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治水图片

时间:2024-07-06 18:04:22编辑:流行君

大禹手里拿着的叉子是什么?怎么用它治水?

大禹手中拿着的那个“叉”形的物件到底是什么?又有什么作用?纵观我国古代,似乎也只有上古时期出现过这样的工具,像是船桨从中间割掉一块,着实令人捉摸不透。好在在一些典籍中出现过这种工具的名称,据《庄子·天下》记载:“禹亲自操耜”,最后一个字念“si”,第四声。说到这就不得不提到“耒耜”(lei si)这个工具,其中耒是把柄,耜是下半部分像叉一样的工具,是我国前秦时期以及原始社会晚期使用的农耕用具,主要用于翻整土地播种庄稼,说白了就相当于现代的铁锹。那么问题来了,大禹是治水的英雄,那他治水的时候为何要随手不离一件农耕用具?难道他边治水边中庄稼?这就得说说大禹治水的方式,首先我们要知道,洪水肆虐的时期,第一个领导治水的并不是大禹,而是他的父亲鲧,鲧是由尧帝的大臣五岳推荐,可鲧并没有治好水患,主要说法有两种。一种存在于神话传说中,说鲧为了治好水患,从天上偷来了神土息壤,据说这种土可以自己生长土地,鲧眼看就要将水患治好,天帝却发现了这件事,派火神祝融将其杀死在了羽山。另一种说法我们或许可以从大禹的治水方式中得到答案,大禹之所以能治好水患,乃是吸收了父亲在治水中的教训,改用疏通的方式治理,可见鲧之前所用的手段应该是堵水的方式。既然是疏通,肯定要开江扩渠,用的最多的自然是有着铁锹一样作用的耒耜,而那个时期没有成熟的冶炼技术,人们用的仍然是石器,全靠打磨,自然没有现在铁锹这样的挖地能力,而在铁锹上挖一个缺口,不仅可以减少受力面积啊,还能更方便的松弛土地,大大的增加了石器时期的工作效率。可见,大禹能够治水成功,耒耜这件工具也是功不可没,在条件那么艰苦的情况下,古人能想到这种“绝招”,老祖宗的智慧着实令人佩服。

大禹治水时手上始终拿着的“叉子”是什么?

在中国,“大禹治水”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详,男女老少都能侃侃而谈,大禹艰苦奋斗,舍己为人向来是我们应该学习的榜样。大禹治水时手里始终拿着一个“叉子”,这个“叉子”学名叫做耒耜,本来是用来种地翻土的工具,在大禹时代用来开凿河道,治理洪水,人们为了纪念他,便在他的画像上保留了这一个工具。大禹治水是《山海经》里比较出名的神话传说故事,讲述了许多丰富有趣的人物和故事,值得我们细细品味。故事中大禹的父亲鳐也是非常有名的治水英雄,受到帝尧的命令治理洪水九年,他采用的是“堵”的方法,将洪水堵在坝里,但是这样下去治理效果并不是很理想,长时间积攒的洪水总会达到顶峰,最后冲破堤坝,造成了更多的损失和伤害。大禹总结了父亲的方法,将治理洪水的办法进行改变,将“堵”变成“疏”。疏通河道时要用到工具,所以这时他手上的“叉子”就派上了用场。大禹率领村民,利用耒耜疏浚河道,为了与河水作斗争,让人们早日回归正常生活,他舍弃自己的利益“三过家门而不入”,花了十三年时间,在全体村民的努力下,终于将家园治理的“井井有条”,农田也都能种上粮食,在大禹的带领下,人们过上了富足的生活。大禹利用一个小小的耒耜,与大自然作斗争,为自己的家园做出了巨大的牺牲,为后代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其实大禹的形象一直都是千古之谜,头上戴着一顶斗笠,手里拿着一把叉子,至于具体的面容也无法考究。后代为了纪念他的丰功伟绩,为他制作了许多雕像、绘了许多画,手上一直都拿着“叉子”,就这样大禹的形象被千古流传。

介绍禹的事迹 禹的事迹是什么

1、大禹治水的传说故事,历来传颂不绝。尧的时代洪水已泛滥成灾,为患下民。《孟子·滕文公上》所载孟子对洪水时期的叙述,最为生动逼真,他说:“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五谷不登,禽兽逼人,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由于洪水为害,人们生存极其艰难,故尔满目荒芜,荆榛遍野,野兽出没,人烟稀少。尧用鲧治水,9年无功。《尚书·洪范》说:“昔鲧堙洪水。”《山海经·海内经》中有个神话,说鲧偷窃了天帝的宝物“息壤”,这是一块长生不止、能堆山成堤的宝土,鲧用它去堙塞洪水,但不见成效。从此中可以推测,鲧治水患的方法很成问题,主要是用壅塞的办法,水无处可去,东堵西决,此堵彼溢,仍然为患,所以治水9年,“绩用弗成”。

