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传 唐浩明

时间:2024-07-08 05:09:24编辑:流行君

读《曾国藩》唐浩明修订版 下

轻用其芒,动即有伤,是为凶器;深藏若拙,临机取决,是为利器。 曾国藩自船山公后裔得来这把寓意良好的剑时寓意着曾公这一生的主要功绩即攻克金陵,剿灭天国。古剑铭“轻用其芒,动即有伤,是为凶器;深藏若拙,临机取决,是为利器”这句话在湘军的裁撤极为难办时给了曾公一主意;是临机拿了正字营的统领韦俊祭了剑,这种悍然在自己人的头上动刀剑的行为深为可耻。 古剑铭的文字华丽无比,想当初韦俊被康福的一盒古传棋子相赠而感动,后背叛太平军转投湘军,但是到了湘军又如何,如炮灰般被怀疑被忽视不被重用。现如今曾国藩要裁军,需要杀鸡儆猴时,又想要拿韦俊的脑袋来推行裁军法令。 但同时,曾国藩本人的心灵可能也长期不安,后悔自责,这种统帅权力之剑深藏若拙了,这种杀戮的方式不可多用。 检身之要、读书之法究在何处? 这是曾公向师唐鉴请教之语。 检身之要,即检摄在外,在整齐严肃四字;持守于内,在主一无适四字。至于读书之法,在专一经;一经果能通,则诸经可旁及;若遽求专精,则万不能通一经。 这段话用白话翻译即:检身之要,在于八字“ 整齐严肃、主一无适 ”。出门在外要整齐严肃,这应该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修饰好自己的容貌,穿戴整齐就不会显得粗鲁怠慢;端正自己的脸色,说起话来才会让人信服;注意自己的言辞语气,才不会显得粗野无礼。 持守于自己的内心,要“主一无适”,梁启超说“主一无适便是敬”,即做一件事,将全部精力集中到这件事上,心无旁骛,便是敬。认定一件事就去做,从一而终。凡可以名为一件事的,其性质都是可敬。才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成功。 至于读书之法,在专一经。一经果能通,则诸经可旁及;若遽求专精,则万不能通一经。读书的方法,我也常困惑不已,苦于找不到好的读书方法,常常统统拿来像读小说一样浏览,读完又什么印象都没有。读书应该分类,有的书浏览即可,经典的书却须反复研读,当随着自己的阅历增加,每再读一遍都会有新的收获,更进一层的领悟。唐先生提出要读专一经,即要专研透一部经典,其他的也就融会贯通。不能一开始就想什么都抓住,结果是一样也学不精。 “先生,请问这为学之道?” “为学只有三门。”“曰义理,曰考核,曰文章。考核之学,多求粗而遗精,管窥而蠡测;文章之学,非精于义理者不能至。” “经济之学呢?”一心想要经邦济世的曾国藩急着问。 “经济之学即在义理中。”唐鉴的答复明确而肯定。 “请问先生,经济宜如何审端致力?” “经济不外看史。古人已然之迹,法戒昭然。历代典章,不外乎此。” “自今日起改号涤生。涤者,取涤其旧染之污也;生者,取明袁了凡之言 ‘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以后种种,譬如今日生也 ’。”唐鉴称赞:“有志气!涤生,望你今后涤旧而生新。” 《中庸》上讲,‘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君子之可贵,就在于慎独。‘独’尚能审察,世人能见之不善岂敢为乎?不要因为是在别人看不到、听不到的地方而放松自我要求,也不要因为是细小的事情而不拘小节,道德原则是一时一刻也不能离开的,要时刻用它来检点自己的言行。即使一个人独处、无人注意的时候,也要谨言慎行,不做失道失德的事。 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镃基,不如待时。’又云,‘难得而易失者,时也;时至而不旋踵者,机也。故圣人常顺时而动,智者必因机以发。 此语正对应《孙子·军争》:疾如风,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伺机而动,一击必杀,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英明的人总是顺应时势而进行活动,有智慧的人总是根据机会而表现才能。 整饬官场、镇压匪盗 宁可失之于严,不可失之于宽 此方略有人说对教育子女也是如此,家长们对孩子的教育越来越盲目和心软。古人常说过犹不及,过于严厉和过于松散都不可取,要宽严相济。这个教育的尺度是随着和孩子的朝夕相处来一步一步的修正与拿捏的。做事需有计划、章法,计划之初确定严宽法度,然后则是有法必依。既省心又能高效的开展工作。严与宽未尝不可共存,底线要严,人心要宽。 人生天地间,唯有这骨肉之间的至亲至爱,才真正永远值得珍惜。 练字 欧、虞、颜、柳 所谓南派北派者,大抵指其神而言。赵文敏的确集古今之大成,于初唐四家内,师虞永兴而参以钟绍京,以此上窥二王,下法山谷,此一径也;于中唐师李北海,而参以颜鲁公、徐季海之沉着,此一径也;于晚唐师苏灵芝,此又一径。由虞永兴以溯二王及晋六朝诸贤,此即世所谓南派。由李北海以溯欧、褚及魏、北齐诸贤,世所谓北派。以余之愚见,南派以神韵胜,北派以魄力胜。宋四家,苏、黄近于南派;米、蔡近于北派。赵孟頫欲合二派为一。 写字要注意换笔,这是写好字的关键。 余幼时习欧字,荒芜大概二十载,现如今只有心烦意乱至极时,才胡乱写着,一书心中之郁结,二为停止脑海之所思,沉浸在字里,一笔一画勾勒自己的青丝。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喜欢赵孟頫的字,也不知为何,可能曾公的话即是最好的心里解答。 刘文清公《清爱堂帖》,略得其自然之趣,方悟文人技艺佳境有二,曰 雄奇 ,曰 淡远 。作文然,作诗然,作字亦然。若能含雄奇于淡远之中,尤为可贵。 大抵作字及作诗古文,胸中须有一段奇气盘结于中,而达之于笔墨者,却须遏抑掩蔽,不令过露,乃为深至。 花未全开月未圆 花艳盛则枯,月满盈则食,运盛极而衰,此乃常理。 曾国藩常说自己最崇尚的一句话叫做“花未全开月未圆”,并自名其书舍曰“求阙斋”说:“求阙于他事,而求全于堂上也。”花未全开表明的是一种不饱满的状态,它仍有上升的趋势。月未圆的时候,人们会渴望它全圆的那一刻到来。一旦花全开了,月全圆了,随之而来的就是生命的快速衰竭。所以,我们很难看到,人生走到极致后,还会一直朝着极致的方向走,往往是达到极致后,人生就会有所转变。 《道德经》《南华经》清静天下正 敬胜怠,义胜欲;知其雄,守其雌 静中细思,古今亿百年无有穷期,人生其间数十寒暑,仅须臾耳,当思一搏。大地数万里,不可纪极,人于其中寝处游息,昼仅一室,夜仅一榻耳,当思珍惜。古人书籍,近人著述,浩如烟海,人生目光之所能及者,不过九牛一毛耳,当思多览。事变万端,美名百途,人生才力之所能及者,不过太仓之粒耳,当思奋争。然知天之长,而吾所历者短,则忧患横逆之来,当少忍以待其定;知地之大,而吾所居者小,则遇荣利争夺之境,当退让以守其雌 静的时候细想一想,从古到今亿百年来没有尽头,人生在其中,仅是短短几十年,应该想想拼搏一下。大地有数万里远,不能走到尽头,人在地上睡觉生活,白天只用一个屋子,夜里只用一张床,应该想到珍惜。古人的书籍,近现代人的论著诉说,非常的多;人生的目光所能看到的不过是九牛一毛而已,应该想到多读书。世事多变,好的声名也有很多,人生的才华力量所能办到的,不过是整座粮仓里的一粒粮食而已,应该想得到努力勤奋去争取。然而知道时间漫长,而我所经历的很短暂,所以忧患和祸事的到来时,应当忍耐一下等待事情的缓解稳定。知道世界有多大,而我住的地方小,所以遇到荣誉利益争夺的境遇,应该避让锋芒来明哲保身。 勤勤恳恳战胜懈怠,正道战胜欲望。