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图片

时间:2024-07-06 02:12:43编辑:流行君

充满草原风情的蒙古族服饰图片

俗话说:人靠衣装佛靠金装。衣服是展现一个人气质修养的关键所在。中国民族文化源远流长,蒙古族服饰可以追溯到遥远的石器时代。这种充满草原风情的蒙古族服饰是怎样的呢?一起来中国传统服饰里看看吧。

蒙古族服饰名称为蒙古袍,主要包括长袍、腰带、靴子、首饰等。但因地区不同在式样上有所差异。以女子长袍为例,科尔沁、喀喇沁地区的蒙古族受满族影响,多穿宽大直筒到脚跟的长袍,两侧开叉,领口和袖口多用各色套花贴边;锡林郭勒草原的蒙古人则穿肥大窄袖镶边不开叉的蒙古袍;布里亚特妇女穿束腰裙式起肩的长袍;鄂尔多斯的妇女袍子分三件,第一件为贴身衣,袖长至腕,第二件为外衣,袖长至肘,第三件无领对襟坎肩,钉有直排闪光钮扣;而青海地区的蒙古人穿的长袍与藏族的长袍较为相近。

除了青海以外,男子的服饰各地差别不大。春秋穿夹袍,夏季着单袍,冬季着棉袍或皮袍。蒙古族平时喜欢穿布料衣服,逢年过节或喜庆一般都穿织锦镶边的绸缎衣服。男装多为蓝、棕色,女装喜欢用红、粉、绿、天蓝色。蒙古族男子穿长袍和围腰,妇女衣袖上绣有花边图案,上衣高领,似与汉族相似。妇女喜欢穿三件长短不一的衣服,第一件为贴身衣,袖长至腕,第二件外衣,袖长至肘,第三件无领对襟坎肩,钉有直排闪光纽扣,格外醒目。

腰带是蒙古族服饰重要的组成部分,用长三四米的绸缎或棉布制成。男子腰带多挂刀子、火镰、鼻烟盒等饰物。

蒙古族靴子分皮靴和布靴两种,蒙古靴做工精细,靴帮等处都有精美的图案。据季节的变化有皮靴、布靴、毡靴几种。皮靴多用牛皮、马皮、羊皮制作,结实耐用,防水抗寒性能好,其式样有靴尖上卷、半卷、平底不卷、尖头、圆头几种。布靴多以布帛、平绒布面料制作,中靿和矮靿居多,靴帮绣以图案,轻便柔软,舒适美观。

毡靴多以羊毛、驼毛擀制而成,保暖耐磨损,一般多在隆冬时节穿用。蒙古靴类型又根据靴靿的高矮,分高靿、中靿、矮靿几种。皮靴一般采用特殊工艺把所需图案,如二龙戏珠、珠宝连城、蝙蝠、云纹、回纹、草纹、万字、蝴蝶、花卉等图案轧、贴在靴靿或靴帮上。

布靴的靴帮、靴靿大多刺绣或贴绣精美的花纹图案。目前流行在民间的蒙古靴式样有七、八种,主要有军样靴(大板尖)、抓地虎、皂样靴(鸡蛋头)、武步员(朝靴)、大仙靴、三抱靴(小板尖)、八宝靴(童靴)、皮马靴(高靿、半靿)、布绣花靴(半靿)。

佩挂首饰、戴帽是蒙古族习惯。各地区的帽子也有地方特色。内蒙古及青海等地的蒙古族的帽子顶高边平,里子用白毡制成,外边饰皮子或将毡子染成紫绿色作装饰,冬厚夏薄。帽顶缀缨子,帽带为丝质,男女都可以戴。呼伦贝尔的巴尔虎、布里亚特蒙古,男子戴披肩帽,女子则戴翻檐尖顶帽。用玛瑙、翡翠、珊瑚、珍珠、白银等珍贵原料使蒙古族的首饰富丽华贵。


蒙古族服饰图片 蒙古族服饰特点

蒙古族有自己的传统服饰,即右开斜襟、高领、长袖、肥大、镶边,下摆不开叉的长袍。平时多常穿布料衣服,年节或喜庆日,一般都穿织锦镶边的绸缎衣服。他们喜欢用对比度强烈的、鲜艳夺目的红、绿、蓝等颜色。无论男女,均喜欢扎鲜艳的腰带,也是上身重要的装饰物。男子通常在腰带两边佩挂蒙古刀,挂火镰和鼻烟壶褡裢。不分男女都爱穿高筒皮靴,牧区喜欢穿香牛皮靴和高腰马靴。农业区平时虽已 *** 靴子,但在年节穿靴帮和靴腰上绣有各种花纹图案的、布面大绒靴的习惯保留下来。 蒙古族妇女的传统穿着打扮,虽然各地都穿袍服,但是,过去由于居住地区和从事的生产不同,也就使不同地区的服装式样有了差异。如科尔沁、喀喇沁地区妇女的服装,受满族服装影响较大,多穿宽大直筒到脚面的长袍,两侧开叉,袖口和领口多用各色套花贴边,穿着时不扎腰带,脚穿绣花鞋。锡林郭勒、呼伦贝尔一带的妇女们,身穿肥大、窄袖、镶边、不开叉的袍子,重红绿浓颜色,穿着时扎腰带,足登皮靴,以适应乘马放牧的生活需要。布里亚特妇女则穿束腰裙式起肩长袍,上身罩紧身坎肩,偏爱蓝、黑、古铜等对比不太强的颜色,显得朴素典雅。 当然,作为结婚标志服,穿坎肩的不单是布里亚特妇女,其他地方的妇女也穿坎肩,只是款式有长短而已。因此,人们很容易从服饰上识别出婚嫁与否。作为显示自己民族气质、个性和特征的民族服装——蒙古袍,其传承性仍很强,即使在城市和农村牧区,每逢喜庆大典,蒙古族人民大多喜欢穿民族服装,以增添节日的气氛。也有很多人在参加重要的社交活动时,也要作为礼服穿上民族服装。 蒙古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创造了许多具有民族风格的花纹图案。其中有以五畜和花鸟为内容的动植物图案,以山、水、云、火为内容的自然风景图案,以吉祥如意为内容的‘乌力吉(吉祥)‘图案等。这些富有草原生活气息的民间图案,其表现手法千姿百态,美不胜收。 蒙古民族服饰的很多部位均有各种图案装饰。例如帽子、耳套、长袍、坎肩、摔跤衣、赛马服、靴、鞋、烟荷包、鼻烟壶褡裢、碗袋、针线包等,都有一定格式的图案装饰。 从图案的不同缝纫工艺方面,可分为驱针图案、缉针图案、盘针图案、绣花图案、贴花图案、抠花图案、编结图案等。从图案的不同风格方面,可分为哈南图案、阿鲁哈图案、云纹图案、犄纹图案、‘乌力吉(吉祥)‘图案、花鸟图案、龙凤图案、山水图案、蝴蝶图案、字形图案、团花图案等。 在服饰面料上描绘图案时要分三个步骤进行。第一步是把薄纸蒙在底样上,用铅笔把图案如实地描下来;第二步是根据服饰裁片所处位置的对称需要,在已描好的纸样图案的正面和反面用白粉浆重描一遍,然后把它反扣在服饰裁片所描绘的位置上;第三步是在从纸样上扣下来的不十分清楚的白粉图案上,用白粉浆重描一遍。除此之外,还有誊写法和锥孔擦研法。无论用何种描绘方法,都要注意整洁,以免影响工艺质量。 蒙古族服饰华丽、美观、别具一格。首饰、长袍、腰带、靴子、是蒙古服饰的四个主要部分。首饰,是蒙古族妇女逢年过节,喜庆宴会,访亲探友时的装饰,多以玛瑙、珍珠、宝石、金银等材料制成。袍子,是牧民男女老幼都喜欢的衣服。这种袍子长而宽大,钮扣在右侧,领子较高,领口袖口、衣边,常用花边镶饰。男袍多为蓝棕色;女袍多为绿、红、紫色。夏季穿单夹袍;冬季穿羊皮挂黑袍。腰带,是穿蒙古袍必配之物。其颜色与袍子的颜色相协调,牧民四季离不开靴。因为它既可挡风御寒,又结实耐用。


中国56个民族的服饰特点?

1、蒙古族 (měng gǔ zú)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而又富有传奇色彩的游牧民族。首饰、长袍、腰带和靴子是蒙古族服饰的4个主要部分,妇女头上的装饰多以玛瑙、珍珠、金银制成。2、回族 (huí zú)回族是回民族的简称。回族服饰的主要标志在头部。男子们都喜爱戴白色的圆帽,回族妇女常戴盖头。3、苗族 (miáo zú)苗族的挑花、刺绣、织锦、蜡染、首饰制作等工艺美术在国际上享有盛名。苗族服饰以夺目的色彩、繁复的银饰品装饰和耐人寻味的文化内涵著称于世。4、傣族 (dǎi zú)傣族服饰充分体现其地理特点,淡雅美观,既讲究实用,又有很强的装饰意味,女饰追求轻盈、秀丽,服装的色彩极为出色。5、傈僳族 (lì sù zú)傈僳族定居在滇西怒江地区。傈僳族的服饰很有特点,妇女穿绣花上衣,麻布裙,喜欢戴红白料珠、珊瑚、贝壳等饰物;男子穿短衣,外着麻布大褂,左腰佩刀,右腰挂箭包。6、藏族 (zàng zú)藏族是中国古老的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西藏。藏族服饰的最基本特征是肥腰、长袖、大襟、右衽、长裙、长靴、编发、金银珠玉饰品等。7、壮族 (zhuàng zú)壮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壮族妇女擅长纺织和刺绣,所织的壮布和壮锦均以图案精美和色彩艳丽著称,风格别致的“蜡染”也为人们所称道。

中国56个民族服饰图片及介绍是什么?

