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是什么意思?如何解释?
原文: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译文:道使宇宙混成为一,混成之一又呈现形态分化,形态分化形成各类群体,各类群体因个体的相互独立而形成各具体存在。 解释: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表示调和而均匀的整体,"道生一"义指道使宇宙混成为一个调和而均匀的整体;"二"表示有了彼名此名等的差别之分,"一生二"义指均匀的整体呈现形态分化;"三"在古汉语常常表示多数,汉字常以三物相叠表示该物的群体,如森﹑淼﹑磊﹑众等,"二生三"义指伴随着系统的形态分化而形成各类群体;"万物"即各具体存在,它们是组成各群体的个体,"三生万物"义指各类群体因个体的相互独立而成为各具体存在,说明各类具体存在都是生于道,并作为道机体的某一部分而存在。老子以此说明道为万物之本。 「天地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老子认为一切皆生于无。「无」就是老子的道。「无」为一切之本。一切之用。而「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所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则一切都「无不为」了。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道对万物运作无有分别对待,以致万物皆无不依照道的法则而作。 原文: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译文:成就了什么并不执为仗恃,虽获取较高的资格权能却不肆行宰制,这就叫做无限深得于道的"玄德"。 解释:"生而不有"就是说"生育"了某一存在者就把它作为一个独立的"人格"加以尊重,不把它看成是自己的附从;"为而不恃"就是说不把自己所促成的结果当作服务于自己的目的的手段物,不把"养儿"当作追求回报的投资;"长而不宰"就是说虽拥有较高的辈份资格,但对自己所生养的存在者却给予充分的自由与自主;"是谓玄德"就是说有了无限深厚的德,也就是行为境地无限靠近于道而深得于道。 道生一..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译:道-展现为统一的整体,统一的整体展现为阴阳二气,阴阳二气交流形成阴,阳,和三气,这三气再产生万物;万物都是背靠阴面向阳,由阴阳激荡而成的和谐体 这段话一向视为老子的的万物生成论,也就是探讨宇宙如何形成,用老子的话来说,由这个(道)的源头与作用是如何产生万物,; 道-展现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生-这个字有两种解释,前三个(生)指的是展现,形成,而三(生)万物的生指的是产生的意思,展现是指从此到彼的一个过程,就好像本来就没有,现在展现出来了,因为(道)本来就是一个整体(独立而不改),其他的东西本不存在,它们从(道)而得(德),才能存在;又以道的展现分为阴阳二气以及阴阳交互作用(和)而为三气,万物的产生应运而出,所谓:孤阴不生,独阳不长,一阴没法生,一阳没法长,这是宇宙变化的道理 阴阳如何作用而生成万物,就是(负阴而抱阳),就像阳光照在一棵树时,就好像背着树影去迎向太阳,拥抱光热,由于阴阳二气的激荡而成和谐体(冲气以为和),和谐作用是每一种东西本来的就存在的状态 40章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译:道的活动,表现在返回上,道的效用,表现在柔弱上;天下万物源自于有,有再源自于无 一开始,老子把(道)的活动与效用表现在(反)与(弱)上,用以提醒人不应该过于主观,如果逆天而行,自以为是,终必无处安身,(反)是返回,也就是返回到对立面,返回到根源,如钟摆一样,物极必反,否极泰来;而(弱)是柔弱,也就是顺从,接受,被动与无为之意,对父母来说,小孩是柔弱的,大人吩咐什么,小孩就做什么,等小孩长大了,有自己的主见时,就不再对父母命令一味顺从,这都是生命的必经过程;对(道)来说,人和万物一样,注定要返回根源,像叶落归根;若不愿如此,就必须想办法倒行逆施,结果肯定不好,若能顺其自然(弱的表现),顺应趋势不是很好吗?由此可见,道的活动与效用是与万物息息相关的,才会有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有无是两种相对性概念还是形态呢?人所能经验与思想的只是有,但有常在变化生灭之中,使人产生(有)的消失与(无)的体认,有代表有形有名,无代表无形无名,也就是实际的有与可能的无,在追溯万物的源头时,像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一样那样的模糊难懂;说万物之始为未形无名之时,指的就是无,及其有形有名之时,要长之育之,始成万物,不就是有吗? 