虽知阳刚的显要,但仍能坚守阴雌的柔静心态。 《素问经》 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这既是立身之本,亦是处世之方 。 道,即规律,事理。道者,指掌握了规律的人。研究任何学问,贵在研究掌握它的变化规律;而要正确了解并掌握它的规律,必须具有广博的知识。上知天文,明了日月星辰的变化与风湿寒暑的关系;下知地理,明了地域方位、高下、寒温燥湿与物候变化的关系;中知人事,明了社会地位、环境对人的影响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只有通过对天、地、人三方面的广泛研究了解而建立起来的学说,才无片面局限之弊,并经得起反复的验证而流传久远。人与天地相通,天之日月盈亏,寒来暑往,岁运的胜复变化,对人体疾病的发生和演化有极大的影响。而地势的高下,方域的不同,物候的差异,亦直接影响人的生理体质和疾病的发生。人事境遇,尤易扰动情志和改变生活环境习惯。 曾国藩荐李鸿章为苏抚时之教导 督抚之职,一在 求人 ,一在 治事 。求人有四类,求之之道有三端。治事也有四类,治之之道也有三端。求人之四类,曰官,曰绅,曰绿营之兵,曰招募之勇。其求之之道三端,曰访查,曰教化,曰督责。采访如鸷鸟猛禽之求食,如商贾之求财;访之既得,又辨其贤否,察其真伪。教者,诲人以善而导之;化者,率之以亲身。督责,如商鞅立木之法,孙子斩美人之意,所谓千金在前,猛虎在后。治事之四类,曰兵事,曰饷事,曰吏事,曰交际之事。其治之之道三端,曰剖析,曰简要,曰综核。剖析者,如治骨角者之切,如治玉石者之琢。每一事来,先须剖成两片,由两片而剖成四片,四片而剖成八片,愈剖愈悬绝,愈剖愈细密,如纪昌之视虱如轮,如庖丁之批隙导窾,总不使有一处之颟顸,一丝之含混。简要者,事虽千端万绪,而其要处不过一二语可了。如人身虽大,而脉络针穴不过数处;万卷虽多,而提要钩玄不过数句。凡御众之道,教下之法,要则易知,简则易从,稍繁难则不信不从。综核者,如为学之道,既日知所忘,又须月无忘其所能。每日所治之事,至一月两月又综核一次。军事、吏事,则月有课,岁有考;饷事,则平日有流水之数,数月有总汇之账。总之,以后胜前者为进境。这两个四类三端,时时究之于心,则督抚之道思过半矣。近日来,我纵观前史,总结出这样两句话:盛世创业之英雄,以襟怀豁达为第一义;末世扶危救难之英雄,以心力劳苦为第一义。少荃,我辈当此危难乱世,要做英雄,舍劳苦之外没有快捷方式,切不可以巡抚位高权重而稍有松懈。 《挺经》 世间事谁胜谁负,有时就看能挺不能挺 《挺经》是曾国藩生前的一部“压案之作”,记载了他掌控晚清官场30年精髓总结,读心术、驭人术、权谋术等,用李鸿章的话说,这部书是“精通造化、守身用世”的秘诀。所谓“挺”,即势不可用尽,功不可独享,大名要推让几分,盛时要做衰时想,刚柔相济,无为而无不为;百尺竿头,不能再进一步;欠缺本身就是完美。曾国藩以盖世之功而能于众说诋毁中安然保全自身,全赖这一“挺”字。主动、积极、谦虚,以出世之心来入世,在困厄中求出路,在苦斗中求挺直。如此方能不受困、不为他人左右.到达气定神闲地享受人生之至高境界。 以下为《曾国藩》唐浩明修订版此书中的经典之句: 痴人不可以说梦 荣辱立然后睹所病,货财聚然后睹所争 天意从来高难问 古者,富贵而名磨灭不可胜记,惟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家业之兴与败,全在勤、敬二字上 偷得浮生半日闲 担月袖风 船山公写的《鹧鸪天》一首:“把镜相看认不来,问人云此是姜斋。龟于朽后随人卜,梦未圆时莫浪猜。谁笔仗,此形骸,闲愁输汝两眉开。铅华未落君还在,我自从天乞活埋 天下士非一乡之士,人伦师亦百世之师 喑呜则山岳崩颓,叱咤则风云变色。以此制敌,何敌不摧;以此图功,何功不克 古者富贵而名磨灭不可胜记,惟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善胜不败,善败不亡 天上浮云如白衣,斯须改变成苍狗 云树之思,无日不萌 筚路蓝缕,艰苦创业 《临江仙》 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记得小苹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墨梅图》 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流清气满乾坤 好汉打脱牙和血吞 但自古成大事立大功者,并不靠天赋,靠的是勤实 干戈四起,人命如纸,老朽一生行医,以救死扶伤为职志,睹此惨景,心何悲怆!然老朽亦知天心如此,人力难以阻挡,但愿大帅慎积阴功,勿滥杀无辜,是为至盼 罗泽南临终信 乱极时站得住,才是有用之学 无情之草木,岂能治有情之疾病 岐黄医世人之身病,黄老医世人之心病 江海之所以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 柔弱胜刚强 望从此明用程朱之名分,暗效申韩之法势,杂用黄老之柔弱 草莱之中,常有异才 康福与韦俊对弈 纹枰对弈,静观默思,四周一片阒寂,唯一的响声,是棋子叩在木盘上所发出的铿锵声音 三尺宝剑半床书 把酒时看剑,焚香夜读书 彭玉麟 雪帅 我虽诸生出身,其实并无经纬之才,近十年来在江湖波涛中出没,更把学业荒疏,把脾气弄坏,把性情弄慵懒了 我渐携短剑,真为看山来 邪正看眼鼻,真假看嘴唇,功名看气概,富贵看精神,主意看指爪,风波看脚筋,若要看条理,全在语言中 第一看五官,以双目神不外散,鼻梁直,嘴唇厚为最好;第二看皮肤,以肤色粗黑,双手茧多为最好;第三看说话,以木讷寡言为最好。主要是这三条,其他都是次要的 牛骥同槽,庸杰不分,必然使英雄气短,才士齿寒 世事多因忙里错,好人半从苦中来 含刚强于柔弱之中,寓申韩于黄老之内 斯为人为官之佳境 从来功名乃天数,非强求可得,唯圣贤可学而至 虚心涵泳,切己体察 钓鱼钓鱼,心神专一。春钓浅滩,夏钓树荫,秋钓坑潭,冬钓朝阳。春钓深,冬钓清,夏池秋水黑阴阴。春钓雨雾夏钓早,秋钓黄昏冬钓草。深水钓边,浅水钓渊,雨季鱼靠边。鱼儿顶浪游,钓鱼迎浪口。钓翁钓翁,莫钓南风。西风要到酉,钓鱼切勿守。轻提慢慢动,鱼儿上钩勤。水下小鱼多,大鱼不在窝 莫以成败论英雄 自古以来,凡办大事,半由人力,半由天命 你纵然本事大,也要让一半与天才是 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 天下务广而权要难居,卿兄弟盛满,当深存降挹 一哄二骗三收买 心如古井,不为所动 芸芸众生,碌碌黔首 都是圣人,且领略六朝烟水;暂留过客,莫辜负九曲风光 烽烟满郡州,南北从军走,叹朝秦暮楚,三载依刘。归来谁念王孙瘦,重访秦淮帘下钩。徘徊久,问桃李昔游,这江山,今年不似旧温柔 谗人高张,贤士无名 千秋邈矣独留我,百战归来再读书 天下金银财宝,本没有固定的主人,说什么你的我的,这个元宝,先前不也是别人的吗 英雄不可自剪羽翼 两江有三大难治之事,一漕运,二河工,三盐政 且要从小事做起,小事易为难坚持,坚持下去就能起到大作用 吾辈在自修处求强则可,在胜人处求强则不可 勿谓言之不预也 峣峣者易折,皎皎者易污,又说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人有好恶,它无偏倚;人有寿夭,它将永恒 名之所在,当与人同分,利之所在,当与人共享 读《曾国藩》唐浩明修订版 下 花未全开月未圆 The article was first published in primas. Thank you for reading.

