”,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的富营养化称为“赤潮”。动物体内缺N,实际就是缺少氨基酸,就会影响到动物体的生长发育。   8、P:P是构成磷脂、核酸和ATP的必需元素。植物体内缺P,会影响到DNA的复制和RNA的转录,从而影响到植物的生长发育。P还参与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中的能量传递过程,因为ATP和ADP中都含有磷酸。P也是容易造成水域生态系统富营养化的一种元素。植物缺P时老叶易出现茎叶暗绿或呈紫红色,生育期延迟。   9、Zn:是某些酶的组成成分,也是酶的活化中心。如催化吲哚和丝氨酸合成色氨酸的酶中含有Zn,没有Zn就不能合成吲哚乙酸。所以缺Zn引起苹果、桃等植物的小叶症和丛叶症,叶子变小,节间缩短。 5.高三必修三生物知识点   1、稳态的调节:神经——体液——免疫共同调节   2、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3、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内环境作用: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4、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的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5、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6、血浆中酸碱度:7.35—7.45   调节的试剂:缓冲溶液:NaHCO3/H2CO3Na2HPO4/NaH2PO4   7、人体细胞外液正常的渗透压:770kPa   正常的温度:37度   8、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内环境稳态指的是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

【高一生物必修1 细胞呼吸】高一生物必修一细胞呼吸

必修1第5章第3节 细胞呼吸

[自主梳理]

1.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 (1)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

酵母菌为兼性厌氧型微生物,其细胞呼吸方式为有氧呼吸和产生酒精(填“酒精”或“乳酸”)的无

以下甲、乙两图都表示某植物的非绿色器官CO2释放量和O2吸收量的变化。

氧呼吸。

(2)产物的检测 ①装置图:

2.细胞的有氧呼吸 (1)过程图解

(2)写出有氧呼吸的总反应式,并标出各种元素的来源和去路:

3.无氧呼吸

(1)反应式

①C酶

+能量(如乳酸菌) ②C酶65 (2)

解读如下:

(1)甲图解读

??

a:O2吸收量为零→无氧呼吸

?b、c:CO2释放量大于O2吸收量→无氧呼吸和有氧呼吸? ?d:CO2释放量等于O2吸收量→有氧呼吸

(2)乙图解读

①曲线a、b、c分别表示无氧呼吸、有氧呼吸和CO2释放的总量。

②在O2浓度为0时,CO2的释放量为A,此时只进行无氧呼吸;当O2浓度≥D时,只进行有氧呼吸,此时释放的CO2量=吸收的O2量;当0<O2浓度<D时,既进行有氧呼吸,又进行无氧呼吸。③在保存蔬菜、水果时,应选择B点对应的O2浓度,因为此时细胞呼吸最弱,同时宜保持零上低温、低氧条件。

(3)甲、乙图对应解读

①甲图中氧浓度为a时的情况对应乙图中的A点;

②甲图中氧浓度为b时的情况对应乙图中的AC段之间;

③甲图的a、b、c、d四种氧浓度中c是最适合蔬菜、水果的贮藏; ④甲图中氧浓度为d时没有酒精产生。

[跟进题组]

题组一 细胞呼吸过程分析 1.(2016·江淮名校联考)人体细胞利用葡萄糖进行细胞呼吸过程中,关于[H]的来源和用途的叙述,

2.A.乙来源于甲和C,丙和丁代表不同化合物

6H12O6B.有氧条件下,过程①②发生在线粒体基质中 C.过程③发生在线粒体内膜上,可产生大量能量 D.用18O标记C6H12O6,在物质丙中可检测到18O

(1)不同生物无氧呼吸的产物不同,其直接原因在于催化反应的酶不同,

根本原因在于控制酶合成的

1

基因不同。

(2)无氧呼吸只释放少量能量,其余能量储存在分解不彻底的氧化产物——酒精或乳酸中。 (3)水稻等植物长期水淹后烂根的原因是无氧呼吸产生的酒精对细胞有毒害作用。

(4)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产物最大的区别是无氧呼吸没有水生成,并且无氧呼吸只在第一阶段产生ATP。