37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候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译:道-总是无所作为,但是又没有东西不是出于它的作为,候王如果能持守它,那万物将会自行化生 这段话是在讲道作用的标准,也是老子对于道的明确立场,若没有道就会没有一切,因为道是先天地生,可以为万物之母,所以人(候王)要是能持守(无为)它,则万物自然能化育而生(无不为); 道是无为的,因为无为就不存在任何目的,无为也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无心而为,顺其自然,有目的的作为,就会有欲,所以人是有欲的,有欲就会有偏差,就会有错误; 道也是无不为的,任何事物或状态,如果违背了道的规律,它根本就无法存在,所以任何东西的存在,一定是从道而来的,因此,道就变成无不为 2章.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第10章& 第51章...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译1:任由万物成长而不加以干涉,生养万物而不据为己有,作育万物而不仗恃己力,成就万物而不自居有功.. 译2生养万物而不据为己有,作育万物而不仗恃己力,引道万物而不加以控制,这就是神奇的德呀 这段话是在强调宇宙万物本来的运作原则,作为人的,不应把人的意识强加上去,以避免功过相对价值观的干扰,宇宙万物除了人类之外,都没有所谓理想的问题,万物本身可以依其本能运作,而形成生态平衡,但有了人类之后,生态就不可能再保持原来样貌,人类也就成为麻烦制造者;但如果人类可以从这些麻烦中领悟(道)的内涵,得以获得更深层的智慧,回到本源上的话,这些麻烦才算是值得的;万物作育,生养是那么地自然,既然不是有目的的作为,何来居功?反倒是人类社会有有居功的情况,因为居功可以得到掌声,因为居功可以有功绩,反过来说,如果能作到不居功,功绩从未离开,也无从离开;功过是相对的,也符合老子在前段所说的有无,难易,长短,高下的相对观,这个相对观的目的使我们了解一切本来就是一个整体,往往就是好变成不好,不好就变成好 此外,在道德经10&52章里也以同样的话来说明万物共存的原理,由(道)而生万物,既然生长万物,养育万物,既然不据为己有,不仗恃己力,引导万物不加以控制,这就是(玄德),也就是因为道的作用,而有所得(德),道生成万物,需要畜养使它有涵养的机会,所以(德)也是指万物的本性与禀赋,这就是老子学说里以道为体,以德为用的一个共识所在
温病条辨的目录
卷首原病篇卷一 上焦篇风温 温热 温疫 温毒 冬温暑温伏暑湿温寒湿温疟秋燥补秋燥胜气论卷二 中焦篇风温 温热 温疫 温毒 冬温暑温伏暑寒湿湿温疟、痢、疸、痹附秋燥卷三 下焦篇风温 温热 温疫 温毒 冬温暑温 伏暑寒湿 便血、咳嗽、疝瘕附湿温 疟、痢附秋燥卷四 杂说汗论方中行先生或问六气论伤寒注论风论医书亦有经子史集论本论起银翘散论本论粗具规模论寒疫论伪病名论温病起手太阴论燥气论外感总数论治病法论吴又可温病禁黄连论风温、温热气复论治血论九窍论形体论卷五 解产难解产难题词产后总论产后三大证论一产后三大证论二产后三大证论三产后瘀血论产后宜补宜泻论产后六气为病论产后不可用白芍辩产后误用归芎亦能致瘛论产后当究奇经论下死胎不可拘执论催生不可拘执论产后当补心气论产后虚寒虚热分别论治论保胎论一保胎论二卷六 解儿难解儿难题词儿科总论俗传儿科为纯阳辩儿科用药论儿科风药禁痉因质疑湿痉或问痉有寒热虚实四大纲论小儿痉病瘛病共有九大纲论寒痉风温痉温热痉暑痉湿痉燥痉内伤饮食痉客忤痉本脏自病痉小儿易痉总论痉病瘛病总论六气当汗不当汗论疳疾论痘证总论痘证禁表药论痘证初起用药论治痘明家论痘疮稀少不可恃论痘证限期论行浆务令满足论疹论泻白散不可妄用论万物各有偏胜论草木各得一太极论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是什么意思?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出自老子的《道德经》第四十二章,是老子的宇宙生成论。这里老子说到“一”、“二”、“三”,乃是指“道”创生万物的过程。主要讲述了一、二、三这几个数字,并不把一、二、三看作具体的事物和具体数量。它们只是表示“道”生万物从少到多,从简单到复杂的一个过程。《淮南子·天文训》是迄今看到的对它的一个最早的哲学上的解释:“道(曰规)始于一,一而不生,故分而为阴阳,阴阳合和而万物生。故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照《淮南子》的解释, “二”是“阴阳”,三是“阴阳合和”。扩展资料主题思想“道法自然”是《道德经》中老子思想的精华。“道”作为《道德经》中最抽象的概念范畴,是天地万物生成的动力源。“德”是“道”在伦常领域的发展与表现。“道”与“法”在规则、常理层面有相通点,但不同于西方自然法。“法”应效法自然之道,在辨证的反向转化之中发挥其作用。哲学上,“道”是天地万物之始之母,阴阳对立与统一是万物的本质体现,物极必反是万物演化的规律。伦理上,老子之道主张纯朴、无私、清静、谦让、贵柔、守弱、淡泊等因循自然的德性。政治上,老子主张对内无为而治,不生事扰民,对外和平共处,反对战争与暴力。这三个层面构成了《道德经》的主题,同时也使得《道德经》一书在结构上经由“物理至哲学至伦理至政治”的逻辑层层递进,由自然之道进入到伦理之德,最终归宿于对理想政治的设想与治理之道。也就是从自然秩序中找出通向理想社会秩序的光明正道。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道德经·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老子的哲学思想是什么?