2、禹受命治水,并有益和后稷作助手。他“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故“劳身焦思”,发愤治好水患。禹这个人聪慧机敏,勤恳踏实,言行一致,又能身为表率。他走遍天下,“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橇,山行乘撵(撵是一种登山用具,置于盾下,上山前齿短,后齿长;下山前齿长,后齿短)”,踏勘水情地势,规划治水大计。

3、禹治洪水采用的方法,大约是接受其父失败的教训,以疏导为主。如孟子所说,“禹之行水也,行其所无事也。”不是用人力去与大自然对抗,而是顺其自然,因势利导,给洪水找出路,所以他是“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洪水导入长江,排入大海,终于有所归依。黄河为害最甚,所以大禹治水时,在黄河上下得功夫最多。他上溯黄河源头,从积石山疏导到龙门,然后南到华阴,东折至砥柱(修三门峡水库时已炸掉),又至孟津等处。“禹以为河从来者高,水湍悍,难以行平地,数为败,乃厮(义为分)二渠以引其河”。


禹有什么事迹流传后世

大禹治水大禹之前鲧被舜派去治水,他采用了“堵”的 方法治了3年,失败了,大禹治水采用了“疏” 的方法,九过家门而不入,终于成功 禹改变了他父亲的做法,用开渠排水、疏 通河道的办法,把洪水引到大海中去。他 和老百姓一起劳动,戴着箬帽,拿着锹子 ,带头挖土、挑土,累得磨光了小腿上的 毛。 经过十三年的努力,终于把洪水引到大海 里去,地面上又可以供人种庄稼了


清大禹治水图玉山是怎样的国宝?

清大禹治水图玉山,是中国玉器宝库中用料最宏、运路最长、花时最久、费用最昂、雕琢最精、器形最巨、气魄最大的玉雕工艺品,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玉雕之一。“玉禹山”的雕成,在中国工艺美术史上是一次伟大的壮举,也永远是一件无与伦比的艺术珍品和国之瑰宝。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乾隆皇帝以爱玉和藏玉著称,他还亲自过问宫廷造办处玉雕工作的诸项事宜,督导了多次大型玉雕的琢制工程。在乾隆三十一年至乾隆五十三年短短二十来年中就制造了“秋山行旅”玉山、“南山积翠”玉山、云龙玉瓮、大玉瓮、“大禹治水图”玉山等数件千斤以上的大型玉雕。其中,清大禹治水玉山则为上层之作。此玉山是由当时两淮盐政所辖的扬州工匠雕凿制成。当时,大块玉料从新疆和田密勒塔山运到北京后,乾隆皇帝钦定用内府藏宋人所画的《大禹治水图》的画轴为稿本,并由清宫造办处画出大禹治水纸样,由画匠贾全在大玉上临刻,再做成木样发往扬州雕刻。大玉于乾隆四十六年发往扬州,至乾隆五十二年玉山雕成。在乾隆五十三年时,乾隆帝又命宫中造办处如意馆刻玉匠朱泰将乾隆御制诗和两方宝玺印文刻制在玉山上。清大禹治水玉山置于嵌金丝的褐色铜铸座上,玉山全体用呈青白二色的最为名贵的密勒塔山和田玉雕成,其高224厘米,宽96厘米,座高60厘米,重5000千克,是世界上最大的玉雕作品,也是我国的国之瑰宝。而从刻文中我们能够得知,清大禹治水玉山的材料系新疆和田一带的密勒塔山玉雕琢。乾隆帝雕琢此器的目的是通过颂扬大禹治水的功绩,表白自己师法古代圣王之心,博取明君的声名,并以此显示国力的强盛。此玉山采用新疆和田青玉制造,玉上雕有峻岭、瀑布和古木苍松。在山崖峭壁上,成群结队的劳动者在开山治水。玉山正面中部山石处,刻乾隆帝阴文篆书“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宝”十字方玺;背面上部阴刻乾隆帝《题密勒塔山玉大禹治水图》御制诗。以剔地起突的雕琢法,巧妙地结合材料的原有形状,灵活安排山水人物,在山巅浮云处,还雕成一个神仙带着几个雷公模样的鬼怪,仿佛在开山爆破,使这件描写现实的作品,具有了浪漫主义的色彩。清大禹治水玉山的雕琢是一项非常浩大的工程,因为,和田距离京城何止万里,在没有现代化交通工具的情况下,运输的艰难可想而知。据估算,行程竟耗去三四年时间。玉料到达京师后,经设计、绘图、制蜡样、制木样,然后发运江苏扬州,由匠师施工,再运回北京,择地安置,刻字钤印,至乾隆五十三年大功告成,又花去八年时间。前后共费时十余年,总工程量达15万工作日,用去白银万余两,才制成这一件中国玉器史乃至世界玉器史上最大的玉雕作品。清大禹治水图玉山

求清朝玉器“大禹治水”所有资料?越详细越好!