题组二 细胞呼吸类型的判断与计算

3.在a、b、c、d条件下,测得某植物种子萌发时CO2和O2体积变化的相对值如表所示。底物是葡

A.a2B.b条件下,有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比无氧呼吸多 C.c条件下,无氧呼吸最弱

D.d条件下,产物的CO2全部来自线粒体 4.(2015·大连模拟)如图表示某植物非绿色器官在不同O2浓度下,O2的吸收量和CO2的释放量的变化情况,根据所提供的信息,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

A.N点时,该器官O2的吸收量和CO2的释放量相等,说明其只进行有氧呼吸 B.M点是贮藏该器官的最适O2浓度,此时无氧呼吸的强度最低 C.该器官呼吸作用过程中有非糖物质氧化分解

D.L点时,该器官产生CO2的场所是细胞中的线粒体基质 BCDC

1.判断细胞呼吸方式的三大依据

(2)消耗等量的葡萄糖时需要的氧气和产生的CO2摩尔数

有氧呼吸需要的氧气∶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产生的CO2之和=3∶4

(3)产生等量的CO2时消耗的葡萄糖摩尔数 无氧呼吸∶有氧呼吸=

3∶1

呼吸作用的影响因素

1.影响细胞呼吸的环境因素

(1) (2)O2浓度

①对有氧呼吸:在一定范围内,随着O2浓度增加,有氧呼吸强度也增加,但由于呼吸酶活性和呼吸底物浓度的限制,O2浓度增加到一定程度,有氧呼吸强度不再增加。 ②对无氧呼吸:随着O2浓度的增加,无氧呼吸受到的抑制作用加强。

(3)CO2浓度:CO2是有氧呼吸和产酒精无氧呼吸的产物,当CO2浓度过高时会抑制细胞呼吸。 (4) 2.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 (1)对有氧呼吸原理的应用

①包扎伤口应选用透气的敷料,抑制破伤风杆菌的无氧呼吸。

②提倡慢跑等有氧运动使细胞进行有氧呼吸,避免肌细胞产生大量乳酸。 ③及时松土有利于植物根系生长。

④稻田定期排水有利于根系有氧呼吸,防止幼根因缺氧变黑、腐烂。 (2)对无氧呼吸原理的应用

①利用粮食通过酵母菌发酵可以生产各种酒。

②利用淀粉、醋酸杆菌或谷氨酸棒状杆菌可以生产食醋或味精。 ③破伤风芽孢杆菌可通过无氧呼吸进行大量繁殖,较深的伤口需及时清理、注射破伤风抗毒血清等。 3.植物组织呼吸方式的探究 (1)实验设计

欲确认某生物的呼吸类型,应设置两套呼吸装置,如图所示(以发芽种子为例):

2.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的有关计算

(1)消耗等量的葡萄糖时产生的CO2摩尔数 无氧呼吸∶有氧呼吸=1∶3

(2)

(3)为使实验结果精确除减少无关变量的干扰外,还应设置对照装置。对照装置与装置二相比,不同点是用“煮熟的种子”代替“发芽种子”,其余均相同。

[跟进题组]

2

题组一 呼吸速率的影响因素 1.(2015·黑龙江哈师大附中月考,39)下列是对细胞呼吸的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同一叶片在不同生长发育时期,其细胞呼吸速率有差异

B.低氧环境有利于水果保鲜是因为此条件下细胞呼吸分解有机物量少 C.粮食种子适宜在零上低温、低氧和中等湿度的环境中储藏 D.温室大棚中,可以通过夜间适当降温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2.呼吸熵(RQ=放出的CO2量/吸收的O2量)可作为描述细胞呼吸过程中O2供应状态的一种指标。如图所示的是酵母菌氧化分解葡萄糖过程中氧分压与呼吸熵的关系,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呼吸熵越大,细胞有氧呼吸越强,无氧呼吸越弱

B.B点有氧呼吸强度大于A点

C.为延长水果的保存时间,最好将氧分压调至C点 D.C点以后细胞呼吸强度不随氧分压的变化而变化 题组二 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

3.

4.)