老子的哲学思想是:无为。老子在《道德经》第三章里,提出了他的“无为”思想。老子主张“不尚贤”、“使民无知、无欲”,设想要人们回到一种无矛盾的“无为”境界。老子崇尚“无为”,主张顺其自然,合乎天理,否定有神论。是当时较为先进的思想之一。扩展资料清静无为是春秋时期道家的一种哲学思想和治术。提出天道自然无为,主张心灵虚寂,坚守清静。汉初实行这种政治策略。清静无为是道家中最为重要的思想。无为,道家的核心概念之一。道家自然有“创造自然的自然”和“被自然所创造的自然”,前者是后者的否定,用“人为”否定了“自然”。但它也是同一个自然的“自否定”,因为“人为”、“创造”也是自然,而且更加是自然,所以它是自然的“本质”、也是真正的自然。道家的“自然”概念中的两个层次,即“无为”层次和“有为”层次。只有建立在自由意志之上的道德才是真正的道德,才是道家所提倡的道常无为法自然。从《道德经》的全篇哲学理念的反映,无为其实就是无主观臆断的作为,无人为之为,是一切遵循客观规律的行为。按时下通常的说法,无为,就是科学的作为,就是合理的作为,因而也是积极的作为。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老子
爱莲说原文及翻译
爱连说原文及翻译,爱莲说原文及翻译相信很多小伙伴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1、原文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2、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3、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4、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5、 翻译 水上,陆上各种草和木的花,可爱的非常多。6、晋朝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7、从唐朝以来世人的人们非常喜爱牡丹。8、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污泥中长出来,却不受到污染,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的,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可以远远地观赏但是不能贴近去轻慢地玩弄啊。9、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宝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10、唉!对于【摘要】
爱莲说原文及翻译【提问】
爱连说原文及翻译,爱莲说原文及翻译相信很多小伙伴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1、原文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2、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3、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4、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5、 翻译 水上,陆上各种草和木的花,可爱的非常多。6、晋朝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7、从唐朝以来世人的人们非常喜爱牡丹。8、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污泥中长出来,却不受到污染,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的,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可以远远地观赏但是不能贴近去轻慢地玩弄啊。9、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宝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10、唉!对于【回答】
10、唉!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11、对于莲花的爱好,像我一样的人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爱好,人数当然就很多了。【回答】
《温病条辨》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概述 1 拼音 《wēn bìng tiáo biàn 》 2 概述 《温病条辨》系温病学著作。6卷。清·吴瑭(鞠通)撰于1798年(嘉庆3年)。作者受吴又可、叶天士影响,在多年临证实践的基础上,写成该书。因书仿《伤寒论》笔法,分条列论,以求简要易诵;又恐简则不明,故一切议论悉分注于各条之末,因以“条辨”名书。卷首除序、例而外,设“原病篇”,引《内经》文19条,其下分注,讨论温病之原始。卷1~3为分上中下三焦立篇目。上焦列治法58条,方46首;中焦列治法102条,方91首;下焦列治法78条,方64首;卷4为“杂说”,论救逆、病后调治等;卷5为“解产难”,专论产后调治与产后惊风诸症;卷6为“解儿难”,议小儿急慢惊风痘症等。