大禹治水图玉山   大禹治水图玉山,清乾隆,高224cm,宽96cm,座高60cm,重5000kg。 玉上雕有峻岭、瀑布、古木苍松。在山崖峭壁上,成群结队的劳动者在开山治水。玉山正面中部山石处,刻乾隆帝阴文篆书“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宝”十字方玺;背面上部阴刻乾隆帝《题密勒塔山玉大禹治水图》御制诗,下部刻篆书“八徵耄念之宝”六字方玺。以剔地起突的雕琢法,巧妙地结合材料的原有形状,灵活安排山水人物,在山巅浮云处,还雕成一个金神带着几个雷公模样的鬼怪,彷佛在开山爆破,使这件描写现实的作品,具有了浪漫主义的色彩。玉山底座为嵌金丝山形褐色铜铸座。此玉山由当时两淮盐政所辖的扬州工匠雕凿制成。大块玉料从新疆和田密勒塔山运到北京后,乾隆皇帝钦定用内府藏宋人《大禹治水图》画轴为稿本,由清宫造办处画出大禹治水纸样,由画匠贾全在大玉上临画,再做成木样发往扬州雕刻。大玉于乾隆四十六年(1781)发往扬州,至乾隆五十二年玉山雕成,共用6年时间。乾隆五十三年乾隆帝又命宫中造办处如意馆刻玉匠朱泰将乾隆御制诗和两方宝玺印文刻制在玉山上  玉山用料产自我国新疆和田密勒塔山,为致密坚硬的青玉。此玉山由当时两淮盐政所辖的扬州工匠雕凿制成。大块玉料从新疆和田密勒塔山运到北京后,乾隆皇帝钦定用内府藏宋人《大禹治水图》画轴为稿本,由清宫造办处画出大禹治水纸样,由画匠贾全在大玉上临画,再做成木样发往扬州雕刻。大玉于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发往扬州,至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玉山雕成,共用6年时间。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乾隆帝又命宫中造办处如意馆刻玉匠朱泰将乾隆御制诗和两方宝玺印文刻制在玉山上。最后由乾隆帝钦定,案放在宁寿宫乐寿堂内,至今已有二百余年的历史。