A.番茄果实细胞产生CO

2的场所是线粒体和细胞质基质 B.光照对番茄果实呼吸的抑制作用8 ℃时比15 ℃时更强 C.低温、黑暗条件下更有利于储存番茄果实

D.储藏温度下降时果实呼吸减弱,可能与细胞内酶活性降低有关

CBBC

易错点1 误认为ATP就是能量或错将细胞呼吸反应式中“能量”写成“ATP”或错误地认为线粒体只分解有机物不合成有机物

点拨 (1)ATP≠能量,ATP本身不是能量,它只是一种含有能量的物质,生命活动所需能量大量储存在ATP的高能磷酸键中,正因为如此,线粒体中分解有机物的同时,也可合成“ATP”这种有机物。(2)细胞呼吸反应式应为

C酶

6H12O6+6O2+6H2O――→6CO2+12H2O+能量,此处的“能量”不可用“ATP取代”,但可分为“热能+ATP”



易错点2 混淆ATP、DNA、RNA、脱氧核苷酸及核糖苷酸中“A”及“五碳糖” 点拨 相关化合物中“A”及五碳糖辨析:

易错点3 误认为细胞中ATP含量很多,或误认为剧烈运动或饥饿或代谢旺盛时

ATP分解量大于ATP合成量或ATP合成量大于ATP分解量

点拨 ATP在细胞中含量很少,但转化很迅速,ATP与ADP“循环”速度随细胞代谢状况的不同而有差异,但二者总处于“动态平衡”中,不可说成ATP的合成大于分解或分解大于合成。 易错点4 误认为“无氧”环境更有利于果蔬、种子储存并认为果蔬与种子的储存条件相同

点拨 (1)O2浓度为零时,细胞呼吸强度并不为零,因为此时细胞进行无氧呼吸,大量消耗有机物,不利于果蔬、种子储存。

(2)蔬菜、水果与种子储藏条件的区别

蔬菜和水果应放置在低温、低氧、湿度适中的条件下,而种子应储藏在低温、干燥、低氧条件下。其目的都是降低呼吸强度,减少有机物的消耗,但由于水果和蔬菜本身的特点,需要一定的湿度才能保持新鲜度,故造成二者储藏条件上的差异。

易错点5 不明确不同生物无氧呼吸的类型或产物,误认为人体剧烈运动时CO2产生量大于O2消耗量或误认为此时CO2产生场所为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 点拨 (1)3

(2)2人在剧烈运动(辅助以无氧呼吸)时,CO2仍然只产自有氧呼吸,其产生场所的只能是线粒体,人体细胞的细胞质基质中并无CO2产生。

易错点6 误认为无氧呼吸两个阶段都产生ATP

点拨 无氧呼吸过程共产生2个ATP,而这2个ATP只产自第一阶段,第二阶段不产生ATP。 易错点7 误认为种子萌发过程中,种子干重一定下降

点拨 对于绝大多数种子来说,萌发过程中,由于细胞呼吸消耗有机物会使干重减少,但对于含脂肪较多的油料种子来说,由于脂肪在氧化过程消耗较多的氧气,干重反而会上升。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60分)

1. 甲、乙两种酶用同一种蛋白酶处理,酶活性与处理时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 甲酶能够抗该种蛋白酶降解

B. 甲酶是不可能具有催化功能的RNA C. 乙酶的化学本质为蛋白质

D. 乙酶活性的改变是因为其分子结构的改变 2. 关于酶的叙述,正确的是

A. 酶提供了反应过程所必需的活化能

B. 酶活性的变化与酶所处的环境的改变无关 C. 酶结构的改变可导致其活性部分或全部丧失 D. 酶分子在催化反应完成后立即被降解成氨基酸

3. 某一不可逆化学反应(S→P+W)在无酶和有酶催化时均可以进行,当该反应在无酶条件下进行到时间t时,向反应液中加入催化该反应的酶。下图中能正确表示加酶后反应物浓度随反应时间变化趋势的曲线是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4.下面是ATP在酶的作用下水解后的产物及释放能量,表述正确的是 A.A-P~P+Pi+能量 B.A-P-P+Pi+能量 C.A~P-P+Pi+能量 D.A~P~P+Pi+能量

5. 下图是ATP与ADP之间的转化图,由此可确定 A. A为ADP,B为ATP B. 能量1和能量2来源相同 C. 酶1和酶2是同一种酶 D. X1和X2是同一种物质

