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慧能传

时间:2024-07-09 06:34:30编辑:流行君

佛教经典书籍

《心经》和《金刚经》

佛教可以分为有宗和空宗,空宗即是般若部。释迦摩尼佛说法四十九年,其中有二十二年在说般若经,可见般若智慧的博大精深,《金刚经》是从600多部大般若经中提取的精华,而《心经》则是佛教般若经典中的经典,是将5000多字的《金刚经》浓缩成200多字的经典,也可以说是佛经的心脏,故称《心经》。学佛是从“有”到“无”,由“色”到“空”的过程,大彻大悟后最终将归到般若智慧上去,也就是空宗。但是完全觉悟后,就没有有宗和空宗的区别了,慧能的“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佛经和佛法也一样,本身都是我们“悟”和“觉”的工具,如果你都“悟”了,还守着这些佛经干什么,就像坐电梯,你都上到二楼了,心里还在惦记着电梯,那你坐电梯是为什么,是为坐电梯而坐电梯,还是为了上楼而坐电梯。同样,坐船是为了过河,而不是为了坐船而坐船。佛法就像是电梯和船,是工具和方法,故释迦牟尼佛在《金刚经》第二十一颂中说,“须菩提。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
《心经》建议背会
《金刚经》如果读的不太懂,建议读一读宣化上人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浅释》,这本书真的深入浅出,厚积薄发,浅显易懂,每次读都有新的收获。我是看了好几个《金刚经》 释义的书,个人觉得这本最合适,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南怀瑾老师曾说过,世上最难得事莫过于学佛,“学佛一年,佛在眼前;学佛两年,佛在大殿;学佛三年,佛在天边。”真真切切是如此,关键还是坚持,佛法其实是哲学,是形而上学的智慧,就像哲学一样,好像离我们现实生活很遥远,所以很多人很难坚持下去。
但是我们为什么还要学呢,因为我们要“觉”,要从“迷”到“觉”,不懂道理就是“迷”,悟了以后懂了道理就是“觉”,其实我们生活中分分秒秒都在觉,有时候会有恍然大悟的感觉,这就是觉,只是我们不像释迦牟尼佛一样,是无上正等正觉,完全的圆满的觉悟,永远没有迷的时候,这就是差距。
其实,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也说过,“一日三省吾身”。为什么一天要自我反省三次呢,其实就是觉后还会迷,迷了再觉,反反复复,人的一生都在“迷”和“觉”中徘徊。像六祖慧能大师那样,只是听了五祖弘忍大师念了一句《金刚经》中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大彻大悟的人,世间恐怕只有他一人而已,对于我们一般人来讲,既没有慧能大师的善根,也没有他的慧根,还没有他的福德,所以我们是不可能顿悟,然后就大彻大悟的,因此我们还是老老实实“一日三省吾身”吧。
另外,学佛最重要的是“受持”,道理懂了固然好,可是从来不去实践,那就是“口头禅”,光说不练,没有意义,还不如那些不学佛,但是每天却按照佛法来实践来生活的人,只是他们自己不知道自己在受持而已。
不管学佛教也好,学基督教也好,学伊斯兰教也好,学道教也好,学儒教也好,学所谓的世俗的哲学也好,或者其它各种宗教和学说也好,最终的目的是为什么了?
我个人认为,是为了“活的明白”,人生短短几十载,韶华易逝,光阴难续,不要说有是什么前世今生和来世,只为此生此世活的明白,便无有遗憾了。

既然佛教的空宗这么好,还要学有宗吗?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经典是讲有宗的。这就是释迦牟尼佛的智慧所在,因为每个人的善根、慧根和福德不同,所以每个人理解佛法的方式也不同,故释迦牟尼佛通过“八万四千法门”来向众生说法,希望不同根基的众生都能够大彻大悟,最终得到无上正等正觉。
就像是从上海到北京,每个人去的方式都不同,有的人坐飞机,有的人坐火车,有的人坐汽车……,因为每个人的经济条件和喜好不同,所以会通过不同的方式到北京。固然坐飞机又快又好,可不是每个人都能坐得起的,也不是每个人都喜欢坐的,演员葛优是从来不坐飞机的。
就像一个七八十岁的老太太,你非要她读《心经》,读《金刚经》,可是她不识字,也理解不了,那还不如她每天只念“阿弥陀佛”好呢,有倒是心诚则灵。
所以,释迦牟尼佛通过有宗和空宗两种派别,给予众生八万四千法门,每个人可以根据自身的条件,共修佛法,同证菩提!