大禹手中拿的是什么

  1、大禹手中拿的是耜。

  2、耜是汉族古代耜曲柄起土的农器,即手犁。各地曾出土木耜,骨耜,青铜耜出现于商代晚期,实际出土的都是耜头。

  3、耜的形制为扁状尖头,后部有銎,用以装在厚实的长条木板上。木板肩部连接弯曲而前倾的长柄。柄与耜头连接处有一段短木末端安横木。使用时,手执横木,脚踩耜头短木,使耜头入土起土。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大禹治水》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   1.巩固“洪、毒”等15个生字,了解“疏导、安居乐业”等词语的意思。   2.正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初步体会大禹心系百姓、无私奉献的精神。   3.能根据提示,讲述“大禹治水”的故事。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初步体会大禹心系百姓、无私奉献的精神。   2.能根据提示,讲述“大禹治水”的故事。   教具准备:PPT   教学过程 :   一、复习回顾   1.检查词语认读。   (1)洪水 伤害 灾难 痛苦极了   (2)教训 驱赶 恢复 安居乐业   2.回忆: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很久很久以前,( )经常泛滥,人们的生活十分( ),鲧没有治好水。他的儿子禹吸取了( ),治好了水,农业生产渐渐恢复了,老百姓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   过渡:那么,当年大禹治理的是怎样的一场洪水?他又是怎样制服这洪水的呢?让我们穿越历史的隧道,一起去四千多年前看看吧。   二、精读感悟,体会大禹精神。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课件出示)让我们来看看当时洪水泛滥的情景吧!(放录像)   在动画情境的渲染下提问:刚才,大家从画面上看到的洪水怎么样?洪水来势是多么凶猛,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2. 看到这滔滔的洪水淹没了田地,冲毁了房屋,老百姓遭到伤害,你的心情怎样?你能通过你的朗读表现出洪水的凶猛以及老百姓生活的不幸吗?   (1)指名读。(加之生生、师生间的互评)   (2)好大的.洪水,好不幸的人们!来,我们一起满怀同情,读读这一段。   (二)学习第2—4自然段。   (阅读提示)认真听老师范读课文2—4自然段,思考:洪水过后谁在处理水患?结果如何?用“——”画出你获得的消息。(重点让学生说清人物、治水方法、时间、结果,为后面的“讲故事”做好准备。)   学生自读勾画,小组交流   汇报交流。   1.大禹的父亲鲧用什么办法治水的?   “他只知道筑坝挡水,九年过去了,洪水仍然没有消退。”   鲧使用的是什么方法?什么是“筑坝挡水”?能不能用一个字概括?(堵)   2.大禹又是用什么方法制服洪水的?   (1)“禹吸取了鲧治水失败的教训,采用疏导的办法治水。”   什么是“疏导”的办法呢?用一个字概括就是?(疏)你能用文中的语句回答吗?   (课件出示)“他和千千万万的人一起,开通了很多河道,让洪水通过河道,最后流到大海里去。”   过渡:做事情找准方法很重要,这样,事情就成功了一半,另一半还要靠辛苦地努力、坚定的决心及无私的奉献精神。   (2)哪些地方看出大禹治水决心很大?   (课件出示) 禹离开了家乡,一去就是十三年……走进家门看一看。   禹治水十三年三次路过家门都没进去看一看。十三年啊,四千多个日日夜夜,难道他就不想回家么?想象一下禹三次经过家门时的情景:(课件出示)   A. 他的妻子刚生了他们的儿子,禹在门口听见婴儿哇哇的哭声,他多想 可是,禹想了又想,认为 ,还是狠狠心,走了……   B.他的孩子已经会叫爹了。这一天,他的妻子抱着他们的孩子,站在家门口。孩子挥着小手叫:“爹,爹。”禹的眼眶红了,他深情地望了他们母子一眼,对她的妻子说 ,说完,又走了……   C.此时,禹的儿子已经十多岁了,儿子拉着他的手说: ,禹多想留下来陪陪儿子啊,可他一想到洪水带给人们的灾难,认为治水要紧,又走了……   学生补充说完整。   多么令人感动啊!人们把禹的这种行为概括成了一个成语——三过家门而不入。带着你的感悟读读这句话。   像禹这样心理装着别人,没有自己的人是什么样的人?(舍小家为大家大公无私舍己为人)(板书:三过家门而不入)   3.因为大禹的坚定决心和无私奉献精神,洪水退了,你看到的大地是一番什么样的景象?(学习课文最后一句话,相机板书:治水成功民开怀)人们为了表示对禹的尊敬和爱戴,在他的名字前加了一个大字,尊称他为“大禹”。   三、巩固拓展,复述故事。   课文学完了,你会讲这个故事给别人听吗?根据下列提示,讲一讲“大禹治水”的故事。 (学生在小组内练习讲故事,再选代表讲故事“大禹治水”。)   (课件出示)提示:   A洪水使人们生活痛苦。   B鲧用筑坝挡水的办法没有治好洪水。   C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   D大禹用开通河道的办法,带领人们治好了洪水。   四、课外作业新设计   1.把《大禹治水》的故事讲给别人听。   2.搜集类似的神话故事。