6.下列有关线粒体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A.线粒体具有内外两层膜,内膜折叠成嵴,使内膜的表面积大大增加

4

B.线粒体内膜和基质中含有许多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 C.线粒体进行呼吸作用时必须有氧的参与 D.细胞产生CO2的部位一定是线粒体 7.小白鼠吸收的O2用于

A.在线粒体内合成CO2 B.在细胞质基质中与 [H] 结合生成水 C.部分形成CO2,部分与 [H] 结合生成水 D.在线粒体内与 [H] 结合生成水 8.用含18O 的葡萄糖跟踪有氧呼吸过程中的氧原子,18O 转移的途径是 A.葡萄糖→丙酮酸→水 B.葡萄糖→丙酮酸→氧

C.葡萄糖→氧→水 D.葡萄糖→丙酮酸→二氧化碳 9.绿色植物细胞的下列结构或部位中,不能产生ATP的是

A.叶绿体 B.线粒体 C.核糖体 D.细胞质基质

10.在四支试管中分别含有下列不同的化学物质和活性酵母细胞制备物,经一定时间的保温后,能产生CO2的是

A.葡萄糖+细胞膜已经破裂的细胞 B.葡萄糖+线粒体 C.丙酮酸+核糖体 D.丙酮酸+内质网 11.人体内代谢终产物 CO2的形成场所是

A.肺泡 B.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 C.细胞质基质 D.线粒体

12.甲酵母有氧呼吸,乙酵母酒精发酵,消耗等量的葡萄糖,它们放出二氧化碳和吸入氧气的总体积之比是 A.1︰2 B.1︰1 C.2︰3 D.4︰3 13.在呼吸作用过程中,若有CO2放出,则可以判断此过程

A.一定是有氧呼吸 B.一定不是产生乳酸的无氧呼吸 C.一定不是产生酒精的无氧呼吸 D.一定是无氧呼吸 14.下列关于植物细胞呼吸的叙述,正确的是

A.细胞呼吸的中间产物丙酮酸可以通过线粒体双层膜 B.是否产生CO2是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主要区别 C.高等植物进行有氧呼吸,不能进行无氧呼吸 D.种子库中贮藏的风干种子不进行细胞呼吸

15

.好氧细菌的有氧呼吸和厌氧细菌的无氧呼吸产生的CO2分别形成于 ①细胞质基质 ②叶绿体 ③核糖体 ④线粒体 A.①④ B.②③ C.④① D.①① 16. 关于酵母菌的叙述,错误的是 ..A. 酵母菌既含有核DNA,又含有线粒体DNA B. 酵母菌无氧呼吸的终产物经主动运输到细胞外 C. 酵母菌是单细胞的真菌 D. 酵母菌是兼性厌氧生物

17. 关于细胞呼吸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种子风干脱水后呼吸强度增强 B. 土壤淹水可导致根系发生无氧呼吸

C. 破伤风杆菌在有氧条件下能大量繁殖 D. 小麦种子萌发过程中有氧呼吸逐渐减弱

18. 如图表示绿色植物细胞内部分物质的转化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图中①、②两物质依次是H2O和O2 B. 图中(一)、(二)两阶段产生[H]的场所都是线粒体 C. 图中(三)阶段产生的水中的氢最终都来自葡萄糖 D. 该过程只能在有光的条件下进行,无光时不能进行

19. 某小组在室温下进行了酵母菌无氧呼吸的探究实验(如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滴管中冒出的气泡是反应产生CO2的结果 B.试管中加水的主要目的是制造无氧环境 C.若试管中的水换成冷水,气泡产生速率下降

D.被分解的葡萄糖中能量一部分转移至ATP,其余的都存留在酒精中

20. 下图表示某植物的非绿色器官在氧浓度为a、b、c、d时,CO2释放量和O2吸收量的变化。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中微生物保持活性,前三组实验所用微生物种类相同,第四组实验的微生物是乳酸菌),60分钟后读数。请补充下表有关的内容。