1、蒙古族蒙古族服饰包括首饰、长袍、腰带和靴子等。男女老少一年四季都喜欢穿长袍,春秋穿夹袍,夏季着单袍,冬季着棉袍或皮袍。男袍一般都比较宽大,尽显奔放豪迈。女袍则比较紧身,以展示出身材的苗条和健美。男装多为蓝、棕色,女装则喜用红、粉、绿、天蓝色。2、藏族藏族的服装主要是传统藏服,特点是长袖、宽腰、大襟。妇女冬穿长袖长袍,夏着无袖长袍,内穿各种颜色与花纹的衬衣,腰前系一块彩色花纹的围裙。藏族同胞特别喜爱“哈达”,把它看作是最珍贵的礼物。3、苗族苗族分布较广,支系众多。服饰有明显的地域差异。妇女较典型的装束是短上衣,百褶裙。苗族衣料过去以麻织土布为主,普遍使用独具特色的蜡染、刺绣工艺。裙子以白色、青色居多,服饰的用料、颜色、款式、刺绣等方面,都极具民族风格。配饰以头、颈、胸及手等部位的银饰为多见,苗族的银饰在各民族首饰中首屈一指。4、壮族壮族男装多为破胸对襟的唐装,以当地土布制作,不穿长裤,上衣短领对襟,缝一排(六至八对)布结纽扣 壮族服饰,胸前缝小兜一对,腹部有两个大兜,下摆往里折成宽边,并于下沿左右两侧开对称裂口。穿宽大裤,短及膝下。有的缠绑腿,扎头巾。冬天穿鞋戴帽(或包黑头巾),夏天免冠跣足。5、土家族土家族男子过去穿琵琶襟上衣,缠青丝头帕。妇女着左襟大褂,滚二三道花边,衣袖比较宽大,下着镶边筒裤或八幅罗裙,喜欢佩戴各种金、银、玉质饰物。土家族现在平日着装已没有民族特色,只有喜庆节日、隆重集会或边远山村,才有传统民族服饰展示风采的机会。

蒙古族古代叫什么

蒙古族古代自称“ 蒙古”。 蒙古最初只是蒙古诸部落中的一个以东胡为族源的部落所使用的名称,后来逐渐吸收和融合了聚居于漠北地区的森林狩猎和草原游牧部落,发展成为这些部落的共同名称。 “蒙古”一词是“忙豁勒”的音变,最早见于唐代,即新﹑旧《唐书》中的“蒙兀室韦”。 “蒙兀”是“蒙古”一词最早的汉文译名。 后来又有“蒙骨”﹑“朦骨”﹑“萌骨子”﹑“盲骨子”﹑“萌骨”等许多同音译名。 “蒙古”的汉文译写始见于元代文献。 “蒙古”意为“永恒之火”。 在古代蒙古语中,“蒙古”这个词是“质朴”的意思。 也有人认为“蒙古”的原意是“天族”。 “蒙兀”是“蒙古”一词最早的汉文译名,始见唐代。 扩展资料: 根据《史记》记载,蒙古部落最初只包括涅古斯和乞颜两个氏族,他们被其他突厥部落打败后只剩下两男两女,逃到了额尔古涅昆(额尔古纳河畔山岭)一带居住下来,公元8世纪,由于人口的不断增长,不得不向外迁徙,这时已分出了70个分支了,这70个分支被称为“迭儿勒勤蒙古”。 《蒙古秘史》和《旧唐书》记载:苍狼和白鹿是成吉思汗的祖先,他们奉上天之命降生到人间。 然后共同渡过腾汲思。 在斡难河源头、不儿罕山前开始繁衍生息,生下了巴塔赤罕。 这里所说的巴塔赤罕就是成吉思汗的始祖。 其实,苍狼和白鹿在蒙古语中分别读为:勃儿帖赤那和豁埃马兰勒,只是汉译为苍狼和白鹿。 在蒙古民族的真正族源问题上,现代、当代多数学者认为蒙古族出自东胡。 东胡是包括同一族源、操有不同方言、各有名号的大小部落的总称。

蒙古是什么样的民族

问题一:蒙古族有什么特点 蒙古菜点特色主要体现在蒙古族的菜点风味上。
蒙古族人的饮食比较粗犷,以羊肉、奶、野菜及面食为主要的菜点原料。烹调方法相对比较简单,以烤最为著名。菜点崇尚丰满实在,注重原料的本味。
内蒙古著名的菜点有:烤羊腿、全羊席、手抓羊肉、奶菜、马奶酒、莜麦面、资山熏鸡、肉干、哈达饼、蒙古馅饼、蜜麻叶、德兴元烧麦等。
对于草原牧民来说,骑马和摔跤可能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但对城里人则不一样,想真正学会骑马或者摔跤,那可得需要拿出点工夫来练一练了
蒙古族的传统服饰很有特色。男女都喜欢穿镶边的蒙古袍子,腰扎红黄绿彩色缎带,脚穿皮靴和毡靴,头缠红蓝布。现在除老人外,平日一般都穿制服,只有在节日或喜宴时才穿蒙古袍。妇女不论冬夏都喜欢穿裙子或连衣裙,用各色头巾包头
驯马是蒙古族传统的一个马术项目,和“男儿三技”一样是体现蒙古族勇敢和胆量的一种活动。精骑射、驯烈马是一个优秀男子的标志。据《蒙鞑备录?马政》载:“其马初生一二年,即于草地苦骑而教之,却养三年而后再乘骑。”
驯马,在清朝时称为:“诈马”,是一门绝技,只有剽悍机敏的棋手才能胜任。因为所驯之马多为生马,一般人是很难制服的。马驹断奶后,在草地放牧,二年后开始 *** 。从未被骑过的生马,性格暴烈,见人连踢带咬,无法靠近,这时就需要一位娴熟而勇敢的骑手来骑乘骏马,手持套马杆来驯马。套马杆是一根结实而有韧性的木杆,杆头系有皮绳,用来套住马脖子。这比古代欧洲用绳子来套马要先进得多了。生马见人后就要迅速的逃奔,此时,驯马手策鞭猛追,用套马杆准确的将马套住,抓住套马杆不放松,奔跑一段路程后,接近生马,乘机敏捷果断地跳上马背,生马自然是暴跳如雷,狂奔乱叫,而驯马手却随着马的顽悍和倔强的姿势而顺水推舟,不断改变骑法来应对。直到马声嘶力竭,被迫制服为止。这种惊险的驯马,只有勇敢的骑手才能胜任,所以历代人民都把驯马作为衡量优秀骑手的尺度,后来作为传统的表演项目。
马长出四齿后就要去势,去势时也得由驯马手将马套住制服,另一个驯马手双手揪住马耳朵,再有一人紧拉马尾巴,三人同心协力,迅速将马按倒在地,实行 *** 。这种去势的马,蒙古语称:“阿塔思”意即骟马。去势后的马又经过二三年放牧,再次, *** 乘骑,这时马的性情才变得温顺了许多,白天不给马喂食,到晚上才在草地放牧。一般来说,牧人们对马的训练很严格,但是从不用鞭子打他们,而是爱护地接近他们,使之与人产生深厚的感情,已驯的马不咬人也不乱踢人,步伐能随人意的调训而改变,但必须善于应用驾驭的方法才行。
摔跤,蒙古语称为“搏克”,蒙古族的传统体育活动。摔跤手为搏克?巴依勒德呼。早在十三世纪时已经盛行于北方草原。既是体育活动,也是一种娱乐活动。所属在祭敖包和那达慕大会时进行。近代方志记云:“肇自古昔,为蒙古最嗜之游戏,今则盛行于北蒙古,若逢鄂尔博祭日,则必举行此技,角者著皮革之单衣,跨长靴,东西各一人,登场而斗,以推倒对方为胜。族长及王公临而观之,授胜者以奖品,平时则其部之少年,集二、三人而行之。”这说明蒙古人不但在那达慕和祭敖包时进行,而且在平时也三五相聚,搏击为乐。
蒙古式摔跤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摔跤比赛时,身穿铜钉牛皮坎肩“昭达格”,头缠红、黄、蓝三色头巾,脚蹬蒙古花皮靴,腰扎花皮带,下身穿套裤,脖子上挂着五彩飘带。出场时,双方摔跤手挥舞双臂,然后互相搏斗。蒙古式摔跤不分等级,采取淘汰的方式,决赛出冠军手、亚军手和第三名,分别授予荣誉称号和奖品。
蒙古摔跤在历史上有记载大约是在十三世纪。其时,所流行的摔跤形式与后来的蒙古式摔跤没有什么不同,当时盛行的是......>>