唐浩明的《曾国藩传》、、、 求这本书。 谢谢。

链接:http://pan.baidu.com/s/1tGzqI7sQuyDdIq70NEs9sg 提取码:232o唐浩明:曾国藩识人用人20讲(吴晓波频道)。唐浩明老师首次开讲,细述曾国藩从毫无背景的农家子弟如何白手起家进入最高权力圈,改写历史。全面了解曾国藩,从历史和经营角度看问题,学习其识人用人系统思维,从本源上看人,练就识人洞察力,提升职场竞争力。课程目录:唐浩明:研究曾国藩30年曾国藩12大识人法以德识人:重新定义品德以识识人:有大识才有大才从志趣识人:凡人之高下视其志趣长相识人:曾国藩看相秘诀.....

《曾国藩传》哪个版本比较好?

特别喜欢张宏杰老师的《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历史考证资料扎实,角度独特,可读性非常高。张宏杰老师的《曾国藩的经济学课》《极简中国史》这两部作品我个人也非常喜欢,原本我就喜欢看历史,看到张宏杰老师的书又增加了我对历史的兴趣。建议喜欢历史的朋友一次买全,然后慢慢读。这次看曾国藩的传记才发现他真的是太厉害。列举几个印象深的点:1、曾家祖上都是平民,没有什么特别有成就的,直到他爷爷那辈,因为年轻时被人当反面教材公开鄙视,从此发奋图强家业搞好了,也注重培养下一辈。2、曾的父亲考到四十多岁才考中秀才,曾国藩自己考了七次才中,还是因为第六次的失败他仔细反思原因改变方法终于中了秀才,之后的考试之路升官之路都很顺利,10年七迁,速度非常快。3、三十岁立志做圣人开始记日记,每日反思当天的经历,这个习惯坚持一生。4、也很注重时间管理,将每天的时间分为几个部分,每天都要有阅读时间。5、看事情从根本性上看,看到一件事情的前后,面向外部攻击时调整自己的心态,意识到权力太大时自剪羽毛。有自己的坚守。

曾国藩家书哪个版本最好

四川美术出版社出的曾国藩家书是最好的。《曾国藩家书》共收录曾国藩家书435通,其中《与祖父书》14通,《与父母书》48通,《与叔父书》9通,《与弟书》249通,《教子书》115通;另附《致夫人书》、《教侄书》等7通,包括修身养性﹑为人处世﹑交友识人﹑持家教子﹑治军从政等,上自祖父母至父辈,中对诸弟,下及儿辈。在为人处世上,曾国藩终生以“拙诚”、“坚忍”行事。他在致其弟信中说:“吾自信亦笃实人,只为阅历世途,饱更事变,略参些机权作用,便把自家学坏了!贤弟此刻在外,亦急需将笃实复还,万不可走入机巧一路,日趋日下也。”至于坚忍功夫,曾国藩可算修炼到了极点。他说:“困心横虑,正是磨练英雄,玉汝于成。李申夫尝谓余怄气从不说出,一味忍耐,徐图自强。因引谚曰:‘好汉打脱牙和血吞。’此二语,是余生平咬牙立志之诀。余庚戌辛亥间,为京师权贵所唾骂。癸丑甲寅,为长沙所唾骂;乙卯丙辰为江西所唾骂;以及岳州之败,靖港之败,湖口之败,盖打脱牙之时多矣,无一次不和血吞之。”曾国藩崇尚坚忍实干,不仅在得意时埋头苦干,尤其是在失意时绝不灰心。他在安慰其弟曾国荃连吃两次败仗的信中说:“另起炉灶,重开世界,安知此两番之大败,非天之磨炼英雄,使弟大有长进乎?谚云:‘吃一堑,长一智。’吾生平长进,全在受挫辱之时。务须咬牙励志,费其气而长其智,切不可徒然自馁也。”在持家教子方面,曾国藩主张勤俭持家,努力治学,睦邻友好,读书明理。他在家书中写道:“余教儿女辈惟以勤俭谦三字为主。……弟每用一钱,均须三思,诸弟在家,宜教子侄守勤敬。吾在外既有权势,则家中子弟最易流于骄,流于佚,二字皆败家之道也。”他希望后代兢兢业业,努力治学。他常对子女说,只要有学问,就不怕没饭吃。他还说,门第太盛则会出事端,主张不把财产留给子孙,子孙不肖留亦无用,子孙图强,也不愁没饭吃,这就是他所谓的盈虚消长的道理。在治军用人方面,曾国藩对于武器和人的关系,他认为“用兵之道,在人不在器”,“攻杀之要在人而不在兵”。在军队治理上主张以礼治军:“带勇之法,用恩莫如用仁,用威莫如用礼”,“我辈带兵勇,如父兄带子弟一般,无银钱,无保举,尚是小事,切不可使他扰民而坏品行,因嫖赌洋烟而坏身体,个个学好,人人成材”。为使官兵严守纪律,爱护百姓,曾国藩亲做《爱民歌》以劝导官兵。在战略战术上,他认为战争乃死生大事,应“先求稳当,次求变化”。在用人上,讲求“仁孝,血诚”原则,选拔经世致用的人才。选人标准是“崇实黜浮,力杜工巧之风”,因而石达开说“曾国藩不以善战名,而能识拔贤将”。曾国藩的幕府就是一所人才培训基地,李鸿章、左宗棠、彭玉麟、华蘅芳等都在其左右共事。

《曾国藩传》哪个版本比较好

如下:1、唐浩明《曾国藩》。新手了解曾国藩,一般会从唐浩明的《曾国藩》入手,此书是历史小说,情节与人物塑造很精彩,蕴含的哲理也很能启发人,但小说终究有虚构的成份,所以还应该读一些相对严谨的著作。2、林乾/迟云飞的《曾国藩大传》。此书胜在引用文献翔实,适当时候能读到曾国藩的手书,几百年过去,依然可以在原汁原味的古文感受曾国藩当时的心境。此书内容精彩,但每一件事都有出处,都有可靠文献佐证,绝非野史戏说可比。3、张宏杰的《曾国藩传》和《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这两本书主线清晰,平实易懂。引用了很多《曾国藩全集》中书信、奏稿、日记,兼备通俗性与学术性,文字流畅。此外张宏杰还有一本《给曾国藩算算账》,此书是作者的博士论文,以曾国藩的经济情况为主线,展现了曾国藩一生的为官之路,并深层次反映了清政府的政治制度、财政制度等方面。4、萧一山的《曾国藩传》。书写于上个世纪40到60年代,在台湾首先出版。所以基本上不会受到主流思想的影响,萧一山是历史大家,对史料分析剪裁都是高手,有一点很重要,居然他生活的时间早,可以看到我们看不到的材料。5、要想对曾国藩其人有更深一层了解,可以直接孕阅读《曾国藩家书》《曾国藩日记》等。这些书岳麓书社都有单行本面世。如果想对曾国藩做研究,著书,那肯定要读《曾国藩全集》了。

张宏杰版《曾国藩传》讲的什么内容?《曾国藩传》书评

目前市面上大概有5、6种不同的《曾国藩传》,这次主要是给大家讲讲张宏杰版的《曾国藩传》。对于喜爱历史的人来说,肯定不会对曾国藩感到陌生,他是晚晴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有着“中兴第一名臣”之称。曾国藩的一生就是一个很典型的励志史,很多人读完曾国藩可能都会对他滋生出一种崇拜之情。那这一本《曾国藩传》又会给我们带来怎样新的视角呢?下面就一起来了解看看吧。 《曾国藩传》书评一: 我很久没有因为看完一本传记而对于一个人产生崇拜之情了,但是新近看完的这本《曾国藩传》确实是让我不由的对其新生敬佩。 之前对于曾国藩的了解,远远不如他的门生李鸿章了解得多。当年看历史课本,因为马关条约的事情,对于李鸿章没有什么好的印象,连带着对其他的晚清重臣也不是多么的待见。近些年来随着许多学者对于历史的进一步剖析与探讨,对于许多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评判也客观了许多。不至于一提到整个晚清政府就是一片骂声,认为其从上到下没有一个是好东西了。其实历史是有其两面性的,全面的来看才更加公正客观,人也是一样的,不能够因为其人生经历的一件或是几件事情而进行妄下定论。 曾国藩身后曾被赐予“文正”的谥号。要知道这两个字对于所有的文臣来说几乎都是梦寐以求的。能够获此殊荣的人大多是当时文人崇敬的对象。由此可见曾国藩的一生成就是多么的不平凡。 他自小就不是一个十分聪明伶俐的孩子,否则也不会六次考秀才都落第。他也并非是一个生来就八面玲珑的人,否则也不会因为言辞犀利的道出咸丰帝的弊端而惹得龙颜大怒。他崇敬圣人,也期盼自己能够成为圣人,但是他也同千千万万俗人一般有着自己的缺憾与不足。 可是就是这个看起来跟平常人没有什么不同的人却成为了晚晴四大名臣之一。 拙不要紧,可以用勤来补,基本功夫做扎实了,即便是多次落第又怎样?一旦开窍便能一口气连中,直至中进士入翰林。不善为人处世也无妨,经验与变通是在实践中一点点累积起来的,一次次的挫折与失败最终还是使得他能够在官场中应付的游刃有余。至于那些不好的习气谁又不曾有过呢?但是能够像曾国藩这样经常自省,并强迫自己去改正的又有几个呢? 显赫的家世、聪颖的天资、爆棚的运气……这些在曾国藩最初的人生之中似乎都是并不存在的。他或许并非生来就握有一把人生好牌,但是他却能够将手中的这把看起来或许还有点烂的牌打出了相当大的名堂,并且在晚清的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或许到了最后已经早已不在奢望自己能够成为圣人,但是他的言行与成就已经相当接近于圣人,后世有人称他为中国最后一个圣人,至少半个圣人这一称号是当之无愧的。 对于晚晴的那段历史,我只是略知皮毛,所以无法判定作者在此书中对那其中的一些历史关键点的评判是否公正客观,但是我的的确确在这本书中深切的感受到作者对于曾国藩的那种崇敬之心。事实上曾国藩的一生也足以成的上是一部成长励志剧。抛开那些富有争议性的历史,此书倒是可以当做是一部励志人生指导丛书来好好的阅读一番。且不管历史上真实的曾国藩到底如何,至少这本书中的曾国藩的人生经历是非常值得我们去借鉴的。 作者:小狐女(来自豆瓣) 《曾国藩传》书评二: 先前也曾读过张宏杰老师《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一书,这部《曾国藩传》不同于前著选几个重点的方面进行剖析,而是以时间顺序为线索,全景再现了曾国藩跌宕起伏的人生。 本书关于曾国藩的相关史料引用甚多,《曾国藩全集》中的书信、奏稿、日记均随手引用,十分纯熟,各种笔记、回忆录与史料汇编中的重要内容都有涉及,显示出作者本人对这一时代的准确把握,展现出扎实的史学功底。全书可以说是无一字无来历,叙事和评价皆有据可依,不臆测,不溢美,不抹黑,堪称关于曾国藩研究中的集大成之作。这样通俗性与学术性兼备的著作正是我们需要的。 接下来谈谈曾国藩这个人,近代史中许多人物的评价都在历史中产生了变迁,总是随着当前政治需要而被“削足适履”。 而本书立脚扎实,还原了一个真实的曾国藩:曾国藩本人天赋不高,身体也不好,思考问题缓慢,资质远不如同时代之左宗棠、胡林翼等人,但凭借着一股“倔强之气”,一种“铢而积,存而累,既其纯熟”的精神,他不断洗刷自己的“鄙俗之气”,立下长志,在师友的启发下开始每日按照圣人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最终形成习惯,延续终生。 他说“极耐得苦,故能艰难驱驰,为一代之伟人”,在这样的信念支撑下,他洗除旧日狭隘的观念,到达了“广大光明之域”;他好学,坚信勤能补拙,他明白自己“不甚高明,专赖学问以求精明”,他擅长不断反思,戒骄戒躁,善于学习,乃至超脱天朝上国之观念,学习西方的先进知识和观念,终为洋务运动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他很愿意动脑子,从不懈怠,反思清军常备军战力不足、军纪败坏之根本原因,乃能创办国家的希望-湘军。他顽强,面对多次重大挫折依然挺立,虽然有运气的成分,但人无完人,他毕竟坚持到了最后,得以平定太平军起义,“阻止了中国的中世纪化”。他“生平禀赋之强,尽以用之国家民生”,他实事求是、经世致用、以至诚待人,“不说大话,不好虚名,不行架空之事,不说过高之理。”,敢于与自身、皇帝乃至体制的错误作斗争,虽未必成功,但已问心无愧。 我想,曾国藩立德、立功、立言三点确已符合,所做的很多事情已经达到了那个时代的最高水平,不宜以时代局限性苛责他,毕竟我们每个人都无法超脱自己的时代。他在那样一个变局下做到了这些,他已经做到了他能达到的最好。 我希望我们都不要成为曾国藩所说的“不白不黑,不痛不痒,假颛顼为浑厚,冒乡愿为中庸”的人,而是努力去做“国之藩篱”。最后希望我们都能不“自负其初心”,仅此而已。 作者:飞花子(来自豆瓣)