22. 细胞内糖分解代谢过程如下图,请据图回答

(1)图中在真核细胞的细胞质基质中进行的过程是

(填标号);可在线粒体中进行的是 (填标号)。

(2)图中表示有氧呼吸过程是 (填标号)。表示苹果无氧呼吸过程是 (填标号)。 (3)过程①释放的能量 (大于、小于、等于)②;过程③释放的能量 (大于、小于、等于)④。

(4)图中产生[H]的过程有 (填标号);消耗[H]的过程有 (填标号)。 (5)在所有细胞中都可以发生的过程是 (填标号);在所有细胞中都不可能同时发生的过程是 (填标号)。

5

A. 氧浓度为a时,最适于贮藏该植物器官

B. 氧浓度为b时,无氧呼吸消耗葡萄糖的量是有氧呼吸的5倍 C. 氧浓度为c时,无氧呼吸最弱

D. 氧浓度为d时,有氧呼吸强度与无氧呼吸强度相等

二、非选择题(每空2分,共40分)

21. 课题小组同学利用下列装置探究微生物的细胞呼吸方式。

(1)取甲、乙两套密闭装置设计实验,请补充下表有关的内容:

(6)写出有氧呼吸的总反应方程式 。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60分)

二、非选择题(每空2分,共40分) 21.(每空2分,共18分)

(1)①适量(一定浓度)KOH或NaOH溶液

②(一定浓度)葡萄糖溶液、微生物悬浮液各1 mL ③细胞呼吸时二氧化碳释放量与氧气消耗量的差值 (2)④只进行有氧呼吸 ⑤液滴向左移动 ⑥液滴向右移动

⑦只进行无氧呼吸 ⑧不变 ⑨不变

22.(每空2分,共22分)

(1)①③④ ② (2)①② ①④ (3)小于 等于 (4)①② ②③④ (5)① ③④ (6)C6H12O6+6H2O+6O酶

2→6CO2+12H2O+能量

6


高中生物必修和选修有几本书?

高中生物一共有6本书,3本必修3本选修。分别是:必修一《分子与细胞》、必修二《遗传和进化》、必修三《调节和生态》、选修一《生物技术实践》、选修三《现代生物科技专题》。高中生物国家规定的高中学科,大多省份使用的是人教版教材,有些省份也出版了不同的教材版本。但大致内容是一样的。人教版教材共6册,供高中学生使用。必修1、2、3为必修内容,选修1、2、3供学生自行选择学习。高中生物的学习方法1、学习生物要有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是学习的第一位老师,有了兴趣,才会积极而愉快地投入,不会觉得学习是一种负担,歌德说: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而我们生物是需要记忆的。2、要亲其师。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如果一个学生喜欢这个老师,那么这个老师所教的这门功课成绩他肯定不会差。老师虽然有些方面没有你们好,但他可以成为你们学习上的引路人,生活上的知心人。作为老师他肯定希望自己的学生好,正如你们的父母希望你们好一样,但老师又不同于你们的家长.你把老师当作你的好朋友,我想你们学习成绩的提高肯定没有问题。

高中生物几本书重点是哪几本

高中生物共有五本,必修三本,选修两本。重点是必修一后面几章(光合,呼吸,细胞有丝分裂),以及必修二,必修三的群落。扩展资料①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有三册,分别是必修一《分子与细胞》、必修二《遗传和进化》、必修三《调节和生态》;选修也有三册,一般情况下学校会选择上选修一和选修三。高考内容就包括以上提到的这些内容。②高中生物国家规定的高中学科,大多省份使用的是人教版教材,有些省份也出版了不同的教材版本。但大致内容是一样的。人教版教材共6册,供高中学生使用。必修1、2、3为必修内容,选修1、2、3供学生自行选择学习。③具有动能的生命体,也是一个物体的集合,而个体生物指的是生物体。其元素包括:在自然条件下,通过化学反应生成的具有生存能力和繁殖能力的有生命的物体以及由它(或它们)通过繁殖产生的有生命的后代。