温病条辨作者
温病条辨作者是吴瑭。吴瑭(1758—1836)字鞠通,江苏淮阴人。十九岁其父亲患病,四处求医,医治无效,终于卧病不起而死去。这深深地触动了吴瑭,他为自己不懂医术,眼看病魔夺取父亲的生命,感到非常难过,于是产生了学医的强烈愿望。叶氏的《温热论》中没有收载足够的方剂,而吴鞠通的另一重大贡献,就是在《温病条辨》当中,为后人留下了许多优秀的实用方剂,象银翘散、桑菊饮、藿香正气散、清营汤、清宫汤、犀角地黄汤等等,都是后世医家极为常用的方剂。现在临床上使用的方子,《温病条辨》方占十之八九。
中医知识简练分享记忆和考点:中医基础理论
第七章 六腑
一,六腑的生理机能
(一)胆的生理机能
1,胆汁又称“精汁”;胆又称中精之腑、中清之腑、清净之府。
2,胆为六腑又属奇恒之腑的原因 中空为腑,贮藏胆汁,类似五脏。
3,生理机能 贮藏和排泄胆汁、主决断;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二)胃的生理机能与特性
1,主受纳水谷——太仓、水谷之海。
2,主腐熟水谷——水谷气血之海、五脏六腑之海。
3,胃主通降 〖1〗饮食物入胃,胃容纳而不拘之;〖2〗经胃气的腐熟作用而形成的食糜,下传小肠作进一步消化;〖3〗食物残渣下移大肠,燥化后形成粪便;〖4〗粪便有节制地排出体外。
4,喜润恶燥。
(三)小肠的生理机能
1,主受盛物——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一是小肠接受由胃腑下传的食糜而盛纳之,即受盛作用;二是指食糜在小肠内必须停留一定的时间,由脾气与小肠的共同作用对小肠中的食糜进一步消化,化为精微和糟粕两部分,即化物作用。
2,主泌别清浊。
3,小肠主液。
(四)大肠的生理机能
1,主传化糟粕——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
2,大肠主津。
(五)膀胱的生理机能
1,汇聚水液——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
2,暂存和排泄尿液——膀胱不利为癃,不约为遗尿。
(六)三焦的概念和生理机能
1,三焦的机能——主通行水液——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2,部位三焦生理机能有二
〖1〗通行诸气——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三焦“有原气之别焉,主持诸气”;〖2〗运行津液:全身水液的输布和排泄,在肺、脾、肾等脏腑的协同作用下完成的,但必须以三焦为通道,所以把水液代谢的协调平衡状态,称作“三焦气化”。
【记忆】
六腑的生理特性。
二,五脏与六腑之间的关系
(一)心与小肠的关系
心与小肠通过手少阴经与手太阳经的相互属络构成表里关系。
在生理上,心主血脉,心阳之温熙,心血之濡养,有助于小肠的化物等机能;小肠化物,泌别清浊,清者经脾上输心肺,化赤为血,以养心脉,即《素问、经脉别论》所谓“浊气归心,淫精于脉”。
病理上,心经实火,可移热于小肠,引起尿少、尿赤涩刺痛、血尿等小肠实热的症状。反之,小肠有热,亦可循经上熏于心,可见心烦、舌赤糜烂等症状。
(二)肺与大肠的关系
肺与大肠通过手太阴经与手阳明经的相互属络构成表里关系。
生理上,肺气清肃下降,气机调畅,并布散津液,能促进大肠的传导,有利于糟粕的排出。大肠传导正常,糟粕下行,亦有利于肺气的肃降。
肺与大肠在病变时亦可相互影响。肺气拥塞,失于肃降,气不下行,津不下达,大肠失润,可引起腑气不 通,肠燥便秘。若大肠实热,传导不畅,腑气阻滞,也可影响到肺的宣降,出现胸满咳喘。
(三)脾与胃的关系
脾与胃同居中焦,以膜相连,足太阴经与足阳明经的相互属络而构成表里关系。脾与胃的关系,体现为:水谷纳运相得、气机升降相因、阴阳燥湿相济。
(四)肝与胆的关系
胆附于肝,通过足厥阴经与足少阳经的互为属络构成表里关系。肝与胆的关系,主要表现为:同司疏泄、共主勇怯。
(五)肾与膀胱的关系
肾与膀胱通过足少阴经与足太阳经的相互属络构成了表里关系。
肾为水之脏,开窍于二阴;膀胱储尿排尿,是为水腑。膀胱的储尿排尿,取决于肾气的盛衰。肾气充足,蒸化及固摄作用正常发挥,则尿液正常生成,储于膀胱并有度地排出。膀胱储尿排尿有度,也有利于肾气的主水作用。因此,肾于膀胱相互协作,共同完成尿液的生成、储存与排泄。
病理上,两者亦常互相影响。若肾气虚弱,蒸化无力,或固摄无权,可影响膀胱的汇聚水液及储尿排尿,而见少尿、癃闭或尿失禁。膀胱湿热,或膀胱失约,也可影响到肾气的蒸化和固摄,出现尿液及其排泄异常。
【记忆】
五脏与六腑构成表里关系,其中脾胃之间的关系,六腑中的三焦,不与五脏相表里。针灸经络中,三焦经与心包经相对应。
中医知识简练分享记忆和考点:中医基础理论
第十六章 养生 与寿夭
一, 养生
(一) 养生 的原则
1,顺应自然。
2,形神兼养。
3,调养脾肾。
4,因人而异。
(二) 养生 的方法
1,适应自然,避其邪气。“虚邪贼风,避之有时”,防止疾病的发生。
2,调摄精神,内养真气。“恰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3,饮食有节,谨和五味。
4,劳逸结合,不可过劳。“起居有常,不妄作劳”,“与天地同纪”。
5,和于术数,适当调补。
二,生命的寿夭
(一)人体生命的产生与变化规律
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
二七,而天葵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
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