问题二:蒙古族的祖先是什么族? 蒙古人的祖先既有匈奴人,也有突厥人。
东胡被匈奴的冒顿单于击败后,退居乌桓山和鲜卑山,分为乌桓和鲜卑二族。乌桓在被曹操征伐之后衰落,鲜卑一族崛起,在西晋晋武帝时代,鲜卑主要分为段部、慕容部、拓跋部、乞伏部、柔然部等。其中柔然与北魏拓跋氏多次交战。柔然被突厥系民族击败后,分为南北两支。柔然的南支逃到辽河上游,成为契丹人的宗源之一。北支逃到雅布洛诺夫山脉以东、外兴安岭以南的地区,是蒙兀室韦的祖先之一。
匈奴包括了部分印欧人,突厥中印欧人的成分可能更大。这样我们就不难理解蒙古族形成过程中也会包含不少印欧人成分。成吉思汗有不少后裔是突厥人。
公元12世纪,蒙古人已经散布在今鄂嫩河、克鲁伦河、土拉河等三河的上游和肯特山以东一带,并分衍出乞颜、札答兰、泰赤乌等许多部落。此外,在蒙古草原和贝加尔湖周围的森林地带,还有塔塔尔、翁吉剌、蔑儿乞、斡变剌、克烈、乃蛮、汪古诸部。它们大小不等,经济文化发展亦不平衡。游牧在草原上的被称作“有毡帐的百姓”,主要从事畜牧业;居住在森林地带的被称作“林木中的百姓”,主要从事渔猎业。 蒙古人是来自中亚大草原的游牧民族。他们是凶猛的战士,打败牧地上的每一个敌人,并侵袭在东方和南方已开发的文明。从十三世纪开始,蒙古的部落在统一之后,即展开对外征战,蒙古人开拓出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帝国。

问题三:蒙古族习俗是什么 蒙古族的风俗习惯
礼仪风俗:
蒙古民族对来客,不论是熟人还是陌生人,一见面总是热情问候:“他赛音百努。”(安好),随后主人把右手放在胸前,微微躬身,请客人进蒙古包,全家老少围着客人坐下,问长问短,好似自家。
平常待客,在喝奶茶之后,慷慨大方的主人总是把香甜的黄油、奶皮、醇香的奶酒、酥脆的油炸果子和炒米、奶茶、奶酪以及独具草原风味的“手扒肉”一一摆在客人面前,请客人痛饮饱餐。主人若对客人表示特别敬意,常把奶壶、酒壶托在哈达上端出来,有时还唱一些表示欢迎和友好的歌曲来劝酒,客人接杯畅饮,主人就格外高兴。遇到宴会请特别尊贵的客人或祭典,常摆整羊席。蒙古族叫它“乌查”、也有叫“秀斯”、“布乎利”的。当客人告别的时候,常常是举家相送,指明去路,并一再说“白乙日太!”白乙日太乌查热亚(希望我们愉快地再见),“阿木日、赛音、雅巴!”(祝您一路平安)。
献哈达:哈达是藏语音译。常在迎送、馈赠、敬神、拜年以及喜庆时使用,以表示敬意祝贺。这种礼节由来已久。据《马柯?波罗游记》中所写, 蒙古族“过年过节时都互相用金银玉石做的礼品同白色绸布一起捧献”。
递鼻烟壶:是蒙古民族古老的习俗,在蒙古包里作客,殷勤好客的主人,常常要拿出一个精致象个瓷瓶样的小壶,敬给客人嗅,这就是装着鼻烟的鼻烟壶。递鼻烟壶也有一定的规矩。如果是同辈相见,要用右手递壶,互相交换,或双手略举,鞠躬互换,然后各自倒出一点鼻烟,用手指抹在鼻孔上,品闻烟味,品完再互换。如果是长辈和晚辈相见,要微欠身,用右手递壶,下辈脆足,用两手接过,各举起闻嗅,然后再互换。
在蒙古民族的习惯中,骑马、坐车到牧民家作客。接近蒙古包时,就要轻骑慢行的,以免惊动畜群,在进蒙古包以前马鞭和马棒要放在门外,如带入包内,则被看作对主人的不尊敬。出蒙古包后,不要立即上车、上马,要走一段路,等主人回去了,再上车上马。在包里作客,主人躬身端奶茶,客人应欠身双手去接。包内西北角为供佛的地方,睡觉时脚不能伸向西北角。不宜用烟袋或手指人头。锅灶不许用脚踩碰,不能在火上烤脚,否则等于侮辱灶神。蒙古包内,若有了病人,便在包门的左侧缚一条绳子,把绳子的头埋在地下,表示主人不能待客,来访者就不应进门。
岁时风俗
蒙古民族最重要的节日要算过年,一般进入腊月十五,人们就着手作过年的准备工作。腊月二十三过小年,这一天,全家人或亲友聚在一起饮食娱乐送火神。
从腊月三十到正月初五,是过大年最欢乐的几天。大年三十夜幕降临后,人们便聚集在最年长者家中,开始除夕“乃日”(宴会),全家人尽情享受“守岁”。除夕宴会上应备办“三锅”一锅是奶茶锅;二锅是羊背锅;三锅是肉汤饭食锅。宴会中最少唱三首歌。
初一,开始拜年,首先要祭天。家里留一两位老年人或妇女,其余人身着节日盛装,手提银壶奶茶,端着奶食品,来到用雪堆成的敖包上,将供品撒进点燃的火堆里,然后叩头祈求风调雨顺,人畜平安。接着是家庭内部拜年。晚辈向长辈问安叩拜,老人手捧哈达,壮年人用小幅绸子、青年人则用色泽鲜艳的长条绸子叩拜,长辈赐给子孙食物和钱。
家庭内部拜年结束后,人们首先到最年长者家中,进门时依年龄大小而先后进,拜完年后至少献两首颂词,三支歌,对出色的歌手,户主捧起放有哈达的奶食盘诵祝词,歌手待诵词完后将哈达揣进怀里,接过奶食盘让其他歌手品尝。
生活风俗
(1)服饰:
靴子:蒙古靴子分马靴和蒙古靴两种,马靴分棉靴和单马靴。用牛皮制成黑色,个别有紫色,挺拨,秀气,年青人多爱穿马靴。蒙古靴(香牛皮靴)有尖稍向上翘的,靴子的邦,通常有图案,压花纹,里面有的衬皮,有的衬毡,靴身宽大,靴可套棉袜毡袜。
袍子:蒙古族男女老幼都喜爱......>>

问题四:突厥族和蒙古族有什么区别? 突厥族是中亚民族的主要成份之一。1.3亿使用突厥语族语言的人,他们大多自称是突厥人或者突厥人的后裔。
这些人的分布在土库曼斯坦、土耳其、阿塞拜疆、塞浦路斯、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以及中国的新疆,遍布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蒙古族也是中亚的主要民族,但是蒙古族是用的是蒙古语而不是突厥语,蒙古族的话还是分布在中国,蒙古,俄罗斯为主,
突厥实际上可以说是匈奴人的后裔,自古以来就是在北方荒原上,而我们蒙古族则最开始是狩猎民族,在大兴安岭中生活,后来在慢慢演变成游牧民族,从额尔古纳河开始繁荣