高二生物必修三知识点归纳总结

【 #高二# 导语】学习任何一门科目都离不开对知识点的总结,尤其是同学们在学习生物时,更要总结各个知识点,这样也方便同学们日后的复习。下面是 大家整理的《高二生物必修三知识点归纳总结》,希望大家喜欢。 1.高二生物必修三知识点归纳总结 篇一   一、生长素的发现:   1、胚芽鞘:尖端产生生长素,在胚芽鞘的基部起作用;   2、感光部位是胚芽鞘尖端;   3、琼脂块有吸收、运输生长素的作用;   4、生长素的成分是吲哚乙酸;   5、向光性的原因:由于生长素分布不均匀造成的,单侧光照射后,胚芽鞘背光一侧的生长素含量多于向光一侧,因而引起两侧生长不均匀从而造成向光弯曲。   二、生长素的合成:幼嫩的芽、叶、发育的种子(色氨酸→生长素)   运输:只能从形态学上端到形态学下端,又称极性运输;   运输方式:主动运输   分布:各器官都有分布,但相对集中的分布在生长素旺盛部位。   三、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1、生长素是不直接参与细胞代谢而是给细胞传达一种调节代谢的信息;   2、作用:   a、促进细胞的生长;(伸长)   b、促进果实的发育(培养无籽番茄);   c、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   d、防止果实和叶片的脱落;   3、特点具有两重性:   高浓度促进生长,低浓度抑制生长;既可促进生长也可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   生长素发挥的作用与浓度、植物细胞的成熟情况和器官的种类(根〈芽〈茎)。 2.高二生物必修三知识点归纳总结 篇二   1、群落中物种越多,丰富度越高。   2、越靠近热带地区,单位面积内的物种越丰富。冻原的丰富度很低。   3、竞争的结果常表现为相互抑制,有时表现为一方占优势,另一方处于劣势甚至灭亡。   4、寄生只对寄生者一方有利,对寄主有害。   5、互利共生的两种生物一旦分开,至少有一方不能很好生活的现象。   6、植物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是因为与光的利用有关。   7、动物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与食物有关。   8、群落的水平结构与地形变化、土壤湿度、盐碱度以及动物和人的影响有关。   9、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10、生态因素:环境中影响生物的形态、生理和分布等因素。包括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   11、种内关系: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之间的关系。包括种内斗争和种内互助。   12、互利共栖: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互相依赖,彼此有利,即使分开,都能很好生活的现象。 3.高二生物必修三知识点归纳总结 篇三   1、什么是生物群落?   指在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2、什么是丰富度?   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3、什么是种间关系?   是指不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包括互利共生、互利共栖、寄生、竞争、捕食。   4、什么是捕食?   指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现象。   5、什么是竞争?   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互相争夺资源和空间的现象。   6、什么是寄生?   指一种生物(寄生者)寄居于另一种生物(寄主)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维持生活。   7、什么是互利共生?   指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互相依存,彼此有利。   8、什么是群落的垂直结构?   是指生物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   9、什么是群落的水平结构?   是指生物群落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带现象。 4.高二生物必修三知识点归纳总结 篇四   一、糖类化学通式:(CH2O)n(水解后的组成单位:葡萄糖(C6H12O6)   1、作用: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组成生物体结构的基本原料   2、分类   A、单糖:葡萄糖(糖中的主要能源物质)、果糖、核糖(5碳糖)   B、双糖:(两份单糖脱水缩合而成)蔗糖、麦芽糖--植物;乳糖--动物   C、多糖:淀粉(植物内糖的储存形式,人类糖的主要来源)   纤维素(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   糖原(动物体内糖的储存形式)肝糖原(与血糖保持动态平衡)   3、多糖+脂质=糖脂   多糖+蛋白质=糖蛋白   二、脂质:(不溶于水而溶于有机溶剂)   1、脂肪:(贮能物质;减少热能散失,维持体温恒定)   组成单位:脂肪酸饱和脂肪酸:动物脂肪   甘油不饱和脂肪酸:植物油(脂溶性维生素的溶剂)   注:组成元素C、H、O   2、磷脂:细胞膜、核膜等有膜结构的主要成分   空气-水界面为单层,两端为液体的呈双层   注:组成元素C、H、O、N、P   3、胆固醇:调解生长、发育及代谢(血液中长期偏高引起心血管疾病)   组成细胞膜结构的重要成分注:组成元素C、H、O 5.高二生物必修三知识点归纳总结 篇五   一、生态系统和生物圈   (一)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生物适应环境具有普遍性,例如:沙漠中的植物根系发达,冬天法国梧桐树落叶而松树不落叶,蛇和青蛙等动物会冬眠,燕子冬天南飞而春天北归等。   水对生物分布的影响比较明显,一切生物的生存都离不开水,水分的多少对生物的生长发育有明显的影响。   (二)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能够影响环境。例如:森林的蒸腾作用可以增加空气的湿度,进而影响降雨量;在沙地上栽种植物能防风固沙,还能调节气候;柳杉等植物可以吸收有毒气体,从而净化空气;蚯蚓在土壤中活动可以使土壤疏松,它的排泄物还可以增加土壤的肥力;鼠对农作物、森林和草原都有破坏作用;藻类植物迅速大量繁殖会形成赤潮等。由此可见,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影响的,两者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   二、生物群落的构成   生态系统总能量来源:   生产者固定(同化)太阳能的总量   生态系统某一营养级(营养级≥2)   能量来源:上一营养级   能量去处:呼吸作用、未利用、分解者分解作用、传给下一营养级