人教部编版本二年级语文上册《大禹治水》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下面和我一起来看人教部编版本二年级语文上册《大禹治水》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希望有所帮助!   教学目标:   1.巩固“洪、毒”等15个生字,了解“疏导、安居乐业”等词语的意思。   2.正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初步体会大禹心系百姓、无私奉献的精神。   3.能根据提示,讲述“大禹治水”的故事。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初步体会大禹心系百姓、无私奉献的精神。   2.能根据提示,讲述“大禹治水”的故事。   教具准备:   PPT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1.检查词语认读。   (1)洪水 伤害 灾难 痛苦极了   (2)教训 驱赶 恢复 安居乐业   2.回忆: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很久很久以前,( )经常泛滥,人们的生活十分( ),鲧没有治好水。他的儿子禹吸取了( ),治好了水,农业生产渐渐恢复了,老百姓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   过渡:那么,当年大禹治理的是怎样的一场洪水?他又是怎样制服这洪水的呢?让我们穿越历史的隧道,一起去四千多年前看看吧。   二、精读感悟,体会大禹精神。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课件出示)让我们来看看当时洪水泛滥的情景吧!(放录像)   在动画情境的渲染下提问:刚才,大家从画面上看到的洪水怎么样?洪水来势是多么凶猛,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2.看到这滔滔的洪水淹没了田地,冲毁了房屋,老百姓遭到伤害,你的心情怎样?你能通过你的朗读表现出洪水的凶猛以及老百姓生活的不幸吗?   (1)指名读。(加之生生、师生间的互评)   (2)好大的洪水,好不幸的人们!来,我们一起满怀同情,读读这一段。   (二)学习第2—4自然段。   (阅读提示)认真听老师范读课文2—4自然段,思考:洪水过后谁在处理水患?结果如何?用“——”画出你获得的消息。(重点让学生说清人物、治水方法、时间、结果,为后面的“讲故事”做好准备。)   学生自读勾画,小组交流   汇报交流。   1.大禹的父亲鲧用什么办法治水的?   “他只知道筑坝挡水,九年过去了,洪水仍然没有消退。”   鲧使用的是什么方法?什么是“筑坝挡水”?能不能用一个字概括?(堵)   2.大禹又是用什么方法制服洪水的?   (1)“禹吸取了鲧治水失败的教训,采用疏导的办法治水。”   什么是“疏导”的办法呢?用一个字概括就是?(疏)你能用文中的语句回答吗?   (课件出示)“他和千千万万的人一起,开通了很多河道,让洪水通过河道,最后流到大海里去。”   过渡:做事情找准方法很重要,这样,事情就成功了一半,另一半还要靠辛苦地努力、坚定的决心及无私的奉献精神。   (2)哪些地方看出大禹治水决心很大?   (课件出示)禹离开了家乡,一去就是十三年……走进家门看一看。   禹治水十三年三次路过家门都没进去看一看。十三年啊,四千多个日日夜夜,难道他就不想回家么?想象一下禹三次经过家门时的.情景:(课件出示)   A.他的妻子刚生了他们的儿子,禹在门口听见婴儿哇哇的哭声,他多想 可是,禹想了又想,认为 ,还是狠狠心,走了……   B.他的孩子已经会叫爹了。这一天,他的妻子抱着他们的孩子,站在家门口。孩子挥着小手叫:“爹,爹。”禹的眼眶红了,他深情地望了他们母子一眼,对她的妻子说 ,说完,又走了……   C.此时,禹的儿子已经十多岁了,儿子拉着他的手说: ,禹多想留下来陪陪儿子啊,可他一想到洪水带给人们的灾难,认为治水要紧,又走了……   学生补充说完整。   多么令人感动啊!人们把禹的这种行为概括成了一个成语——三过家门而不入。带着你的感悟读读这句话。   像禹这样心理装着别人,没有自己的人是什么样的人?(舍小家为大家大公无私舍己为人)(板书:三过家门而不入)   3.因为大禹的坚定决心和无私奉献精神,洪水退了,你看到的大地是一番什么样的景象?(学习课文最后一句话,相机板书:治水成功民开怀)人们为了表示对禹的尊敬和爱戴,在他的名字前加了一个大字,尊称他为“大禹”。   三、巩固拓展,复述故事。   课文学完了,你会讲这个故事给别人听吗?根据下列提示,讲一讲“大禹治水”的故事。(学生在小组内练习讲故事,再选代表讲故事“大禹治水”。)   (课件出示)提示:   A洪水使人们生活痛苦。   B鲧用筑坝挡水的办法没有治好洪水。   C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   D大禹用开通河道的办法,带领人们治好了洪水。   四、课外作业新设计   1.把《大禹治水》的故事讲给别人听。   2.搜集类似的神话故事。

《山海经》中都有哪些神话故事?