问题五:蒙古族与满族有什么区别 满洲族与蒙古族是相邻的两个不同的民族。
满洲族发源于东北长白山下的松花汇流域,从近年来的DNA遗传学研究结果发现,满洲人族源父系y染色体与北方汉族父系y染色体非常接近,满汉两族有一定同源关系,两种y染色体分开发展的时间大约在公元前83000至75000年这说明满族祖先在汉族中原文化萌芽以前已经北迁到东北地区,与汉族同源却不同文化不同语言,满语属通古斯语很可能是满族祖先肃慎人北迁后形成的,所以满语与纯正的通古斯语鄂温克语有很大不同,这也说明满语含有更古老的南方语音成分,满族祖先由南方迁入东北而接受了北方文化语言由南北融合而成,所以满语语音中缺少北方阿勒泰语那种严格的元音和谐律,语法却是典型的阿勒泰语法,所以中原史书记载勿吉之语与东夷中独异,可见满族与其他操通古斯语的民族不同,并非西伯利亚迁入,而是由南北融合在东北本土产生。
蒙古族DNA中y染色体性状与黑龙江下游芙尼赫人最近,两族份化的时间大约在公元前二世纪左右,蒙古族y染色体与古代柔然人和鲜卑人的相似性非常高超过47,说明这三个民族同源,出现于中国史书的时间恰好再匈奴衰落以后,这与遗传学推测时间相差不远,说明蒙古人祖先是由东北沿海自东向西迁入蒙古草原的,早期的分支柔然人与鲜卑人分别西去与南下,剩下的室韦人后来成为蒙古人祖先。但要提出一点,蒙古族当中有相当的突厥成分,其中塔塔尔人,克列人,奈蛮人的比例在最初就比蒙古本部多,所以今天在基因相似性对比上蒙古人与哈萨克人也非常接近,但蒙古语却突厥语族相差很大,说明历史上突厥成分的人口反而被人口本少于自身的蒙古本部人同化了。这与满洲人中以多数女真系人口同化了少数汉八旗与蒙八旗的现象正好相反。
满洲族是以渔猎兼顾农业的民族。而蒙古族则是以游牧业为主的民族。
满洲族主要信仰萨满教,少数贵族后裔信仰藏传佛教,满族平民也有不少信汉传佛教。
蒙古人大多数信仰藏传佛教,少数信东正教,还信萨满教的已是极少数。
满族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与河北省北部与京津地区,另有极少数分布在各省会城市与外黑龙江。。
蒙古族主要分布于内蒙外蒙,北疆,青海,高伽索以北,图瓦,布里亚特。
蒙古语与满语同属阿勒泰语系,但蒙语为蒙古语族,蒙古语也是蒙古语族中的核心语言,蒙古语与东欲固语,土族语,达斡语都可以直接对话,但达斡语,东欲固语,土族语三者之间却无法直接对话,这说明蒙古语是蒙古语族各分支语言的基础源头。
满语属通古斯语群中南方的满语支,与锡伯语赫哲语可以直接对话,但与北方其他通古斯语比如鄂温克语,鄂仑春语,满珲语等就无法直接对话。
在对历史文化太度上,蒙古人更重历史,大概因为铁木真在执政方面更为宽宏大度,蒙古人比较一至推崇成吉思汗,视其为民族大英雄,各部共主,蒙古博尔齐济特氏黄金家族有相当大的社会威望。
满洲人相比而言更重文化而轻历史,对民俗艺术更在意,对历史兴趣不大,努尔哈赤好严刑峻法而宽仁不足得罪了不少满洲家族,所以满洲人中对清太祖褒贬不一,有不少满洲人更喜欢金太祖阿古打而不喜欢努尔哈赤,满洲人各家族各推崇自己家的英雄没有统一的历史观,在满族中爱新觉罗家族的口碑其实是比较差的。

问题六:蒙古国和内蒙民族文化有什么区别 我们常常认为外蒙古就是蒙古国,实际上外蒙古还有俄罗斯占领的那部分。俄罗斯的那部分蒙古和蒙古国区别并不大,但中国的内蒙和外蒙古的区别就很大了。好的方面是,内蒙古的经济比较发达,而且保留了蒙古文,而外蒙古在文字方面已经不用传统的蒙古字母,而改用俄文及其他斯拉夫文字所使用的西里尔字母。不过也有许多不好的地方 以下简单说说:

问题七:蒙古人是什么人种 世界总共分四大人种,其中,国内指的黄种人其实世界上统称为蒙古人种,只是国内主体民族不愿意承认而已,这是一种狭隘心理在作祟。
⑴蒙古利亚人(Mongoloid)或称黄种人,肤色黄、头发直、脸扁平、鼻扁、鼻孔宽大;
⑵高加索人(Caucasoid)或称白种人。皮肤白、鼻子高而狭,眼睛颜色和头发类型多种多样;
⑶尼格罗人(Negroid)或称黑种人,皮肤黑、嘴唇厚、鼻子宽、头发卷曲户
⑷澳大利亚人(Australoid)或称棕种人,皮肤棕色或巧克力色,头发棕黑色而卷曲,鼻宽,胡须及体毛发达。
对现代人种的分类问题,至今尚未取得一致的意见。

问题八:蒙族人和汉族人有什么区别? 蒙族人和汉族人的区别在于祖先不同,古人文化不同。
蒙族人是主要分布于东亚地区的一个传统游牧民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同时也是蒙古国的主体民族。此外,在俄罗斯等亚欧国家也有分布,鄂温克族和土族也有时被认为是蒙族的分支。世居草原,以畜牧为生计。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
汉族人是中国的主体民族,是上古时期黄帝和炎帝部落的后裔,炎黄子孙。历来以勤劳、富于创造精神著称。汉族历史上的经济是以农业为主,兼营家庭副业,是一种典型的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汉族的农业生产在历史上素来发达,尤其以水利灌溉和精耕细作著称于世,汉族的手工业也有相当高的发展水平。

问题九:蒙古族与满族有什么区别 1,从人种上说,满族是来自西伯利亚的通古斯人,而蒙古人是来自阿尔泰山地区且长期生活在蒙古高原的民族。
2,从语言上说,满语是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而蒙古语是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虽然满语借用了蒙古语字母(其实也是成吉思汗创建蒙古文字时借用了突厥的粟特字母,只不过后来突厥民族在之后的 *** 进程中改用了 *** 字母,所以这种古老的突厥字母反倒被后人误以为是蒙古字母),双方语言中也有大量的彼此借词。不过现在绝大部分满族人都已经改使用汉语,只有极少数人还在使用满语。但是锡伯族依然在使用满语,当然有了发展,特别是丰富了大量现代词汇,所以锡伯语也被称作新满语。
3,从外貌上看,蒙古人身材普遍魁梧高大,脸庞圆大,除突厥种外鼻子矮塌,眼睛小。而满族人虽然身材也比较高,但不如蒙古人魁梧,脸型长,鼻子高大,鹰钩鼻子很多,眼睛细长,皮肤普遍白皙。而且满族人中AB型血液的占到40%,且大多是RH阴性AB型,这一点在56个民族中和塔塔尔族很像。
4,蒙古族一直是游牧民族,而满族以前是渔猎民族,后来变为半农耕半渔猎民族。这一点,许多 *** 总是混淆,总以为这2个民族都是游牧民族。虽然满族也擅长骑射但它不是游牧民族。
5,从汉化程度上看,蒙古人在进入中原前经济和文化发展水平较低,而满族由于之前有过建立渤海国,和金朝入主北方中原的经历,在入关建立清朝前就已经汉化得非常厉害了。
6,从饮食结构上,蒙古族一直以肉类,特别是牛羊肉,还有奶制品为主。而满族虽然也喜食肉类和奶制品,但却以粮食为主食,而且大量食用猪肉。
7,从宗教上,蒙古人以前信奉萨满教,后信仰藏传佛教,即喇嘛教。满族人虽然后来立喇嘛教为国教,但依然也信奉萨满教,同时也很推崇儒教和道教。
8,从节日上看,满蒙两族后来都引进了汉族的节日。但是满族不以春节为最大节日,最为重视冬至,到这时全家祭祖。


每一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喜爱的颜色,生长在大草原的蒙古族喜爱什么颜色?

在大千世界五光十色的颜色中,蒙古族有着自己的喜好和忌讳。古代的蒙古族人们喜欢白色和蓝色。白色(查干)象征着人类社会生活中的真实、纯洁、正直和美好。来过草原的人们都会有感受,草原上的蓝天白云显得格外的美,那绿草如菌,羊群如云,又与蓝天白云相映生辉,呈现着和谐的自然美。所以,在逢年过节和欢庆喜事的时候,都喜欢穿白色的服装。
蒙古族也喜爱蓝色(呼和),他们把蓝色视为自然界中永恒、美好的色彩,希望自己民族像永恒的蓝天一样永存和繁荣兴旺。
在日常生活中,蒙古族特别喜爱红色(乌兰)。以为红色温暖亲切,把它作为本民族的标志,帽缨等装饰品大都是红色的。蒙古袍也喜欢穿红色的,马鞍子也是红色的。穿用的衣物格外喜欢鲜艳明快的色调。他们喜欢熊熊燃烧的簧火和蒙古包里的炉火,认为烧的越旺越好,这预示着世世代代繁盛红火。
蒙古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一样,也有自己忌讳的颜色。黑色在蒙古族人眼里标志着秽气,或代表着丧事。


蒙古人穿的是什么

蒙古人穿的是蒙古袍。
蒙古袍是蒙古族的传统服饰。蒙古袍从材料、工艺、款式到穿着方式及使用过程都体现了本民族的风俗特点。首饰、长袍、腰带和靴子是蒙古袍的4个主要部分,妇女头上的装饰多用玛瑙、珍珠、金银制成。
元代是蒙古袍的发展期。清代是蒙古袍部落特色的形成期。蒙古袍是蒙古族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2004年被列入国家民族民间保护工程试点项目,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蒙古族的服饰是什么

蒙古族服装 来历 蒙古族服饰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史前时期。远在旧石器时代,人类就开始用植物的叶子将自己修饰一番,后来又取用打猎的兽皮做衣服。在北方游牧民族的岩画上,已经看出蒙古高原的古人类在腰间围着一条短短的兽皮裙,头上插着长长的羽毛,有的臀部还有尾饰。而且当时已经有了大量粗拙的石环、骨饰等物品,说明在很早以前,北方游牧民饥就有审美意向和审美追求了。