高二年级生物必修三复习知识点

【 #高二# 导语】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还要复习以前的旧知识,肯定会累,所以要注意劳逸结合。只有充沛的精力才能迎接新的挑战,才会有事半功倍的学习。 高二频道为你整理了《高二年级生物必修三复习知识点》希望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1.高二年级生物必修三复习知识点   生物的进化   (1)自然选择学说内容是: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   (2)物种:指分布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而且在自然状态下能够相互交配和繁殖,并能产生出可育后代的一群个体。   种群:是指生活在同一地点的同种生物的一群个体。   种群的基因库:一个种群的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   (3)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4)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生殖隔离的形成标志着新物种的形成)。 2.高二年级生物必修三复习知识点   1、种群的数量变化有哪些?   包括增长、波动、稳定、下降。   2、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有哪些?   ⑴、环境因素:食物、生存空间、气候、敌害等。   ⑵、内部因素:出生率、死亡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迁入率、迁出率。   3、种群增长曲线:   ⑴、“J”型增长曲线:   ①、条件:食物、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   ②、若种群初始数量为:N0,年增长率为λ,则t年之后种群数量为:Nt=N0λt   ⑵、“S”型增长曲线:   ①、“S”型曲线: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的增长曲线。   ②、K值:为满载量。即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数量。 3.高二年级生物必修三复习知识点   1.群落外貌   群落外貌(physiognomy)是指生物群落的外部形态或表相而言。它是群落中生物与生物间,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综合反映。陆地生物群落的外貌主要取决于植被的特征,水生生物群落的外貌主要取决于水的深度和水流特征。陆地生物群落的外貌是由组成群落的植物种类形态及其生活型(lifeform)所决定的。   2.生活型类型   目前广泛采用的是丹麦植物学家raunkiaer提出的系统,他是按休眠芽或复苏芽所处的位置高低和保护方式,把高等植物划分为五个生活型,在各类群之下,根据植物体的高度,芽有无芽鳞保护,落叶或常绿,茎的特点等特征,再细分为若干较小的类型。下面就raunkiaer的生活型分类系统加以简介:   ①高位芽植物(phanerophytes)休眠芽位于距地面25㎝以上,又可根据高度分为四个亚类,即大高位芽植物(高度﹥30米),中高位芽植物(8-30米),小高位芽植物(2-8米)与矮高位芽植物(25厘米~2米)。   ②地上芽植物(chamaephytes)更新芽位于土壤表面之上,25㎝之下,多为半灌木或草本植物。   ③地面芽植物(hemicryptophytes)更新芽位于近地面土层内,冬季地上部分全部枯死,多为多年生草本植物。   ④隐芽植物(cryptophytes)更新芽位于较深土层中或水中,多为鳞茎类块茎类和根茎类多年生草本植物或水生植物。 4.高二年级生物必修三复习知识点   1、稳态的调节:神经——体液——免疫共同调节   2、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3、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内环境作用: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4、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的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5、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6、血浆中酸碱度:7.35—7.45   调节的试剂:缓冲溶液:NaHCO3/H2CO3Na2HPO4/NaH2PO4   7、人体细胞外液正常的渗透压:770kPa   正常的温度:37度   8、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   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内环境稳态指的是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 5.高二年级生物必修三复习知识点   1.人的多种需求   粮食、水、自然资源、生存空间、精神需求等。   2.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压力   人口的环境容纳量是有限的,人口众多对我国的生态环境已经产生了沉重的压力。   (1)对土地资源的压力:人均耕地面积不足世界人均耕地的1/3,而且还将继续减少。   (2)对能源的压力。   (3)对森林资源的压力。   (4)对水资源的压力:我国的人均淡水占有量只是世界人均的1/4。   (5)环境污染加剧。   3.保护生态环境,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措施   (1)控制人口增长。   (2)加大保护环境和资源的力度。   (3)加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以及推进生态农业。