《山海经》中十个神话故事如下:一、青丘之狐又东三百里,曰青丘之山。其阳多玉,其阴多青?。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婴儿,能食人,食者不蛊。译文:再向东三百里是青丘山,山的阳面有很多玉,山的阴面有很多可作青色颜料的矿物。山中有一种兽,它的形状像狐狸,有九条尾巴,叫声像婴儿啼哭,会吃人,人吃了它的肉后就不会受毒热恶气的侵袭。——《山海经·南山经》二、瑞鸟凤凰又东五百里,曰丹穴之山,其上多金玉。丹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渤海。有鸟焉,其状如鸡,五采而文,名曰凤凰,首文曰德,翼文曰义,背文曰礼,膺文曰仁,腹文曰信。是鸟也,饮食自然,自歌自舞,见则天下安宁。译文:再向东五百里是丹穴山,山上有很多金和玉。丹水发源于丹穴山,向南流入南海。有一种鸟,它的形状像鸡,身上的羽毛色彩斑驳,花纹像文字的形状,它的名字叫凤凰,它头部的花纹像“德”字,翅膀上的花纹像“义”字,背部的花纹像“礼”字,胸部的花纹像“仁”字。这种鸟,自如的进食,自由自在的歌唱、跳舞,当它出现时,天下就会安宁太平。——《山海经·南山经》三、精卫填海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音于东海。译文:再向北二百里是发鸠山,山上长着很多柘树。山中有一种鸟,形状像乌鸦,头上有花纹,白色的嘴,红色的脚爪,名字叫精卫,它的鸣叫声像在喊自己的名字。精卫本是炎帝的小女儿,名字叫女娃。女娃有一次去东海边游玩,不慎落入海中,再也没有回来,所以就化身为精卫,常常衔着西山上的树枝和石块,想要把东海填平。——《山海经·北山经》四、比翼鸟比翼鸟在其东,其为鸟青、赤两鸟比翼。译文:比翼鸟栖息的地方在南山的东边,这种鸟是一青一红两只鸟的翅膀并在一起。——《山海经·海外南经》五、夸父逐日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译文:夸父追着太阳跑,离太阳越来越近。这时,他口中干渴,想要喝水,便去喝黄河和渭河的水,把黄河和渭河的水都喝干了,他还是觉得渴,便想去喝北边的大泽中的水。但是还没赶到大泽,他便在路上渴死了。夸父临死前扔掉了手中的手杖,这根手杖变成了邓林。——《山海经·海外北经》六、扶桑树下有汤谷,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齿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译文:黑齿国的下面是汤谷,汤谷上有一颗扶桑树,那里是十个太阳洗浴的地方,位于黑齿国的北边。在水中有一棵大树,下面的树枝上住着九个太阳,上面的树枝上住着一个太阳。——《山海经·海外东经》七、开明兽昆仑南渊深三百仞。开明兽身大类虎而九首,皆人面,东向立昆仑上。译文:昆仑山南边的深渊深达三百仞。开明兽的大小与虎相似,有九个脑袋,每个脑袋上都长着人一样的脸,面向东站立在昆仑山上。——《山海经·海内西经》八、常羲浴月有女子方浴月。帝俊妻常羲,生月十有二,此始浴之。译文:有一位女子,正在给月亮洗澡。帝俊的妻子常羲生了十二个月亮,这是她刚开始给他们洗澡。——《山海经·大荒西经》九、黄帝战蚩尤有系昆之山者,有共工之台,射者不敢北乡。有人衣青衣,名曰黄帝女魃。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畜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杀蚩尤。魃不得复上,所居不雨。叔均言之帝,后置之赤水之北。叔均乃为田祖。魃时亡之,所欲逐之者,令曰:“神北行!”先除水道,决通沟渎。译文:有一座系昆山,有一个共工台,射箭的人不敢向共工台所处的北方而射。有一个人,穿着青色的衣服,名叫黄帝女魃。蚩尤制作出金属兵器后去攻打黄帝,黄帝命令应龙在冀州的原野上与蚩尤作战。应龙把水蓄起来,蚩尤请来风伯和雨师,刮起了大风,下起了大雨。黄帝于是把一名叫魃的天女从天上请了下来,魃从天上下来后,雨就停止了,于是杀了蚩尤。魃再也不能回到天上了,凡是她所居住的地方就不会下雨。叔均把这件事告诉了黄帝,黄帝让她居住在赤水的北边。叔均被任命为主管田地的官。魃常常跑到别的地方去,人们想要把她赶走,就要说“请魃往北走吧!”并要清理水道,疏浚沟渠。——《山海经·大荒北经》十、鲧禹治水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译文:大地上洪水滔天,鲧未经天帝同意,偷了天帝的息壤来堵塞洪水。天帝命令祝融把鲧杀死在羽山之郊。鲧死以后,从腹中诞生了禹。天帝于是命令禹治理洪水,禹最终区分规划了疆土,并划定了九州。——《山海经·海内经》纵观古今,没有任何一本书像《山海经》般全面的记录了上古时期的地理博物乃至风俗民情,既客观真实又充满瑰丽想象,没有一本书让历代学者穷其一生难以窥得真境,没有任何一本书拥有如此巨大的生命张力,历经千年,仍令读者神往不已。

出自山海经的神话故事有哪些

《山海经》中的神话故事有《精卫填海》、《夸父追日》、《嫦娥奔月》、《神荼郁垒》、《无头巨人刑天》、《瑶姬的故事》、《蚩尤大战天神》、《洛神宓妃》、《日神羲和》、《太阳鸟》等。

《山海经》简介
《山海经》是一部富于神话传说最古老的奇书,该书传世版本共有18卷,其中包括《山经》5卷,《海经》13卷。山海经内容主要是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地理、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保存了包括夸父逐日、精卫填海、大禹治水等相关内容在内的不少脍炙人口的远古神话传说和寓言故事。

什么是神话传说
神话传说包括神话和传说两个部分,一个偏重于指关于人神起源万物初始的来历,一个偏重于口头流传的关于世界来源及英雄故事的说法。神话的故事是由古今生物:如神、鬼、人、仙、佛、妖、精、魔鬼、上帝、天使、龙、凤动植物等超自然元素为基础的故事。