蒙古族穿的衣服叫什么 蒙古袍
蒙古族传统服装。流行于内蒙古自治区等地牧区。袍长而宽大,长袖高领,右开襟,纽扣在右侧。下端左右一般不开衩,领口、袖口多镶花边。棉袍多以头皮制成;单夹袍一般以布、绸缎制做。男袍多为蓝色、棕色;女袍多为红色、绿色、紫色。穿时多束腰带
在草原上,男女老幼四季都喜欢穿长袍,这就是蒙古族特有的蒙古袍。袍身宽大,束有腰带,因性别不同,样式和颜色也不同。一般女子所穿的蒙古袍比男子的窄些,多以红、粉、绿、天蓝等为主色,逢节庆之时,还要配戴用玛瑙、珍珠、珊瑚、宝石、金银玉器等编织的头饰;男子则多喜欢穿棕色和蓝色的蒙古袍。
腰带是蒙古袍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多用棉布、绸缎制成,长约三四米,色彩多与袍子的颜色相协调。在草原这样一个多风的地方,束腰带主要是为了抵抗风寒。蒙古靴的设计则以利于骑乘为主要目的,其特点是脚尖部向上翘,靴内配有衬毡,以防寒防水。

蒙古族特色服饰叫什么 蒙古族服饰名称为蒙古袍。
PS:
蒙古族服饰名称为蒙古袍,
主要包括长袍、腰带、靴子、首饰等。但因地区不同在式样上有所差异。以女子长袍为例,科尔沁、喀喇沁地区的蒙古族受满族影响,多穿宽大直筒到脚跟的长袍,两侧开叉,领口和袖口多用各色套花贴边;锡林郭勒草原的蒙古人则穿肥大窄袖镶边不开叉的蒙古袍;布里亚特妇女穿束腰裙式起肩的长袍;鄂尔多斯的妇女袍子分三件,第一件为贴身衣,袖长至腕,第二件为外衣,袖长至肘,第三件无领对襟坎肩,钉有直排闪光钮扣;而青海地区的蒙古人穿的长袍与藏族的长袍较为相近。除了青海以外,男子的服饰各地差别不大。春秋穿夹袍,夏季着单袍,冬季着棉袍或皮袍。蒙古族平时喜欢穿布料衣服,逢年过节
或喜庆一般都穿织锦镶边的绸缎衣服。男装多为蓝、棕色,女装喜欢用红、粉、绿、天蓝色。
腰带是蒙古族服饰重要的组成部分,用长三四米的绸缎或棉布制成。男子腰带多挂刀子、火镰、鼻烟盒等饰物。蒙古族靴子分皮靴和布靴两种,蒙古靴做工精细,靴帮等处都有精美的图案。佩挂首饰、戴帽是蒙古族习惯。各地区的帽子也有地方特色。内蒙古及青海等地的蒙古族的帽子顶高边平,里子用白毡制成,外边饰皮子或将毡子染成紫绿色作装饰,冬厚夏薄。帽顶缀缨子,帽带为丝质,男女都可以戴。呼伦贝尔的巴尔虎、布里亚特蒙古,男子戴披肩帽,女子则戴翻檐尖顶帽。用玛瑙、翡翠、珊瑚、珍珠、白银等珍贵原料使蒙古族的首饰富丽华贵。
蒙古族男子穿长袍和围腰,妇女衣袖上绣有花边图案,上衣高领,似与汉族相似。妇女喜欢穿三件长短不一的衣服,第一件为贴身衣,袖长至腕,第二件外衣,袖长至肘,第三件无领对襟坎肩,钉有直排闪光纽扣,格外醒目。

蒙古族的服装叫什么服 蒙古族男女皆喜穿长袍、短褂、靴子等 。颜色尚蓝,深蓝者多,极少穿青色上衣。妇女喜穿红、绿、天蓝色的。服装四季有别,如单布长袍,夹长袍,棉长袍,皮长袍,坎肩,马褂等。无论男女都喜用鲜艳的丝料或布料做腰带垂穗装饰。衣多镶边。布料喜用绸缎类或上等纯棉料。蒙古靴子多用牛革制作,少部分用马、驴皮。女式靴子多为布制绣花,冬季内套毡袜,既轻且暖。冬季的皮衣,皮自家鞣制,自家缝纫,很少购买。劳动时穿的皮衣不吊用上好绵羊绸、布面,经济耐穿,牧民穿的靴子多自制。 衣服皆右开襟,嵌对扣或排扣。男服镶单边者为多,女服鲜艳而美观。单布长袍或坎肩皆镶绣花边或金银丝绸边。女子服装特别讲究,且有闺、妇之分别。

蒙古族服装特点是什么? 蒙古族服饰具有浓厚的草原风格。因为蒙古族长期生活在塞北草原,蒙古族人不论男女都爱穿长袍。牧区冬装多为光板皮衣,也有绸缎、棉布衣面者。夏装多布类。长袍身端肥大,袖长,多红、黄、深蓝色。男女长袍下摆均不开衩。红、绿绸缎做腰带。
男子腰带多挂刀子、火镰、鼻烟盒等饰物。喜穿软筒牛皮靴,长到膝盖。农民多穿布衣,有开衩长袍、棉衣等,冬季多毡靴乌拉,高筒靴少见,保留扎腰习俗。男子多戴蓝、黑褐色帽,也有的用绸子缠头。女子多用红、蓝色头帕缠头,冬季和男子一样戴圆锥形帽。未婚女子把头发从前方中间分开,扎上两个发根,发根上面带两个大圆珠,发稍下垂,并用玛瑙、珊瑚、碧玉等装饰。还有比较有特色的是蒙古族摔跤服。
蒙古族摔跤服是蒙古族服饰工艺。摔跤比赛服装包括坎肩、长裤、套裤、彩绸腰带。坎肩袒露胸部。长裤宽大。套裤上图案丰富,一般为云朵纹、植物纹、寿纹等。图案粗犷有力,色彩对比强烈。 *** 肥大,用10米大布特制而成。利于散热,避免汗湿贴于体表;也适应摔跤角力运动特点,使对手不易使用缠腿动作。套裤用坚韧结实的布或绒布缝制。膝盖处用各色布块拼接组合缝制图案,纹样大方庄重,表示吉祥如意。服装各部分配搭恰当,浑然一体,具有勇武的民族特色。

蒙古族的人通常穿什么衣服 蒙古族的服饰主要包括首饰、袍子、腰带、靴子四个部分。 首饰大致可分为头饰、项饰、胸饰、腰饰、手饰等五大类。头饰主要有头巾、帽子、头带、头圈、辫钳、辫套、头钗、头簪、耳环、耳坠等,是蒙古族首饰中最绚丽的部分。 妇女们平时一般多罩头巾。头巾大约丈余长,颜色多种多样。质料有布、麻、绸、绢等。姑娘们喜欢将头巾缠在头上,然后在右侧挽一个小结,把头巾的穗头垂下来。已婚妇女们则用头巾包住头顶后,缠一圈,不留穗头。在庄重的场合还要戴上绣有丹凤朝阳、二龙戏珠等花纹图案的帽子。帽顶上有红色穗子和闪光明亮的帽顶宝石。传说这种习俗始于成吉思汗时期。当初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落之后,下令每个人都要罩头巾,以表示头颅上飘有旌旗之角,希冀民族强大之精神常在。从结婚、告别姑娘生活的那天起,妇女们便要开始佩戴雍容华贵的盛装首饰了。蒙古族的盛装头饰,以鄂尔多斯地区的最为典型。这种头饰汉译为头带,主要由连垂和发套两部分组成。不仅制作工艺精湛,而且多用数百颗珊瑚、数十条银链、珍珠串和许多银环、银片以及玛瑙、玉石等穿缀而成。装扮起来可谓珠帘垂面、琳琅满目。一付头带一般都重达三、四斤,有的可达十余斤。据说一付高档的头带,过去往往要用几群好马或数百峰好驼才能换取。 在内蒙古、新疆等地牧区,男女老幼一年四季都喜欢穿长袍,俗称蒙古袍。春秋穿夹袍,夏季穿单袍,冬季穿皮袍、棉袍。男袍一般都比较肥大,女袍则比较紧身,以显示出女子身材的苗条和健美。其式样和颜色因地因人而略有差异。一般蒙古袍的特点是宽大袖长、高领、右衽,多数地区下端不开衩。袍子的边沿、袖口、领口多以绸缎花边、盘肠、云卷图案或虎、豹、水獭、貂鼠等皮毛装饰。既美观大方,又具有良好的实用功能。冬天防寒护膝,夏天防蚊虫叮咬、遮暴晒。行可当衣,卧可作被。鄂尔多斯等地的蒙古人还喜欢在袍外套穿长短不一的坎肩。 腰带是蒙古族服饰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多用棉布、绸缎制成,长三四米不等。色彩多与袍子的颜色相协调。扎腰带既能防风抗寒,骑马持缰时又能保持腰肋骨的稳定垂直,而且还是一种漂亮的装饰。男子扎腰带时,多把袍子向上提,束得很短,骑乘方便,又显得精悍潇洒。腰带上还要挂上三不离身的蒙古刀、火镰和烟荷包。女子则相反,扎腰带时要将袍子向下拉展,以显示出娇美的身段。鄂尔多斯等地区扎腰带还有一定的讲究和规矩,未婚女子扎腰带,并在身后留出穗头,一旦出嫁,便成布斯贵浑(蒙古语,意为不扎腰带的人),代替腰带的是紧身的坎肩,以此来区分未婚姑娘和已婚妇女。 蒙古人爱穿靴子,蒙古靴分布靴和皮靴两种。布靴多用厚布或帆布制成,穿起来柔软、轻便。皮靴多用牛皮、马皮或驴皮制成,结实耐用,防水抗寒性能好。其式样大体分靴尖上卷、半卷和平底不卷的三种,分别适宜在沙漠、干旱草原和湿润草原上行走。蒙古靴做工精细考究,靴帮、靴上多绣制或剪贴有精美的花纹图案。