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
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
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
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葵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
二八,肾气盛,天葵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
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
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
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
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
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
八八,天葵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则齿发去。
(二)决定寿夭的基本因素
依据《内经》有关论述:
1,脏腑机能协调者寿。
2,肾精肾气充盛者寿。
3,与天地融为一体者寿
【记忆】
注意 养生 即可
人法天天法地地法道道法自然的意思是什么?
这句话的意思是:人类的运动、变化、发展受到地球的的制约,地球的运动变化受到太阳系的制约,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和轨迹自然而然、生生不息。这句话出自《道德经》,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与“法”的关系:老子之道是一种特殊之物,看不见,听不见,摸不着,人们无法确定其名,以“道”相称。道不仅指“道路”“途经”等,还指代“方法”、“技艺”“常理”、“思想体系”等。而特殊之物主要是从具体之道层面而言。法是对常理常识常情的一种规范化,通过国家强制力保证这种刚性规则得以实施。而作为规则或常理之道更多的是一种自然法层面的东西,或者道之规则为自然规律,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否则将受到自然规律的惩罚。道之规则与常理是法形成的环境与基础,法不过是以正式的形式规范化了的自然规律与常理,因此法与道是两个不同层次的问题,法来源于道,且反过来要顺应道的运动。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什么意思
出自《道德经·道经第二十五章》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法地”:人类的行为取法于大地,或是人类的生活行为的运行是以地球物理运行的规则为法则。“地法天”:地球运行的法则是以这整个宇宙运行的规则为法则。“天法道”:宇宙运行的是以道的法则为法则。“道法自然”:道的运行是以自然的规律为法则。简言之,“道”取法于“自然”,以自然为法则。简言之,道的运作是以宇宙本来的自然规律为法则。
道家五大最强功法
道家五大最强功法:隐身术、缩地术、穿墙术、驭云术、搬运术。1、隐身术隐身术,又称“遁甲”、“隐沦”,顾名思义就是将身体隐形,不让其他人看到,这可是令常人羡慕的一种法术。晋代道学名家葛洪曾经就修炼此种法术,他在援引《遁甲中经》时写道:“避乱世,绝迹于名山,令无忧患者,以上元丁卯日,名曰阴德之时,一名天心,可以隐沦,所谓白日陆沈,日月无光,人鬼不能见也。”当身处乱世时,在上元的丁卯日这天爬到山上,便可以隐匿身形,这样常人就见不到你了。古代道教修炼此术可以起到驱邪避祸的目的。2、缩地术缩地术是一种可以实现瞬间移动的法术,“缩地”就是缩地脉,在古代道教法术里,地脉是可以随意伸缩的,千里可变缩为一寸,所以此法术又叫“缩地成寸”。在使用法术时掐诀念咒,可以缩千里为五里,或为百步之间,万里为十里,或为五步之间。据葛洪所著的《神仙传》记载,仙人费长房从壶公那里学得此术,能缩地脉千里。3、穿墙术小时候看的动画片《崂山道士》里,崂山道士传授了书生穿墙之术,书生学了之后到处炫耀,结果穿墙失败,一头撞到了墙上。道教将穿墙术称为“无碍法”,指的是遇到障碍物时,能随心所欲地穿越而过。使用法术时掐诀念咒,在墙上用手画出来一扇门,这样就能穿过去了。书生之所以失败,乃是因为虽然学会了法术,但是他没有诚心。4、驭云术驭云术就是传说中的腾云驾雾,使用此法可以凌空飞行、遨游天地。《逍遥游》里描述了神人的形象:“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风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得道成仙的仙真都可以使用腾云驾雾之术,也是神仙们出行的“标配”。5、搬运术搬运术,又叫遁术、或五鬼搬运,是道教传说中的一种法术。搬运术其实就是一种用借助其它工具逃生的办法,道教的五行遁术即金遁、木遁、水遁、火遁、土遁,是借助五行物体来隐身遁形的功能。左慈就是修炼了各种遁术,如飞升太虚的天遁术、穿山透石的土遁之术。当他被曹操抓走之后,就是凭借着各种遁术,最终逃脱官兵的追杀。
道家五行功法
道家与道教法术众多,其中五行功法是道教修炼的筑基功法,我整理了道家的五行功法,希望大家有所收获!