有位庙里的住持说的好,到庙里来的人,烧香的烧香,磕头的磕头,拜佛的拜佛,打坐的打坐,修禅的修禅,得道的得道,开悟的开悟。各尽所能,各取所需。
法无高下,诸法平等,每个人都不要说别人的修行没有自己的修行好,看不起天天念“阿弥陀佛”的人,但凡有此念的人,佛法学的再高深(本质上根本没懂佛法),也是白学了,呵呵!

共同修持(读诵受持),同证菩提!呵呵!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呵呵
(由于本人知识水平有限,可能其中有些话不太正确,所以秉持怀疑精神,参考参考便罢)


《六祖慧能传》免费在线观看完整版高清,求百度网盘资源

《六祖慧能传》百度网盘高清资源免费在线观看: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dkemPe_S7JL1mlMlA5tjvw?pwd=i5by 提取码: i5by《六祖慧能传》导演: 李作楠编剧: 张建佶、刘坊、赵彪、傅秀萍、傅仁正主演: 凌波、金汉、梁修身、孙国明、刘瑞琪、王珏、刘尚谦、陆一龙、向云鹏、郎雄、凤飞颺类型: 动作、奇幻、武侠、古装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台湾语言: 普通话片长: 93分钟又名: Master Hui Neng, Sixth Patriarch of Zen Buddhism六祖出世有二僧人至府送名,上慧下能,慧能三岁丧父,家贫失学,以卖柴为生。一日送柴至张府,闻金刚经而开悟,遂别母至寺求佛,以粗重工作磨练心智。

六祖慧能有哪些著作

六祖慧能大师并没有任何著作的。所有著作都是后人编撰而来的就是《六祖坛经》。《六祖坛经》,全称《南宗顿教最上大乘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六祖惠能大师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坛经》,是佛教禅宗祖师惠能说,弟子法海等集录的一部经典。《六祖坛经》记载惠能一生得法传法的事迹及启导门徒的言教,内容丰富,文字通俗,是研究禅宗思想渊源的重要依据。被尊为禅宗六祖的曹溪惠能大师,对中国佛教以及禅宗的弘化具有深刻和坚实的意义。惠能得到五祖弘忍传授衣钵,继承了东山法脉并建立了南宗,弘扬“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顿教法门。他弘化于岭南,对边区以及海外文化,也具有一定的启迪和影响。扩展资料:惠能不识字,是《坛经》等共传的古说。但他听经即悟,能对弘忍说“人有南北,佛性即无南北”;从《坛经》所表现的思想,他对很多大乘经都很明了。《别传》说惠能去黄梅前,曾在曹溪无尽藏尼那里学《涅槃经》,又去乐昌从智远禅师学禅,所以早有所积累了。佛教中,也承认无基础就能顿悟的这种根性。比如阿含经和律藏中,佛的时代,能言下大悟、“如新毡易染”的证入者很多。在中国佛教,不识字但住过几年丛林禅堂的,有的也熟悉公案和经典要义。有证据表明,惠能可能并非赤贫且目不识丁。他所成长的新州,在唐代是名宦贬谪之地。比如张柬之、杜位皆莅其地。在隋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便毗邻新州,商贾往来频繁。惠能之父其实出自世族大姓,其母应该也是大户。后来唐中宗为惠能崇饰旧宅,说明也不是家徒四壁,可能有一定的产业。只是因为丧父后,孤儿寡母才逐渐贫寒,惠能长大才靠卖柴维生。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惠能

六祖慧能的道场在哪?