2019-02-19《曾国藩传》张宏杰—第二章何为立志?

24岁以前的曾国藩因七次落榜深深地自卑;24岁自考中举人开始顾盼自雄,卑睨一世;道光二十年,曾国藩28岁,入京为官作翰林,这不仅是曾国藩仕途上的起步,也是他成圣的一个重要起点,曾国藩认识到什么是大儒风范,认识到自己的不足。

祖父曾玉屏嘱咐:“尔的官是做不尽的,尔的才是好的……尔若不傲,更好全了。”

就是说你是有才能旳,做官肯定是有前途的,你要是把身上这个傲的毛病改了,就更好了。可见曾国藩言谈举止中已常露出傲慢。

然而,到了翰林院,他才知道什么叫学术,什么叫心性之学,才发现自己是多么鄙陋。自小生长环境决定了曾国藩的见识和谈吐举止行为都与大者风范有着巨大差距。


思己不足,三十而立,学做圣贤,从写一日自省和计划的日记开始。

自省:督责规范自己。

晚年,曾国藩总结自己的人生体会说,人的一生,就如同一个果子成熟的过程: 不能着急,也不可懈怠。人的努力与天的栽培,会让一棵树静静长高,也会让一个人慢慢成熟:“勿忘勿助,看平地长得万丈高。

曾国藩的修身过程之于后人的最大意义是,他以自己的实践证明,一个资质非常平庸的人,如果真的实心实意地进行自我完善,通过“陶冶变化”,可以成为超人。他的胸襟可以扩展十倍,他的见识可以高明十倍,他的气质可以纯净十倍,再愚钝的人也会变得跟以前完全不一样。

回顾曾国藩的一生,我们发现,立志对一个人人格发展的意义是决定性的。因为人的巨大潜力往往是人类所不自知的。

心理学家费约做过这样一个实验:

他要求三群学生举起重物,看谁坚持时间长。他对第一群人什么都没有说。对第二群人说的是,想看看你们谁最有耐力。对第三群人,他则说,你们举起的这些东西关系重大,因为上面的导线连着一个电网。如果你们一放下手,这个城市就要断电。为了朋友和家人们,你们一定要多举一会儿。

结果,第一群人平均举了十分钟;第二群人竭尽全力,平均坚持了十五分钟;第三群人,却平均坚持了二十分钟。

可见,人的能力发挥多少,与他对自己的要求是密切相关的。或者说,精神力量直接决定着身体潜能的发挥程度。

因此,“立志”或者说确立一个终生的奋斗目标,对一个人的精神成长是至关重要的。


关于曾国藩读什么书好?

如下:1、唐浩明《曾国藩》。新手了解曾国藩,一般会从唐浩明的《曾国藩》入手,此书是历史小说,情节与人物塑造很精彩,蕴含的哲理也很能启发人,但小说终究有虚构的成份,所以还应该读一些相对严谨的著作。2、林乾/迟云飞的《曾国藩大传》。此书胜在引用文献翔实,适当时候能读到曾国藩的手书,几百年过去,依然可以在原汁原味的古文感受曾国藩当时的心境。此书内容精彩,但每一件事都有出处,都有可靠文献佐证,绝非野史戏说可比。3、张宏杰的《曾国藩传》和《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这两本书主线清晰,平实易懂。引用了很多《曾国藩全集》中书信、奏稿、日记,兼备通俗性与学术性,文字流畅。此外张宏杰还有一本《给曾国藩算算账》,此书是作者的博士论文,以曾国藩的经济情况为主线,展现了曾国藩一生的为官之路,并深层次反映了清政府的政治制度、财政制度等方面。4、萧一山的《曾国藩传》。书写于上个世纪40到60年代,在台湾首先出版。所以基本上不会受到主流思想的影响,萧一山是历史大家,对史料分析剪裁都是高手,有一点很重要,居然他生活的时间早,可以看到我们看不到的材料。5、要想对曾国藩其人有更深一层了解,可以直接孕阅读《曾国藩家书》《曾国藩日记》等。这些书岳麓书社都有单行本面世。如果想对曾国藩做研究,著书,那肯定要读《曾国藩全集》了。

关于曾国藩的几本书

  1、《曾国藩传》,作者:易孟醇。

  2、《曾国藩真相录》,作者:易孟醇。

  3、《曾文正公家书》,作者:曾国藩。

  4、《曾文正公嘉言钞》,作者:梁启超。

  5、《曾文正公全集》,作者:曾国藩。

  6、《曾国藩》,作者:唐浩明。

  7、《曾国藩传》,作者:萧一山。

  8、《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作者:张宏杰。

  9、《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家书》,作者:唐浩明。

  10、《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奏折》 ,作者:唐浩明。


有几个版本

全历史有5个版本。

中国初中历史教科书有5个版本人教版 、北师大版、华师大版、四川教育版、岳麓版。2017年9月1日的秋季学期起,教育部统一组织新编审的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三科教材,将在全国所有地区初始年级投入使用教材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简介

我国在2001年之前使用统编教科书,由教育部和人民教育出版社统一编写,并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全国使用。2001年后,《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发布,教科书可以由各出版社出版再由教育部审定通过使用。

2012年开始教育部统一组织编写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语文和历史三科教材,工作从2012年开始到2017年上半年经国家教材委员会审查通过历时五年完成了全部的编审工作。

全历史是北京完美知识科技有限公司 开发的一款历史学习软件,里面以各种姿态呈现了中国以及世界的历史知识丰富适合历史爱好者使用。


《曾国藩传》读书笔记

【摘录】我辈既知此学,便须努力向前,完养精神,将一切闲思维、闲应酬、闲言语扫除净尽,专心一意,钻进里面,安身立命,务要另换一个人出来,方是功夫进步,愿共勉之!”——倭仁提议于曾文正公


【摘录】许多根深蒂固的缺点、毛病,通过一时半会儿的“猛火煮”,不会彻底改掉,只有用一生的时间去“慢火温”,才有可能慢慢化解。在修身起始阶段,重要的是猛。在进行阶段,更重要的是韧。在自我完善的过程中,一个人肯定会经受无数次的反复、失败、挫折甚至倒退。关键是不能放弃。——《曾国藩传》

【摘录】凡人作一事,便须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首尾不懈,不可见异思迁,做这样想那样,坐这山望那山。人而无恒,终身一无所成。——《曾国藩家书》

【摘录】曾国藩一生成功的第一个要诀,就是立志高远。这一志向,驱动他一生不在小诱惑、小目标面前止步。促使他在多大的困难面前都不苟且、不退缩。促使他“洗除旧日晻昧卑污之见,矫然直趋广大光明之域;视人世之浮荣微利,若蝇蚋之触于目而不留”。——《曾国藩传》


《曾国藩传》读书笔记

?