蒙古族的服饰有什么 蒙古族的服饰
蒙古族的服饰,因性别和年龄而异。中年男子冬天穿大襟皮大衣,布面以黑、蓝为多。无布面的.一般在衣袖和衣边用黑布或蓝布加缝约三指宽的布边,有的用羊羔皮加边。春秋两季穿大襟布大衣。无论是穿皮大衣或布大衣,都系一条3米长的蓝黑色布腰带。
旧时常见腰带上挂有带刀鞘的蒙古刀,刀鞘上插一双筷子,还挂有火镰,有的还挂有一条白布手巾。冬季老年人戴“巴司勒克”皮帽,中年人戴“居木得克”皮帽,帽顶都有用红布条编成的一小圆疙瘩,两边耳扇在后部相连,前边可以护住鼻和嘴部,夏天多穿黑色大襟政朝长袍,用蓝布缠头,城镇居民以戴礼帽为多。
妇女的服饰以长袍为主。少女夏天穿的长袍一种有大襟的叫“拉布西克”;另一种从中间系排扣(银扣或布扣)到腰以下,左前襟加宽,叫“比西米特”。长袍上绣有各种图案花边。腰上缠红、绿、黄色的绸子或布带,头上缠绣花白布头巾,喜带戒指、手镯和耳环。已婚妇女穿“铁尔勒克”,外套“切格德克”, *** “拉布西克”。有的穿无袖长袍“别日孜”,腰部左右系带。不用钮扣。帽子上缝有银饰物,帽顸有一条垂到后腰的红色长穗子。已婚妇女的长袍均不系腰带。老年妇女的衣服不用色线绣花边,帽子上无银制饰物。
新中国成立后,青年男女多穿制服,如列宁装、中山装、学生装,以及西服等。中年妇女喜欢穿连衣裙,戴头巾。传统服装多为中、老年妇女在节日穿戴,平日少见。

蒙古族 习俗,服装有哪些? 习俗:
献哈达:哈达是蒙古族日常行礼中不可缺少的物品。献哈达是蒙古族牧民迎送客人和日常交往中使用的礼节。献哈达时,主人张开双手捧着哈达,吟唱吉祥如意的祝词或赞词,渲染敬重的气氛,同时将哈达的折叠口向着接受哈达的宾客。宾客要站起身面向献哈达者,集中精力听祝词和接受敬酒。接受哈达时,宾客应微向前躬身,献哈达者将哈达挂于宾客颈上。宾客应双手合掌于胸前,向献哈达者表示谢意。
敬茶:到牧民家做客或在旅游点上,主人或服务小姐首先会给宾客敬上一碗奶茶。宾客要微欠起身用双手或右手去接,千万不要用左手去接,否则会被认为是不懂礼节。主人或服务小姐斟茶时,宾客若不想要茶,请用碗边轻轻把勺或壶嘴一碰,主人便即刻会明白宾客的用意。
敬酒:斟酒敬客,是蒙古族待客的传统方式。他们认为美酒是食品之精华,五谷之结晶,拿出最珍贵的食品敬献,是表达草原牧人对客人的敬重和爱戴。通常主人是将美酒斟在银碗、金杯或牛角杯中,托在长长的哈达之上,唱起动人的蒙古族传统的敬酒歌,客人若是推让不喝酒,就会被认为是对主人瞧不起,不愿以诚相待。宾客应随即接住酒,接酒后用无名指蘸酒向天、地、火炉方向点一下,以示敬奉天、地、火神。不会喝酒也不要勉强,可沾唇示意,表示接受了主人纯洁的情谊。
敬神:蒙古民族的礼宴上有敬神的习俗。据《蒙古风俗鉴》描述,厨师把羊割成九个相等的肉块,“第一块祭天,第二块祭地、第三块供佛、第四块祭鬼,第五块给人,第六块祭山,第七块祭坟墓,第八块祭土地和水神,第九块献给皇帝”。祭天则把肉抛向蒙古包上方;祭地则抛入炉火之中;祭佛置于佛龛前;祭鬼置于包外;祭山则挂之于供奉的神树枝上,祭坟墓即祭本民族祖先。置于包外,祭水神扔于河泊,最后祭成吉思汗,置于神龛前。这种习俗可以追溯到古老的萨满教,其崇拜多种神祗,尔后蒙古族信仰的喇嘛教又吸收了其古老的民间信仰,把众多的神祗入了喇嘛教的轨迹。
待客:蒙古族自古以来以性情直爽、热情好客著称。对家中来客,不管常客还是陌生人,都满腔热忱。首先献上香气沁人的奶茶,端出一盘盘洁白的奶皮、奶酪。饮过奶茶,主人会敬上醇美的奶酒,盛夏时节还会请客人喝马奶酒。有些地区用手扒肉招待客人,还有一定的规矩。例如用一条琵琶骨肉配四条长肋骨肉进餐;牛肉则以一根脊椎骨肉配半节肋骨及一段肥肠敬客。姑娘出嫁前或是出嫁后回娘家都以羊胸脯肉相待,羊的小腿骨、下巴颏、脖子肉都是给晚辈和孩子吃的。接待尊贵的客人或是喜庆之日则摆全羊席。
尊老爱幼:蒙古人长幼有序,敬老爱幼。到蒙古包牧民家做客,见到老人要问安。不在老人面前通过,不坐其上位,未经允许不要与老人并排而坐。称呼老人要称“您”,不许以“你”相称或直呼其名。见到牧民孩子不要大声斥责,更不能打孩子。不要当着家人的面说孩子生理上的缺陷。对孩子和善、亲切,被认为是对家长的尊重。
唱歌:蒙古民族的劝酒往往通过情真意切的歌唱表达出来,唱歌与劝酒是同时进行的,往往一人主唱之后,大家举杯合唱,然后大家一起干杯,如此数遍,酒意酣畅。歌唱有礼仪性的,也有即兴尽兴的,有一人或数人的,也有合唱的,其歌唱往往痛快淋漓,通宵达旦。
热情好客:蒙古民族有重情好客的传统美德,这种习俗从古代一直流传到现在。
客来敬茶一种高尚的蒙古族传统礼仪。在蒙古历史上不论是富贵之家还是贫穷之家,不论是上层社会还是平民百姓,也不论在交际上或在家里,在旅途,或在其他一切场合,莫不以茶为应酬品。家中有客来,茶是必不可少的款待物。因此,牧民们招待客人,照例是先向贵宾献上一碗奶茶,接着主人又端上来炒米和一大碗一大碗的奶油(蒙古语称交和)、奶豆腐和奶皮子......>>

蒙古人穿的衣服叫什么名字 蒙古袍
蒙古族传统服装。流行于内蒙古自治区等地牧区。袍长而宽大,长袖高领,右开襟,纽扣在右侧。下端左右一般不开衩,领口、袖口多镶花边。棉袍多以头皮制成;单夹袍一般以布、绸缎制做。男袍多为蓝色、棕色;女袍多为红色、绿色、紫色。穿时多束腰带

在草原上,男女老幼四季都喜欢穿长袍,这就是蒙古族特有的蒙古袍。袍身宽大,束有腰带,因性别不同,样式和颜色也不同。一般女子所穿的蒙古袍比男子的窄些,多以红、粉、绿、天蓝等为主色,逢节庆之时,还要配戴用玛瑙、珍珠、珊瑚、宝石、金银玉器等编织的头饰;男子则多喜钉穿棕色和蓝色的蒙古袍。
腰带是蒙古袍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多用棉布、绸缎制成,长约三四米,色彩多与袍子的颜色相协调。在草原这样一个多风的地方,束腰带主要是为了抵抗风寒。蒙古靴的设计则以利于骑乘为主要目的,其特点是脚尖部向上翘,靴内配有衬毡,以防寒防水。

蒙古族服装的特点是什么我是汉族人我所属名族的服装特点是什么 汉服的特点是右衽,左襟压右襟。呈y”字形。而少数民族都是右襟压左襟


蒙古族的哈达颜色都代表什么?