大禹治水的文言文翻译

  大禹治水是我国的经典文言文章,下面就是我为您收集整理的大禹治水的文言文翻译的相关文章,希望可以帮到您,如果你觉得不错的话可以分享给更多小伙伴哦!    大禹治水的文言文翻译    原文: 禹为人敏给克勤①,其德不违,其仁可亲,其言可信:声为律②,身为度③,称以出④;亶亶穆穆⑤,为纲为纪。   注释:①敏给:敏捷。“给”与“敏”同义。 克勤:能吃苦。克,能。勤,勤苦,劳苦。 ②律:音律。 ③度:尺度。 ④称以出:《大戴礼记五帝德》作“称以上土”,王聘珍《解诂》:“称以上土者,称其声与身,而正音乐、尺度之事也。”(上,正。土,事。)译文参照王说。 ⑤亹(wěi,伟)亹:勤勉不倦的样子。 穆穆:庄重严肃的样子。    译文: 禹为人聪敏机智,能吃苦耐劳,他遵守道德,仁爱可亲,言语可信。他的声音就是标准的音律,他的.身躯就是标准的尺度,凭着他的声音和躯体就可以校正音律的高低和尺度的长短。他勤勤恳恳,庄重严肃,堪称是百官的典范。    原文: 禹乃遂与益、后稷奉帝命,命诸侯百姓兴人徒以傅土①,行山表木②,定高山大川③。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④,乃劳身焦思⑤,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薄衣食⑥,致孝于鬼神⑦。卑宫室⑧,致费于沟淢⑨。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橇⑩,山行乘檋(11)。左准绳(12),右规矩(13),载四时(14),以开九州(15),通九道(16),陂九泽(17),度九山(18)。令益予众庶稻(19),可种卑湿(20)。命后稷予众庶难得之食。食少,调有余相给,以均诸侯(21)。禹乃行相地宜所有以贡(22),及山川之便利(23)。    译文: 禹接受了舜帝的命令,与益、后稷一起到任,命令诸侯百官发动那些被罚服劳役的罪人分治九州土地。他一路上穿山越岭,树立木桩作为标志,测定高山大川的状貌。禹为父亲鲧因治水无功而受罚感到难过,就不顾劳累,苦苦的思索,在外面生活了十三年,几次从家门前路过都没敢进去。他节衣缩食,尽力孝敬鬼神。居室简陋,把资财用于治理河川。他在地上行走乘车,在水中行走乘船,在泥沼中行走就乘木橇,在山路上路上行走就穿上带铁齿的鞋。他左手拿着准和绳,右手拿着规和矩,还装载着测四时定方向的仪器,开发九州土地,疏导九条河道,修治九个大湖,测量九座大山。他让益给民众分发稻种,可以种植在低洼潮湿的土地上。又让后稷赈济吃粮艰难的民众。粮食匮乏时,就让一些地区把余粮调济给缺粮地区,以便使各诸侯国都能有粮食吃。禹一边行进,一边考察各地的物产情况,规定了应该向天子交纳的贡赋,并考察了各地的山川地形,以便弄清诸侯朝贡时交通是否方便。    注释: ①百姓:即百官。战国以前百姓是对贵族的通称,因为当时只有贵族才有姓,而平民没有姓。兴:发动。人徒:指被罚服劳役的人。 傅:《尚书》作“敷”,是分的意思,指分治九州土地。一说:傅,即“付”,指付出功役。 ②表木:立木作表记。表,表记。 ③定:指测定。 ④伤:悲伤。 ⑤劳身:劳累自己,即不怕劳累的意思。 焦思:苦苦思索。焦,着急,焦躁。 ⑥薄:少,使少,即节俭的意思。 ⑦致:送达,表达。 ⑧卑:使低矮,这里有简陋之意。 ⑨沟淢:田间沟渠。古代渠道深广四尺叫沟,深广八尺叫淢。这里泛指河道。 ⑩橇:古代在泥路上行走的一种交通工具。《集解》引孟康曰:“橇形如箕,擿(tì,剔)行泥上。” (11)檋(jú,局):古代一种登山鞋,把长半寸的铁钉安在鞋底上,以防止上山时滑倒。《正义》按:“上山,前齿短,后齿长;下山,前齿上,后齿短也。” (12)准:取平的工具。绳:取直的工具。 (13)规:划圆的工具。矩:划方的工具。这里“规矩”指测量高低远近的工具。 (14)四时:可能是指测四时定方向的仪器。(参用《会注考证》引张文虎说) (15)开九州:开发九州的土地。九州,即冀、兖、青、徐、豫、荆、扬、雍、梁。又《大戴礼记五帝德》此句作“巡九州”,王聘珍《解诂》以为“州”为“川”字之误。 (16)通九道:疏通九条河道。九道,即指弱、黑、河、漾、江、沇(yǎn,眼)、淮、渭、洛九条河流的河道。又《正义》以为“九道”为九州的道路。 (17)陂(bēi,卑):水边,水岸。这里是筑堤岸的意思。 九泽:指雷夏、大野、彭蠡(lǐ,礼)、震泽、云梦、荥播、荷泽、孟猪、猪野九个湖泊。 (18)度:测量,勘测,即上文的“表木”。九山:指汧、壶口、砥柱、太行、西倾、熊耳、墦冢、内方、(mín,岷)九座大山。 (19)众庶:庶民,平民。 (20)卑湿:低湿之地。 (21)均:使均衡。 (22)相:察看,考察。宜所有以贡:意思是应根据各地所具有的物产来向天子进贡。 (23)便利:指交通是否方便。