1811年11月26日,嘉庆十六年,出生于湖南长沙府湘乡县,名曾子城


? ? 1824年,道光四年,14岁开始科举考试

? ? 1832年,道光十二年,22岁,已经连续5次落第的曾国藩,第六次和父亲一起参加科举考试,父亲曾麟书考取秀才,曾国藩,在院试时被悬牌批责“文理欠通”,这在当时是很严厉的批评,考官看他文笔不错,充发“佾(yi四声)生”,来年直接参加院试。

1833年秋,道光十三年,23岁,第七次参加科举,上一年被悬牌批责“文理欠通”的曾国藩苦苦反思,把自己的文章和他人的同题文章逐股对比,总结经验教训,曾国藩感觉打通了关节,悟到怎么写文章,才能表达自己的真见解、真感觉,把道理讲通讲透。这次直接院试,曾国藩终于成了“秀才”。

? ? 1834年,中举人。

? ? 1838年,道光十八年,28岁,高中进士,这在当时算“早售”,因为明清两代,进士的平均年龄是38岁,考试后,曾国藩改了名字,由曾子城改名曾国藩,接着曾国藩参加朝考,发挥出色,取得一等第三名,道光皇帝阅卷,读了曾国藩的文章,非常喜欢,改为第二名,授翰林院庶吉士。

? ? 作者总结:艰难的科举经历对曾国藩是一次极好的自我教育,强化了他“愈挫愈奋”得性格特点,虽然自己比较笨,但也能走通百分之九十九的人走不通的路,可见只要努力,天底下没有任何事是做不成的。艰难的科举过程还塑造了曾国藩独特的人生哲学,那就是“尚拙”:崇尚笨拙。他说:“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笨拙胜过机巧,办事笨拙才靠得住。

? ? 我的理解:除了通常意义的做事情要踏实,一步一个脚印,还要有恒心,有耐力,做一个长期主义者,如果一次没做好,那就两次,三次……

? ? 1840年春,道光二十年,曾国藩参加散馆考试,被授予翰林院检讨一职,正式开启京官生涯。

? ? 刚到北京的曾国藩是一个典型的湖南土包子,一口难懂的湘乡土话,长得土头土脑,穿着土里土气,重要的是他读过的书很少,从气质到观念都非常的鄙俗,曾国藩感到深深的自卑,而如何洗刷自己身上的鄙俗之气,成了他新的焦虑。另外除了见识上的不足,刚到北京时的曾国藩性格上也有很多的缺点:1,浮躁,坐不住。非常爱交朋友,非常爱聊天,非常爱开玩笑。2.为人傲慢,修养不好,就是觉得自己了不起,很自以为是,听不进不同的意见,因为修养不好,脾气暴躁,经常与人发生冲突。3,“虚伪”就是与人交往的时候容易顺情说好话,发出一些言不由衷的赞美,而且还喜欢夸夸其谈,不懂装懂。其实反思一下曾国藩的这些缺点也是我们常有的,但是他却能一一改正,这正是我们学习曾国藩的意义所在。

? ? 1841年,道光二十一年,虚岁31岁,曾国藩拜访大儒唐鉴,请教读书之法,唐鉴建议他先读《朱子全集》,从这一年开始,曾国藩每天学习朱子,宋学。也是在这一年,他在家书中说,原来范仲淹、韩琦那样的大政治家和司马迁、韩愈那样的大文学家也不是高不可及,都是可以通过学习而达到他们那样的高度的,程、朱也是。曾国藩立志学做圣人。

? ? 曾国藩学做圣人的方法就是“写日记”,现存最早的日记是1939年正月初一的,记了一年后中断,开始他的日记也记得很不得法,存在我们普通人在记日记时的常见问题:不连贯,不能坚持;记流水账;日记中对自己的要求并不能做到。中断了半年后,又决心重新写,结果还是老样子,唐鉴和倭仁告诉他日记不是这个写法。记日记最重要的目的是反省自己,唐鉴叫他学习倭仁的日记记法,首先把写日记当成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日记用恭楷来写,日记中规定的就一定做到,其次,日记的作用是“研几”,几就是细节,就是抓住生活中的细节,通过每一个细节来改变自己,不光要逐一反思自己的行为,甚至要反思检查自己大脑中转过的每一个念头。曾国藩效法倭仁写日记,还给自己安排每日学习内容。为了督促自己做到,他还把日记给老师亲人朋友看,让大家一起监督自己,因为事必有所激有所逼才能有所成。在自我完善的过程中,一个人肯定会经受无数次的反复、失败、挫折甚至倒退。关键是不能放弃。曾国藩一生最崇拜的品质是“有恒”。要做到“有恒”,要“极耐得苦,故能艰难驱驰,为一代之伟人”。

? “在一次又一次的反复磨练中,曾国藩的气质性格渐渐发生着变化。他做事越来越有恒心有毅力,待人结物越来越宽厚、周到,真诚,朋友一天比一天多。他的品质越来越纯粹,站得越来越高,看得越来越远。”

? ? 1849年,道光二十九年,39岁,曾国藩由“内阁学士兼任礼部侍郎衔”升补礼部右侍郎,由虚职变为实职,曾国藩很兴奋,工作更卖力,但是没多久,曾国藩就发现,虽然每天很忙,但是也做不了什么实事,“在官场上如同废物”,曾国藩有了弃官归家的想法。

? ? 1850年,道光三十年正月,道光皇帝去世,咸丰登基,上台后,咸丰下诏“求言”,曾国藩心情激愤,写了一封《应诏陈言疏》严厉指出官场通病,得咸丰好感,后又写了一些其他信,结果发现咸丰并不像说的那种把他的建议当一回事,曾国藩又上疏直言皇帝的三个缺点希望打醒皇帝,结果惹怒咸丰,因为直言广场问题,得罪同僚,曾国藩受到排挤,处境艰难。想回家,却没有路费,甚至欠了一千多两,“京寓极艰窘”。

? ? 1852年六月十二日,咸丰二年,42岁,被派往江西充任乡试正考官,七月二十五日,在赴江西途中,得知母亲去世,曾国藩绕道江西收程仪后回家奔丧。

? ? 1852年十二月十三日,曾国藩接到上谕,命曾国藩“帮同办理本省团练乡民、搜查土匪诸事务。”

? ? 1852年十二月二十一日,曾国藩做事雷厉风行,剿匪除恶,效果显著,他认为“乱世要用重典”,杀了很多人,人称“曾剃头”,但是地方官却不感激他,而是厌恶他,认为他太残酷,另外曾国藩一到长沙,就设置了一个“协办团练公馆”,以个人名义向全省发布公文,要把全省的社会治安工作管起来,这无疑动了别人的奶酪,这些曾国藩都了解,但是他不想妥协,因为他想做实事,想破一破这不好的官风,结果的结果……差点被兵痞杀了——这个起因也是因为曾国藩越权办事,让一些人不爽,借着曾国藩惩罚兵痞的机会,纵容兵痞差点杀了曾国藩。事件结果是曾国藩哑口无言,知道向皇帝控告也无用,曾国藩决定,不再和长沙官场纠缠争辩,带着募来的湘军,前往衡阳。

? ? 1853年八月,43岁,曾国藩来到衡阳,赤手空拳创立湘军,困难重重,没钱,没权,没经验,没朋友帮忙……

? ? 1854年初,44岁,咸丰四年正月,重视首战必捷的曾国藩听说靖港有少量太平军,攻打靖港,结果消息不准确,太平军比汇报的多很多,而且准备充分,再加上天气不利于作战,这一战彻底失败,曾国藩投河自杀,被救起。四月初五,湘军在湘潭取得胜利,后有轻易拿下武汉,很久没有收到过捷报的咸丰皇帝一高兴拟旨封曾国藩为湖北巡抚,后出于防范心理有收归旨意。

? ? 1854年九月上旬,咸丰四年,九江大败,曾国藩的座船也被太平军俘获,在太平军逼近的关键时刻投水自杀,幸被人救起。曾国藩陷入江西困境,不仅有军事上的,也有政治上的,可以说“处处碰壁,步步荆棘”

? ? 1857年二月十一日,47岁,咸丰七年,处境困难,痛苦万分的曾国藩接到父亲去世的讣告回家守孝,五月,曾国藩假期将满,因不想过那种“客位虚悬”的日子,奏请在家守孝三年,咸丰皇帝不批,催他立刻回到军中,曾国藩向咸丰皇帝摊牌,诉说困难,期望皇帝体谅他的苦衷,授予他职权,要不然就不去,结果皇帝批准他在家守孝三年。

? ? 在家的曾国藩郁闷痛苦,得“不寐之疾病”,极度痛苦的曾国藩开始反思自己,他反思到,“自己在官场上一再碰壁,碰得鼻青脸肿,不光是皇帝小心眼,大臣多私心,自己的个性、脾气、气质、风格上的诸多缺陷,也是重要原因。回想自己以前为人处世,总是怀着强烈得道德优越感,自以为居心正大,人浊我清,因此高己卑人,锋芒毕露,说话太冲,办事太直,当然容易引起他人的反感。……”他还写信给朋友,要他们给他多提意见,阅读好友来信,回忆既往,越来越清楚的看到自身的致命弱点。