佛教禅宗有六祖这是我们在电视里和小说中都经常看到的,我们最为熟悉的也就是咱们中国的六祖慧能大师,土生土长的中国人。关于慧能大师有着很多传闻,他本身是穷苦人家出身,在偶然的机会下听到金刚经,大彻大悟之后去出家了,后来为求佛法拜了五祖弘忍为师,在东山寺中悟出了大智慧的诗句: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让人感慨万千,后来在世俗在领悟佛法十几年后,出门传播佛法,最后圆寂于新洲国恩寺,所以说国恩寺庙是他的道场。五祖弘忍则是六祖慧能的恩师,他传道慧能于东山寺,并且把主持想让,说明东山寺便是他的道场。弘忍一生清苦,佛法深厚为佛祖培养了许多好弟子,也算是功德无量了。四祖司马道信,是隋唐时期的人物,在战乱是不忍看见人间疾苦,投入佛教拜三祖为师学习佛法,后来在吉州符寺定居,成为道场,收下五祖为徒。三祖僧璨,又叫僧粲,是隋朝大业的人士,当时出家人比较少,三祖四处东奔西走弘扬佛法,为佛教的兴起做出了巨大贡献,三祖也是被二祖收为徒弟,跟随在身边学习佛法数年后接下佛教大旗,成为主持的,当时的道场是在洛阳一带。二祖慧可是洛阳人,他进入佛教的年岁较大,是40岁,当时人到中年,生活上的不如意让他大彻大悟,遁入空门。,拜入佛教,成为佛教的汉传佛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慧可是洛阳人士,他的道场也就放在洛阳了。菩提达摩是南北朝禅僧,也是佛教的第一代祖师,精通大乘佛法,为佛教后来的兴起打下了深厚的基础,可谓是功不可没,没有固定道场,但是经常在洛阳和嵩山之地传道,也可以说这两个地方都是他的道场。

六祖慧能的道场在哪里?

佛教禅宗有六祖这是我们在电视里和小说中都经常看到的,我们最为熟悉的也就是咱们中国的六祖慧能大师,土生土长的中国人。关于慧能大师有着很多传闻,他本身是穷苦人家出身,在偶然的机会下听到金刚经,大彻大悟之后去出家了,后来为求佛法拜了五祖弘忍为师,在东山寺中悟出了大智慧的诗句: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让人感慨万千,后来在世俗在领悟佛法十几年后,出门传播佛法,最后圆寂于新洲国恩寺,所以说国恩寺庙是他的道场。五祖弘忍则是六祖慧能的恩师,他传道慧能于东山寺,并且把主持想让,说明东山寺便是他的道场。弘忍一生清苦,佛法深厚为佛祖培养了许多好弟子,也算是功德无量了。四祖司马道信,是隋唐时期的人物,在战乱是不忍看见人间疾苦,投入佛教拜三祖为师学习佛法,后来在吉州符寺定居,成为道场,收下五祖为徒。三祖僧璨,又叫僧粲,是隋朝大业的人士,当时出家人比较少,三祖四处东奔西走弘扬佛法,为佛教的兴起做出了巨大贡献,三祖也是被二祖收为徒弟,跟随在身边学习佛法数年后接下佛教大旗,成为主持的,当时的道场是在洛阳一带。二祖慧可是洛阳人,他进入佛教的年岁较大,是40岁,当时人到中年,生活上的不如意让他大彻大悟,遁入空门。,拜入佛教,成为佛教的汉传佛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慧可是洛阳人士,他的道场也就放在洛阳了。菩提达摩是南北朝禅僧,也是佛教的第一代祖师,精通大乘佛法,为佛教后来的兴起打下了深厚的基础,可谓是功不可没,没有固定道场,但是经常在洛阳和嵩山之地传道,也可以说这两个地方都是他的道场。

六祖慧能(修行记)浅解

六祖慧能俗姓卢,其父卢行瑫原籍范阳(今北京和河北保定一带),早年为官,后被贬到新州(新兴县)为民,娶当地民女李氏为妻。

唐贞观十二年(638年),卢行瑫的妻子生下一子。让这对平民夫妻没有想到的是,他们的儿子天生与佛有缘,最终成为中国的最后一世佛祖。

唐龙朔二年(662年),六祖慧能前往湖北黄梅东山寺,成为五祖弘忍的弟子,并深得五祖赏识,被秘密传为六祖。六祖慧能获得五祖弘忍的秘传衣钵和佛法后,连夜从湖北黄梅东山寺后门出走。

据唐末和宋代文人所作的六祖慧能传记,以及佛教传闻,六祖慧能当年为了躲避师兄神秀的追杀,遵照五祖弘忍“逢怀则

止,逢会则藏”的嘱咐,逃往岭南的大山中躲藏了15年。他究竟藏于何处?在岭南的大山里修行15载后他又从何处出山弘法,并成为一代禅宗祖师?一直以来给世人留下一个谜。直到上世纪90年代末,经过国内史学家和佛学界名士考证,六祖慧能遵从五祖弘忍嘱咐的“逢怀则止,逢会则藏”,在广东怀集和四会的深山里隐居了15年。


上一篇:聪明一休

下一篇:梵音楞严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