哈达的颜色为蓝、白、红、绿、黄,蓝色喻为蓝天,白色象征白云,绿色象征江河水,红色象征空间护法神,黄色象征大地。蒙古民族崇尚的哈达是蓝色的,这与其民族宗教信仰有关。白色和黄色哈达原本不属于蒙古民族。后来,随着藏传佛教在蒙古地区的全面渗透,白色哈达和黄色哈达也随之出现在蒙古草原。但是,因为几种哈达的使命和寓意不同,在使用方面有着根本的区别,白色哈达仅限于在丧葬场合使用,黄色哈达只是拜佛时使用,这两种外来的哈达无法取代固有的蓝色哈达。鄂尔多斯蒙古族也有少量使用银灰、白、黄、蓝等颜色的哈达的习惯。扩展资料哈达的种类和尺寸方志《蒙古·二卷》中云所谓哈达者,帛也。或以绸、或以白、或蓝,长短不一,长约一尺五寸或一尺二寸,两端有拔丝,约半寸许,其长短视受者分级而定。一般而言哈达可分为四种:1、第一种哈达叫佐达尼莫德勒或纳库哈达而纳库哈达又分为“吉祥八瑞”、“有寂安乐”、“巴(化)日呈祥”、“长寿哈达”等四种。其中“化日呈祥”哈达中央织有隐花吉祥结、妙莲、宝伞、右旋海螺、金轮、胜利幛、宝瓶和金鱼等八祥瑞图,上下两端为二龙戏珠;左右两边为相互连接,象征坚固不摧,永恒在万字符号和藏文偈句“白昼吉祥夜吉祥、日照中天亦吉祥、日日夜夜呈吉祥、愿得三宝赐吉祥”字样。这种哈达的规格为300厘米或600厘米长,66厘米宽左右。这种特制哈达一般敬献给活佛和喇嘛等高僧。2、第二种哈达叫阿喜哈达长100~200厘米,上织有吉祥八瑞或菱形图案,这种哈达一般敬献给长辈、先生和父母。3、第三种哈达叫素喜哈达长66~99厘米,宽40厘米,哈达的两端印织有吉祥字样,一般在亲朋好友互赠时用。4、第四种哈达叫素达哈达长99~132厘米,宽24厘米左右,质地不太好,纺得稀疏如网,用在大众场合互相认识或交际时用。参考资料:内蒙古区情网-哈达与蒙古族文化

哈达有几种颜色

哈达有五种颜色。哈达是蒙古族、藏族人民作为礼仪用的丝织品,是社交活动中的必备品。表示敬意和祝贺用的长条丝巾或纱巾,多为白色,蓝色,也有黄色等。此外,还有五彩哈达,颜色为蓝、白、黄、绿、红。蓝色表示蓝天,白色是白云,绿色是江河水,红色是空间护法神,黄色象征大地。五彩哈达是献给菩萨和近亲时做彩箭用的,是最珍贵的礼物。佛教教义解释五彩哈达是菩萨的服装。所以,五彩哈达只在特定的情况下才用的。仪式:哈达呈递敬送时,折口处朝向贵宾,递到对方手掌上。相互间问候时,晚辈向长辈敬献哈达时,哈达下方折口朝外。在藏区,献哈达是一种既普遍又崇高的礼节。无论婚丧嫁娶、民俗节庆、拜会尊长、迎送宾客、朝觐佛像、音讯往来、求情办事以及新房竣工、认错请罪等都有献哈达的习惯。献哈达是对对方表示纯洁、诚心、忠诚和尊敬的意思。

哈达的颜色代表什么

按颜色来分,哈达可分为五色:1、白色象征白云,蕴含着人间一切纯洁、善良、吉祥、美好的内容。2、黄色则象征大地,体现尊贵和至高无上,常用于宗教。3、绿色象征河水,多用于繁荣、繁衍,希望。4、蓝色象征蓝天,代表着智慧、健康、永恒、平安和忠诚。5、红色象征空行护法,包含一切美好、兴旺的意愿,请求保佑加持。由蓝、白、黄、绿、红五色构成,是献给菩萨和近亲时做彩箭用的,是最珍贵的礼物。辈分规矩献哈达根据辈分不同各有规矩。首先将哈达顺长对叠成四幅双楞,把双楞一边整齐地对着被献者。通常情况下,面对活佛、高僧、长辈要躬身俯首,双手捧献于其手中,或献于案上,或通过代理人员转献,对方还会将哈达回挂在献者的脖子上。对晚辈则要将哈达披挂于对方颈项。而平辈间则略微躬身,将哈达献到对方手中,这时受者也应躬身双手承接,以表示恭敬和谢意。人们用这一方式表达着自己对客人的欢迎和爱戴。在草原上,常看到献哈达时,主人双手捧着哈达,口中吟诵吉祥的祝词或唱着祝福的歌献上哈达,气氛十分祥和。

宋朝时期的铁锅是怎样的?蒙古人为何要疯抢铁锅呢?

因为当时只有宋朝具备提炼铁的技术,铁锅被当做了畅销的商品对外进行流通,而蒙古人因为食用的主要是牛羊,需要用铁锅才能烹煮,因此蒙古人对铁锅非常地推崇。古代中国具有很多领先于世界的工艺技术,宋朝时期,铁锅已经是家家户户必备的厨房用品,但是在其他地区、国家,他们对铁的冶炼往往是一无所知的。大多数国家还是停留在使用陶瓷的阶段,铁锅的出现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个非常新奇的东西。宋朝商人一开始也没有发现铁锅的商业价值,直到他们带着铁锅到各地去交易,遇到一些外国商人,他们对铁锅都很感兴趣,因此铁锅也成为了对外销售的商品之一。据说当时的宋朝商人在商船上与其他国家的商人交易,那些外国商人对于商朝所带的铁锅有很大的疑问,一问之下才知道是炒菜用的锅子。外国人还真没见过这样的铁锅,就有很多人将这样的铁锅当成了稀罕玩意,还用来炫富,甚至有一些外国王室将铁锅当成了传家宝。蒙古人与中原地区的人交流更密切,他们更加明白铁锅的用途。蒙古人居住在草原,吃穿住行往往没有中原人那么讲究,生活自然也不如中原人那么方便。他们那么追求铁锅,仅仅是铁锅在烹煮上更加方便。而铁锅成为了宋朝的对外出售的畅销商品,蒙古人也知道这是中原地区来的昂贵稀有的商品,不知觉地将铁锅的价值抬高了。很多蒙古人都以有一个铁锅为骄傲,甚至到了没有铁锅,就没有姑娘愿意与之结婚的地步。总的来说,铁锅是宋朝时期非常热销的商品,蒙古人不仅认为铁锅是生活必需品,更将铁锅当成了高档品,当成了财富的象征。

宋朝的铁锅有多受欢迎,蒙古人为何因一口锅抢破了头?

宋朝的铁锅确实非常的受欢迎,但是也并非是宋朝的铁锅才会被蒙古抢。宋朝本身就是一个器精美的朝代,他们的瓷器等很多都是精品,锅自然也差不多。不过蒙古本身也缺乏铁锅,所以他们也会抢。铁锅作为美食的制造器物,在宋朝的时候就已经非常的流行了。当时的宋朝美食文化,很多都是因为铁锅才被创造出来。而且由于当时宋朝的航海非常的发达,所以经常会有很多的海上交易,铁锅自然被作为商品被交易出去。而且还有一则奇闻,也是关于铁锅的。当时的西方国家都是以烧烤做饭的,要不就是煮东西,根本还没有铁锅这个东西。所以当时的一些商人把铁锅交易到自己国家的时候,铁锅还被当成稀奇物品被贵族哄抢。而在蒙古,铁锅更是一个家庭是否地位高上的象征。因为蒙古人喜欢吃牛羊肉,那么他们能煮牛羊肉的只有铁锅了,毕竟那些陶瓷或者陶土的确实不耐用。要是蒙古人娶媳妇,铁锅得是必备品。但是很明显,以游牧为生的蒙古人自然他们的冶炼技术不会过关,所以只能去中原买。不过中原的人却不想把锅卖给他们,因为他们怕蒙古人把铁锅熔炼成利器,好反过来威胁他们,不过他们确实想多了,蒙古人本身就没有铁锅用,他们自然不会搞这些,而且他们的熔炼技术也不怎么样,很多的兵器都是他们去其他国家抢来的。因为铁锅的原因,蒙古人没少受笑话。因为蒙古人自身喜欢到处征战,而且自己也能打,所以每当打仗胜利后,他们都会抢东西,所以也会有着蒙古骑兵头顶着一口铁锅快乐的在大地上奔跑的现象,非常的喜庆。

少数民族有哪些节日?

少数民族节日有:1、库扎节是云南省西南边陲崇山区拉祜族人民的传统节日,每年傣历三月或四月初举行,为期四五天。“库扎”是拉祜语,意思是“过年的日子”,库扎节就是拉祜年。是拉祜族最隆重的节日,分大年和小年,大年是女人的年,从农历年三十到正月初五;小年是男人的年,从农历正月初七到初九。2、特懋克节特懋克节,是云南西双版纳原住民基诺族最隆重、最盛大的节日。节日活动包括:剽牛仪式,祭大鼓(神鼓)、打秋千、陀螺、丢包、踩高跷等活动,或串亲访友,欢渡节日。3、泼水节泼水节,是中国傣族、阿昌族、布朗族、佤族、德昂族等少数民族和中南半岛某些民族的新年节日。为傣族一年中最盛大的传统节日。节日期间,人们相互泼水祝福,并举行拜佛、赛龙舟、放高升、点孔明灯等活动。4、三月三农历三月三,亦称“上巳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其中以汉族、壮族、苗族、瑶族为典型。三月初三在我国西南地区的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仍是一个隆重而盛大的节日。5、火把节火把节是彝族、白族、纳西族、基诺族、拉祜族等民族的传统节日,有着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被称为“东方的狂欢节”。不同的民族举行火把节的时间也不同,大多是在农历的六月二十四,主要活动有斗牛、斗羊、斗鸡、赛马、摔跤、歌舞表演、选美等。

有没有少数民族的节日啊?