道家的五行功法
五行中每一“行”都有“克我”、“我克”的关系。五行相克,是指事物的相互克制、制约或抑制的关系, 如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五行相生,是指事物的相互资生、促进或助长的关系,如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道家五行功始创于唐代药王孙思邈,千百年来,一直在道教内部传承,是道教修炼的筑基功法,是万法之宗、众功之基。具有简便易行、效果神奇等特点。
初练道家五行功的人,由于经络尚未全然畅通,周天未开,所以应按照五行相克的顺序练习,三个月或者半年后身体自觉适应五行功法,全身舒展、脏腑调和、经络通畅,周天运转再按照五行相生的顺序练习。此乃练内敛神、调和五脏六腑、疏通经络气血的绝顶功法,久而久之,定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起势(预备式):双脚分开,与肩同宽,脚尖微向内扣,膝微曲(自然放松,不绷紧而矣),微收臀,尾闾与地面垂直,两臂自然放松下垂,下颌微收,头颈竖起,眼观鼻,鼻观口,口向心,舌舐上颚(不需要用力,轻微抬起而已),气运丹田,一吸一呼为一口,吸满后屏气,津液咽下。
功能作用:练内之法,乃是调动真气运行之术。预备式能够凝神定志,调五脏六腑恢复平和,驱除杂念,气血调和,血脉自通。
道家的阴阳五行
五行之说始自尚书,阴阳之说,始自周易而皆大行于春秋战国的阴阳家;兹先述五行:
尚书洪范篇内说:“武王克商后,往见商朝贤臣箕子,箕子向他贡献出九条治国的方略,其中第一条就称为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然后分述五行的性质:
1.“水”曰润下 ── 雨水 ,山水,河水皆向下流,湿润入土,以生万物。
2.“火”曰炎上 ── 火向上升,产生炎热,大则为火山,爆发生土地,小则为百姓日用所需。
3.“木”曰曲直 ── 树木不是曲就是直,象征真理与非真理,人民观象于木以分事态之曲直。
4.“金”曰从革 ── 古称金为铜,以铜铸器日求改良,精益求精(革)。
5.“土”爰稼穑 ── 土地生各种农产品以养人。
洪范又继续说五行各有味道:
1.润下(水)作咸。(咸入肾)
2.炎上(火)作苦。(苦入心)
3.曲直(木)作酸。(酸入肝)
4.从革(金)作辛。(辛入肺)
5.稼穑(土)作甘。(甘入脾)
先秦道家与阴阳家也承认五行是构造自然的元素,于是把五行的活动变为相生及相克,并加时间的循环,便成为阴阳五行家,周末时邹衍倡之于先,汉初诸儒具体于后,他们按照自然现象定出五行相生相克:
1.金克木 ── 木斗不过斧(金)
2.木克土 ── 树木的根固定泥土
3.土克水 ── 水来土淹,土堤防水
4.水克火 ── 救火现象
5.火克金 ── 铸铜成器
6.金生水 ── 铜镜凝结空中水气变成露珠
7.水生木 ── 草木赖水份以生长
8.木生火 ── 烧木柴生火
9.火生土 ── 地震喷火,生成新土地
10.土生金 ── 一切金属自土中出
上述这些现象受时间的转变而影响,每年每月每日每时都有不同,因而便把阴阳(时间转变)配合到五行来。
早在三千年前,我国的天文学家已经测定了太岁(木星)的运行,和每年 冬至 、 夏至 的确定时间,从而分出四季和纪时的天干地支。
每年农历十一月的冬至节(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太阳开始北移,日渐长,夜渐短,称为一阳生。
每年农历六月的夏至节(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太阳开始南移,日渐短,夜渐长,称为一阴生。
把一年时间分作两份,冬至开始至夏至之前为阳,夏至开始至冬至之前为阴;这是阴阳划分之始,一年如此,一日之间白昼为阳,黑夜为阴,午前为阳,子前为阴(见周易十二辟卦)。
时间上阴阳相对,推而广之,物质亦是阴阳相对,而物质是五行生克所成,故阴阳与五行乃成为一体。
道家养生健康减肥饮食习惯
自然瘦身关键是补充是营养均衡,好不容易降下来的体重,一下子就又胖回去了吗?那你可能属于酸性体质,——多吃些碱性食物来关心自己吧!