? ? 1858年初,48岁,咸丰八年,胡林翼抓住机会奏请曾国藩出山,本来咸丰皇帝还担心他不肯出山,哪知他一接到任命,立马出山。而再次出山的曾国藩与之前判若两人,变得更谦和了,更委屈求全了,对皇帝不再直言不讳,而是学会打太极,不再“慎于保举”,而是开始“同流合污”,

? 1860年,50岁,咸丰十年,大清朝正规军江南大营大败,何桂清弃城逃走,两江总督职位空出,四月二十一日,咸丰下令赏曾国藩加兵部尚书衔,署理两江总督。

? 1861年七月,51岁,咸丰十一年,从1860年四月起,曾国荃挖长壕围城,历时一年多,安庆城内终于粮断,苦战一天一夜,安庆收复。

? 1861年七月十六日,咸丰十一年,咸丰去世,到死都没有收到安庆收复的捷报。八月二十六日,胡林翼去世。

? 1861年,咸丰去世两个多月,太后慈禧和恭亲王奕欣发动政变。政变二十天后,曾国藩呗升职“钦差大臣两江总督曾国藩,着统辖江苏、安徽、江西三省,并浙江全省军务……”曾国藩得到朝廷支持,政治环境一片大好。

? ? 1864年六月十六日,54岁,南京城破,还没有等来奖赏,六月二十六日却最先等来朝廷的责备,责备曾国荃城破时没有继续指挥战斗而是立刻写信表功,七月十一日,曾国藩收到朝廷寄来的信,追问,天京财富下落。后面论功行赏,曾国藩曾国荃被封侯封爵。为减少朝廷顾虑,曾国藩奏请弟弟辞职,同时自己主动裁撤湘军,朝廷对曾国藩态度大变,不再追究曾国荃的问题,放手让曾国藩治理两江,也不再追究南京财宝的下落。放手让曾国藩治理两江。

? ? 第一次,第二次鸦片战争,让曾国藩更了解洋人,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路深化并升级。“师夷智”不仅停留在购买使用西式武器上,还必须深入学习研究西式武器背后的秘密,是当时地方都抚中推动洋务运动,兴办近代工业最感兴趣也最努力的一人。

? ? 面对洋人当时朝廷大多数人的外交思想落后,在他们眼里,天朝高高在上,外夷自当俯首称臣,与洋人打交道不以诚信,而以“羁縻”,磨,糊弄,而曾国藩的外交观念却不一样,他主张第一洋人也是人,对待外国人应该平等相待;第二,诚信外交;第三,在对外交往中,不要争面子,要争里子,不要争小处,而要争大处,“大事苦争,小事放松”,这些观念在现在看都是很好的。

? ? 1865年,同治四年,55岁,三月,慈禧发动政变,革去奕欣职务,四月,曾国藩奉命北上剿捻,两江总督由江苏巡抚李鸿章署理。由于身体不适,奏请李鸿章帮忙,结果朝廷直接让李鸿章取代他。

? ? 1868年七月,同治八年,58岁,因李鸿章沿用曾国藩的剿捻策略成功将捻军镇压下去,曾国藩奉命升直隶总督,九月,曾国藩离开两江总督职位的时候,全程老百姓都来送别,热闹非凡。曾国藩在直隶,汰换官员,整顿吏治,一年后就效果显著。

? ? 1870年,同治九年,60岁,天京教案发生,曾国藩奉命处理,调查“挖眼剜心”事件,在现在看来处理得很好,也避免了战争,但是那时候人民愚昧,认为曾国藩帮外国人,曾国藩背上“卖国贼”的骂名, 七月二十六日,重压之下的曾国藩旧病复发,他又想到了学生李鸿章,奏请李鸿章来帮忙,朝廷让曾国藩调补两江总督,李鸿章补授机制总督。李鸿章来时,曾国藩基本把事情已经处理完。

? ? 1871年八月,61岁,同治十年,曾国藩和李鸿章联衔上奏《拟选聪颖子弟赴泰西各国肄习技艺以培人才》

? ? 1872年,曾国藩去世,生命最后关头,仍然勤奋有恒,工作,记日记。

? ?

? ? ? ? ? ? ? ? ? 享读者


曾国藩传谁写的最好?读曾国藩传经验分享

曾国藩是我国近代历史上晚清时期著名的朝臣,与张之洞、李鸿章、左宗棠并称为“晚清四大名臣”。曾国藩的一生充满着传奇,一个立德、立功、立言的完人,因此曾国藩使得很多后人想要更多的去了解。如今撰写曾国藩的书籍也是非常多的,那么哪一本是写的最好的呢?接下来我就来给大家分享一些读曾国藩传的经验。 新人想读曾国藩,一般会从唐浩明的《曾国藩》入手,情节与人物塑造虽然精彩,但小说终究是虚构,还是老老实实地读上一两本平实易懂,资料扎实的非虚构著作。 如果你要读《曾国藩传》的传记,千万不要从读名声在外的小说《曾国藩》开始,要从非虚构的传记开始,推荐从这两本开始,第一本是林乾 /迟云飞的《曾国藩大传》,另一本是张宏杰的《曾国藩传》,前者内容翔实,客观全面,后者主线清晰,平实易懂。 林乾/迟云飞的《曾国藩大传》胜在引用文献翔实,适当时候能读到曾国藩的手书,几百年过去,依然可以在原汁原味的古文感受曾国藩当时的战战兢兢,苦闷抑郁。 张宏杰的《曾国藩传》结合了他三本《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的写作优势,《曾国藩全集》中书信、奏稿、日记引用到位,兼备通俗性与学术性,文字流畅。 两者交叉阅读,应以前者为主,后者为辅。 读者推荐 迟云飞/史林乾合著《曾国藩大传》,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年版,我读过的最好的曾传,没有之一。 一、爽畅。读者想必多不是做学术的,读曾氏家书、奏章等一手资料固然上佳,却没有前后钩沉,尤其晚清这一段,点滴沉浮皆是波澜,必须方家将草蛇灰线勾连起来才好窥见端倪。而方家落笔往往为沉着稳厚,不为究竟出个一二三,数百页翻过去人早已昏沉沉。这本书不然,毫无迟滞,一条潮线稳稳推来,各种人物落英缤纷,却不觉跳跃闪烁,但凡需要引论一二处,必有可靠文献佐证,绝非野史侃侃。 二、全面。别的不夸,就说篇幅,讲曾国藩这样影响中国二百年的风流人物,二三十万字充其量聊开了毛皮。近年来写的上台面又中看的,张宏杰《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400页、谭伯牛《战天京》331页,而《曾国藩大传》559页。篇幅当然不意味着质量,但辞章、考据相当的情况下,何不选一本讲的深入全面的爽翻天。 三、作者。迟云飞,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林乾,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法律史学研究院副院长。两人都是博士生阶段即专攻清史,到现在积累的东西想来够料。科班出身,比起一般的自由撰稿人或半路和尚等,想必功底也要更厚实、成果更精品些。而此书也的确非常好看。

曾国藩传 谁写的

《曾国藩传》是2009年由东方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萧一山。
《曾国藩传》详细介绍了曾国藩的生平经历和主要事迹,重点记述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革命运动、捻军起义的过程,是第一部全面评述曾国藩的著作。

萧一山(1902-1978),名桂森,字一山,号非字。江苏铜山(今徐州市)人。19岁考入国立北京大学政治系。22岁凭一己之力,撰成“中国第一部体系完整的新式清代通史”——《清代通史》,被梁启超评为“技术罕见”。30岁获特款资助,往欧美各国考察。36岁撰成《清史大纲》和《曾国藩传》于四川三台。其故友之子作文叹其晚年之蹉跎:“我觉得萧一山的大多数成果,基本完成在他40岁左右之前(按:约1945年),而后来基本就没有什么成就。”