大禹治水文言文翻译

在唐尧做部落首领的时候,天下还没有治理好。大水不顺河道而乱流,在天下泛乱。野草树木茂盛,飞禽走兽繁殖,五谷不能成熟,禽兽威胁百姓。四方之内纵横交错着兽蹄鸟迹所形成的道路。唐尧为此而独自忧虑,于是选拔举用虞舜对此进行分治。 大禹治水译文 在唐尧做部落首领的时候,天下还没有治理好。大水不顺河道而乱流,在天下泛乱。野草树木茂盛,飞禽走兽繁殖,五谷不能成熟,禽兽威胁百姓。四方之内纵横交错着兽蹄鸟迹所形成的道路。唐尧为此而独自忧虑,于是选拔举用虞舜对此进行分治。虞舜委任他一个叫益的臣子做掌火之官,益就在山泽之中燃起大火,飞禽走兽被烧得逃匿躲藏起来。大禹疏通黄河的九条河道,疏导济水、漯水,使九河、济水和漯水流到海里去;把汝水、汉水打开缺口,引导水流,排除淮水、泗水的’水道淤塞之处,使它们注入长江;除去灾害之后,中原地带才可以耕种并供给食粮。在这时,大禹在外治水八年,因为忙于疏导河流,曾经三次路过自己的家门却没有进去看望家人。 大禹治水原文 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氾滥於天下。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五榖不登,禽兽逼人。兽蹄鸟迹之道交於中国。尧独忧之,举舜而敷治焉。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泽而焚之,禽兽逃匿。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然后中国可得而食也。当是时也,禹八年於外,三过其门而不入。 历史意义 禹是治理洪水的最高领导人,但他为天下万民兴利除害,躬亲劳苦,手执工具,与下民一起栉风沐雨,同洪水搏斗。 大禹治水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起重要作用。在治水过程中,大禹依靠艰苦奋斗、因势利导、科学治水、以人为本的理念,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取得了治水的成功。由此形成以公而忘私、民族至上、民为邦本、科学创新等为内涵的大禹治水精神。大禹治水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源头和象征。

《山海经》中的异兽,哪些是被大禹杀掉的

九头相柳。相柳又称相繇,上古时代中国神话传说中的凶神,共工的大臣,出自《山海经·海外北经》。蛇身九头,食人无数,所到之处,尽成泽国。它喷出来的水比洪水还厉害,又苦又辣,吃了就会送命,因此,这种水泽连禽兽也不能生活。禹见相柳如此猖獗,就运用神力杀了相柳,为民除害。相柳身上流出的血,一沾土地就五谷不生,把大片地方污染了。禹尝试用泥土陉塞,但三陉三陷,禹只好把这片土地劈为池子,各方天神在池畔筑起一座高台,镇压妖魔。扩展资料:在《山海经》中,最出名的还是一种九头蛇身的神兽,这种神兽不仅最为凶恶,就是是在其死后,也依然遗害不浅,这种神兽就是相柳。据《海外北经》中载:“共工之臣曰相柳氏,蛇身九首,以食于九山。相柳之所抵,厥为泽溪。禹杀相柳,其血腥,不可以树五谷种”。其大概意思是说,有一种神兽,是共工的臣子,叫做相柳。它长着蛇的身体和九个头,在九山之中觅食。相柳所到的去处,都是沼泽溪流之地,大禹将其杀死后,他的血腥臭无比,只要流过的地方,连庄稼都种不了。从这里我们也能看出,相柳这种神兽,长着蛇的身体和九个头,很多人都认为这就是传说中的九头蛇,是一种蛇类畸形的存在。但是有人却提出了反对意见,认为这种蛇并非是九个头,而是因为作者观其外貌,误认为它长了九个头,并且指出这种蛇其实就是眼镜蛇,而眼镜蛇膨胀的颈部,就是作者把其当作九头蛇的原因。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相柳

上一篇:大宇发电机

下一篇:大红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