根据长期的观察,酸性体质不但是慢性疾病的开始,更有体重起伏不定的特性。如果你发现自己的体重非常容易变动,好不容易降下来的体重,一阵子之后又回复原有的水准,甚至更高,这时你可能就是酸性体质的一员。为了让自己的体重别上上下下变动,最好避免变成酸性体质的原因。除了进行有氧运动、放松心情、保持正常的作息时间外,调整体内酸碱平衡的主要 方法 是进行饮食调整。
(1)、了解食物的属性。有些人误认为带酸味儿的食品就是酸性食品。其实,食品属于酸性还是碱性,与其本身的味道无关,而是依据食物经过消化、吸收和代谢后,最终在体内生成的物质是酸性还是碱性来判断的。因此,科学家把在体内生成酸性和碱性代谢产物的食品,分别称为内酸食品和内碱食品,以此来区别食品本身的口味儿。
五行的起源
五行的起源:早在春秋时期便提出了属性论五行相胜相生的思想,以木、火、土、金、水为序,是循环数了,且已把胜、生的次序固定下来,形成了事物之间矛盾、统一的模式,体现了事物内部的结构关系以及整体把握的思想。因为就在这个时期,《内经》把五行学说应用于医学,这对研究和整理古代人民积累的大量临床经验,形成中医特有的理论体系,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五行的学说意义:五行学说采用取象比类的方法,将世上万事万物朴素地分为五类,在五行属性的基础上,运用生克制化的关系,来说明和解释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变化。像阴阳一样,五行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的规律。相生相克是任何事物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五行学说采用取象比类的方法,将世上万事万物朴素地分为五类,在五行属性的基础上,运用生克制化的关系,来说明和解释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变化。像阴阳一样,五行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的规律。相生相克是任何事物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五行起源
中华先祖伏羲氏在法河图、洛书建立先后天八卦的时候(后天八卦应该是文王披露出来的,就像先天八卦图在宋朝时被披露一样),我们会发现所有的事物都可以归属于五大类,即木、火、土、金、水,这就是我们称之为五行的东西。
五行,最早出现在《尚书·洪范篇》武王与箕子的对话中,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曰苦,曲直曰酸,从革曰辛,稼穑曰甘。这是五行的正确出处。
五行在实际应用时,又有实体与抽象的区别。木火土金水是构成这个世界森罗万象的元素就是从实体方面来解读的。性质方面则是通过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曰稼穑来论证的。
五行属性
木,就是树木,草木,代表了生命力、成长性。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说的就是这种力量。
火,就是热能,热性往上,也是一种生发的力量。
土,代表了大地或地球本身。
金,就是坚硬的东西,金以内聚力为特点,因此金代表内聚力、凝结力。
水,流动性是其特点,其性往下,代表先下变动的力量。
河图五行
古人经过长年累月的观察发现了木旺于东,火旺于南,金旺于西,水旺于北的规律,将此规律纳入河图,就形成了我们经常用到的河图口诀。
一六共宗北方水,二七同道南方火。
三八为朋东方木,四九作友西方金。
五十同途中央土。
我们知道河图五行中央土生西方金,西方金生北方水,北方水生东方木,东方木生南方火,南方火生中央土。
这就是五行相生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