《曾国藩传》读书分享

??????? 想到曾国藩,很多人会想到灭太平天国,洋务运动。其实究其一生的成功,就是 “死磕”、“擅反思”。 曾国藩成就很高,可以说在当时的清朝廷俨然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可很多历史显示他天资平平、身体也一般,外形也算不得高大挺直。就是这么一个人,一生创造了无数成就。 ??????? 这要从曾国藩小时候说起了,曾国藩的爷爷也算是个小小地主,家庭情况还算过得去便可惜自己没考上秀才,一心一意想让儿子走仕途,也算光大门楣。可惜儿子也就是曾国藩他爹不争气,考到四十多岁连个秀才都没中,这不就成了别人的笑话了。大的不行小的上,曾国藩13岁就跟着老爹一起上京赶考,一大一小连考几年都没中,这下可好,更热闹了。中不了就一直考,死磕的结果是曾国藩21岁这年,老爹中了秀才,自己却被批文理不通。曾国藩不干呀,想想老爹的教法是不是不好,我也挺努力的了呀,于是开始研究那些高中的人的文章,对比学习,这算是曾国藩反思的第一次,但也是曾国藩死磕的一生的开始,“越努力越笨拙”。学着学着突然就给悟了,老爹教的那套不适合考试,但是跟着老爹考了这么多年基础确实打的好,第二年也就是曾国藩22岁的时候也中了秀才,然后一路开挂23岁中举人,27岁中进士,28岁入了翰林,从此开启了京官生涯。 ??????? 翰林是什么,其实日常是没什么正式的工作,来到京城里一看翰林的人懂的可真多,我就会考试,然后发誓要读许多书。但是曾国藩也是刚被放飞,这下可好,每天也是跟朋友吃喝玩乐,从他的日记中也经常能看到“我今天要完成xxx,结果看朋友下棋一看看了好久,罪过罪过”之类的言论,这时候的曾国藩大体也跟我们现在很多的人一样,flag又立又破。曾国藩30岁这年(虚岁),立志要当圣人,开始定目标,记日记每日反省,然后还写了军规12条,这里面有每天早起,每天写多少字等等,开启了自己日日勤奋的打卡之路。 ??????? 翰林虽然工作不多,但是经常要大考,而且还不提前通知,曾国藩日积月累底子打的不错,所以大考表现很好;除此之外,翰林偶然也有任务要完成,曾国藩都是一丝不苟;曾国藩的表现深得皇上赏识,皇帝一高兴,给了个礼部右侍郎的大官干干,曾国藩兢兢业业干活,干着干着发现好像权利虽然挺大也不能实现抱负,而且越来越是重复性的工作,位列高官,却心生郁闷。 ??????? 正在苦闷时,咸丰皇帝继任了,这一年曾国藩已经39岁了,新皇帝上任三把火,广纳谏言,曾国藩刚好借势发挥一波,在厚葬道光皇帝上也解决了咸丰的大难题,新皇帝颇为喜欢。但咸丰其实不是个特别用功的主,新鲜劲过去后啥动静都没有,曾国藩一着急就上书《敬陈圣德三端预防流弊梳》,一下把皇帝得罪了。再加上《应诏陈言书》说了官场一堆不好的事,这下可把众官员都得罪了,在京城过得颇为不得意。 ??????? 曾国藩在京城待的正郁闷时,刚好赶上江西乡试 主考的身份,做主考好处很多:1、当地官员都会给很多银子;2、考出来的学生都将成为其门生。这门好差事曾国藩是很乐于去的。不巧母亲这时候过世,要回家守孝,但家境不好的曾国藩仍绕道主考地捞了一把银子,要不厚葬家人的钱都木有。 ??????? 1852年,曾国藩41岁,这一年太平天国起义,皇帝想起来曾国藩还在家闲着,就让他去兴办“团练”,彼时各地都有让团练的官员,曾国藩的铁腕还是让他将辖区的案件办理集中处理,这就动了别人的奶酪了,而且曾国藩弹劾清德,打破官官相护的原则,湖南官员皆不喜,纵容绿营兵私闯府邸,这一次,曾国藩差点丧命。 ??????? 经此事,曾国藩将湘军操练地点改到僻静的衡阳,专心练兵,打算打几个胜仗给那些人看看。虽然皇帝的要求只是兴办团练,协助巡抚搞好当地治安,但曾国藩志不在此,借团练之名兴办军队,但他面对的问题也很多:“无地、无权、无经验、无帮手、无制度保障”。但这些都不能阻挡曾国藩,曾国藩破旧立新,为湘军带来新鲜血液,一是破朝廷低俸制,高俸养廉;二是破兵忠于国,将比亲选,兵必自幕;三是破军队选人原则,选士人领山农;四是特别重视军队的政治教育。通过一系列手段打造了一支清朝时期的新型军队。 ??????? 军队练好了总要上战场,曾国藩的原则是不练成新军绝不上战场。但是扛不住咸丰瞎指挥,一而再再而三的催促支援湖北,曾国藩只能跟咸丰博弈,来个“拖”字诀,这期间曾国藩的朋友江忠源、亲家陈源兖均丧命,又丧座师湖广总督吴文镕,镇守武昌时亡;这期间曾国藩不出兵可算是顶着巨大的压力。 ??????? 水陆两师兵练成,终于可以出战了。曾国藩43岁这年,第一次率兵出战,他带领水军攻打靖港,塔齐布带领陆军攻打湘潭;曾国藩一直想首站胜利以提升士气,没想到水军首战失利,自己也是差点跳江自杀,到了长沙,城里官员也不开城门,等着看笑话。这时候的曾国藩也还是愤愤难平,穿着湿衣服写奏折、只为一心求死。但这时候传来了陆军塔齐布湘潭大胜的消息,此次清军对抗太平军以来最大的胜利。太平天国起义以来咸丰一直听到的都是败绩,这一次大胜让咸丰大喜,顺手赏了个知府的肥差给曾国藩。 ??????? 随后曾国藩一举占领武昌,本应得到个巡抚的职位,却被一位军机大臣多嘴:“曾国藩以侍郎在籍,犹匹夫耳。匹夫居闾里,一呼,崛起从之者万余人,恐非国家服也”,皇帝一猜疑,到手的巡抚又飞了,在地方练兵没有实权是非常难受的事,曾国藩不得不深深反思皇帝对他的不信任。 ??????? 就在曾国藩实施破长江沿线,再取南京的战略时,咸丰皇帝一心想直取南京,曾国藩屡次拒绝。这时满族大臣何桂清的江南大营在攻打太平天国上也是屡次胜利,听话又是满足的江南大营颇得皇上喜欢,加上何桂清各种打湘军的小报告,这时候皇帝就不太重视汉臣且屡次不听指挥的曾国藩了。曾国藩正在攻打江西,一方面皇帝不支持,另一方面江西的官员也多不支持,粮饷也难筹备;内陷湖口,座船被攻,差点被俘,连攻下的武汉也失守,可以说是举步维艰。但在这种情况下仍派身边的罗泽南相助胡林翼夺取武汉。 ??????? 这个时候家中父亲病逝,给了曾国藩机会从这个局面中离开,回家守孝。虽然说离开那个让他险些丧命的江西,但彼时太平天国正值内乱(东王杨秀清造反被杀,翼王石达开被逼走),眼看太平天国衰落,清廷胜利在望,这些胜利却跟自己没有关系,不免心生郁闷。在家中也是骂尽朝廷中国那些不顺心的事,对待家人态度也不甚好。但曾国藩一生一大优点是擅反思,这时候曾国藩反思当初在官场上为何屡受排挤,自己总是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态度,自然不受人喜爱,他向众好友写信求意见,收到意见后又反思问题,此时的他悟得——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 太平天国之乱一直无法彻底镇压,这时候需要个人打持久战,胡林翼推荐了曾国藩,咸丰皇帝一看好像没啥人,就令曾国藩再度出山。重返官场的曾国藩仿佛变了个人,对人谦逊,对皇上也不再直言顶撞。因为皇上对他还是不够信任,所以还想故技重施,只让去浙江打仗,但不给实权,胡林翼便想办法让曾国藩跟自己一起攻打安庆。 ??????? 湘军作战有个特点是"结硬寨,打呆仗"。这个办法虽笨,但确也有效,攻击安庆过程中曾国藩终于在肃顺举荐下,当上两广总督,有了实权。 ??????? 之后咸丰驾崩,同治上任。此时的实权实际掌握在慈溪和奕?手中,一来新帝继任要拉拢人,另一方面奕?也是一位精明能干之人,十分看好曾国藩,授予两江总督,痛下江苏、安徽、江西三省,浙江全省军务。此时的曾国藩可以说是大清第一人了,先报复扫清何桂清一党,后历时几年终于攻下南京。攻下南京后,因左宗棠怀有私心,一收到天王幼子存活在世的消息便立刻禀告皇帝,这时候朝廷已不再迫切需要曾国藩了,为了制衡,一方面褒奖左宗棠逮捕幼子之功,另一方面又罚了曾国藩瞒报之过。此时的曾国藩早已不是二次出山前的他了,懂的自减羽毛,避免锋芒:一是让曾国荃辞官回家休息,二是将湘军裁剪。 ??????? 湘军生涯中曾国藩主要精力都在军事上,自从在攻打安庆过程中当上两江总督,实际上曾国藩的精力有些转到民生和吏治上了。曾国藩到地方上,从不摆大排场,一心一意为做点实事,弹劾了多位官员,让当时被战争荼毒的江南逐步恢复生气。 ??????? ? “清官”曾国藩? 实际上曾国藩实实在在算做一位清官,因为他无论对自己还是家人都是严格要求,但在历史上确从未有人提过曾国藩的清廉,这是为什么呢?曾国藩一生所图宏伟,而非只图一个清,他是入世再出世,在官场上该有的程仪等一概不少,该充裕口袋以图去打通官场的也从不含糊,只是对自己较为苛刻。 ??????? “洋务运动的倡导者”, 当时的人对外国人的态度就是长相与我们不一样的怪物,他们一些较为开放的思想在当时人看来也非常可怕。但曾国藩接触过几次后觉得与洋人接触要以诚待之,同时兴办工业、送人留学,接纳洋人并学习先进的技术以提升清朝的技术水平。 ??????? “卖国贼”曾国藩? 说起曾国藩,很多人会将其想为卖国贼,其实有两个原因,一方面曾国藩本为汉人,却一生励精图治为满清朝廷尽心尽力做事。另一个原因就是著名的“天津教案”,当时天津有一座西洋哥特风格的教堂“望海楼教堂”,跟周边建筑比起来宏伟壮观。1870年(曾国藩59岁)天津爆发旱灾,恰在此时教堂隔壁由几名修女办起的慈善机构中出现了传染病,上百个孩子死了三四十个。人们本来就对天主教有排斥心理,认为是邪教,旱灾的发生跟这些人有关系。这时候死了这么多人,民间开始谣传洋人诱拐孩子、挖心吃人。一时间激起民愤,当街打死驻天津的法国领士丰大烈及其秘书西蒙,又烧教堂、毁仁善堂(修女的慈善机构)。外国人不干,清朝子民也不干,对峙不下。朝廷派出曾国藩去镇压,人们以为迎来了曾大老爷帮他们打走洋鬼子,但前面说了曾国藩对待外国人是非常开明的态度,一来首先贴告示不让再起冲突,二来仔细查办后发现并无挖心之事,并据实上奏朝廷《查明天津教案大概情形折》,却被内阁删去五疑后发出。在外人看来曾国藩是为洋人说话的卖国贼。此时后不久,曾国藩就病逝了。 ??????? 曾国藩的一生,对我们来说有哪些值得学习的地方。 ??????? 1、不信命,越笨拙越努力。 考秀才考不上那就一直考,直到考上为止 ??????? 2、擅反思。 一是考秀才失利,反思为何学不好,改进后一路高中。二是作战失败,反思为何战败,改进后最终取得胜利。三是跟洋人接触,不随波逐流,观察后学习先进的技术,且以诚待之。四是作战胜利,也从不停止,而是反思后 ??????? 3、从细小处做起。 曾国藩有个很好的习惯就是记笔记,给自己记个小本本,每天要做哪些事,然后画勾勾。这个习惯让他在初入官场时改掉不少坏习惯,且日日反省自己。 ??????? 4、目标导向。 曾国藩做事从不是让干啥我就蛮干到底,而是有自己的想法,比如创建湘军,从一开始就确定要创建一支不一样的队伍,也是顶着亲人、朋友去世以及皇帝的压力在准备充足后一站获胜。另一方面,为了做成大事,并不拘泥于小节,让自己融入当时的官场,然后才能让官场为自己所用,实现抱负。