中国一共有55个少数民族,各民族的节日丰富多彩,著名的有蒙古族的旧历新年,还有祖鲁节、麦尔节、祭敖包、打鬃节、那达慕、马奶节等。傣族的节日有泼水节、关门节和开门节。壮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有三月三歌会, 男人节,陇端节,陀螺节,花朝节 ,吃立节,蚂拐节。东乡族、回族、塔塔族有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三大宗教节日。厚南节是布朗族盛大的年节,怒族主要节日有“吉佳姆”、祭谷神节。满族有六月六的“虫王节”,
八月添仓节。纳西族有火把节、撒拉族有古尔邦节和开斋节、圣纪节。乌孜别克族主要有开斋节、古尔邦节,诺鲁孜节。藏族有沐佛节、采花节、藏历元旦、萨噶达瓦节、女儿节、望果节、
雪顿节、白来日追节。傈僳族的主要节日有澡塘会、收获节、过年节等。维吾尔族传统节日有肉孜节、库尔班节和诺鲁孜节。瑶族主要有盘王节、达努节等。佤族有插种节、新米节。苗族的传统节日有苗年、四月八、龙舟节、吃新节、赶秋节、花山节、晾桥节等。白族有大过年、三月街、绕三灵、火把节、耍海会、拜日望等。锡伯族最具民族特色的是抹黑节和西迁节。德昂族有关门节和开门节,彝族有有跳公节、插花节、火把节及二月八年节等。耍白象是阿昌族传统节日。“扎勒特”是哈尼族最大的节日,仫佬族有牛生日、祭真武等。水族有“端节”。羌族的祭山会最为著名,京族的“唱哈节”具有独特的民族形式。扩展资料:中国的传统节日主要有春节(正月初一)、元宵节(正月十五)、龙抬头(二月二)、社日节(二月二)、花朝节(二月13-二月17)、清明节(公历4月5日前后)。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七月半(农历七月十四/十五)、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重阳节(农历九月九)、冬至节(公历12月21~23日)、除夕(年尾最后一天) 等。另外,二十四节气当中,也有个别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如:清明、冬至等,这些节日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它们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此外,中国各少数民族也都保留着自己的传统节日,诸如傣族的泼水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彝族的火把节、瑶族的达努节、白族的三月街、壮族的歌圩、藏族的藏历年和望果节、苗族的跳花节等。


蒙古族的传统节日服饰和住所

蒙古族的传统节日服饰和住所如下:1.服饰:首饰、长袍、腰带和靴子是蒙古族服饰的4个主要部分,妇女头上的装饰多用玛瑙、珍珠、金银制成。男子穿长袍和围腰,妇女衣袖上绣有花边图案,上衣高领,仍与蒙古族相似。妇女喜欢穿三件长短不一的衣服,第一件为贴身衣,袖长至腕,第二件外衣,袖长至肘,第三件为无领对襟坎肩,钉有直排闪光纽扣,格外醒目。蒙古族有团结互助的风尚,节日有春节、端午节、火把节、中秋节等。蒙古族善于歌舞,民歌分长短调两种。他们最喜欢的舞蹈叫“跳乐”,众人围成一圈,一边舞蹈,一边击掌高歌。近几年与内蒙古的亲戚来往增多,开始举办“那达慕”盛会,吸引四方之客前往参加。2.食俗:蒙古族富有特色的食品很多,例如烤羊、炉烤带皮整羊、手把羊肉、大炸羊、烤羊腿、奶豆腐、蒙古包子、蒙古馅饼等。民间还有:稀奶油,蒙古族常备奶制品;奶皮子;煺毛整羊宴,是蒙古族传统宴客菜,祭祀活动时也常用;熟烤羊,内蒙鄂尔多斯地区风味菜肴;白菜羊肉卷;新苏饼,蒙古族民间传统糕点;烘干大米饭,蒙古族风味小吃。蒙古族牧民视绵羊为生活的保证、财富的源泉。日食三餐,每餐都离不开奶与肉。以奶为原料制成的食品,蒙古语称“查干伊得”,意为圣洁、纯净的食品,即“白食”;以肉类为原料制成的食品,蒙古语称“乌兰伊得”,意为“红食”。3.民居:“蒙古包”是满族对蒙古族牧民住房的称呼。“包”,满语是“家”、“屋”的意思。古时候称蒙古包为“穹庐”、“毡帐”或“毡房”等。蒙古包呈圆形,有大有小,大者,可容纳20多人休息;小者,也能容纳10几个人。蒙古包的架设很简单,一般是在水草适宜的地方,根据包的大小先画一个画圈,然后沿着画好的圆圈将“哈纳”(用2.5米长的柳条交叉编结而成)架好,再架上顶部的“乌尼”(长约3.2米的柳条棍),将“哈纳”和“乌尼”按圆形衔接在一起绑架好,然后搭上毛毡,用毛绳系牢,便大功告成。一户牧民就算在草原上安家落户了。

蒙古族的传统节日服饰住所

蒙古族的传统节日、服饰、住所相关介绍如下所示:一、传统节日蒙古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有蒙古族新年、成吉思汗纪念节、那达慕大会、敖包节、马奶节、祭祖节、燃灯节等。其中,蒙古族新年又名白节、白月、查干萨日、年节,是蒙古族的“春节”,节期为正月初一。白节是蒙古族一年之中最大的节日,相当于汉族春节的年节。二、服饰蒙古族的服饰是受蒙古草原生活环境决定的。服饰中,长袍是蒙古族人民的传统服饰,袍子肥大,不开叉。过去牧区的冬装多为光板皮衣,也有以绸缎﹑棉布做衣面的;夏季一般穿布类;颜色一般爱用红、黄、深蓝色。冬季牧人放牧时可以暖身御寒,夏季可以防止蚊虫叮咬。他们还喜欢用红绿色绸缎作腰带,并佩挂吃肉用的刀子,刀鞘装饰十分漂亮。有的还挂着火镰﹑鼻烟盒等。喜欢穿软统牛皮靴子,长到膝盖。这同样是与牧区自然环境和常年流动在外的游牧生活特点相适应的。农区农民多穿布衣,有长袍(开叉)、棉衣、棉袄、衬衣、衬衫等,冬天多穿毡靴、靰鞡,穿高筒靴的少,也扎腰带。男子喜戴蓝、黑、褐色的帽子,也有用绸子把头缠上的。女子都用红、蓝色的布把头缠上,冬季和男人一样戴上圆锥形的帽子。未婚女子把头发从前方中间分开,扎上两个发根﹑发根上面带两个大圆珠,发梢下垂,并用玛瑙﹑珊瑚﹑碧玉等装饰起来。现在,蒙古族服饰方面有了极大的变化。冬季无论男女都穿新潮的皮衣﹑羽绒服,既保暖又美观;夏季的穿着更是多种多样,从服装款式、用料和汉族基本一致。男子西装革履,女子也多为西服和裙装。只有在祭敖包或召开那达慕大会时,其主持者、参加歌舞表演的人和极少数与会者才会穿传统服装。三、住所居住也与其生产方式相适应。圆形蒙古包是蒙古族牧民传统的居住工具,具有便于搬运、易于拆搭、抵抗风寒等特点,适于游牧生活。一般蒙古包高七、八尺,直径丈余,以圆形围壁“哈那”和伞形顶架“窝尼”组成。周围和顶上覆以厚毡,用毛绳从四面缚起来。包顶中央有天井,用于通风与吸收阳光。部分牧区及半农半牧区使用土木结构的蒙古包,外形大体与毡包相同。有的在向阳处开着窗子,里面砌火炕,在伊盟(鄂尔多斯市)一带称“独贵”,意为圆形。也有少数汉式砖房,多为王公府第和活佛、喇嘛、官员的住宅。农业区及半农半牧区常见的是二间或三间的平房,搭南北炕或东炕,同汉式房屋相仿。现在,随着蒙古族游牧习俗向定点放牧或舍饲半舍饲转变,蒙古族人民几乎完全定居在砖瓦房或楼房里。只有在那些旅游区才能见到传统意义上的蒙古包了。蒙古族的饮食饮食受其经济生产类型制约。牧区以牛、羊肉及奶食为主,以粮食、蔬菜为辅。奶品有奶豆腐、奶疙瘩、奶干、奶酪、奶油、酸奶等。早晨吃炒米喝奶茶,茶中加上酥油和少许青盐,味道鲜美可口。中午和晚上多喜吃牛、羊肉。砖茶是牧民不可缺少的必需品,煮好后少加些鲜奶。牧民烧饭、煮茶的主要燃料是牛粪,火焰恰到好处。农村以粮食为主,奶食为辅。现在,经济发展,人们的饮食结构改善了许多,除肉食外,各地冬夏都能吃到新鲜蔬菜。

上一篇:移动充值平台

下一篇:充气玩具厂