高二生物人教版必修三知识点

高二变化的大背景,便是文理分科(或七选三)。在对各个学科都有了初步了解后,学生们需要对自己未来的发展科目有所选择、有所侧重。这可谓是学生们第一次完全自己把握、风险未知的主动选择。我高二频道为你整理了《 高二生物 必修三重难点》,助你金榜题名! 高二生物人教版必修三知识点 名词 1、向性运动:是植物体受到单一方向的外界刺激(如光、重力等)而引起的定向运动。 2、感性运动:由没有一定方向性的外界刺激(如光暗转变、触摸等)而引起的局部运动,外界刺激的方向与感性运动的方向无关。 3、激素的特点: ①量微而生理作用显著; ②其作用缓慢而持久。 激素包括植物激素和动物激素。 植物激素:植物体内合成的、从产生部位运到作用部位,并对植物体的生命活动产生显著调节作用的微量有机物; 动物激素:存在动物体内,产生和分泌激素的器官称为内分泌腺,内分泌腺为无管腺,动物激素是由循环系统,通过体液传递至各细胞,并产生生理效应的。 4、胚芽鞘:单子叶植物胚芽外的锥形套状物。胚芽鞘为胚体的第一片叶,有保护胚芽中更幼小的叶和生长锥的作用。 胚芽鞘分为胚芽鞘的尖端和胚芽鞘的下部,胚芽鞘的尖端是产生生长素和感受单侧光刺激的部位和胚芽鞘的下部,胚芽鞘下面的部分是发生弯曲的部位。 5、琼脂:能携带和传送生长素的作用;云母片是生长素不能穿过的。 6、生长素的横向运输:发生在胚芽鞘的尖端,单侧光刺激胚芽鞘的尖端,会使生长素在胚芽鞘的尖端发生从向光一侧向背光一侧的运输,从而使生长素在胚芽鞘的尖端背光一侧生长素分布多。 7、生长素的竖直向下运输:生长素从胚芽鞘的尖端竖直向胚芽鞘下面的部分的运输。 8、生长素对植物生长影响的两重性:这与生长素的浓度高低和植物器官的种类等有关。一般说,低浓度范围内促进生长,高浓度范围内抑制生长。 9、顶端优势:植物的顶芽优先生长而侧芽受到抑制的现象。由于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大量地积累在侧芽部位,使这里的生长素浓度过高,从而使侧芽的生长受到抑制的缘故。 解出 方法 为:摘掉顶芽。顶端优势的原理在农业生产实践中应用的实例是棉花摘心。 10、无籽番茄(黄瓜、辣椒等):在没有受粉的番茄(黄瓜、辣椒等)雌蕊柱头上涂上一定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可获得无籽果实。 要想没有授粉,就必须在花蕾期进行,因番茄的花是两性花,会自花传粉,所以还必须去掉雄蕊,来阻止传粉和受精的发生。无籽番茄体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为2N。 语句 1、生长素的发现: (1)达尔文实验过程:A单侧光照、胚芽鞘向光弯曲;B单侧光照去掉尖端的胚芽鞘,不生长也不弯曲;C单侧光照尖端罩有锡箔小帽的胚芽鞘,胚芽鞘直立生长;单侧光照胚芽鞘尖端仍然向光生长。——达尔文对实验结果的认识:胚芽鞘尖端可能产生了某种物质,能在单侧光照条件下影响胚芽鞘的生长。 (2)温

上一篇:有线数字高清机顶盒

下一篇:魔幻夜读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