读《曾国藩传》

一、读书摘要


这是一本展示中国式力量的个人传记类书籍。不管是从大的国家传统文化,还是个人精神成长角度,都极具正面价值,一方面证明了传统文化的强大意义,另一方面给读者的我们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




二、金句摘抄

1.君子不走捷径,不图虚名。锱铢积累,艰难前进。君子成功也许比别人晚,但一旦成功,就是大成功。

2.人的一生,就如同一个果子成熟的过程:不能着急,也不可懈怠。人的努力与天的栽培,会让一棵树静静长高,也会让一个人慢慢成熟:“勿忘勿助,看平地长得万丈高。”

3.一个人获取知识信息,在外想获得帮助,全要靠朋友。所以朋友的多少,朋友的质量,决定了一个人的视野能有多宽广。

4.官员们视自己的权力范围就如同狗看着自己食盆里的骨头,寡妇看着自己的独子,或者美女守着自己的敏感地带一样,绝不许他人触碰。他们可以允许自己无所作为,“占着茅坑不拉屎”,却绝不允许别人在这里有所作为。

5.一个高明的军事家,首先应该是一个高明的战略家。所谓战略,就是基于宏观性和长远性,把各种纷繁复杂的要素按轻重缓急、先后次序进行整理排列,然后拿出最有效的行动方案。

6.行事过于方刚者,表面上似乎是强者,实际上却是弱者。这片土地上真正的强者,是表面上看起来柔弱退让之人。所谓“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所谓“大柔非柔,至刚无刚”。中国社会的潜规则是不可能一下子被扫荡的。那些他以前所看不起的虚伪、麻木、圆滑、机诈,是在这片土地上生存的必需手段。只有必要时和光同尘,圆滑柔软,才能顺利通过一个个困难的隘口。只有海纳百川,兼收并蓄,才能调动各方面的力量,达到胜利的彼岸。


三、思考题:曾国藩是如何面对科举挫折、长沙之辱?自卑与焦虑、郁闷与艰难?靖港首败、九江大败?咸丰七年(1857)危机?

① 曾国藩是如何面对科举挫折、长沙之辱?

答:面对科举挫折

尚拙的人生哲学:曾国藩是很笨拙的,所以几次科举考试失利,但是越笨拙越努力,曾国藩身上有一种天生的倔性,不成功决不罢休,这种倔性支持他一次次的付出努力直至反超常人;总结经验,刻意练习:面对科举失败后期总结经验,发现问题然后针对性刻意练习解决问题。

面对长沙之辱

“好汉打脱牙和血吞”把辱咽到肚子里,继续战斗;不争一日之长短,而是前往僻静的衡阳,刻苦练湘军一年,用胜仗挽回面子。


答:曾国藩常读书,读书可以减少自己因为不能解决问题,见识短浅带来的焦虑,自卑,有问题自可在书中去找答案,书中自有黄金屋,读书也可以使之静心平和;曾国藩常静坐,写日记反省,抒发内心郁闷,这些都有在曾国藩的十二条军规中有所体现;面对艰难,曾国藩心中心存坚定信念,极致理学理念,凡事讲“理”,去从事物的问题中寻求“理”,从而解决问题,另外曾国藩的“尚拙”哲学,凡事必反思,爱与友交谈谈论,性格的倔性,都帮助曾国藩克服艰难。最后这些都是相通的,人经历的事情多了,沉淀了更多事和物,也就越发自信,平和了。

③ 靖港首败?咸丰七年(1857)危机?

答:每一次败战后的深刻反省自纠:第一次靖港首败对湘军汰旧换新,淘汰临阵脱逃的湘军,一方面迅速招兵买马;重立规矩,一旦某军统帅战死,除非本部有受拥戴的继任将领,否则必全军遣散回乡,另行招募成军。

咸丰七年危机:咸丰七年,曾国藩遭解除兵权,在籍守制,曾国藩在乡蛰伏两年,闭关读老庄著作,常常反省,写下自箴:有几解:被解除兵权,当然是人生大祸。然而祸是福之基,在灾祸中不能自暴自弃,应该置之死地而后生。

指出自己为人处世的四大缺点:偏激,好名,也就是过于重视获得好名声;喜欢公开批评谈论别人的过恶;做事有始无终;待人接物过于怠慢。

那么怎么做呢?也是四条:做事平心静气,更多地考虑他人的心理,站在他人角度立场想问题;更多地揄扬他人,表扬他人的长处;做事有始有终,越到后来越慎重;接人待物要更诚更敬。

完成“脱胎换骨”。

反思自己:曾国藩在克服困难,解决问题时都有极大的恒心毅力,常常刻苦应对,虽不天意聪慧,但凡事殚心力竭,必求始终,坚定原则立场,而自己面对困难容易退缩,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和毅力,缺乏恒心,尤其缺乏反思,所以经常一个问题重复犯。 曾国藩身上的优点,精神力量我应该好好学习,充分汲取,最应该做的是在实践中去反复应用方法,锤炼其精神力量。

四、启发与收获

智慧越苦则越明: 曾国藩一生历经苦难挫折,也一生刻苦耐劳,七次科举之痛、长沙之辱、创立湘军之艰、保清之难,曾国藩穷极苦难,深刻反思,刻苦练习,最后脱胎换骨,从考进进士,副部长,大学士,两江总督,直禄总督一路高升,官位如此,同时还兼具理学家,文学家,书法家,军事家等崇高地位,另外曾国藩也是近乎完人,堪称圣人,这些都是他的极致努力,刻苦铭心的训练做到的,充分说明了智慧越苦则越明;同时曾国藩凭普通人出身,资质平平,笨拙的智商做到了非凡人可极的高度,告诉我们 普通人通过有方法的努力,刻苦地练习,也是可以学有所成,通往成功的,聪明靠不住,“尚拙”脚踏实地才靠的住。

曾国藩以自身的经历,自身实践给后世的我们予以启示,凡事要有恒心毅力,要学会反思总结经验...予以我们强大的精神力量。

我们崇尚曾国藩,并以他为榜样。




附件:思维导图


推荐关于曾国藩的书籍

1、《曾国藩传》易孟醇著,湖南大学出版社。

2、《曾国藩真相录》易孟醇著,湖南人民出版社。

3、《曾文正公家书》曾国藩著,中国书店出版社,关于曾氏销量最好的书,目前学术界主流思想是推荐学习曾氏的为人处世及家教理念。

4、《曾文正公嘉言钞》梁启超著,中国书店出版社。

5、《冰鉴》曾国藩著,中国画报出版社。

6、《曾文正公全集》曾国藩著,中国书店出版社。

7、《曾国藩》唐浩明著,春风文艺出版社。非传记,非历史。

8、《曾


上一篇:独立钻石棋

下一篇:人生三部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